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實踐范疇的再認識

一、實踐:主體和客體的雙向對象化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不少重要的哲學流派,都自覺不自覺地關注“實踐”,這樣那樣地給“實踐”下過定義。但總的說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的所有哲學中,都沒有建立起系統而完整的科學實踐觀,也未能真正揭示出實踐的內在本質。在馬克思之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雖然“實踐”范疇仍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這樣的事實:人們并沒有全面而系統地整理過馬克思的實踐理論,也沒有建構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形態的實踐理論。

1.傳統的實踐本質觀

對實踐活動本質的哲學把握,首先是通過給“實踐”范疇下定義來表現的。換句話說,實踐的“定義”往往是實踐本質觀的集中體現,不同的實踐“定義”,一般總是反映著不同的實踐本質觀。因此,對我國哲學界傳統的實踐本質觀的評析,實質上也就是對傳統流行的實踐“定義”的評析。

通過搜集整理,我們發現散見在各種哲學書籍、論文中的實踐“定義”,有50余種。其中,較為典型的實踐“定義”主要有:(1)實踐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活動,或者說是改造物質世界的客觀活動;(2)實踐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改造世界的活動,或者說是人們自由自覺地、有意識地改變現實事物的合目的的活動;(3)實踐是社會的人運用一定的工具改造客觀事物的現實的、能動的、感性的物質活動;(4)實踐是人類駕馭、掌握和改造自然及社會的特殊活動方式;(5)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社會活動;(6)實踐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種實際的相互作用,或者說是主體和客體之間實際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變換過程;(7)實踐是人的本質力量現實對象化的過程;(8)實踐是除了認識、意識、觀念、思維活動之外的一切人的活動。

諸如此類的種種實踐定義,都各有某種根據和理由,也有各自的某些合理之處,有的定義甚至已經接近揭示出實踐活動的真正本質。但是,流行的多數實踐定義都存在著某些偏頗不當之處,有進一步商討的必要。這里,我們不可能逐一細評這些莫衷一是的實踐定義,而只能簡要地、概括地分析一下它們的不足之處。

就其實質和要旨而言,可以把上述諸多實踐定義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從人的實踐活動同一般動物的活動的區別,以及實踐活動同意識活動、認識活動、觀念活動、理論活動等精神性活動的區別角度,揭示和規定了人的實踐活動的種種基本特點。例如,絕大多數實踐定義都指出了實踐活動具有能動性、客觀性、物質性、現實性、感性、目的性、歷史性等特點。顯然,這些特點是人的實踐活動所具有的,揭示出這些基本特點,對于我們科學地把握實踐活動的內在本質,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但是,僅僅從實踐活動的特性方面給“實踐”下定義,并不能完整和貼切地揭示出實踐活動的真正本質。這不僅因為實踐的特性和實踐的本質是有區別的——特性的東西僅僅是本質的東西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表現,而且還因為,實踐的特性無法全面地涵蓋和包括實踐活動的全部內容。然而,實踐活動的內在本質既表現在它的特點上,同時也表現在自身的內容方面。因此,單從特點方面不可能真正準確地揭示出實踐活動的完整本質。

第二,多數實踐定義著重從“變革和改造世界”的角度去界定和揭示實踐活動的本質,這突出了實踐活動最主要的功能和形態,而且定義的表述也簡潔明了。但是,把實踐定義為對“自然和社會”的直接變革和改造活動,也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致命缺陷:一是忽視了實踐活動對人自身、人的內在世界的“改造”功能,也就是說,上述實踐定義往往把改造主體自身的活動以及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實踐活動對主體自身的“改造”作用,排除在“實踐”之外;二是忽視了非直接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例如,根據一定的理論、計劃、設想、假設和目的去探索和認識世界的實踐活動,就被排除在“實踐”之外了。

因此,這種定義僅僅抓住了實踐活動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功能和作為實踐活動的基本類型——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個方面,而未能全面地揭示實踐活動的所有類型和全部功能。再說,“改造世界”是不是實踐活動的真正本質,也還有進一步商討的必要。與其說“改造世界”是實踐活動的本質,倒不如說它是實踐活動的一種功能、一種內容和一種形式更為貼切。換言之,當我們說“實踐活動是一種改造世界的活動”時,這除了把實踐活動同認識活動區別開來外,從一定意義上講,這種定義或多或少地犯了同語反復的邏輯性錯誤。這是因為,改造世界的活動本身就是實踐活動的另一種說法,“實踐是改造世界的活動”和“改造世界是實踐活動”這兩個判斷可以說是等值的。再說,“改造世界”這個概念的含義和本質,本身也還是有待于界定的。因此,說實踐是改造世界的活動,在一定意義上似乎等于說“實踐就是實踐”,而并沒有說明和揭示出實踐的內在本質。

