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江革送母案比

【故事來源】

本故事取材于范曄編撰的《后漢書》。

關于《后漢書》和范曄,本書第69頁已有簡介,這里不再重復。

【故事概述】

江革行傭供母

江革(36—約100),字次翁,齊國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人。江革一生事母至孝,人稱“江巨孝”。“二十四孝”中的“行傭供母”,講的就是他在逃難中靠做雇工供養母親的故事。這個故事曾經感動過無數人,但是,很少人知道他為什么叫“江巨孝”。下面就講講這個稱呼的來歷。

避難逃亡 行傭供母

話說東漢初年,戰亂頻繁,盜賊四起,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山東臨淄農村有一個貧苦農民,姓江名革,少年時父親去世,獨自一人與母親住在一起,相依為命,侍奉母親極為孝順。當時,為了躲避戰亂和盜賊,年幼的江革背著體弱多病的母親逃難,歷經險阻,經常以采集野果、討飯充饑。他們母子曾多次遇到匪盜,有一次賊人要江革入伙,否則就要殺他。江革立即哭訴哀求著說:“老母年邁、體弱多病,等我老母辭世以后再誠心歸服你們如何?如果現在就要我跟你們去,或者殺了我,老母何人奉養?今后何人送終?”賊人為他的孝順所感動,不僅沒有殺他,反而告訴他許多逃避戰亂的方法。這樣,他們母子就安然渡過了被劫殺的危險。

后來,江革母子隨著難民四處逃亡,顛沛流離,輾轉來到江蘇下邳客居下來。在此期間,江革到處給人當雇工,以賺取微薄收入來供養母親。他自己窮得連鞋子都舍不得穿,總是赤腳行走。而對于母親的衣服、飲食和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他總是千方百計地制作或購置,給予滿足。

八月案比 挽車送母

建武元年(25),光武皇帝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后,勵精圖治,息兵養民。他一方面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安定民生。建武六年(30),光武帝下詔,稅賦減半,恢復三十稅一舊制(稅賦為收成的三十分之一),大大減輕了百姓負擔。他還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提高奴婢地位,使大量奴婢被免為庶人,使流民返回農村,促進了農業生產。在他的治理下,經濟迅速恢復,社會逐步安定,史稱“光武中興”。

當時朝廷規定,每年八月案比,即案戶比民。所謂“案”,是指案驗、考查、訊問;“比”,是指比較、考校、核對。案比,實際上是一種逐戶逐人、面對面清查戶籍和人口的管理制度。為什么要案比呢?漢朝的財政收入,以口賦為主,田租為輔。口賦(即人頭稅)有兩種:一是算賦,是對15~56歲男女征收的稅賦,一般每人每年一算(120錢);二是口錢,是對7~14歲未成年人征收的稅賦,每人每年23錢。田租,是“三十而稅一”。此外,還有更賦和徭役等力役。由于征收口賦和派使力役,都以人口或戶籍為依據,因而漢朝特別重視人口、戶籍調查。漢《九章律》中的戶律,將編戶制度提升為法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創舉,它對加強和完善中央集權專制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這種制度起源于商周,完善于秦漢。秦以十月為正月,九月為歲末。漢隨秦制,案比在八月進行,待整理案比結果、制作簿籍后,歲末就可呈報朝廷了。案比除用于征收賦稅和派使徭役外,還有三種功能:一是優待老人。漢朝規定,70歲以上老人要授予“王杖”和“糜粥”,80歲以上的老人更是“禮有加賜”。二是鼓勵生育。當時的算賦規定,15~56歲男女每人每年一算,但“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歲不嫁,五算”,就是要納600錢。三是選聘美女。女孩年齡13歲以上、20歲以下,“姿色端麗,合法相者”,就要成為宮人的待選者。因此,案比內容相當詳盡,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人戶情況,如戶主姓名、與戶主的關系、性別、年齡、身高、膚色、婚姻狀況,以及疾病、生死等;二是財產情況,如土地、房屋、樹木、牲畜及其他財產的類別、數量和價值等。案比方式相當嚴格,要逐戶逐人、面對面地清查戶籍和人口。凡原籍居民,無論老幼病弱,都必須親往縣城或“隨就虛落”(即附近集市),接受戶曹(掌管籍賬、婚姻、田宅等事務的基層官吏)的當面閱貌、詢問和登記,否則要受到懲罰。

建武末年,在外逃難多年的江革母子聽說家鄉已恢復太平,就不顧旅途勞累,重新回到故里,過上了男耕女織、衣食無憂的安穩生活。這年八月,按朝廷規定要實施案比,江革和母親都必須到縣城案比。但是,江母年老體弱,走不動路,坐牛車、馬車到縣城又害怕搖晃,怎么辦呢?江革為了既按時到縣城案比,又不讓老母忍受顛簸之苦,就不用牛馬拉車,而是自己鉆到車轅中挽車慢步而行,安全地送老母到縣城去接受面對面的閱貌、詢問和登記。江革在逃難中行傭供母,案比時挽車送母,他的孝行感動了家鄉百姓,因而都稱他為“江巨孝”。

