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體系的建構原則和初步構想

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體系,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研究工程,需要我們對與之有關的若干基本問題從總體上進行系統的分析,作出一體化的反思和回答。這里,擬就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原則,談些基本的看法,并提出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體系的初步設想。

1.實踐性原則

關于哲學體系的改造和重建,最根本的一點是要強化和更有效地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功能?;蛘哒f,正是由于現代社會實踐的發展,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更高的水平上發揮其社會功能,才提出了哲學體系改革的緊迫任務。實踐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社會功能上的本質特征。因此,強化和有效地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這一本質特征的社會功能,可以看作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所必須堅持的實踐性原則,這也是我們研究哲學體系改革問題所指向和所追求的目標。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過去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以哲學的方式科學地解釋世界和以哲學的方式指導人們自覺能動地和有效地改變世界,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功能,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功能上區別于其他任何哲學派別的根本之點。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把自己的哲學稱之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并認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

實踐的唯物主義集中地表達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殊的功能規定性。真正科學的唯物主義,必然是辯證的、歷史的并面向現實的社會實踐的;它必須以現實的社會實踐的發展為基礎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容,改變自己的形式;它不僅堅持以唯物主義的哲學方式科學地解釋人與世界的關系,確定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使命、職責,規定實現它們的合理途徑,而且激勵并指導人們作為主體而自覺能動地以實踐方式處理自己與外部世界的各種關系,不斷實現、鞏固和強化自身的主體地位??梢哉f,理論地堅持解釋世界的唯物主義和實踐地堅持改變世界的唯物主義,正是實踐唯物主義的兩個題中應有之義。

實踐的唯物主義這一本質的和功能上的特征,不僅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歷史上只是以不同方式解釋世界的各種哲學流派,而且區別于現代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這兩大基本哲學派別。從古至今的哲學論爭,不外兩個基本問題:一是世界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本原,這個統一的本原是什么;二是人是否有能力把握這個世界及其本原,人類理性的能力及其所及的范圍到底有多大。對這兩個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分出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可知論和不可知論以及機械論、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等不同派別和觀點。

對上述兩個基本問題,在近現代大體上有三種回答:一是認為關于世界的本原性和統一性存在,是人類理性所不能及的形而上學問題,應該加以拒斥和排除;二是認為哲學只應該研究那些可以用經驗方式加以嚴格審查和實際驗證的科學問題,這就是所謂的科學主義;三是肯定世界的本體性存在,并把這種本體性存在歸結為人的情感、意志、情緒、欲望、本能等,認為研究世界的本體性存在,就是研究人的這種存在特性及其實現方式,這種研究是不能采用實證的方法來加以研究和把握的,這就是所謂的現代人本主義。它們各自抓住了世界多樣性存在的某一方面,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各執一端,將其片面地加以夸大,不免陷入極端的片面性,甚至走向荒謬。

對上述兩個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作出了科學的回答。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世界統一于物質,這種物質統一性意味著物質的本原性和精神的派生性;人類對世界物質統一性的認識和理解是在長期實踐基礎上通過理性思維能力達到的,人類的理性思維能力歸根到底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它的最切近的基礎就是人類的實踐,勞動對人類自身的創造,包含著對人類理性思維能力的創造;正是由于獲得了理性思維能力,人類才能從事自由自覺的活動,又正是通過這種活動,人類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生存和活動于其中的世界,并理論地和實踐地加以研究和掌握。

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立足于實踐,立足于世界由于勞動對人類的造就,立足于世界由于人類的出現而產生的物質與精神的二重化,立足于在人類活動中不斷產生又不斷解決的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矛盾,立足于人類通過實踐而對客觀世界的自覺能動掌握和對屬人世界的自覺能動創造,從而對哲學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重大問題作出了科學回答。

可見,對實踐及其社會功能的深切關注、科學界說和對自己實踐本性的嚴肅規定,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由以創立并得以發展的基本點,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實踐的唯物主義的根本性基礎。

