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節 社會的運作與權力的關系問題

第一項 古典權力理論的典范意義及其限制

關于權力的性質、運作方式和邏輯及其社會意義,已經越來越成為當代社會理論進行研究和討論的一個重點問題。權力的問題,自從人類進入社會生活并創立文化以來,一直是很重要的問題。但隨著現代社會的復雜化,特別是由于文化在社會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權力的問題就顯得更加突出。也就是說,文化作為一種起中介性作用的人為因素,將本來就已經非常重要和非常復雜的權力問題,變得更加重要和更加復雜。文化使權力更加象征化和更加曲折而隱蔽。現代社會中權力的進一步復雜化和象征化,也要求理論界更加迫切地澄清原來在社會學中已經夠混亂的權力問題。

理論界對權力問題的許多含糊不清的觀點,主要來自17世紀末以來的傳統古典政治理論的片面權力觀。特別是由英國的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所奠定的傳統古典政治理論,一向把權力看做是一種圍繞著鞏固“主權”(la souverainete;the sovereignty)而運作的某種“統治”(la domination;Domination)的強制性和壓制性的力量的實現。這樣一來,“權力”(le pouvoir;the Power;Macht)往往同“權威”(l’utorite;the Authority;Autoritaet)、“力量”(la force;the Force;Kraft)、“暴力”(la violence;the Violence;Gewalt)、“強力”(la puissance;the Strength;Macht)或“指揮和服從的關系”(la relation de commandement a obeissance;the relation of command to obedience)相混淆。長期以來,這些概念上的混淆,導致了社會生活,特別是政治生活中一系列更為嚴重的后果。因此,當代社會理論極端重視對權力的深入研究,并將它看做是揭示當代社會深層結構及其運作奧秘的關鍵。

19世紀和20世紀有關權力、社會地位和正當性問題的探究,直接地影響到當代社會理論對于權力和正當化問題的討論。在19世紀的思想家當中,馬克思和韋伯的政治、權力和正當化的理論,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馬克思的著作始終關注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問題,并把階級斗爭集中到政治斗爭,集中到政權這個最核心的問題上。馬克思認為,一切階級斗爭的基礎是生產關系中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但是,解決階級斗爭的關鍵,卻不是停留在經濟領域中的利益斗爭,而是奪取政權的政治斗爭。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歷史編纂學家就已經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經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內容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Marx,K.1852)與此同時,馬克思還把各種各樣的權力斗爭和政權的正當化過程同意識形態的斗爭聯系在一起,并認為:一切政治斗爭和政權斗爭都會訴諸意識形態斗爭,而意識形態的斗爭歸根究底是為權力斗爭和正當化過程服務的。由此可見,馬克思的權力觀點是同他對于整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則密切相關的。

韋伯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重視權力和正當化問題的又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韋伯始終關心政治同知識分子思想的關系,并深入分析了政權的正當化過程的社會條件。他和馬克思一樣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行動都是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只是他認為,除了獲取財富成為人的行動的普遍利益以外,社會學家還應該承認任何社會都具有某些特殊的目標和價值標準。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分析框架之內,韋伯深入分析了行動者追求利益的各種行為模式。他認為在任何社會中,處于不同地位的不同群體,為了尋求社會財富的平衡,總是需要維持一定的社會結構和發展模式。因此,他用理念類型將不同社會中的利益主要來源加以分類。韋伯在分析中國社會和儒教的時候,試圖說明影響著社會大眾的生活和權力斗爭的決定性因素,并不僅僅是經濟關系和經濟斗爭,還應該考慮到各種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的影響。對于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韋伯也不同于馬克思,并不認為觀念和價值體系可以成為經濟基礎的利益的簡單反映。但他認為,各種類型的思想觀念,有助于加強和鞏固相應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秩序。此外,韋伯還詳細地論證了正當化問題的重要性,強調對于某個人的地位以及鞏固它的社會體系的信念可以起正當化的作用。他的這些觀點在當代社會理論中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項 權力理論與精英理論

對當代政權理論發生深刻影響的“精英理論”,是韋伯的同時代人帕累托、莫斯卡(Gaetano Mosca,1858—1941)和米歇爾斯(Robert Michels,1876—1936)。他們有關這方面的著作包括:帕累托的《論普通社會學》(The Treatise on General Sociology,1963[1916])、米歇爾斯的《論政黨:對近代民主制寡頭專制傾向的社會學研究》(Political Parties:A Sociological Study of Oligar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1949[1911])、莫斯卡的《論統治階級》(The Ruling Class,1960[1923])。他們三者有關權力和統治的觀點雖然不是完全一致的,但也存在許多共同點。