第三,多數實踐定義的另一個重要缺陷或特點是,僅僅只從實踐者,即人、主體方面去揭示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功能,而忽視從客體方面來規定實踐的實質。這固然可以突出和強調實踐主體(人)的能動性及其在整個實踐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但如果忽視實踐客體對實踐主體的規定性及其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能動作用,就不可能確切和完整地揭示人的實踐活動的本質。其實,在實踐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實踐客體并不純粹只是受動的,它也并不僅僅只是單純承受主體能動力量的被動的“受體”。在其現實性上,實踐活動過程中的主體和客體通過一定的手段、途徑和方式,始終是相互依存、相互規定、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

因此,實踐活動的主體和客體不可能只有改造與被改造、作用與被作用、“實踐”與“被實踐”的單向式的關系和過程;相反,它們是一種作用與反作用、改造與反(過來)改造的相互創造的能動過程。換句話說,實踐活動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實踐關系始終是雙向的、相互的、共生的關系,即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關系。

第四,也有一些實踐定義是比較確切的、可取的,而且有的已接近揭示出實踐活動的真正本質。例如,把實踐定義為“主體和客體之間實際的相互作用”過程,這在基本思路上是可取的。但問題是這個定義并沒有進一步揭示實踐是一種什么性質的、怎么樣的相互作用。因為人類的所有活動都可以被看作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實際的相互作用,甚至一般動物同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相互作用的活動。把實踐看作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物質的、能量的和信息的變換過程”,是“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物質和精神、觀念和實在的相互作用、相互統一的過程”等定義,已基本上接近揭示出實踐活動的本質了。

但是,一方面,它們作為實踐的定義,在表述上過于累贅和不十分確切;另一方面,這些定義并沒有在哲學界引起足夠的重視、受到普遍的關注和占有主導地位。此外,即使是這些實踐定義的界說者本人,似乎也未能自覺地意識到它們的真正意義及其同傳統流行的實踐定義的真正區別。因此,人們只是偶爾地如此界說實踐的本質,而尚不見有系統論證這類實踐定義的著述。

2.實踐的雙向對象化的本質

從本質上看,實踐活動是主體和客體之間能動而現實的雙向對象化過程。我們給實踐下的這個定義,主要有三個特點,或者說是由三個方面的內容所組成的:“主體和客體”、“能動而現實”、“雙向對象化”。

“主體和客體”實際上是人的實踐活動的一種要素性的特點和內容,當然,這是就實踐活動的最基本的、兩極化的要素而言的。一般說來,實踐活動還應包括手段、工具的要素。顯然,工具是人的實踐活動相當重要的一個基本要素。沒有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人的活動就不成其為實踐的活動。但是,工具的實質是人的主體性結構和主體智慧能力的一種外化,是人的肢體器官的延伸和放大,是一種外化地存在著的“主體”;或者更確切地講,工具是主體和客體的一種物態化的統一,是主體和客體相互對象化之后凝結成的一個屬人的對象世界。因此,工具在本質上可以被歸結為、還原為主體和客體的要素。

我們沒有用“人和世界”來直接揭示實踐者和實踐的對象世界,而是用了“主體和客體”。這不僅是考慮到“主體和客體”已為哲學界所公認,更重要的是考慮到“人和世界”的概念不甚規范,并且在概念上,“人和世界”有某種確定的分離之感,容易造成絕對化的毛病。相反,“主體和客體”范疇在哲學上有這樣一層特定的含義:主體和客體是相互規定、相互轉化的,在一定條件(關系)下的主體,在另一種條件(關系)下又可以是客體。作為主體的人,它往往“一身兼兩任”: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主體和客體的相互規定性以及人的主客二重性,表現得尤其突出。因此,用“主體和客體”的范疇更能貼切、真實地反映實踐者和實踐對象的關系。

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實踐的人通常是實踐活動的主導者,是能動的作用者,但實踐的人也往往是被作用、被規定、被改造的對象。對象性地存在著的實踐客體,也并非始終是消極被動的“受動體”,它在實踐活動中也通常規定和作用著主體,并且不可避免地滲入到“主體”之中,轉化為一種主體性的存在,能夠能動地反作用于主體。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之間的這種相互依存、相互規定、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辯證性,是實踐活動中主體和客體之間實現“雙向對象化”的基本前提和內在基礎。