以哲學方式唯物主義地解釋世界,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是作為一種哲學世界觀而發揮自己的社會功能的。在哲學抽象的層次上,以哲學的概念、范疇和理論體系,科學地揭示人與世界關系的總體格局、基本性質和現實圖景,向人們提供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使之成為統攝人們精神世界的精神支柱、基本信念和內在靈魂,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任務,也是它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是,提供世界觀本身還不是全部目的,世界觀服從于人們實踐地改變世界的需要。

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是作為世界觀和認識論、實踐論、方法論相統一的哲學工具而發揮作用,為人們自覺能動地和有效地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從哲學層次上提供理論框架、邏輯前提和方法論原則。哲學世界觀反映對象世界的廣度、深度、真實程度,既表征著哲學家們的認識能力與認識水平和基本立場與基本態度,又制約著哲學在認識論、實踐論和方法論方面所能適用的范圍、層次和方式。前者為后者提供前提,后者則使前者得以展開、實現。

然而,對于這一重要問題,我們過去沒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重視,對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論內容和形式結構更是缺乏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正是由于這種缺陷,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應有的功能未能較好地得到強化和發揮。這一點,隨著現代社會實踐中人類主體性的不斷增強而顯得更加明顯和突出。近代大機器工業,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增強了人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會方面的主體能力,人的本質力量不斷以新質新量在全新的水平上對象化,形成了一個越來越廣闊、越來越豐富多彩的人化世界。

但是,人的本質力量一旦對象化,便有著自己獨立的存在形式和運動規律,并成為人們必須賴以生存的自然—社會環境世界的一部分,成為對人的一種制約力量。因此,人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活動中的能動性的增強,總是伴隨著人在自然—社會系統中受動性的增強。人類的活動不僅產生各種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主體性效應,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大量阻礙和妨害人類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反主體性效應。當前我們面臨的大量所謂全球性問題,就是人類活動的反主體性效應的現實表現,是以“天災”形式表現出來的“人災”。

為了發揮和增強人類活動的主體性效應,減少和防止人類活動的反主體性效應,要求人們具有宏觀預見、瞻前窺遠、察微知著的能力和總體規劃、科學決策、系統調控的能力。在這里,哲學思維作為理性思維的最高表現有了自己充分的用武之地,無論是對于現存世界的理性批判,還是對于未來世界的理想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作用和功能。正是憑借著這種科學的理性批判和理想建構,人們才能在實際活動中有效地從事對現實的自然—社會系統的實踐批判和對未來理想世界的實踐建構。

可以說,強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實踐唯物主義的社會功能,就是要在提高哲學理性思維的基礎上,從根本上增強和強化人們從事理性批判和理想建構的能力,為人們更加自覺有效地從事實踐批判和實踐建構提供哲學的工具和武器。這是我們從事哲學體系改革研究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務。

2.客觀性原則

現代系統論告訴我們,系統的功能取決于系統的要素和結構。要強化和有效地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功能,就必須使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具有與時代發展的需要相適應的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為其注入新的時代精神和科學活力。

哲學的體系是哲學的內容和形式的內在統一。一種哲學體系的內部結構,直接地表現為哲學概念、范疇、命題、原理之間的邏輯展開和邏輯秩序,間接地再現著哲學研究對象的內部聯系和實際關系。哲學的體系結構是它所涉及的對象世界的客觀結構的哲學表現,哲學的理論內容則是它所涉及的對象世界的哲學掌握。哲學的功能,首先在于它以一定的哲學概念、范疇、命題和原理之間的邏輯聯系,再現著對象世界的各種要素、層次、關系之間的現實聯系。

正是由于哲學以一種哲學理論的方式掌握著對象世界,才能對人們的與這對象世界相關的實踐活動發揮指導的功能。哲學的對象域與功能域之間的對應性和相關性,決定了要強化哲學的功能,必須著眼于正確確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并進而豐富和發展它的理論內容,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具有承擔其功能的內在能力。

作為人類理性思維的最高形式,哲學的根本任務在于從總體上教人善于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并且善于駕馭這種關系。要做到這一點,哲學就必須以人和世界的總體性關系及其歷史,演變和運動發展規律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從人本身出發來研究人與世界的總體性關系,突出哲學作為屬人的智慧學,作為屬人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意義。