上述三位思想家一致認為,在社會的任何一個組織中,具有強大的權威,并因而占據組織中的一個特殊地位的人,總是極少數。他們的權威把他們同組織中的其他絕大多數人區分開來,并因此而給人一種印象,似乎他們是不同于一般人的“特殊分子”。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有權威的極少數人,為了維護他們的特殊利益和特殊地位,往往共享某種共同的文化,并設法組織起來。由此可見,根據上述三位思想家的看法,社會中的權力斗爭以及少數精英分子力圖獨占權力的斗爭,都是同人的自私自利本質以及社會權力的不平衡性緊密相連的(Pareto,V.1963;Mosca,G.1960;Michels,R.1949[1911])。

在上述三位思想家中,米歇爾斯曾經總結出有關政黨組織及權力集中的著名的“寡頭專制鐵律”(iron law of oligarchy),指出任何一群占據權威地位的少數人,為了鞏固他們的特權和自身利益,總是會組織成為政黨或黨派。莫斯卡對于掌握政權的統治者同他們所統治的人之間的斗爭進行深入的分析,并嚴厲地批評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政治觀點。他認為,社會中任何領域的統治,包括經濟領域在內,都是根源于政治地位的不同,根源于不同政治地位的人之間的斗爭。帕累托則把精英加以分類,并強調精英的存在可以超出政治的領域。因此,并不只是在政治領域,而是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可能存在居于上層的精英分子。但是,帕累托極端重視統治著一個社會的“統治精英”(governingélites)的存在。他認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導致異化,兩者的區分甚至可以演變成兩種不同的民族群體。上述各種類型的精英理論,特別對于當代社會沖突理論的思想家們產生影響。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強調權威和國家組織構成社會權力的最主要的根源。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的精英理論就是大量地繼承了上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精英理論三大思想家的觀點。

在早期的美國社會學家中,凡勃倫(Throstein Veblen,1857—1929)是唯一重視不同社會群體間的利益沖突的思想家。凡勃倫像馬克思那樣,認為近代社會的特征就是各個對立的“經濟的群體”之間的斗爭和沖突;只是凡勃倫認為,近代社會中的沖突,主要是在實際掌握著貨物和商品的“工業階級”(industrial class)和掌握著金錢、財務和銷售網絡并具有寄生性質的“有錢階級”(pecuniary class)之間的斗爭(Veblen,T.1934)。凡勃倫還進一步分析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榮譽感,并認為對于榮譽感的追求,也可以導致不同地位的人之間的斗爭和權力爭奪。在這方面,他也許可以算是最早把追求各種時髦和特殊生活風尚的作風同權力斗爭聯系在一起加以分析的思想家,因而也是第一位發現文化消費中生活品味的象征性權力意義的美國思想家。他還認為,權力斗爭并不單純局限于政治生活領域,還廣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普通人的大量的日常行為中,都包含著追求權力,提高社會地位的意涵,也都是為了在自己的周圍人物的心目中制造和樹立他“高于”他人的某種形象。他的這些思想觀點啟發了后現代思想家對于生活風格的象征性權力結構的研究。布爾迪厄在談到社會空間中的區分和象征性權力斗爭的關系時說:“社會空間以及在其中自發地冒現的各種區分,都是傾向于由不同生活風格所區分的群體的地位或‘某種生活風格的空間’的區分而象征性地運作起來。”(Bourdieu,P.1991:237)

第三項 20世紀早期對權力的探討

在韋伯之后,奧地利思想家熊彼特(Joseph Aloys Schumpeter,1883—1950)也把權力問題同個人或群體的社會地位相聯結,并像韋伯那樣強調正當化的重要性。熊彼特也像馬克思一樣,使用“階級”的概念,并說明人類社會演化過程中權力分配及其不斷再分配的重要意義。當然,熊彼特只是將“階級”的概念用來指謂或多或少組織起來的不同社會群體。在熊彼特看來,不同階級只有依靠他們自己在實踐中不斷熟練起來的支配技巧才能獲得政治權力。因此,不同的階級,或者靠他們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支配策略,或者靠他們適應環境變遷而靈活地不斷改善的處世本領,都可以達到改善本階級社會地位和鞏固權力的目的(Schumpeter,J.1955)。對于各個階級來說,他們可以利用自身的社會地位去不斷地增加財富和特權,并且在激烈的競爭中維護自身的利益。但是,在社會演化過程中,面對新出現的強大階級力量,某個階級如果未能持續地為其他階級的人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就會在斗爭中被淘汰或失去權力。一般地說,新產生的階級往往能夠成功地攻擊陳舊的階級,并否定他們的特權的正當性。熊彼特指出,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原來具有經濟上成果的資產階級,正在逐漸地走下坡路;而正在興起的知識分子新階級,由于他們在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還由于社會的逐漸制度化,正在取代原有的資產階級而占據重要的社會地位,并對原有的有利于資產階級的社會秩序的正當性提出質疑,進行批判。這樣一來,一批新的知識分子階級,在批判舊的秩序的正當化和新的政府官僚階層不斷增強勢力的過程中,在新的社會生活和權力斗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Schumpeter,J.1943:134-155)。

