- 近代中國的工業發展:與日本比較
- 關權
- 4232字
- 2020-08-13 19:31:17
第二節 技術創新的觀察
一、國際比較
在具體分析之前,有必要將近代主要國家的專利狀況進行一個簡單的比較。表4-1顯示了專利的增長率,從整體上看日本的增長率最高,之后是瑞士、意大利和德國,而這幾個國家當時都是相對落后的國家,這有些耐人尋味,相反,當時更為發達的國家英國、美國和法國的增長率都低于1%。按時期看日本也都是最高的,并且前期比后期更高,瑞士、意大利和德國也基本上表現出與日本相似的傾向,相比之下,其他國家并沒有一定之規。
通過以上簡單的比較,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大膽的判斷:在經濟發展的前期技術創新活動會有一個上升局面,隨著經濟發展的逐漸成熟,技術創新活動也相對低落。也就是說,技術創新活動呈現出一個倒U形的增長形態,這與經濟活動的變化是一致的。根據A.格申科龍(A. Gerschenkron)的“后發優勢”假說,后進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之所以更快,一個重要因素在于,它們可以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而不必投入巨資進行研發[4],因此這種引進的技術對于后發國家也是一種創新。當然也應該承認,正是由于后發國家與先發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才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而且后發國家要想追上先發國家,還需要不懈的努力,不僅能夠引進,還應該能夠改進和創新。也正因此,如上所述,在日本關于二戰以前時期的技術進步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技術的引進和普及角度。
雖然日本等后發國家的增長率較高,但專利的批準件數并不一定很多,如1885~1945年日本專利申請件數為493213件,批準件數為158 178件,而同期美國分別為3569181件和2090558件,英國分別為1744 574件和864 617件,意大利分別為400751件和354 070件,瑞士分別為308 529件和241051件,德國分別為2287 782件和714 254件,法國分別為896 521件和825 802件,從以上數據看,日本只與瑞士和意大利差不多。[5]這說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科學技術,不是后進國家一下子能夠追趕得上的,同時也說明近代發達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它們的科學技術發展經濟的。從這當中既可以看出英國這種較早發展起來的國家的實力,也可以看出后期的如美國、法國尤其是德國的強勢,還可以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人獲得了最多的諾貝爾獎看出德國的科學技術實力。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日本距離歐美發達國家還有一些差距,但是追趕迅速。
二、數據和觀察
如上所述,要將技術創新活動與生產活動按行業進行比較,那么就少不了能體現二者之間關系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從《農商務統計表》和《工廠統計表》中獲取工廠數、職工數、生產額以及原動機馬力數等數據[6],而且能從《專利局年報(年表)》或《帝國統計年鑒》以及《農商務統計表》中獲得一些專利數據。不過二者的分類不同,因此需要進行重組。另外,專利分類從1921年有了新的標準,所以還需要將兩個時期的專利數據進行重新組合。[7]本章通過將上述資料中的相關數據進行重新組合,整理出了行業中分類的幾個指標,包括日本人專利、個人專利、法人專利、實用新型。
接下來觀察日本國內通過專利表現出來的技術創新活動,表4-2顯示了按照行業劃分的各種指標的增長率。從整體上看,印刷、化學以及窯業、金屬、機械等近代行業的增長率比較高,食品、紡織、木材、其他等傳統行業的增長率較低。實際上,除了實用新型之外,越是比較靠前的時期,增長率也越高,不過各個時期中各個行業的各種不同項目之間也有一些差異,如20世紀頭十年紡織、化學、窯業的法人發明表現出很高的增長率。
表4-2中除了分成了專利總數之外,還列出了日本人專利、外國人專利、個人專利、法人發明、實用新型。實用新型法是1905年頒布的,時間較短,而專利法是1885年頒布的,時間較長。另外,在經濟發展的早期,由于日本人的技術水平較低,很多比較高深的技術領域的專利都是由外國人獲取的,這本身就說明日本經濟和技術落后。再則,個人發明家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發揮的作用比較大,甚至是發明活動的主體。伴隨著經濟發展的進程,企業發明或法人發明[8]成為主流,逐漸取代了個人發明,從增長率上可以看出,法人發明是最高的。
再看生產活動的各項指標(工廠數、職工數、原動機馬力數、生產額)的增長,從表4-3中可以看出,它們與技術創新活動呈現十分相似的變動,也就是說,近代行業的增長率快于傳統行業。不過并不是所有指標都呈現這種情況,如工廠數的增長率就不盡然,這說明由于在傳統行業大多為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通常不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技術,因此它們在數量上會占優勢,而由于這種特征,它們所雇用的職工數就并沒有明顯增加,生產額的增長也沒有什么優勢。至于原動機馬力數,在二戰以前時期幾乎所有行業都有一個很大的增長率,這說明這個時期日本制造業裝備的進步明顯快于其他指標,同時也表示某種意義上的技術進步,因為幾乎所有生產設備都需要有動力帶動,原動機馬力數的快速增長意味著機械設備等裝備的擴充和增加。在這種快速增長當中,尤其能夠看出近代行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傳統行業,這也是近代行業技術進步快于傳統產業的一種象征。
