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俸祿與賞賜

一、俸祿

如第二章所述,明代外戚之家通常能獲得一定級別的官職乃至爵位,這是他們最基本的政治待遇。與之對應,按其所授官職的級別或爵位的高低從朝廷領取數量不等的俸祿,正是外戚最基本的經濟待遇,也是其最基本的收入來源。

明代外戚的祿制與其他文武官員一樣,并非自明初以至明末始終不變。其中位列公、侯、伯爵者的祿米支給之制前后變化如下:明初,勛戚之臣皆賜官田以代常祿,其支給,“令量其原定官糧私租之數,依主佃分數收租”[2]。意即由勛戚自己派人管理賜田并按元代稅率收取田租以抵俸祿。[3]洪武二十五年(1392),令公侯伯皆給祿米,論功定數,舊賜田還官,其祿米全支本色,即全支米。永樂二年(1404),令公侯駙馬伯祿米照文武官例,米鈔兼支,五千石至三千五百石者支米二千石,二千五百石者支米一千五百石,二千石者支米一千石,一千五百石至一千一百石者支米八百石,一千石者支米七百石,九百石者支米六百石,八百石者支米五百石,四百石者支米二百五十石,其余折鈔。二百石以下全支米。永樂二十二年(1424),令公侯駙馬伯祿米折鈔俱于南京支麥。洪熙元年(1425),令公侯駙馬伯折鈔祿米,米麥兼支。宣德六年(1431),令以承運庫生絹準折公侯伯祿米一半,每匹折米二石。正統三年(1438),令仍舊米麥兼支;十一年(1446),令公侯伯愿以南京該支三分本色照在京軍職折支絹者聽。景泰元年(1450),令公侯伯祿米仍米鈔兼支;六年(1455),令以龍江鹽倉鹽照文武官例準支南京公侯駙馬伯祿米;七年(1456),令以太倉庫折草銀準支公侯駙馬伯折色鈔,每銀一兩準鈔七百貫。成化十九年(1483),令公侯伯祿米本色折色之數,子孫承襲之時俱照舊例由部奏請,取自上裁。弘治元年(1488),令公侯駙馬伯本色祿米仍折支銀;五年(1492)奏準,公侯伯妄自比例奏討祿米者,科道官參奏拿問;十年(1497)令兩京公侯駙馬伯本色祿米自后每石折銀七錢。嘉靖二年(1523)題準,公侯伯歲首全支祿米者,儻有事故,準作襲爵子孫次年應支之數,不許乞恩免還;十三年(1534)題準,行南京戶部,每年終將公侯駙馬伯該食祿米,分別見支、未支并罰俸、住俸、病故扣除年月日期、銀兩數目,造冊送部稽考,若有情弊,聽南京戶部查參;十七年(1538),令公侯駙馬伯祿米于戶部關支,見任南京并各處鎮守者照舊南京支給。又,凡公侯伯奉特恩加祿者,子孫襲爵之日住支。[4]

以上為《明會典》所載相關詔令,主要針對因功封爵者及其襲爵子孫而定,明初的勛而兼戚者自是包括于其中,而仁宣以后恩澤封爵的外戚在祿米支給制度上也基本與功臣無異,即照以上歷年詔令執行。此外,據崇禎年間戶部尚書畢自嚴所輯《度支奏議》,天啟、崇禎年間外戚新城侯王昇祿米支給時,其本色仍舊每石折銀七錢,折色則“照例不支”[5]。此折色不支之例不知始于何年,暫系于此。

需要指出的是,明代公侯伯祿米最初是“論功定數”,但自永樂間米鈔兼支后,其本色與折色(最初只是折鈔)的比例多少,卻無定額,“皆請自上裁”。明代官俸折鈔的米鈔當量幾經調整后,基本維持在每石米折鈔十貫的標準。[6]而由于明代鈔法至洪武末年即已“益壞不行”,至正統年間更至除官俸用鈔外,“寶鈔”基本退出流通領域[7],祿米折鈔部分的實際價值自然大大縮水,甚至幾近于無。雖然明廷幾次變換公侯伯祿米折色支給方式,直至成化年間折銀,但每銀一兩折鈔七百貫的兌換率也已使各爵祿米的折色部分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這大概也正是后來公侯伯祿米折色部分干脆“照例不支”的原因。由此也可見,公侯伯祿米折色所占比例越大就意味著實際支取的俸祿越少。據萬歷間刊行的《明會典》所載,當時各爵(基本是襲爵子孫)祿米大多是本、折參半,或折多于本,很少本色多于折色。不過對于恩封外戚公侯伯的祿米額數及本、折比例,《明會典》以其“非典制”而“例不載”。[8]從《明實錄》的記載來看,仁宣之后恩封外戚侯伯的祿米支給之例,基本上是初封伯者祿米一千石,支本色七分、折色三分(正與永樂二年勛臣例合);進封加祿者酌量加給本色、折色;加官給祿以及特恩加祿均支給本色祿米;襲封者有依其父、祖之例支給的,也有量為裁減祿米總數或減少本色比例的,額數等差完全“取自上裁”,實則也就是取決于外戚之家與皇帝關系的親疏遠近和受寵程度。