與熊彼特幾乎同時代的齊美爾認為,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總是一方面通過互動而建立相互依賴和相互協調的關系,另一方面又同樣通過互動建立起相互對立和相互限制的關系。在他看來,整個社會貫穿著無數的相互交叉的沖突關系,在其中,某些人在某一方面會站在同一個陣營和同一個立場,而在另一方面同樣的這些人又會站在完全不同的陣營和不同的立場。所以,他說:“社會行動往往卷入和諧和沖突,愛和恨。”(Coser,L.A.1971:184)齊美爾在《論統治》(Domination,1908)一文中指出:“實際上,‘絕對的’強制,即使是最殘暴的暴君強加于我們身上的那種強制,也始終都是有區別地相對性的力量。實現它的條件,就是我們逃脫帶威脅性的懲罰或逃脫我們的不服從的其他后果的那種欲望。更精確的分析告訴我們:超服從的關系,只有在直接的身體暴力行動的情況下,才毀滅服從的自由。”(Simmel,G,1908)由此可見,齊美爾是從社會互動的觀點分析權力結構及權力斗爭的性質和運作方式。

值得指出的是,在當代社會理論產生以前,著名的女政治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早在20世紀50年代起,便對權力問題提出了極其深刻而又獨特的觀點。阿倫特和帕森斯都同樣堅持權力的集體概念(collective conception of power)。在阿倫特看來,權力的本質“并不是依據指揮服從的關系(not rely on the command-obedience relationship)”,而是更多地同“人類本身協調地行動的本領”(Arendt,H.1970:40-44)相適應。因此,阿倫特把權力更廣泛地同人類本性聯結在一起加以思考,使她不只是停留在可以觀察到的社會權力現象上面,而是更深入地揭示了權力的更深的人性基礎。在此基礎上,阿倫特嚴格地區分了權力和暴力(power and violence),以便同人類社會中把兩者混淆在一起的,到處泛濫的言論和行動作斗爭。在阿倫特的學術生涯中,對于人的基本權力的關懷,促使她嚴格區分權力、暴力和權威,并在人類社會發展史的脈絡中,通過歷史上出現的專制政權、極權政權和民主政權的區分,深刻地論述人和社會的最根本的問題。帕森斯則從社會制度的角度說明權力只不過是一種系統資源(a system resource),是“為了達成由一個廣泛的公眾承諾所形成或可能形成的目標而對社會資源進行動員的那種能力”(Parsons,T.1960:221)。

第四項 當代社會理論圍繞權力問題的爭論

當代社會理論在發展新的權力觀念的過程中,一方面充分觀察和意識到當代社會權力結構和性質的根本轉變,特別是當代社會中權力同文化的象征性結構及象征性運作邏輯的密切關系,另一方面又系統地概括和綜合比較西方傳統權力觀念的不同論述方式。在此基礎上,才產生了當代社會理論各種派別有關權力的新理論和新觀念。

總結西方思想史上對于權力的分析,基本上存在著兩大類型的權力概念系列。第一類型權力概念系列可稱為“一種非對稱關系”(an asymmetric relation)的權力概念。第二類型權力概念系列被稱為“權力的集體概念”(collective conception of power)。與權力的集體概念不同,非對稱關系的權力概念,深受霍布斯、馬克思和韋伯的思想傳統的影響,往往強調權力所展現的控制、依賴和不平等性三方面的不同功能和表現形式。

當代社會理論之所以越來越重視權力問題,是因為社會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復雜化,一方面固然為個人自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廣闊可能性,另一方面卻同時為個人自由的實現創造了新的限制性條件。這樣一來,使權力采取越來越曲折和越來越象征化的形式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正因為這樣,當代社會理論在研究社會中的權力結構及其運作邏輯時,針對著當代社會和文化再生產的象征性特征,深入而具體地分析當代社會權力的象征性特征。這就使當代社會理論的權力分析同對于當代文化生產和再生產的研究結合在一起。