人所以是實踐的主體,所以能夠把外部的現實事物以及連同人自身都變成認識的和改造的客體,主客體之間在實踐活動中所以能夠實現“雙向的對象化”,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屬人的“能動性”。實踐活動具有“能動而現實”的特點?!澳軇有浴笔侨说幕顒訁^別于物的運動和一般動物活動的一種本質性的特點,即它反映和標志著實踐活動的“屬人性”的特點。沒有這種屬人的能動性,就談不上有主體的人和人的主體性活動,人的存在和活動就同動物的存在和活動沒有本質的區別,人的實踐活動也不可能是雙向的對象化活動。人首先是一種自然的存在物,它來自于自然和依賴于自然,人的生命體本身直接就是一種自然的存在物。但是,“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說,是為自身而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注182

馬克思的這一論述清楚地告訴我們,人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一種同別的自然存在物有本質區別的、能動的、自為的、特殊的存在物。人是自然存在物中的最高形態的產物。在人身上集中了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全部精華,同時又產生了一些為其他自然存在物所不具有的新的特性,這就是:人不是消極地依賴自然環境所提供的現成條件來維持自己的生存,而是通過運用自己的力量和活動去改變和創造對象世界的屬人方式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這種“能動性”和“自為性”是人以外的別的存在物都不具有的,人因此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能動的自然存在物”注183

人作為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其屬人的“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為性。盡管在人身上還存在著自然的、本能的屬性,但它們已退化到了最低點,人根本無法再依靠自然的、本能的行為來維系自己的生存;人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勞作、努力和活動來創造出適應、對付周圍環境和維持自己生存的各種各樣的新的存在方式——行為的、觀念的、社會的、文化的方式。這樣,由于人的產生和人的活動,改變了世界上的自然存在物之間只有純粹自在的自然關系的格局,出現了人和其他自然存在物之間的嶄新的關系——自為的關系。

人是唯一通過自己的自為活動而自為地存在著的動物,因為,“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注184。人憑著自己的自為(非本能的)能力和自為活動,能夠自為地意識到和處理人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同時也自為地對待自己的活動,從而使外部的存在物和自己的活動從屬于自己的自為的目的。因此,人是一種自為地存在、自為地活動和自為地生活著的存在物。

第二,自覺性。自覺性是人的能動性的又一重要表現。人作為一種自為的存在物,同時也意味著必然是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有目的的存在物。人不僅能夠意識到外部世界的存在,而且能夠意識到人的自我存在,從而能夠把自我作為主體而同外部存在的客體區別開來;人不僅能夠意識到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存在,而且能夠通過思維的認識活動,觀念地掌握對象世界的存在屬性及發展規律,從而能夠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它們為人自身服務;人不僅能夠意識到人和物的存在以及認識它們的存在屬性、發展規律,而且能夠意識到人自身的行為活動和內心世界,具有自覺的主體意識和意識的意識,從而有可能對自己的內心活動和行為活動實現自我控制、自我調節。正因為人處處表現出自己的能動的意識性,所以,馬克思把人看作是“有意識的存在物”,并認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注185

第三,自主性。人作為自為的、自覺的存在物,也必然是一種自主的存在物。人在本質上是不受外界力量絕對支配的,他不是外部事物及其力量的奴仆,不是受外界力量任意擺布的、無所作為的“木偶”。相反,人始終有著強烈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人是他周圍世界以及自身的主體;人主動地同外界事物建構起對象性的關系;在人和周圍事物的關系中,人始終占主導性的地位,是人支配物而不是物支配人;人對外界對象和自己的行為有著自主的選擇性和評價性;人是可以自己主宰自己,自己支配自己的;人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因此,與物、動物相比,人是一種自主性的存在物,人的實踐活動具有明顯的自主性,否則,實踐者就無法成為真正的、能動的實踐主體。

第四,自由性。自為、自覺、自主的人,同時必然也是自由的人。一切自然物只能按其自身的必然性運動,動物只能憑其本能進行活動,而對人來說,大自然并沒有預先給人的行為規定特定不變的“指令”,人只能必然如此地對待外界和采取行動。事實也是這樣,人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程度的“意志自由”。人同外界客體的物質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流”是開放自由的,人同什么客體建立什么樣的關系是有一定的自由選擇性的,人對自己的活動也同樣具有選擇的自由度。沒有這種自由度,人就不可能成為能動的主體,而只能成為必然性的奴隸和按部就班運作的“機器人”。

