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
- 蕭前 楊耕等
- 12622字
- 2019-10-18 20:12:58
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體化”:內涵、基礎與問題
由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以下簡稱“原理”)自1982年首次出版以來,以其觀點明確、重點突出、層次明晰、語言簡練等鮮明特點,深受人們的歡迎。從第一版到第五版,20年間,“原理”發行了一千萬冊,這也許可以算作中國出版史上的一個“事件”了。無論如何,它表明這樣一個事實,即“原理”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較大的社會價值,在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和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里,擬就“原理”所展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系及其演變,作一考察和審視,以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研究。
1.《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演變及其背景
“原理”第一版是受教育部原政治理論教育司和中共北京市委大學工作部委托編寫的高等學校文科共同課教材。從體系上看,“原理”與1961年出版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艾思奇主編)有歷史繼承關系。艾思奇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自己編寫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它以“世界的物質性”、“物質和意識”、“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認識和實踐”、“真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對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階級和國家”、“社會革命”、“社會意識及其形式”、“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這樣一個體系來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其顯著特征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二分法”的板塊結構。“原理”第一版的體系是“世界的物質性”、“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唯物辯證法的諸范疇”、“認識和實踐”、“真理”、“人類社會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階級、國家、革命”、“社會意識”、“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社會進步和人類解放”。可見,在體系上,“原理”第一版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一致。
毋庸諱言,這種體系受到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二分法”的板塊結構上。但是,在具體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尤其是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時,“原理”第一版以及《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又吸取了《矛盾論》、《實踐論》的主要觀點,并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來闡述這些基本觀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特色。同時,在內容上,“原理”第一版參照了《辯證唯物主義原理》(蕭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一書,吸取了當時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成果,并盡力概括當時的實踐經驗,從而凸顯出一定的時代特色。
1984年出版的“原理”第二版,依據1983年教育部頒發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材大綱》(修訂本)在內容上作了一定的修改,但在體系上基本維持了第一版的體系。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發生了較大的爭論,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較大的爭論體現在,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特征的理解上形成了三種觀點,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以及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哲學,而且在這三種觀點的爭論中還交織著實踐本體論、物質本體論、物質—實踐本體論以及實踐一元論之爭,但在這種種爭論中卻存在著一個共識,即都承認實踐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基礎地位;重大的進展體現在,在實踐觀、本體論、價值論、認識的選擇性與建構性、歷史進程的決定性與選擇性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上獲得重要突破。正是以這樣一種研究狀況為理論背景,1990年出版的“原理”第三版在內容上對“原理”作了一次全面審視、校正修改和充實提高,反映了當時已取得共識的新成果,對全書的“節”和“目”作了較大的調整,如增加了“實踐是自在世界向人化世界轉化的基礎”、“系統論和唯物辯證法”、“結構和功能”、“真理和價值的辯證法”、“歷史的主體和客體”、“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和選擇性”,等等,以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展的學說。但是,第三版在體系上沒有突破,基本維持了第二版的體系,即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二分法”的板塊結構。這就使內容和體系產生了一定的邏輯矛盾。
對體系作出突破的,是1995年出版的“原理”第四版。第四版的體系是:“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實踐與世界”、“社會及其基本結構”、“世界的聯系和發展”、“聯系和發展的基本規律”、“聯系和發展的基本環節”、“社會發展過程及其動力”、“從客觀辯證法到主觀辯證法”、“認識的本質和結構”、“認識的過程及其內在機制”、“真理和價值”、“人的本質、自由和全面發展”、“認識與思維方法、思維方式”、“文化和社會現代化”、“人的本質、自由和全面發展”。這樣一種體系仍有局限性及其內部矛盾性,但它最大的特點在于,既確認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又強調實踐的世界觀意義,并從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中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實踐觀及其辯證關系,強調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并以此為基礎盡可能地體現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體化”。應該說,這是第四版的顯著特點及優越之處。