寢伏冢廬 晝夜伴母

郡太守有感于江革的孝行,曾打算以優厚的待遇請他做官,但江革以母親年邁需要照顧為由而沒有應允。

江革母親回到家鄉后,過了幾年安穩生活,就平靜地去世了。當時,16歲的江革十分悲傷,吃不下,睡不著,一度身體極度虛弱。他在母親墳冢旁搭蓋了一間小屋,晝夜陪伴在母親身旁,直到守孝期已過,仍不忍脫下孝服離開。

東漢永平元年(58),江革被舉孝廉為官;建初元年(76),被舉為賢良方正,再遷司空、長史,后任五官中郎將、諫議大夫。元和二年(85),漢章帝下詔表彰這位諫議大夫,指出“孝”為“百行之冠,眾善之始”。自此,江革的“江巨孝”之稱就傳遍了天下。

【故事評析】

從社會調查視角看,上述故事有兩個特點、一個結論。

兩個特點,一是東漢的案比——人口調查,內容詳盡、具體,不僅包括人的生理狀況,而且包括人的社會狀況;方式嚴格、直觀,不僅定時(八月)、定點(縣城或集鎮),而且要面對面閱貌、詢問和登記。二是東漢的百姓——案比的對象,對人口調查的態度比較認真,即使是年老體弱的老人,也會到指定地點去接受閱貌、詢問和登記。

一個結論是,東漢的戶口調查,內容比較豐富,數據比較準確。

【原文和注釋】
后漢書·江革列傳(節選)

江革字次翁,齊國臨淄人也。少失父,獨與母居。遭天下亂,盜賊并起,革負母逃難,備經阻險,常采拾以為養。數遇賊,或劫欲將去,革輒(1)涕泣求哀,言有老母,辭氣愿款(2),有足感動人者。賊以是不忍犯之,或乃指避兵之方,遂得俱全于難。革轉客下邳,窮貧裸跣(3),行傭以供母(4),便身之物,莫不必給(5)

建武(6)末年,與母歸鄉里。每至歲時,縣當案比(7),革以母老,不欲搖動,自在轅中挽車,不用牛馬,由是鄉野稱之曰“江巨孝”。太守嘗備禮召,革以母老不應。及母終,至性殆滅(8),嘗寢伏冢廬(9),服竟,不忍除。郡守遣丞掾(10)釋服(11),因請以為吏。

永平(12)初,舉孝廉為郎,補楚太仆……

建初(13)初,太尉牟融舉賢良方正……

元和(14)中,天子……制詔齊相曰:“諫議大夫江革,……夫孝,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15)……”由是“巨孝”之稱,行于天下(16)

注釋:(1)輒:立即,就。 (2)款:款服,誠心歸服。 (3)裸跣:露體赤腳。 (4)行傭以供母:給人當雇工以供養母親。 (5)便身之物,莫不必給:指身邊必要的物品,沒有不設法供給的。 (6)建武:東漢年號,從公元25年至55年。 (7)案比:即案戶比民。案,指案驗、考察、訊問;比,指比較、考校、核對。案比,是一種逐戶逐人、面對面清查戶籍和人口的管理制度。 (8)至性殆滅:直至性命有危險,意為身體極度虛弱。 (9)冢廬:在墳冢旁蓋的小屋。 (10)掾:佐助的意思,為副官佐、官署屬員的通稱。 (11)釋服:即除去喪服。謂除喪。 (12)永平:東漢年號,從公元58年至75年。 (13)建初:東漢年號,從公元76年至84年。 (14)元和:東漢年號,從公元84年至87年。 (15)夫孝,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孝,是各種行為之首,各種善事之始。有“百善孝為先”之意。 (16)行于天下:指江革的“江巨孝”稱號,通行于天下。元郭居敬輯錄《二十四孝》,把江革“行傭供母”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從此更廣泛流行于民間。

撰稿人:柳祥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桥区| 会同县| 琼海市| 平阴县| 青铜峡市| 涡阳县| 永平县| 武汉市| 隆回县| 台南县| 安溪县| 陕西省| 安庆市| 赣榆县| 大关县| 延川县| 同心县| 竹北市| 儋州市| 江山市| 文登市| 定西市| 平湖市| 蚌埠市| 桂林市| 囊谦县| 哈尔滨市| 通州区| 辽宁省| 绥滨县| 新龙县| 都兰县| 渑池县| 浪卡子县| 明水县| 长宁县| 宜春市| 山东省| 海门市| 新宾| 龙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