所以,馬克思指出:“自由確實是人所固有的東西”,“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類的本質”注186;“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注187。當然,人的自由不是絕對的,不是離開客觀條件和事物必然性的虛無的“自由”,而是在認識和掌握客觀必然性基礎上的自由。

第五,自創性。自創性可以說是人的能動性最高的存在和表現形態。人通過自己的各種活動,在自在存在的自然界的舞臺上,既創造了一個屬人的“人化的自然”,又創造了一個不同于自然存在物的人類社會;人不僅創造了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所有資料,而且還創造了人自己的活動方式、生活方式、存在和發展方式;人不僅創造了一個不斷膨脹著的、外化了的屬人的對象世界,而且也創造了一個不斷發展著的、內化了的屬人的自身世界。人創造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整個歷史,人就是自己生活、自己世界、自己本質的創造者。

人創造了屬人的客體,創造了屬人的工具,同時也創造了屬人的主體;人的實踐活動也是人自己創造的,就其實質而言,人的實踐活動就是人——人作為人的一切——的自我創造、自我完善的活動。世界上只有人才是自我創造、自我生成、自我造就、自我豐富、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著的能動的存在物。

毫無疑問,人作為能動的存在物所表現出來的自為性、自覺性、自主性、自由性和自創性的特點,既不是“自然天賦”的,也不是一蹴而就地確立和實現的。它們的形成和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們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也始終具有社會歷史性;它們的實現和完善,同樣也是一個無窮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現實的人作為能動的存在物,是由他們自己的社會歷史活動所造就的。

自為性、自覺性、自主性、自由性和自創性構成了人之為人及其活動的能動性的主要內容和表現。但是,這些能動性只是屬人的,是人的所有活動的特點,而不是專屬于人的實踐活動的。因此,對實踐活動的特點的揭示不能只停留于“能動性”上,還必須進一步揭示出既“屬人的”又“屬實踐的”本質特點,即在說明人及其活動的“能動性”特點的基礎上,分析實踐活動區別于非實踐活動——觀念的、認識的活動——的特點。這就是實踐活動的“現實性”特點。

就一般而論,人們是通過觀念的活動和實踐的活動這兩種基本方式掌握對象世界的。當然,這是就觀念和實踐的區別而說的。其實,在現實的形態上,人們的觀念活動和實踐活動是有機統一的。從人類整個社會歷史活動的過程來看,人們的觀念性活動歸根到底是從屬于人們自己的實踐活動的。觀念性的東西產生于實踐的活動,并且最終總是為實踐活動服務的。因此,觀念活動實質上是整個歷史實踐活動的一個必要的環節和重要的組成部分,或者說是一種以觀念形態存在著的“實踐活動”。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認為,可以把宗教、政治、文學、藝術等活動看成是生產的一個特殊部分。

不僅從實踐活動的歷史角度看是如此,即使就各個具體形態的實踐活動過程來分析,人們的觀念活動也同樣是作為一個必要的環節和要素而存在于實踐活動之中的。這是因為,完全脫離實踐活動的純粹的“苦思冥想”、“自我靜觀”的觀念活動,是為數極少的,人們絕大多數的觀念活動都存在和表現在自己的實踐活動的過程之中。實踐活動既是人們觀念活動的基礎、內容,同時也是人們觀念活動的最基本的存在形式。

因此,廣義的實踐活動是人的一種總體化的現實活動,即人的全部實際的生活活動及其過程。當我們說“人是一種實踐創造著的存在物”時,指的就是這種廣義的、總體性的實踐活動。這樣的實踐活動,就已經包含了作為人的實踐活動的必要環節,或者說是作為實踐活動的一種特殊形態的觀念活動。所以,“人是一種實踐創造著的存在物”這個命題,并沒有把人的觀念性活動排除在外,亦即沒有把它排除在作為人的存在本質、存在“真理”的實踐活動之外,而是已經現實地包含了人的觀念性活動。

如果說我們在揭示人的存在本質的時候,已經把人的觀念性活動納入了人的“實踐活動”之中,那么,當我們在揭示人的實踐活動的本質時,既包括著人的觀念活動,又沒有包括人的觀念活動。換句話說,凡是那些滲透、納入、參與實踐活動的觀念性活動,就是實踐活動的一個環節和組成要素,而且是實踐活動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和要素。不然,人的實踐活動就成了盲目的、無對象化的物的活動。反之,那些僅僅停留在頭腦中的主觀活動、思維活動,即完全沒有參與實踐活動的、沒有被現實對象化的觀念性東西,我們就把它作為與實踐活動相對應、相區別的觀念性活動。這種觀念活動與實踐活動的主要區別在于,觀念活動不具有感性的現實性和現實的對象性(化),而實踐活動則具有直接的現實性和現實的對象性(化)。