“原理”第四版出版后的八年間,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又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和重大進展,如從生存論的視角探討實踐的本體論意義,從虛擬與建構關系的視角探討反映論,從全球化的視角反觀世界歷史,從實踐的否定性辯證法的視角去探討辯證法及其批判性、革命性,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也得到深層次的研究,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關系等,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討和新的解釋,并取得了許多共識。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實踐也獲得了一系列新經驗。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進展以及教學實踐的新經驗表明,第四版的內容和結構仍需改進和完善,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需要深入闡述和補充,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深入探討并妥善處理,尤其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一體化”,應得到深刻而充分的體現。
更重要的是,“原理”第四版出版后的八年間,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已進入到新的歷史階段。從國際看,科學技術信息化、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極化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交往方式,而西方發達國家通過體制改革并利用科技革命的新成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調節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對生產力發展的制約。從國內看,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的啟動,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任務的提出等,標志著當代中國已進入一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轉型期。這一社會轉型的最重要特征和最深刻意義就在于:它把市場化、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改革這三種重大的社會變革濃縮在同一個時空中進行,從而構成了一個復雜艱難而又波瀾壯闊的偉大社會變遷。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新的實踐,它必然引發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問題,并將給人們的哲學思考提供一個廣闊的社會空間。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學院派”,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也不應成為脫離現實的純粹的范疇演繹系統,它應該也必須關注現實,將理論的觸角伸到現實的深處。哲學當然需要思辨,但哲學不應是脫離現實的思辨王國,始終停留在“阿門塞斯的陰影”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也不能僅僅成為哲學教師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更不能成為哲學教師個人的“自言自語”,它必須注重同現實“對話”,只有在同現實的“對話”過程中,才能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富有成效的“對話”,從而幫助大學生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信念。
哲學不是政治,但政治需要哲學。沒有哲學論證其合理性的政治,缺乏理性和邏輯說服力,缺乏理念和精神支柱,因而很難獲得人民大眾的擁護。哲學不等于政治,但哲學又不可能脫離政治。哲學既是知識體系,又是意識形態;哲學追求的是真理,又是某種信念。從根本上說,哲學是以抽象的范疇體系,透過一定的認識內容而表現出來的特定的社會關系,它總是體現著特定的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意志、愿望和要求。所以,哲學總是具有自己特定的政治背景,總是或多或少地蘊涵著政治,總是具有這種或那種政治效應,如毛澤東對實事求是作出全新的馬克思主義解釋,是針對“左傾”教條主義,為清除“左”的政治路線服務的;而鄧小平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聯系在一起考察,是針對“兩個凡是”,為確立黨在新時期的政治路線服務的。如果剔除二者的政治內涵,把它們還原為一般唯物論和認識論原理,就索然無味。
當然,哲學命題的理論意義和政治效應并非等值,但哲學具有這種或那種政治效應卻是無疑的,而且同一個哲學命題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往往產生不同的政治效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個“常識”命題,然而,它在1978年的中國政治生活中轉變成一個極強的政治命題,它所產生的政治效應是巨大的,以至對當代中國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哲學不能成為某種政治的傳聲筒或辯護詞,因為哲學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即科學性、反思性、批判性;哲學也不能遠離甚至脫離政治,因為哲學與時代的統一性首先是通過它的政治效應實現的,法國啟蒙哲學、德國古典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是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大學生確立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信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性”就是關注“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因此,我們決定對“原理”再作一次修訂,并向讀者獻上第五版。貫穿第五版的中心體系,就是從實踐觀點為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深刻而充分體現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
2.以實踐觀點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體化”
的確,馬克思一生都沒有使用過“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這兩個術語。“辯證唯物主義”是狄慈根在《一個社會主義者在認識論領域中的漫游》一書中首次提出的;“歷史唯物主義”是恩格斯在1890年致施米特的信中首次提出的。但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基本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稱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有其根據和理由的。
問題在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是兩個不同的“主義”,而是同一個主義,即包括歷史觀在內的辯證唯物主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注166。普列漢諾夫強調,“‘辯證唯物主義’這一術語,它是唯一能夠正確說明馬克思的哲學的術語”注167。所以,普列漢諾夫在闡述辯證唯物主義時,論述了一系列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