除因功或恩澤封為公、侯、伯者外,其余外戚俸祿俱按其品級支給。由于明代外戚推恩授官大都授以帶俸武職府衛官,故其官俸也從武職支俸之例。從本書附表3可以看出,外戚授職從最低的從六品所鎮撫到最高的正一品左都督,幾乎涵蓋了明代武職序列的所有品級。而按照洪武二十五年(1392)更定的百官祿制(自后為永制),武職正一品月支祿米八十七石,歲該一千零四十四石;從一品月支祿米七十四石,歲該八百八十八石;正二品月支祿米六十一石,歲該七百三十二石;從二品月支祿米四十八石,歲該五百七十六石;正三品月支祿米三十五石,歲該四百二十石;從三品月支祿米二十六石,歲該三百一十二石;正四品月支祿米二十四石,歲該二百八十八石;從四品月支祿米二十一石,歲該二百五十二石;正五品月支祿米一十六石,歲該一百九十二石;從五品月支祿米一十四石,歲該一百六十八石;正六品月支祿米一十石,歲該一百二十石;從六品月支祿米八石,歲該九十六石。[9]又,自成祖即位,即命文武官俸米鈔兼支。其時官高者支米十之四五,官卑者支米十之六八;唯九品、雜職、吏、典、知印、總小旗、軍,并全支米。至成、弘以后,演變為正一品者本色僅十之三,遞增至從九品,本色乃十之七。其本色有三:曰月米,曰折絹米,曰折銀米。月米,不問官大小,皆一石。折絹,絹一匹當銀六錢。折銀,文官六錢五分當米一石,武職府衛官則米每石僅折二錢五分。其折色,或折鈔,或折絹布,比之公侯伯,所值更薄。故《明史》史臣不禁慨嘆:“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10]

崇禎元年(1628)九月,禮妃田氏(即后之田貴妃)父錦衣衛田弘遇上言,稱自己“月俸不足五兩,至今猶未開支,家口嗷嗷”。故此,“不得不援例以乞新恩”,奏請加升官職并賜給“贍田”。[11]按,其時田弘遇官錦衣衛都指揮同知,為從二品,月該祿米四十八石,支本色十分之四,即十九石二斗,若以每石折銀二錢五分計,則應折銀四兩八錢,確如其言“月俸不足五兩”。田弘遇家原是世居揚州的陜西富商,其所謂月俸不支以致“家口嗷嗷”之說當然是有意夸張之辭,其目的不過是乞要恩賞。但他的這一奏乞卻也說明,對于貴戚們來說,僅靠朝廷支給的俸祿根本不足以支持他們過上奢華的貴族生活。事實上,在上層外戚(或稱貴戚)的經濟來源中,爵祿和官俸早已成為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他們的收入更多是來自所謂的欽賜“贍田”和其他各類恩賞,以及他們利用特權侵占田地和經營商業獲取的財富。

在此需要提及的是,雖然明中期以后外戚多授武職虛銜,帶俸而不任實事,卻也依管事實職之例配給校尉、軍伴、皂隸等。由于諸戚本無軍政事務需要打理,這些官為支俸或給價的軍士、皂隸實際就成了外戚的私人力役,為之管理莊田、經商營利,也可視之為外戚不以祿米或折鈔、折銀形式支給的一項常祿。為此,朝中大臣屢次建議裁革帶俸皇親的軍伴、校尉,卻屢遭皇帝否決,故而這項制度最終維持到了明朝滅亡。其間最為突出的事例是在成化年間,萬貴妃兄弟萬喜、萬達二人先因帶俸錦衣衛而按例配給校尉二十人,后升授都督僉事、都督同知等府職,又循例奏請增撥軍伴二十人相隨,而其原給校尉竟得特旨轉給了分任錦衣衛副千戶、百戶的萬祥、萬安。[12]這種待遇即使是管事的實授武官也無緣享受。