具體地說,當代社會理論環繞著權力問題所展開的爭論是多方面的。如果按問題的內容和性質來看,主要是圍繞著以下爭論:權力是一種性質(a property)還是一種關系(a relationship)?權力是潛在的(potential)還是實際的(actual)?是一種能力(a capacity)還是一種能力的貫徹或運作(the exercise of a capacity)?權力是由(個體的或群體的)行動者所掌握或執行,還是由某種結構或系統所擁有或實行?權力實行的對象,是作為個人或集體的行動者呢,還是結構或系統?權力是意愿性的或非意愿性的?它的貫徹是部分地根據意愿或根本就與意愿無關?權力是否必須完全地或部分地成為有實效的(effective)?權力及其運用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它是否改變利益、意見、偏向、政策或行為?權力是屬于反思性的或非反思性的、過渡性的或非過渡性的、完全的或不完全的?權力是否具有對稱性?某一部分人貫徹權力的結果是否減少或抵消另一部分人的權力?權力是否屬于“零和概念”(a zero-sum concept)?權力的貫徹究竟是維持還是增加權力的總和?權力是惡還是善?權力的貫徹,是否應該依賴于強力、或強制力、或懲罰性的威脅、或剝奪的途徑?也就是說,權力的貫徹是否必然伴隨強制性的或壓抑性的或威懾性的力量?在權力貫徹過程中,貫徹者和貫徹對象之間,究竟應該存在什么樣的代價償付的平衡關系?權力這個概念是僅僅適用于那些沖突的領域,還是那些對抗的、反抗的領域?如果說權力的貫徹關系到某些類型的沖突,那么這些沖突究竟必須采取明顯公開的形式,還是潛在隱蔽的形式?權力的貫徹是必然牽涉某種偏好或喜惡,還是牽涉某種實際利益?權力概念是屬于一種行為概念,還是一種因果性概念?權力的實行,是否純粹屬于政治性質?權力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如何表現出來?以何種不同形式在各個領域中貫徹?社會各個領域的權力運作,是否存在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可能?這些相互轉化的條件,不管是社會的還是文化的,究竟是什么?權力的形成和運作,是采取過程性,還是突發性?權力的分配與再分配同社會變遷的關系是什么?權力同象征性符號體系,同各種意義系統,究竟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在權力斗爭中,權力本身的運作同權力貫徹的策略,究竟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權力同語言論述,同各種知識論述以及同各種意識形態論述的關系是什么?權力在教育和文化領域中,采取什么樣的特殊表現形式?在這些領域中的權力斗爭,對于政治,乃至整個社會領域的權力斗爭,會發生什么樣的影響?如此等等。

如前所述,由于權力概念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往往同“權威”概念相混淆,所以,同上述各種問題的提出相平行的,也提出了有關權威的下述各種問題:權威的定義是否是正當的?權威的定義是否是協議性或共識性?權威是否是強制性的?權威的貫徹是指向信念,還是指向行為,還是指向兩者?權威概念的貫徹是否是規范性的或者是經驗性的?它是屬于法制層面,還是屬于事實層面?權威是否意味著某種因果的或者是某種內在的關系?權威是否以一種規范的關系作為前提?權威是否以不平等作為前提?對于權威的服從是否兼容于理性的運用,或者與之相抵觸?權威的存在是否是自由的否定或者是自由的貫徹的一個條件?權威的存在同人性,同社會,同文化,究竟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權威同政治統治和社會制度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權威和權力究竟是什么關系?權威是不是權力的一種形式?權威是不是以權力作為基礎?能不能說“權力主要是同個人相聯系”,而“權威是同社會地位或角色相聯系”?如此等等。

當代社會理論在論述權力的過程中,幾乎不加回避地探討了上述各種問題,并幾乎不屑于遵循傳統觀念和既成的答案,以多元的自由創造的形式進行了活潑的分析和論述,為當代社會理論增添了無數光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治县| 商水县| 滨海县| 保山市| 资源县| 富蕴县| 普宁市| 榆树市| 永泰县| 名山县| 西丰县| 尼玛县| 汽车| 朝阳区| 交口县| 华宁县| 绩溪县| 通渭县| 长宁区| 呼伦贝尔市| 恩施市| 柞水县| 棋牌| 江口县| 青浦区| 大港区| 澳门| 云霄县| 满城县| 砚山县| 沧州市| 太仓市| 彝良县| 姜堰市| 高邮市| 乌鲁木齐县| 开平市| 台州市| 六安市| 夏河县| 海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