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國的工業發展:與日本比較
- 關權
- 2053字
- 2020-08-13 19:31:15
第二章 近代中國的工業發展:概論
第一節 引言
上一章介紹了近代日本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從中可以看到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沒有遭遇太大挫折,一路順風,在二戰以前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在早期也包括整個近代時期,傳統的輕工業特別是紡織工業發展順利,為日本整體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初期開始,金屬、化學、機械等重工業也有了長足發展,支撐了工業化的半壁江山,也為戰后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重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日本的對外擴張戰略。由于這種需要,發展軍事工業迫不及待,而軍事工業需要重工業的支持。這種所謂國家戰略的需求,在成就了日本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毀滅了日本經濟。這也是近代日本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中的一個問題,即如何評價戰爭經濟對日本經濟的作用。[1]
由于近代中國的經濟統計數據十分稀少,難以進行全面和系統的介紹,即使有一些數據,也未必十分準確甚至可能是錯誤的,這也反映了當時的國情。一個國家連自己的基本情況都不了解怎么談得上發展?依靠什么發展?這里簡單介紹一下近代中國經濟的統計資料,特別是工業統計資料的情況。
關于近代中國經濟和工業的連續性統計資料幾乎不存在。如果說有,首先就是民國初期北洋政府時期編輯的《農商統計表》,記錄了1912~1921年共計10年的農林、工商、礦業的情況。這應該是近代唯一比較全面反映中國經濟活動的連續性統計資料,但其質量十分低下,因此也備受批評,特別是后半部分(1916~1921年)缺失的內容越來越多,到最后幾乎沒有什么實際價值了。[2]盡管如此,后來再也沒有類似的統計資料,只有個別部門和個別年份的數據。關于近代中國最全面的數據首先應該是海關統計(通稱海關冊),由于國際貿易涉及世界標準,與外國打交道需要遵循國際慣例,加上海關長期由英國人掌管,這項工作做得比較好。其次,物價統計也是相對好的,特別是民國以后的物價統計比較全面而詳細,著名的“南開指數”就是這個領域的代表。[3]最后,關于農業,最早有上述《農商統計表》(1912~1921年),金陵大學教授卜凱(J. L. Buck)1912~1925年對華北和華中7省17縣2866戶農戶進行的調查,以及1929~1933年對全國22省308縣16 786戶農戶進行的調查。再后來,有由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調查出版的《農情報告》(1933~1939年),涉及的時間段為1931~1937年。[4]
關于與本書相關的工業統計數據,在各章都有詳細討論,這里只做簡要的介紹。首先是《農商統計表》,既是最全面的統計,也是質量最差的統計。20世紀20年代完全空白,幾乎沒有任何完整的統計資料。30年代初有了著名的《中國工業調查報告》,較好地反映了1933年中國工業的情況。[5]其次,幾乎同時,還有一個《中國實業志》,這個資料最終只編輯出版了5個省份。雖然調查方法和準確程度不如前面的《中國工業調查報告》,但包含的內容更多,也更詳細。[6]1931年日本占領了中國東北,隨后成立了偽滿洲國,此后每年進行工業調查,出版《“滿洲國”工廠統計》(1933~1941年),此前還出版了《“滿洲”產業統計》(1931~1932年),這是質量很高的統計資料,我們對其進行了整理和加工。[7]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日本占領了中國華北地區以后也進行了兩次工業調查,出版了《華北工廠統計(1939年)》和《華北工廠統計(1943年)》,雖然質量不如《“滿洲國”工廠統計》,但也是按照同樣的方針和形式進行調查和編輯的,是比較好的統計資料。[8]其他工業統計調查資料大多比較零散,或者只有一個時點或者只有一個地區,都不能反映全面的情況,只有抗日戰爭時期關于大后方的統計《后方工業概況統計:1942年》相對較好,反映了1938~1942年后方工業發展的情況,我們也對其進行了分析。[9]再次,利用一些重要城市的統計資料分別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如上海、天津、武漢,特別是武漢的《武漢工業調查報告》是日本人做的調查,過去不為人所知。[10]最后不能不說的是礦業,雖然有時將礦業列入第一產業當中,但也可以算作第二產業。如果僅僅是采礦就應該屬于第一產業,如果包括后期加工就屬于第二產業。值得說明的是,民國時期出版了7次《中國礦業紀要》,較好地記錄了礦業生產情況,我們也對其進行了整理和分析。[11]關于行業的統計資料也很少,除了上述礦業以外,最多的也是最大的行業就是紡織業、繅絲業以及面粉業,其他行業基本沒有連續的、全面的數字,雖然有一些行業史的研究,但沒有連續的統計數據。[12]至于手工業的統計資料就更少了,理由也很簡單。手工業遍布全國各地,特別是農村地區,大多數是家庭工業,除了部分專業人員之外,更多的是兼業,即一邊務農一邊做工。[13]
缺乏資料本身就顯示了經濟發展水平低下。一方面,經濟本身沒有多少發展,統計的意義不大;另一方面,由于人力、物力、財力的局限,沒有條件進行全面的統計調查。這在很多國家也都是如此,英國等歐洲國家、日本的統計資料比較多,而拉丁美洲、大多數亞洲國家和非洲國家的統計資料比較少,即使有也是二戰以后的。[14]1949年以后我國的統計調查才逐漸增多,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更加豐富多彩了。
雖然關于近代中國經濟或工業的統計資料十分有限,但還是能夠挖掘出來一些,根據這些統計資料可以窺見當時中國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的部分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