二、賞賜

明代外戚于常祿之外,還能或多或少地從皇帝那里獲得一些其他的實物或金錢賞賜,這也是外戚的一項經濟收入,對于部分外戚而言,還是比俸祿更為重要的經濟來源。

毫無疑問,在明代外戚所得的恩賞當中,最為豐厚也最能引起人們關注的當然是大片的莊田。因為關于外戚莊田的話題下文將做專門討論,故在此暫且略過。

莊田之外,明代皇帝經常給予外戚的另一項大宗的賞賜就是宅第。明代“皇親房屋不載《會典》,累朝賜給系出特恩”[13]。據此,各家外戚是否賜宅,宅第規模幾何,并沒有一定之制,全部取決于皇帝的旨意。若皇帝頒旨要賜給某位外戚第宅,則由工部具體負責督造新第或撥給現房(多為抄沒的文武大臣、內外官員宅第),又或支給房價銀。

從現有史料的記載來看,明初外戚本身多為勛臣,他們通常都在京師賜給官邸,洪武十八年(1385)還特賜公侯每人鈔一萬錠,讓他們回鄉(基本都在鳳陽)興建第宅。[14]明中期以后,累朝皇后、皇太后外家也大都賜給宅第。例如正統七年(1442),都指揮僉事錢貴之女被選為英宗皇后,隨即“賜第宅,車駕親迎”[15]。弘治初年,孝宗追思生母,派人從廣西尋來號稱其母紀氏從兄弟的紀父貴、紀祖旺,二人遂以太后外戚的身份得賜第于京師。[16]后來父貴兄弟因冒充皇親事發遣戍,賜第當然也就收回了。至于孝宗皇后父張巒的賜第則是“礱石鏤木”“帖翠涂朱”“功必延于累年,費必止于巨萬”,大興土木,經年方成。[17]武宗夏皇后父夏儒同樣也于京師擁有賜第,并終老其間。[18]此宅由工部營造于正德初年,當時為拓展其址,所居之旁“百年以來安土居民”都不得不遷徙他處。[19]嘉靖三年(1524),憲宗王皇后兄太傅瑞安侯王源亦“卒于京師之賜第”[20],只是未知此第是哪位皇帝所賜。不過,嘉靖年間明世宗幾位皇后的外家都是賜有宅第的。其中元配陳皇后之父陳萬言先是賜第于黃華坊,萬言卻以其靠教坊司太近請辭,世宗就命改賜西華門新第一所并增修擴建之。[21]隆慶年間,穆宗元配李皇后父德平伯李銘得賜故都督陸炳舊居,繼配陳皇后父固安伯陳景行則獲賜陸炳宅十五區,而穆宗生母杜太后侄慶都伯杜繼宗也獲賜陸炳故宅十區。[22]萬歷年間神宗大婚之后,皇后王氏之父王偉雖然沒有得到現成的宅第,卻獲房價銀一萬五千兩,由其自行置備。[23]后來王偉又奏請沒官第宅一區為子娶婦,終以“陳情已多”不許。[24]天啟初熹宗完婚后,其皇后之父都督張國紀也依王偉之例獲賜房價銀一萬五千兩。[25]崇禎帝則甫一即位,就特命賜給嫡母光宗郭皇后之母博平侯太夫人匡氏第宅一區。[26]而對其皇后之父周奎家,則不僅于京師賜第,還特意又在其故里蘇州的葑門另賜宅第一所。[27]

由此可見,雖然《明會典》未載,但皇后、皇太后家賜第京師卻已似乎成為“歷朝舊例”。故而崇禎帝即位之初,沒有得到賜第的光宗生母孝靖皇太后之侄永寧侯王天瑞就據此援例奏乞,稱:“查勛戚封爵,例給第宅,歷朝舊例,或工部折價蓋造,或撥給沒官屋。臣雖叨封爵,未蒙賜第。伏乞俯念懿親原同一體,遵照前例給賜。”后經有司覆奏,崇禎帝命依其所請,“準給第一區”[28]

不僅累朝皇后、皇太后的外家大都欽賜宅第于京師,其余諸朝妃嬪外家賜給住宅或房價銀的也有不少。例如成化年間,萬貴妃父萬貴、兄萬喜等人就都曾賜有房產。[29]又如隆慶初年,明穆宗即位不久,李貴妃父錦衣衛帶俸指揮僉事李偉即疏乞房價,但因工部官員反對而暫未得允,于是李偉再請,終于得賜故指揮孫綱之宅,并給其修葺銀一百兩。[30]然而貴妃與皇后、皇太后之間畢竟有著嚴格的等級差距,明代住宅規制又是表明身份等級的重要標志,故按制貴妃外家的賜第等級也必然低于皇后、皇太后外家。因此,等神宗即位,李偉的身份升為皇帝外父,驟封伯爵,他的賜第房屋數量、規格等級也隨之提高。不過李偉仍以“房屋舊敝”為由奏討修理房屋工價,工部認為李偉賜第“先次所給棟宇煥然,安居歲久,后次所給爽塏閎邃,間數甚多”,不宜再給,但因為神宗堅持,李偉最終還是拿到了四千兩的修理價銀。[31]就神宗自己的眾妃外家而言,與王皇后同時進入內廷,當時所謂東、西二宮的昭妃、宜妃之父劉應節、楊臣二人也與皇后父王偉同時獲賜房價銀,每人各得五千兩。[32]雖然遠遜于王偉所得,卻也實在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了。此外,鄭貴妃兄鄭國泰、周端妃父周清、李德嬪父李時亮、魏慎嬪父魏承志、邵敬嬪父邵名等外戚也都在京城鳴玉坊等處賜有宅第。[33]天啟朝東、西二宮良妃、純妃之父王學、段黃彝也依萬歷朝昭妃、宜妃外戚之例分別得賜房價銀五千兩。[34]崇禎年間,田貴妃父田弘遇賜第就在西安門,原是天啟朝大太監王體乾的外宅,門前還有一對故元貴族家留下的鐵獅,氣派非凡。[35]