在我們看來,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稱為辯證唯物主義,是為了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維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注168。與“辯證唯物主義”并列,加上“歷史唯物主義”來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維度及其徹底性和完備性,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徹底完備的唯物主義形態,而這種徹底性、完備性集中體現在歷史唯物主義之中。“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注169
問題在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統一的理論基礎是什么,或者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如何實現“一體化”的。這里,普列漢諾夫的觀點給我們以較大的啟示。在《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中,普列漢諾夫指出,“行動(人們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的合規律的活動)向辯證唯物主義者說明社會人的理性的歷史發展。全部他的實踐哲學歸結為行動。辯證唯物主義是行動的哲學”注170,而“‘在作用于外間自然時,人改變了自己本身的天性’。在這句話中包括著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的全部本質”注171。這就是說,科學的實踐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體化”的基礎。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這是編寫第五版的指導思想,也是第五版的中心線索。
要理解和把握這一中心線索,首先需要把握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主要缺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所造成的革命變革的關鍵所在,以及實踐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作用和意義。
從總體上看,舊唯物主義包括自然唯物主義和人本唯物主義兩種形態。
自然唯物主義始自古代唯物主義,后在霍布斯那里達到系統化程度,并一直延伸到法國唯物主義中的機械唯物主義派。它根據“時間在先性”的原則,把世界還原為自然物質,人則成了自然物質的一種表現形態。剛從神權的重壓下解放出來的人,在拉美特利那里又被貶為一架機器。在自然唯物主義體系中,物質成了“一切變化的主體”,“人和自然都服從同樣的規律”。自然唯物主義確認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卻一筆抹殺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主體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自然唯物主義是“純粹的唯物主義”,而到了霍布斯那里,唯物主義變得“敵視人”了。
人本唯物主義起源于法國唯物主義中的另一派,即“現實的人道主義”,并在費爾巴哈那里達到典型形態。人本唯物主義承認人是“感性的對象”,它把人看作是思維與存在相統一的基礎,力圖以“現實的人”為基本原則來理解世界,這是其“巨大的優越性”。然而,人本唯物主義不理解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不理解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不理解實踐是感性世界的現實基礎,所以,最后得到的仍是抽象的人,忽視的仍是人的能動性、創造性、主體性。同自然唯物主義一樣,人本唯物主義也“只是”從客體的形式,而沒有“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費爾巴哈的人本唯物主義“包括”在舊唯物主義范疇之中,并認為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就是不了解實踐活動及其意義。
唯心主義肯定了主體意識的能動性,論證了人在認識活動中是通過自身的性質和狀況去把握外部對象的。這種認識成果集中體現在康德的批判哲學和黑格爾的否定性辯證法之中。尤其是康德,他是從嚴格的哲學意義上來思考人、探討人的第一位哲學家。康德的“人是目的”的觀念,既是對封建制度的無情控訴,又是對機械唯物主義的理論超越。康德的思想猶如當時發生在里斯本的大地震,直接動搖了基督教宏偉的理論建筑,直接沖擊了機械唯物主義的理論框架。而黑格爾的“否定性的辯證法”則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是一個過程,把對象性的人理解為他自己活動的結果,從而為歷史運動找到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表達形式。
然而,無論是康德的批判哲學,還是黑格爾的否定性辯證法,都僅僅依據“邏輯在先性”的原則,或者是片面地夸大了主體的知識、思想等對客體的作用,或者是片面地夸大了事物的本質和現象之間的對立,把本質看作是獨立于現象之外并決定事物存在的“本原”的東西,結果是“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主體性。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唯心主義不理解現實的實踐活動及其意義。可見,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共同的主要缺點就在于,不理解實踐活動及其意義。由此,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人的主體性,而舊唯物主義“只是”從客體的方面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并在歷史觀上重歸唯心主義。結果,唯物主義對人的主體性“望洋興嘆”,唯物論和辯證法遙遙相對,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完全分離”。從空間上看,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相距很近,人類社會就處在自然環境之中;從時間上看,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卻相距遙遠,從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形成到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人類走了兩千多年的心路歷程,可謂“咫尺天涯”。
從歷史上看,馬克思之所以能夠發動一次震撼人類思想史的哲學革命,關鍵就在于,他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正確地解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實踐中,人是以物的方式去活動并同自然發生關系的,得到的卻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即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換言之,實踐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一種“為我而存在”注172的關系。這種“為我而存在”的關系是一種否定性的矛盾關系:人類要維持自己的存在,即肯定自身,就要對自然進行否定性的活動,即改變自然界的原生態,“為天地立心”,使之成為“人化自然”、“為我之物”。“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注173。