人與世界的關系是歷史地演變著和發展著的,處于對應性否定關系中的人與世界都由于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泛化深化而不斷變化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人類處理自身同世界的關系的活動各有不同的特點、歷史形式和具體樣態,它們構成了人與世界關系的時代性格局和歷史性階段,也構成了不同歷史時期哲學家們所關注的現實對象。對人與世界關系這不同的時代格局和歷史階段的哲學反思,形成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具有時代性特征的哲學,它們以一定的理論形式映現著自己時代人們處理與世界的關系的具體形式和基本特征,集中著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歷史上不同哲學觀點、流派、思潮的根源、基礎和對象性差異,看出傳統哲學與現代哲學之間的歷史聯系和時代差別。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現代實踐為自己的直接研究對象?,F代實踐是現時代人與世界關系的具體的、活化的存在形式,是現時代的人自覺地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的基本實現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要求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因此,它必須面向人與世界關系的現代形態——以科技革命和社會改革為中心的實踐。當然,對現代實踐中的人與世界關系的研究和掌握不是孤立的和片面的,而應該是歷史的和總體的。

所謂歷史的,即不僅要研究人與世界關系的現狀,而且要回顧其歷史,考察其發生淵源和由來,同時展望其未來,預測其發展趨勢和前景。追本溯源,瞻前窺遠,在與歷史和未來的連接中把握現實,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人與世界關系的現代形態,而這也正是哲學地掌握人與世界關系的基本要求和特點。

所謂總體的,即不僅要研究處于對應兩極中的人與世界,而且要把握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不僅要把握這種關系,而且要把握這種關系發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不僅要把握這種關系的各個方面、各種形式,而且要在這多樣性關系中發現其共通性、統一性,從而達到對人與世界關系的系統總體性把握。

從對于人與世界關系及其時代特點的歷史性和總體性把握中,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對象上同歷史上各種哲學流派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一定的時代造就和塑造了具有自己時代特征的哲學家。他們只能立足于當時人類的認識能力和實踐水平,通過自己的頭腦反觀和反思自己的時代,形成具有一定時代特征的哲學。一定時代的哲學家不只是單個的,而是一定的群體。屬于這個群體的哲學家往往是從不同的方面、角度甚至以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反觀和反思自己的時代,因而必然會有極大的個體差異,形成不同的哲學流派。但是,他們的哲學思維成果總匯起來,卻也能提供當時人與世界關系的相對全面、相對完整的圖景,并體現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因此,時代對哲學的造就,包含著兩條重要的途徑:一是作為對象性前提,規定著當時哲學視野中可能出現的客觀圖畫;二是作為哲學家賴以發展和發揮其理性的時代背景,制約著從事哲學思維活動的主體性條件。哲學形態的歷史發展,既映現著時代的變遷,也表現著哲學思維的歷史性轉換,歸根到底,是人與世界關系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哲學表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立足于現代實踐去把握人與世界關系,去把握人與世界關系的歷史發生、發展和向著現代形態的進化運動,因而能夠從根本上超越歷史上的各種哲學形態,對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高屋建瓴地作出科學的哲學回答。

人可以從自己的具體需要和具體目的出發,同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層次并以不同的方式發生關系。這里,不同關系的確立和實現,就形成了人對世界的各種具體的掌握方式,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具體科學,而外部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也就以不同的方式分別地轉變為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內容。人對世界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具體研究、具體掌握所形成的各種具體科學,各自反映了人與世界關系的一定側面。橫跨在各門具體科學之間的綜合性學科,如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立足于各種關系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但也不能說就是把握了人與世界關系的總體及其一般性規律。真正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歷史發展及其現代特點作出總體性研究和規律性解釋,并給人們處理自己同世界的關系的活動提供宏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負的歷史使命和應有的社會功能。

為了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和實現自己的社會功能,馬克思主義者應該也必須自覺地理解這種使命和功能,明確自己的研究對象。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研究以科技革命和社會改革為中心的現代實踐,把具有現代特點的人與世界關系中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集中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中來,使之真正成為我們時代精神的精華,成為現代文明的活的靈魂。

