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篇 近代日本的工業發展

第三章 工業發展與結構變化:傳統與近代

第一節 引言

本章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近代日本的工業發展與結構變化,尤其是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考察的時期是1909~1940年,這主要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這個時期是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從經濟整體來看,從農業向工業的轉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實際GDP的產業結構是:1900年第一產業占34. 6%,第二產業占17. 9%,第三產業占47. 5%,到了1938年這一比例分別為15. 9%、51. 8%、32. 3%。[1]雖然第三產業也有所下降,但下降更多的是第一產業,相比之下第二產業獲得了大幅度擴張,這也表明這個時期日本基本上實現了所謂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前半段,或者可以認為初步實現了工業化。第二,從就業結構看,1900年第一產業占65. 0%,1920年為52. 9%,1938年則下降到43. 9%,非第一產業1900年占35. 0%,1920年占47. 1%,1938年上升到56. 1%,其中第二產業從1920年的24. 4%上升到28. 7%,第三產業從1920年的22. 7%上升到27. 4%。[2]就業方面的變化不如GDP的變化那么大,或者說就業結構相對滯后,這是各國共同的經驗特征。也正因為此,我們才認為它是初步的工業化,而如果就業結構也像GDP結構那樣完全顛倒過來,就應該認為是完全的工業化了。[3]

這里順便介紹一下我國的情況,1952年GDP結構和就業結構如下:第一產業分別為50. 5%和83. 5%,第二產業分別為21. 0%和7. 4%,第三產業分別為28. 6%和9. 1%。2005年這個結構變成了如下情況:第一產業分別為12. 5%和44. 7%,第二產業分別為47. 3%和23. 9%,第三產業分別為40. 2%和31. 4%。[4]綜合起來可以初步判斷,我國1952年的結構不如日本1900年(主要是第一產業比重很高),2005年大致相當于日本二戰以前最好的時期。[5]不過,這里有必要作一個解釋,即這里1938年日本的數字也可能由于當時日本處于對中國全面戰爭時期,因此產業結構處于非正常狀態,但即使如此,總體上并沒有太大的影響。

這個時期的統計資料比較全面,這為我們的分析提供了保證。例如,后面介紹的《工廠統計表》是當時能夠全面反映工業生產的唯一而可靠的資料,相比之下我國在當時就沒有這種全面的、連續的統計調查。20世紀頭十年的《農商統計表》停留在日本的《農商務統計表》的水平而且質量很差,20世紀30年代中國東北地區的《“滿洲國”工廠統計》是仿制日本《工廠統計表》編制的。全國性的尤其是連續性的工廠調查就沒有展開,只有1933年《中國工業調查報告》以及其他一些地區或時期的一次性調查,這些調查不僅質量有限而且不夠全面。至于20世紀20年代,干脆就沒有關于工業的完整資料。[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乳山市| 临颍县| 清远市| 霍州市| 绥芬河市| 屏山县| 水城县| 剑阁县| 利辛县| 榆树市| 陆良县| 咸丰县| 千阳县| 永州市| 满城县| 城口县| 平原县| 木里| 富阳市| 墨玉县| 登封市| 垣曲县| 忻城县| 渭源县| 新巴尔虎左旗| 道真| 新津县| 江油市| 德格县| 仲巴县| 灵宝市| 三穗县| 海原县| 伊宁市| 喜德县| 东光县| 临颍县| 大同市| 临湘市| 雅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