在這個過程中,人不僅同自然之間進行物質變換,而且為了實現這種物質變換,人和人之間必然進行活動互換。人與人的關系建立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之上,同時,人與人的關系又制約著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的“人化”是在社會之中而不是在社會之外進行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自然界的屬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著的”,“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表現為他自己的屬人的存在的基礎”注174。同時,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中又交織著物質與觀念的轉換。這是因為,實踐所引起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離不開具體的目的,“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注175。
與自然運動過程不同,實踐活動過程不是一般的“原因——結果”的轉化過程,而是“目的——結果”的轉化過程,即目的作為環節插入客觀的因果鏈條中,作為一種特殊的原因而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在這種特殊的因果關系中,目的作為原因并不是指向過去,而是指向未來。所以,人的實踐活動并不是單純為過去的事物所制約,同時還受未來的事物所制約;并不是單純適應規律,同時還“賦予這些運動以預先規定的方向和范圍”。
這就是說,人的實踐所引起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不僅改變自然物的形態,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即人通過實踐把自己的需要以目的的形式貫注到物質世界中,把目的這種觀念存在轉化為物質存在,從而不斷改造、創造屬人的對象世界,同時又不斷改造、創造人本身——他的肉體組織、思維結構和社會關系。
應該說,在各種矛盾關系中,人與自然之間這種“為我而存在”的否定性關系是最深刻、最復雜的矛盾關系。人類實踐活動的對象性包含著客觀性,而實踐活動的客觀性又進一步證實著自然的客觀性,并使自然具有了社會性,使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呈現出歷史性。馬克思之前眾多的哲學大師都沒有正確解答這一復雜的矛盾關系問題。“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馬克思正是通過對實踐全面而深入的探討,科學地解答了人與自然之間這種“為我而存在”的否定性的矛盾關系,從而使唯物論與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統一起來了。辯證唯物主義創立之時,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形成之日,反之亦然。這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不存在一個作為理論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也不存在一個被“推廣”出來具有“應用”性質的歷史唯物主義。換言之,馬克思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體化”的“現代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所要表明的,不僅僅是一種要把理論付諸行動的哲學態度,更重要的是指,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作用和意義是全方位的:在自然觀中,實踐是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分化與統一的基礎,“實踐”揚棄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二元對立;在歷史觀中,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社會的本質,是“社會的自然”和“自然的社會”“二位一體”的基礎,“實踐”消除了“物質的自然”和“精神的歷史”對立的神話;在辯證法中,實踐是主觀辯證法和客觀辯證法、自然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分化與統一的基礎,而且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否定性的辯證法,“實踐”使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自然辯證法與歷史辯證法之間達到了真正的和解;在認識論中,實踐構成了認識活動的基礎,“實踐反思法”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特征,并填平了一般認識論與歷史認識論之間所謂的鴻溝。
這就是說,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而且具有世界觀意義;實踐的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基本的觀點,而且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去揭示社會結構,并“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注176。“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魂。只有把實踐作為主旋律導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宏偉的交響樂中,它才能表現為美妙的和諧。
正因為如此,“原理”第五版突出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并以此為基礎和軸心,貫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以及自然觀和歷史觀的關系,按照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體化”的內在邏輯,使它們融為一體。這樣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第五版的顯著特點。
由此產生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這就是如何理解和把握“實踐唯物主義”這一概念。的確,馬克思一生只提到一次“實踐的唯物主義”這一術語,但實踐唯物主義無疑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又一基本特征。但是,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以及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兩種不同的哲學形態,而是同一種哲學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同表述。如果說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稱為辯證唯物主義是為了凸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辯證法維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稱為歷史唯物主義是為了凸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歷史維度及其徹底性和完備性,那么,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稱為實踐唯物主義則是凸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實踐維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