3.主體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與一般哲學所共有的研究對象和表達自己理論內容的方式,這就是它們都從不同的角度和重點研究人與世界的關系,并運用哲學概念、哲學范疇和哲學命題。這些概念、范疇和命題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普遍性,使得它們能夠成為哲學家們從哲學的高度對人與世界的關系進行哲學思辨和哲學概括的工具。這些概念、范疇和命題的邏輯展開和邏輯聯系,構成了哲學家思考和再現以人與世界的一般性關系為內容的形式系統。

當然,歷史上形成的各種哲學范疇體系,有其歷史的淵源和胎印,有其特殊的歷史內涵和時代特點。不能否認,它們對于我們今天哲學地思考人與世界的關系及時代特點,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和啟發功能。但是,它們作為歷史的產物,又必然具有局限性,不可能包容現時代的全部新內容,需要我們對它們加以批判的改造,作出新的界說,注入新的內涵和意義。同時,我們還應該根據具有現時代特點的新的時代內容,概括出新的概念,提煉出新的范疇,抽象出新的命題,真正創造出能夠集中現時代的時代精神之精華、時代內容之靈魂的新的哲學研究工具和哲學表達方式。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人與世界關系及其時代特點的研究和掌握,不僅要有與反映這種對象的內容相適應的概念、范疇、命題和形式系統,還要有自己的獨特研究角度和研究思路。這就是以人作為主體而在現代社會實踐基礎上對于客觀世界的自覺能動掌握和對屬人世界的自覺能動創造為基本線索和基本內容,去揭示人與世界關系的現代形態和現代特點。

馬克思早就強調,對“對象、現實、感性”,不能只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必須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必須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必須堅持的主體性原則,也是它在功能上作為實踐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要求?!皩嵺`的唯物主義”不僅標示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特征、研究對象和研究重點,而且還決定了它掌握自己對象的基本方法。這就是以人的自覺能動的實踐活動為中心,以人在實踐活動中鞏固和發展自己的主體地位、表現和實現自己的主體能力為基點,來研究和掌握人與世界的總體性關系。這種方法既不同于舊唯物主義的單純直觀方法,也不同于唯心主義的單純思辨方法。

按照實踐唯物主義的觀點,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中,人既是受動的,又是能動的。人是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的比任何其他自然物都要優越的存在物,人被稱為“萬物之靈”,似乎有一種對于自然界的超越性。但是,人對自然界的超越性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外部自然界對于人的優先地位,人仍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須依賴自然界并服從自然界的規律才能生存、活動和發展。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對自然界的依賴和服從不是消極的,而是要積極能動地掌握和利用自然界,把自然界變為人的物質的和精神的生活與活動的一部分,這是人依賴和服從自然界的真正本質的意義。人是一種社會存在物,人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中,以社會性主體的身份出現,才能在人的意義上按人的方式實現對自然界的掌握和利用。

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本來是作為人掌握和利用自然界的社會形式和工具而發揮作用的,但它們一旦形成之后便具有一種獨立于其中任何個體的存在方式和運動形式,有自己的不以任何個體的意志為轉移的總體性運動規律,成為人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世界的一部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同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人們只有依賴自己的社會關系才能同自然界發生關系,而隨著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及其組織形式也會通過人的活動或遲或早地發生相應的變化。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都是人與世界的關系的組成部分,都是人必須依賴又必須掌握的對象世界。

人在活動中的主體性依賴于人所特有的理性力量。人的理性力量一旦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而對象化、外在化和自然化,便形成一個有人的理性力量和社會力量滲透于其中的自然——社會——人類運動過程。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對象化,造成了一個日益復雜多樣的屬人的生活世界,這個世界一方面是人的力量的對象化因而滲透著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是一種有著異化于人的趨勢并反作用于人、對人的活動起著約束和限制作用的力量。