黑格爾和列寧在談到人的觀念、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本質區別時指出,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實踐不僅有普遍性的優點,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優點。馬克思明確指出:“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a href="../Text/Chapter_11.xhtml#zw188" id="zww188">注188這是對實踐活動所特有的本質特點的科學概括。

具體地說,頭腦中的觀念活動在它未進入實踐領域、未開始被納入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客觀的對象化過程之前,是一種主觀的映象、主觀的存在,因而不具有外部的感性的現實性,至多是一種潛在的、待轉化的“現實性”;而那些不切實際的、荒謬虛構的觀念,永遠都不可能轉化為現實。相反,實踐活動則突破了人腦內部的主觀意識活動的界限,是主體和客體之間一種直接的、實際的相互作用、相互對象化的過程,因而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的、感性的、外在的現實性。這種直接的、外在的現實性,就是人的實踐活動所特有的、區別于人的非實踐性活動的本質特點。因此,我們把實踐活動定義為既“能動”而又“現實”的“雙向對象化過程”。

“主體和客體”、“能動而現實”是哲學界較為普遍的提法,但“雙向對象化”則是鮮為人知的一種表述。在具體論述實踐活動的過程時,人們一般也都會談到主體自身被對象化——客體的主體化或主體被客體化——的內容,但在揭示實踐的內涵和外延、實踐的本質和特性時,往往又忽視了它,在實踐的定義中沒有包括、涵蓋主體被對象化的內容。也有人看到了傳統實踐定義的這種缺陷,力圖把實踐重新定義為既包括主體對象化又包括主體被對象化的雙重內容,但他們卻把“主體被對象化”表述為“非對象化”,認為實踐是對象化和非對象化的統一。用“非對象化”來概括和表述實踐活動中“主體被對象化”的內容是不科學、不確切的。這是因為,如果把“主體的對象化”稱為“對象化”的話,那么,“非對象化”應該是指“主體的非對象化”,這實際上是對“主體對象化”的否定。因此,說實踐是“對象化”和“非對象化”的統一,這在概念和邏輯上是自相矛盾、自相否定的。

有鑒于此,我們用“雙向對象化”的表述來概括實踐活動中主體對象化(主體客體化)和主體被對象化(客體主體化)的雙重內容和特性。正是這種“雙向的對象化”,構成了人類實踐活動的本質。

所謂對象化,人們一般把它理解為主體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把自己的理想、目的、意識、知識、能力等人的本質力量外化為現實對象的過程,以及實踐主體通過對象性活動而把自身的本質力量物化為對象世界,從而使對象世界成為體現主體規定性的屬人的存在的那種特性和狀態。我們對“對象化”范疇的理解將賦予它更多的含義和內容。這就是:“對象化”是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在發生對象性關系和對象性活動中的相互規定、相互依賴、相互轉化和相互實現的過程。確切地說,“對象化”是指作為互為對象的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相互滲透、相互創造的過程。在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中,主體對象化(外化)為“物態性”的對象性客體,而客體則對象化(內化)為“人態性”的對象性主體。因此,對象化就是發生對象性關系的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雙向的相互轉化和相互創造的雙重化過程,是客體的主體化和主體的客體化的能動而現實的有機統一。

這種對象化的活動是人的實踐活動所特有的內在本質,也就是說,一般動物的活動和人的純觀念性活動都不具有這種對象化的特性。僅僅依靠本能化的行為和自身機體的改變去適應周圍環境,并由此而獲得它所需要的生存資料,這是動物的生存方式。與動物相反,人通過自己的實踐創造活動讓周圍環境來適應自己,并在自然界的基地上創造出一個適宜于人類自己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對象化的世界——“人的世界”。這正是人的活動和動物行為最鮮明的本質區別之一。

動物的行為雖然也能引起自然界的變化,但這同人類實踐創造所引起的客觀世界的改變卻有著質的區別。動物的行為只能同特定的環境、特定的需求對象發生特定的關系,只能被動地直接利用和消費自在存在著的自然對象,而不可能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意志”去改造世界,更不可能再生產、再創造出一個新的“對象世界”。因此,如果說動物的行為也有某種“計劃性”的特點的話,那么,“一切動物的一切有計劃的行動,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們的意志的印記。這一點只有人才能做到”。“一句話,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后的本質的區別,而造成這一區別的還是勞動?!?a href="../Text/Chapter_11.xhtml#zw189" id="zww189">注189