“實踐唯物主義”所凸顯的實踐性,“辯證唯物主義”所凸顯的辯證性,“歷史唯物主義”所凸顯的歷史性具有同樣的原始性及其一致性。如前所述,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著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所以,它在本質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而“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注177。同時,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歷史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展開,而實踐本身又受到社會關系的制約,具有歷史性。“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注178歷史地變化著的社會關系由此成為我們透視人的實踐活動的前提。
因此,“原理”第五版把實踐的觀點貫穿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中。
3.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系的新安排
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科書,“原理”第五版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解釋系統,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本”。相反,它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本”之間必然具有“時間差”、“距離感”。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和教學體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學體系重在闡述學科的基本觀點,它既要依據科學體系,又要符合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規律。所以,“原理”第五版力圖建構一種既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又符合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規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系,從而再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及其內在聯系。
據此,“原理”第五版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系的結構作了新的安排:第一章“物質與世界”,第二章“實踐與世界”(含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第三章“社會及其基本結構”,第四章“個人與社會”,第五章“聯系與發展”,第六章“發展的基本規律”(含人的活動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的關系),第七章“歷史規律與社會形態的更替”,第八章“認識與實踐”,第九章“認識過程及其內在機制”,第十章“認識活動與思維方法”,第十一章“真理和價值”,第十二章“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第五版想以這樣一種教學體系來再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闡述體現這種精神實質的基本原則、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
任何一門學科教科書的主要任務就是闡述這門學科的基本觀點。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也應如此。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也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隨著實踐、科學和哲學本身的發展不斷得到豐富、充實和深化;同時,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因此,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第五版也應持一種辯證法的態度。
第一,對于像“物質統一性”、“反映論”、“決定論”這樣的基本觀點,第五版力圖結合現代科學的新成果講出新內容,顯示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放性。例如,結合量子物理學及其“測不準原理”說明物質的客觀實在性,結合統計決定論說明歷史決定論。所以,第五版增加了“物質形態的層次性和同構性”、“矛盾論與系統論的關系”、“語言、符號和認識”這樣一些內容。
第二,有些觀點本來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只是由于種種原因,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沒有涉及或未重視這些觀點。為此,第五版增加了這方面的內容,如“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物與物的關系和‘為我而存在’的關系”、“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辯證法’”、“人的發展歷史形態”,等等。
第三,有些觀點在經典作家那里有所論述,但又未充分展開、詳盡論證,現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又日益突出這些問題,使之成為迫切需要解答的“熱點”問題。對這樣一些觀點,第五版力圖以現代實踐和科學為基礎,深入探討、充分展開、詳盡論證,使之成熟完善,上升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為此,第五版增加了“傳統文化和社會現代化”、“虛擬的實質及其作用”、“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這樣一些內容。
第四,有些觀點本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至今仍然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但隨著學科的分化,這些觀點已從哲學中分化出去,成為其他學科的重要內容了,如階級、國家和革命的理論就成為政治學的內容了。對于這樣一些觀點,第五版就沒有把它們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沒有列出專章來詳盡展開,只是在有關章節中有所涉及。這樣做,主要是適應學科的分化,而不是說這些觀點不重要。實際上,任何一門學科的內容都要經歷一個從不確定到確定,確定以后還要不斷調整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系更應如此。
馬克思曾經預言: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時代,“那時,哲學對于其他的一定體系來說,不再是一定的體系,而正在變成世界的一般哲學,即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注179。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這樣一種世界哲學,它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及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的過程中產生,并科學地解答了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深刻地把握了人類歷史的一般規律及其發展的趨勢,從而成為“世界的一般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一種能夠在不同專業語言之間“翻譯斡旋的模式”,而且是一種能夠在不同民族語言之間“翻譯斡旋的模式”,所以它“在德國和歐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語言中都找到了擁護者”注180。