歷史發展表明,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中,一方面是人的主體性的強化,另一方面是對象化了的主體性又作為一種客體性力量加入到自然力量中而給人的活動以更大的約束,使人的受動性方面也相應地增強起來。在現代,一方面是突出地表現了人的主體性的高揚;另一方面,無論是個體、群體還是人類整體,又都更加突出地表現了他們對周圍世界的依賴性的增強。這就為人類進一步強化自身的主體性提出了更高的能力方面的要求:限定中的超越,更加敏銳的洞察能力、預見能力和自控能力,自覺地掌握和運用外部世界的統一尺度和人類自身的統一尺度,并把兩者和諧地統一起來的能力。這樣,人類的實踐活動就能以全新方式和全新過程不斷沿著主體性效應增強的方向發展。

從人的功能性特征和價值性追求來看,人作為主體總是力求掌握那個自己賴以生存的世界(客觀世界),并且通過自己的能動創造活動去建構一個更加美好、完滿、和諧和更能滿足人的對象世界(屬人世界)。對客觀世界的自覺能動掌握和對屬人世界的自覺能動創造,是人類從事全部實踐活動的基本目的,也是人類主體性的最高表現和實現形式。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把握時代的內容和特點,集中時代精神的精華,提煉人與世界關系中最精致、最珍貴的精髓,就必須以此為基本線索,考察客觀世界怎樣通過人類實踐活動而向著屬人世界不斷轉化,考察人類所掌握的客觀世界和所創造的屬人世界的不斷拓展和深化的過程與規律,考察人與世界關系的歷史進化過程、現實結構和現代形態。我們認為,這應該是我們現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探索和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體系、新形態所必須堅持和弘揚的主體性原則。

堅持主體性原則,包含著雙重的意義:一是全部哲學研究工作都要從有利于強化人類作為主體的地位、素質和能力這個基本點出發,并且把在這方面發揮和實現的程度看作檢驗哲學研究水平和科學性的基本標準之一;二是要研究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中人的主體性的發生前提、生成條件和主體性的實現方式和實現過程,研究人作為主體而存在和活動的規律性。我們講的主體性不是指人自身孤立的屬性,而是指在人與世界的關系系統中人所具有的一種特殊的規定性。從這個意義上看,在哲學研究中堅持主體性原則,正是哲學的功能和對象所要求的。

4.整體性原則

哲學是從總體上研究人與世界的關系的,而哲學作為追求“頭等智慧”(亞里士多德語)的智慧之學,其功能也在于從總體上教人善于處理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并善于駕馭這種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總體性動態系統,包含著不可窮盡的許多方面和層次。對于這樣一個系統,不僅可以通過各種具體的科學從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層次進行研究,而且在最抽象的哲學水平和層次上,也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角度、重點和思路。

在哲學史上,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被哲學地抽象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圍繞著思維與存在誰是本原的、誰是派生的以及思維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等問題,哲學家們爭論不休,以致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成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對這個基本問題的本體論方面與認識論方面的研究和回答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種哲學學說、哲學體系,構成了以往哲學的基本內容。

關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的本體論方面與認識論方面的研究和回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也是不能回避、更是不能排斥的。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同樣包含了本體論和認識論方面的內容。當然,這同其他任何哲學相比,都具有全新的意義,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并立足于發展著的人類社會實踐。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性、歷史性和實踐性,還決定了它的開放性。它不滿足于已有的內容,不執著于現成的形式,不把自己禁錮在一個一成不變的封閉體系內。它將隨著在實踐的基礎上人與世界的關系的開放性的展開,不斷集中其中最精致、最珍貴的精髓,以豐富自己的內容,并選擇適應于這種內容的形式。這就為后人在新的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基礎上探索和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新體系,留下了廣闊的可能性。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放性特點來看,它的體系不應該局限于某種固定不變的模式,而可以是多種多樣的?,F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從宏觀上看基本上是由物質觀、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等幾個部分組成的,其內部的范疇和原理的組合結構,也大體上遵循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這種體系結構,基本上沒有超越傳統的本體論—認識論這一板塊靜態組合模式?,F在很多人對這種模式已經感到不滿意了,并正在為建構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進行探索。

