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經濟發展概況

表2-1顯示了近代部分時間點中國的實際GDP總量及其產業結構, 在1890~1952年的60多年當中,產業結構并沒有發生多少變化,傳統的第一產業一直占據三分之二的比重,到了1952年才有所下降。手工業的比重也基本沒有變化,一直保持在7%以上。第三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的地位也基本上沒有變化,保持在9%左右。政府所占份額也維持在比較固定的水平上(2. 8%),這說明當時的政府并沒有占據更多資源。最重要的現代制造業雖然長期看略有提升,但依然很低,僅從0. 1%上升到了4. 3%。盡管這里的定義可能過于狹義,其他一些屬于制造業或第二產業的行業都分離出去了,但依然顯得薄弱,因為即使加上那些行業(如采礦、電力、建筑)也微不足道。此外,這個時期的增長率是十分低下的,總的GDP從1890年的212. 83億元增加到1933年的299. 8億元,40多年只增長了40. 9%,年增長率僅為0. 95%。相比之下,日本的GDP增長率高達3. 13%(第一章)。盡管中國的GDP 1952年增加到316. 95億元,但平均增長率僅為0. 79%,還不如上一個時期。當然,現代制造業等新興行業的增長率比較高,一些產業幾乎從無到有,如電力、采礦、金融等。

picture

表2-1      近代中國GDP結構(1933年價格,百萬元,%)

picture

續前表
說明:值得說明的是,這里的數字一部分是由麥迪森在假設的基礎之上推算的,只能算一家之言,參見麥迪森(2008),第167頁表C. 1資料來源部分。 資料來源:麥迪森(2008),第48頁,第156頁。

表2-2顯示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關內[不包括東北] GDP總值及其比重。由于20世紀30年代的統計數字比較豐富,所以這個時期的信息更可靠一些。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占據最大份額(接近60%),而且幾乎沒有變化。然后是服務業,約占20%,還略有上升。接下來是工業,略有下降但可以看成是相對穩定的。運輸和通信業1940年明顯下滑是一個問題。其他分類的比重很小,而且變化不大。礦業和電力、煤氣略有上升,雖然上升幅度不大。教育和政府所占比重變化也不大。GDP總值幾乎沒有增長,甚至有所下降,說明整個時期都沒有什么進步。各個部門的數值也同樣,一些部門不僅沒有增長,還有所下降,如農林牧漁,工業,建筑業,運輸、通信,只有服務業和礦業有一定程度的增長。

總之,雖然20世紀30年代特別是1936年以前是中國經濟發展較好的時期,但依然沒有顯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只是個別行業有所增長,大多數行業則停滯不前。如果這些數字是正確的,那么可以說二戰以前中國經濟沒有多少增長,產業結構也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也就是,從發展的概念上看,同樣沒有多大進步。[15]

picture

表2-2      按部門劃分的中國本土(關內)GDP(1933年價格)

picture

續前表
說明:政府中包括為軍隊提供的經費。 資料來源:南亮進、牧野文夫(2014),第452頁。

表2-3顯示了東北地區1933年價格的GDP,可以與本土做一些對比,雖然總額不如本土。最重要的是產業結構與本土差異很大,農林牧漁的份額從一開始就低于本土,到1940年下降到了22. 58%,這相當于日本20世紀20年代的水平,也就是說,東北處在中國本土與日本之間的水平上,甚至達到中國1990年前后的水平。工業的比重一開始很低,僅有3. 98%,但不到10年時間上升到了13. 01%,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進步。與本土相比開始差距很大,后來居上,實現了趕超。礦業雖然份額不多,但發展迅速,從1. 18%上升到了5. 69%。運輸、通信的增長也很快,本來就有較高份額,并且在觀察時期里翻了一番。關于這一點值得特別指出,這個行業的比重是很特殊的,不僅中國本土無法相比,即使日本也不能與之相提并論,日本這個行業的比例在二戰期間最高只占到12. 5%(1938年)。[16]電力、煤氣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由于其他行業的發展,服務業的份額有所下降,這也是很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picture

表2-3按部門劃分的東北地區GDP(1933年價格)

picture

續前表
說明:原文中有兩個政府和兩個合計的數字,即政府(1)中不包括為日本軍隊提供的經費而政府(2)中包含,合計(1)和合計(2)與此相同。這里采取后者,即包含軍隊開支的數字。 資料來源:南亮進、牧野文夫(2014),第516頁。