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畢竟產生于歐洲,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具有西方民族尤其是德意志民族的民族特點。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就必須“本土化”,轉化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毛澤東自覺地意識到這一重要問題,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并認為這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按照毛澤東的觀點,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而要做到這一點,又必須使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同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哲學相結合,取得“民族形式”,“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使之具有“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注181。從理論上說,“取得民族形式”,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和“中國特性”,這是編寫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關鍵所在。
從理論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以及編寫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具有可能性。這是因為,哲學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又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具有超越民族性的一面;觀念系統具有可解析性和可重構性,觀念要素之間具有可分離性和可相容性,一種哲學所包含的觀念要素,有些是不能脫離原系統而存在的,有些可以經過改造而容納到別的哲學系統中。所以,不同民族哲學既各有其獨立性,又能夠進行“對話”,可以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更何況,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世界歷史”、“世界文學”這個宏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中產生的“世界哲學”,它具有超越歐洲,在不同的民族那里轉化為民族文化的現實的可能性。
當然,我們注意到,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是兩種不同形態的哲學,中國傳統哲學體現的是農業文明,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現的是工業文明。例如,當今的生態失衡、“全球危機”使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說發出迷人的微笑。實際上,撇開其中神秘主義、唯心主義的色彩不說,這種“天人合一”說向往的也只是一種原生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陶醉的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種自然境界。在這種平衡中,人們處于依賴和服從自然的地位。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人與自然的統一,是指人工生態系統的平衡,即人按照外在規律和內在需要這兩種尺度來改造自然,不斷改變原生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創造出一個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平衡系統。
因此,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傳統哲學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分析、批判中國傳統哲學,對之進行創造性轉換,使之具有現代形式;同時,用經過分析、批判的中國傳統哲學去創造性地理解、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使之具有“民族形式”。換言之,我們應對中國傳統哲學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讀,同時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中國式解讀。這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是一個艱難曲折的思想登山之路。所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并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傳統哲學例子”所能解決的,而是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取得民族形式”,用中國哲學話語說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這樣,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就既能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時代不可超越的哲學”,又能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撐。
“原理”第五版注意到這一十分重要而又非常艱難的問題。如何有效地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哲學這一巨大而豐富的理論資源,如何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關系,如何使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這一原則真正地貫徹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現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都沒有解決這一問題,基本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傳統哲學例子”,并沒有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有機結合起來。第五版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但同樣沒有解決問題,沒有突破“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傳統哲學例子”這一思維范式和論述方式。
從“原理”第一版到第五版,時間跨度為20年。20年,在人類歷史上只能是“彈指一揮間”,可是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不是使馬克思離我們越來越遠,而是使馬克思離我們越來越近,并日益顯示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令人震驚的空間感”,同時又表明,我們既要變革傳統文化、傳統哲學,又要憑借傳統文化、傳統哲學內蘊的精神動力來完成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革。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代表中國哲學發展方向的,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李淮春 楊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