人通過自覺的、有目的的、有意識的活動,把自己的目的、意志和能力對象化到客體之中,在這個對象客體上留下人的主體性印記,使客體主體化并為主體服務,從而成為人的一種合目的、合意志的對象性存在。因此,這個對象化的現實世界,既是人的對象化的確證和表現,也是對象的主體化的確證和表現,是人和物互為對象化的現實統一。顯然,僅僅依靠自然界的現成物品來維系其生存的動物,不可能像人那樣,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來自于自然,又超乎自然之上,而且還能夠創造出一個新的對象世界。正是這種自由自覺的、能夠創造出新的對象世界的活動,才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才是一種使主體和客體互為對象化的,即使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現實的屬人的活動。

并非人的所有活動都具有這種對象化的特性,也不是人的所有活動都能創造出現實的屬人的對象世界,因為那些僅僅停留在頭腦中、尚未進入實踐過程、未構成實踐活動過程的現實要素和環節的思想、觀念、理論、認識等主觀性的東西,雖然也是主體和客體之間某種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客觀對象的屬性、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或正確或錯誤的反映,因而也是一種客體的主體化和客觀對象在主體身上的內在化,即客觀世界向主體內在世界的對象化過程及其結果,但就其本性而言,這是主體對外界對象的一種觀念形式的把握,而不是直接現實性的物態化把握;是主體對外界對象的一種說明和解釋,而不是對外界對象的現實改變并進而創造出來的一種合目的、合意志、合主體的新的對象世界。

因此,那些人腦中純主觀性的活動,不過是客體的主體化(內化)的單向的對象化活動,而不像實踐活動是客體的主體化和主體的客體化的雙向的對象化活動。

實踐創造活動作為人的存在的最為本質的“真理”和根據,自始至終——永恒地包含著理論的、觀念的、精神的“酵母素”。這是因為,從實踐活動的歷史形態來講,理論的、觀念的東西本身就是人的實踐的特殊存在形式之一,是實踐活動的必不可少的內在組成要素;合理的觀念、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它們或遲或早、或直接或間接地總會轉化為實踐的存在形式,進入主體的實踐活動領域并現實地外化為客體性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人的實踐活動是自由自覺的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意志的活動,因此,實踐必然包括著觀念的要素、知識的成分、精神的力量,沒有這些觀念的東西,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屬人的實踐活動,也談不上有對象化的實踐活動。

問題還不僅如此,有許多理論的認識活動、精神的文化活動本身就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存在形式之一。例如,那些事先就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案的精神生產活動和理論認識活動,直接就是人的實踐活動,因為只要主體把自己的目的、計劃、設想通過自己的現實的客觀活動對象化出去,并在活動的外界對象上留下主體化的“印記”,同時主體在這種客觀的活動中又有新的“收獲”,即豐富、充實和發展了主體自身——主體被對象化了,那么,這種現實的客觀活動就是主體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和主體自身被對象化,即主體和客體雙向對象化的過程,因而也是人的現實的實踐活動。因此,把這些對象性的現實活動和人們的腦力勞動、精神生產活動一概拒之于實踐活動之外,顯然是不合理的。當然,那些僅僅存在于頭腦中的思想觀念,即沒有或尚未開始被納入對象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思想觀念,以及那些毫無目的、毫無計劃的本能化的行為活動,則不屬于人的實踐活動,因為它們還不具有現實的、能動的和雙向對象化的本質特性。

由此可見,把實踐定義為主體和客體之間能動而現實的雙向對象化的過程,有助于我們澄清許多理論是非,從而科學而完整地理解人的實踐活動。

(王永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阳县| 长岛县| 渭南市| 明星| 洮南市| 紫金县| 菏泽市| 永清县| 徐水县| 监利县| 华池县| 色达县| 连城县| 平陆县| 梁山县| 瑞丽市| 盘锦市| 弥勒县| 吉林省| 平潭县| 同江市| 张家界市| 孟连| 廉江市| 新和县| 柏乡县| 安达市| 南京市| 长丰县| 金乡县| 天峻县| 芷江| 丰宁| 阿坝县| 南乐县| 朝阳市| 昌吉市| 吴堡县| 霍城县| 辉县市| 准格尔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