從根本上來說,哲學應該是研究人與世界的總體性關系的。因此,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結構應該是人與世界關系總體性結構的邏輯再現。為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并使之具有適當的表現形式和體系結構,我們應該根據以科技革命和社會改革為中心的現代社會實踐所提出的大量時代性課題,對人與世界的總體性關系及其現代形態作整體性的一體化考察。通過這種考察,建構起同人與世界關系的總體性結構相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結構。這種體系結構不僅可以不再拘泥、執著于本體論(包括社會本體論或歷史觀)和認識論的板塊結合模式,而且可以把過去那些從哲學中分化出去的對象領域內所存在的、必須從哲學層次上加以考察的普遍性問題重新納入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來。

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就能夠在更加現實的基礎上以自己更加完備的形式來同世界發生聯系,從而在更加深廣的總體上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同時也能夠在更加普遍的意義上發揮其指導人們善于處理和駕馭自己與世界的關系的功能。

5.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體系的初步構想

基于以上考慮,我們主張以實踐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石,以現代實踐為基礎,以人與世界的總體性關系、人對世界的自覺能動掌握和對屬人世界的自覺能動創造為基本線索和基本內容,將本體論(包括歷史觀)和認識論(包括實踐論和方法論)內在地統一起來,在邏輯與歷史、理論與現實的統一中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體系。按照我們的初步構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體系可以由如下幾個部分組成。

總論。首先論述哲學一般,包括哲學的對象、性質、特點和功能;其次考察哲學發生發展的歷史邏輯及當代哲學的發展趨勢;最后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在哲學史上所實現的革命變革的意義,著重分析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功能特征的實踐唯物主義的本質規定和現代人與世界關系的時代性特點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出的要求。

人與世界關系的發生學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要研究人與世界的總體性關系及其一般規律,首先就必須研究這種關系是如何發生的。這里,包括人與世界關系發生的自然史前提、人類學前提、社會史前提。在研究這些前提的時候,必須根據現代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所提供的材料,從哲學上進行抽象和概括,并提供一個自然—人類—社會相統一的辯證的、歷史的世界圖景。

人與世界關系的結構形式和內容。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個總體性提法,它本身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哲學抽象。但是,就其現實性來說,人與世界的關系是通過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這就是主體與客體通過一定的中介系統所發生的關系。因此,要研究人與世界關系的具體表現形式,就必須分別研究人在處理自己與世界關系中的主體地位、作為主體活動對象的客體、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統。人與世界的關系不是一種外在的形式上的關系。為了揭示人與世界關系的實質內容,還必須全面研究人對世界的依賴和掌握這兩個方面的內在聯系和本質。

人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必然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實質和發展趨勢是在人類依賴外部世界優先存在的前提下,通過自己多種能動的活動不斷掌握世界和追求與創造屬人的理想對象世界。在這一部分中,除了研究人類掌握世界的目標系統以外,還要根據人類處理自己同世界的關系的基本形式,分別考察人類掌握世界的實踐方式、理智方式、宗教方式和藝術方式以及人類的自我掌握和自律方式。

人與世界關系的進化結構。人與世界的關系不是一種靜止的平面關系,它不僅有空間上的拓展和深化,而且有時間上的進化和發展。空間上的拓展和深化是通過時間上的進化和發展實現的,而時間上的進化和發展必然伴隨著空間上的拓展和深化。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進化趨勢是向著越來越“膨脹”、越來越理想的屬人世界的運動。為了揭示這種進化趨勢,應該分別考察人與世界關系的進化作為物質運動中的新質進化階段的特點和標準,人與世界關系進化的內在機制,人與世界關系的加速度發展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持續和諧發展。

這就是我們按照實踐性原則、客觀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和整體性原則思考人與世界的關系所提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體系的基本骨架。我們力圖使這個體系的邏輯結構符合人與世界關系的總體結構。

(夏甄陶 歐陽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县| 高台县| 桂阳县| 桂林市| 名山县| 姚安县| 重庆市| 正安县| 庆云县| 宜春市| 贺州市| 莆田市| 泰安市| 丰顺县| 阳谷县| 祁门县| 井冈山市| 满洲里市| 昌吉市| 夹江县| 搜索| 海阳市| 杭锦后旗| 柳州市| 基隆市| 辽中县| 天等县| 富源县| 北辰区| 开平市| 定日县| 衡山县| 三台县| 凌云县| 正宁县| 张北县| 铜山县| 定南县| 潞西市| 青河县|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