不過,明代以住宅賞賜妃嬪外家最頻繁的還是嘉靖中后期,但所賜大多并非現成的房屋,而是房價銀。從《明實錄》的記載來看,當時眾妃嬪無論生封、追封,外家大多都能得到一定數量的房價銀,其標準大致是:官指揮僉事以上者,給房價銀二千七百六十兩,官千戶、副千戶、百戶者給房價銀一千二百兩,若官千戶以下者已給房價后升授指揮僉事等職,不再重給。[36]這些房價銀對于各家外戚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而對明廷來說更是一筆巨額的開支。明朝外戚賜第,工部不撥給現房或負責建造而直接折給房價銀的做法也正是始于嘉靖時期。

除了田宅,當寵的外戚之家還能不時得到皇帝或皇后、皇太后的其他各類賞賜,包括布帛、緞匹、衣物、銀錢、珠寶以及各種日用器物等。如永樂年間成祖陳麗妃方才入宮,其父母寧陽侯陳懋夫婦就得“賞賚甚厚”,其后數年之間“寵賜尤蕃”[37]。宣德年間,會昌伯夫人董氏,也即宣宗孫皇后母也是“數召入宮,賜賚弗絕”[38]。景泰年間,唐貴妃父都督唐興也以其女受寵于景帝而“得賞賜無筭”[39]。成化年間,萬貴妃得寵,其父兄弟侄亦得“賚賜金珠寶玉無筭”[40]。弘治年間,張皇后之父張巒不僅封伯進侯,且“其他恩賚之盛先后戚畹莫與為比”[41]。嘉靖年間,“清寧宮、仁壽宮、未央宮每有多余分饋戚里”[42],世宗生母蔣太后兄玉田伯蔣輪更是“寵賚日優”[43]。萬歷年間,神宗篤孝生母,故慈圣李太后外家不僅其父母“賞賜殊多”[44],“先后蒙被恩澤,所賜第宅、莊田、金幣、寶鏹之類,種種羨溢”[45],就連從兄弟李文松等人也常有“非時賚予”[46]。各家外戚所得的這類不時之賞均出自內帑,按制都會一一著籍于冊[47],雖然因史料中失于記載,目前已無法得知其具體數目,但必定也是所值不菲。

此外,每年正旦、萬壽圣節等重大節日,以及遇到新帝即位、冊立太子等重大慶典,各位外戚也都能依官品高低按例得到一定的賜鈔、賜物。這種普天同慶、一體均沾的恩典,通常每位外戚所得數量并不很多,但對于朝廷財政而言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總之,明代外戚常祿之外的賞賜除了節令、慶典的例行恩賞,其他賞賜大都沒有一定之制(外戚莊田的規制也是直到隆慶年間才確定),而只憑皇帝臨時恩典,有無、多少完全取自上裁。一般來說后妃得寵,其家族所得賞賜就多,后妃不得寵,這類常例之外的賞賜就少,甚至沒有,與后妃名號的等級高低并不完全對應。因此,外戚們常常互相攀比、乞請頻繁,甚至為得到更多的恩賞而向皇帝哭窮訴苦、討價還價。不唯“怙恩負乘者”如此,所謂“謙謙有儒者風”的外戚也大多難免于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台县| 盐边县| 拜泉县| 神池县| 尼玛县| 尚志市| 宣城市| 镇康县| 虹口区| 内黄县| 富顺县| 原平市| 桓台县| 安仁县| 新化县| 会泽县| 台北市| 图木舒克市| 巴林右旗| 卢湾区| 乐陵市| 霍州市| 突泉县| 甘肃省| 衡南县| 武陟县| 崇明县| 文化| 神木县| 株洲市| 桦南县| 阿拉尔市| 福海县| 深圳市| 巴彦淖尔市| 汉沽区| 彰武县| 汉中市| 泰州市| 拉萨市| 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