接下來研究勞動力的行業結構,表2-4顯示的是20世紀30年代按產業劃分的中國本土的就業者人數和比重。從比重看,第一產業一貫處在絕對優勢地位,雇用了80%的勞動力。重要的是一直沒有改變,從原點回到原點,這與GDP的情況相同。第二產業也沒有變化,基本維持在10%的水平上。第三產業略低于第二產業的比重,但沒有變化,這一點三個產業是相同的。雖然只有13年的數據,但說明這13年當中中國本土經濟的結構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也就是沒有發生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轉移[配第-克拉克定理]。如果觀察當今中國, 13年當中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轉移,這說明這個時期的經濟發展是原地踏步,或者雖有增長但沒有發生結構變化。

picture

表2-4    按產業劃分的中國本土[內陸]就業者人數和比重
說明:中國內陸不包括東北地區。 資料來源:南亮進、牧野文夫(2014),第362頁。

下面觀察東北地區的情況,表2-5顯示了這個情況,從人數上無法與本土相比,大約是十幾分之一的程度,但在產業的比重上則有所不同。農業的份額雖然也很高,但比本土要低一些,重要的是它是逐漸降低的,這符合產業發展的規律。第二產業的比重大約占8%,略低于本土,只是略有增加。第三產業的比重明顯高于本土,而且有增加,這主要在于第一產業份額的差異。總的來說,東北地區的就業結構略高于本土,說明土地相對豐富,從事其他行業的勞動力更多一些。這種比重關系大約相當于日本19世紀末(如1888年)的水平[17],也相當于中國20世紀70~80年代的水平。[18]總之,東北地區的勞動力結構超過本土,但第二產業比重并不高,也就是按照產出的比重對照來看并沒有顯現出生產力的優勢。

picture

表2-5     按產業劃分的中國東北地區就業者人數和比重
資料來源:南亮進、牧野文夫(2014),第481~482頁。

以我國近期的情況為例,2000年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為15. 9%,第二產業比重為50. 9%,第三產業比重為33. 2%;勞動力比重分別是50. 0%、22. 5%、27. 5%。[19]同樣為第二產業,產值占50. 9%,勞動力占22. 5%,差不多是產值的一半。這說明第二產業的生產率高于其他產業,不需要同樣多的勞動力也可以生產同樣多的產品。相反,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為15. 9%,而勞動力比重為50. 0%,說明這個行業的生產率不高,需要更多的人員才能生產出同樣多的產出。

表2-6顯示了近代中國按照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劃分的貨物進出口情況。先看進口,生產資料所占比例從8.1%提高到50%以上,消費資料則從90%以上下降到不足一半,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明中國開始推進工業化了。具體來看,生產資料當中機器和大工具比例較少,從不足1%上升到8%左右,而建筑用品和設備則從8. 1%上升到40%以上,說明中國本身的工業化程度不高,較多地進口建筑用品和設備。消費資料方面原來主要是直接消費資料(成品),而消費品原料則相當于半成品,如布料。消費品原料變動不大,從8. 5%上升到15%左右,直接消費資料從80%以上下降到了20%左右。

picture

表2-6       近代中國各類貨物進出口比例(18 7 3~194 7年)(%)
說明:建筑用品和設備包括車輛、船舶、小工具、器材、半制品、材料和原料等。農產品中包括農林牧漁產品。 資料來源:嚴中平(1955),第72~73頁。

出口分為原料、半制品和制成品。在19世紀后期初級產品出口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半制品和制成品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制成品的比重高達58. 3%,盡管這時的所謂制成品只不過是手工制品(機制和手工當中,手工占據主導)而已,如工藝品。進入20世紀以后,這兩種產品出口的比重都出現了下降,初級產品當中的農產品比重逐步上升。農產品出口比重最高時達到45. 1%,說明在這個時期中國的出口以初級產品為主,制成品也占有一席之地。再詳細觀察可以看出,20世紀以后半制品和制成品當中的機制比重逐漸上升,尤其是半制品中機制的比重超過了手工,這說明通過進口機械設備逐步實現了機械加工和制造。換言之,工業化程度有所提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芷江| 博乐市| 宁安市| 泰州市| 类乌齐县| 伊川县| 阜新市| 远安县| 资源县| 绥江县| 新和县| 东乡族自治县| 乌兰察布市| 永新县| 水富县| 台中市| 临沧市| 扶沟县| 芦溪县| 长岛县| 新密市| 于都县| 福海县| 洪江市| 开封市| 弥勒县| 宝山区| 偏关县| 会东县| 龙泉市| 旌德县| 云龙县| 无极县| 阳东县| 凌海市| 甘泉县| 满城县| 浦东新区| 罗江县| 和龙市|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