下面觀察各個行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結構,表4-4表示了按行業劃分的專利和實用新型的構成。可以十分明顯地看出,首先,機械工業占壓倒性多數,這當中的一個原因在于技術分類更多地偏重于機械技術。其次,紡織和化學工業也有比較多的專利,而其他工業則擁有更多的實用新型。通常屬于其他工業的大多為傳統行業,因此那里的技術創新更多屬于改進和小的發明。和表4-2一樣,表4-4中除了專利總數之外,還列出了日本人專利、外國人專利、個人專利、法人發明和實用新型的行業比重。值得一提的是,實用新型本來屬于小發明,一般來說是圍繞著大發明進行的補充和發揮。[9]從比重看,機械和其他工業占據了絕大多數,這可以進行如下解釋:機械工業的特點是分散化,不像某些行業是難以分割的,經濟學上叫作不可分割性,機械工業有大有小,大的如大型機床,小的如千斤頂。即使是大型機床也是由眾多零部件構成的,汽車、輪船也都是這種結構。從所有發明的結構看都是機械占據第一,特別是外國人專利更是高達60%~70%,這顯示出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機械化的進步。[10]另外,可以看到,除了實用新型之外,化學工業的專利比例較高而且有增加的趨勢,這說明日本的工業化逐漸向重工業化方向轉變。
再看生產活動的行業結構,表4-5顯示了與技術創新形態不同的情形。例如,機械工業并沒有顯示出技術創新活動那種強勢,作為傳統行業的紡織工業和食品工業占有很大的份額,這也說明了日本近代經濟的增長主要靠的是這兩種行業。不過,這種局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變化,即它們的份額在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化學、金屬等近代行業,尤其生產額和原動機馬力數更是如此,這也就是產業的升級換代。1938年這種局面已經比較明顯,至少是近代行業和傳統行業平分秋色,特別是職工數和原動機馬力數,金屬、機械、化學等重工業的比重已經高于食品、紡織、木材、其他等輕工業。
從以上簡單的數量觀察我們可以得出兩點啟示:第一,食品、紡織等傳統行業的生產活動比技術創新活動更為活躍,而機械、金屬、化學等近代行業則正好相反。換句話說,傳統行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更多地依賴于其生產活動,即由需求帶動的所謂需求拉動型技術創新。近代行業的技術創新必須開拓新的市場,因此也可以認為是技術推動型技術創新。第二,傳統行業的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的前期占有比較大的優勢和比較重要的地位,而隨著經濟發展的進展逐漸被近代行業所取代。這也正是經濟發展本身的規律使然,因為現代經濟增長(或經濟發展)就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例如,從農業向工業或者從輕工業向重工業以及從傳統行業向近代行業的轉換。
三、創新特征
下面通過對幾個反映技術創新強度的指標的觀察,研究各個行業技術創新的特征。具體地說,我們使用了實用新型比例(在全部發明中實用新型所占比重)、日本人專利比例(在全部專利中日本人專利所占比重)和個人專利比例(在全部日本人專利中個人專利所占比重)三個指標。根據當時日本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這三項指標較高說明技術創新程度較低,反之專利比例、外國人專利比例、法人發明比例較高則說明技術創新水平較高。換句話說,上述指標較高反映了傳統行業的特性,反之則代表了近代行業的特點。
表4-6顯示了上述三個指標在各個行業的分布情況。從實用新型比例看,正如我們所估計的那樣,傳統行業(食品、紡織、木材、其他)的各項指標均高于近代行業(化學、金屬、機械)。同時,近代行業的這個比例在不斷上升,這說明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開始向附屬技術方面開發。日本人專利比例也同實用新型比例一樣,傳統行業比近代行業高。同樣,很多近代行業日本人專利比例初期較低,而后逐漸呈現上升趨勢,而且幾乎與實用新型比例的動向一致,這說明日本人對引進的先進技術進行了大量改進。再看個人專利比例,它的變動情況與上述兩種比例完全不同,不論傳統行業還是近代行業,這個比例在20世紀初都占90%以上,然后逐步下降,不過下降的程度卻不完全相同,食品、其他等工業下降幅度不大,而化學、金屬以及機械等工業幾乎是直線下降。這說明傳統行業的技術創新一直是以個人創新為主,而近代行業則從個人創新逐漸轉向了有組織的創新。
從以上觀察看,實用新型比例和日本人專利比例在兩個行業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而個人專利比例二者之間的差距有所擴大。然而根據我們的定義和范圍,實用新型比例和日本人專利比例的范圍比個人專利比例大,因此可以得出基本結論:整體上兩個行業的技術差距縮小了。也就是說,雖然個人專利比例在擴大,但它的變動是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因此對整體的影響不是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