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新構想

一、哲學思維的根本特征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現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同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之間的不相適應或“時代差”,使人們深感哲學落后于時代的現狀,發出了哲學在內容上更新和體系上改革的緊迫呼吁,并引發出批評現有哲學在內容與體系上的陳舊性、不完備性和研究新問題、建構新體系的熱潮。目前關于哲學功能問題的討論,把人們的認識引向了更深的層次,意味著從哲學與社會的關系這個新的高度出發來對哲學自身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作整體性思考。功能是指事物的效用和價值。對一定的主體來說,功能是某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應有意義和基本依據所在。哲學的功能是指哲學的社會功用或社會價值。社會需要哲學,正是因為哲學具有它獨特的社會功能。功能取決于結構。一定理論體系的內在結構本質上是其對象的內容結構的觀念再現。作為哲學內容與哲學形式的統一,哲學的結構取決于哲學的對象和哲學把握這種對象的方式。哲學在研究對象和把握對象方式上的特殊性,構成了哲學的特殊性質。而哲學功能實現的特殊途徑和方式,又與哲學的特殊性質內在相關。因此,研究哲學的功能問題,必然涉及哲學的性質、對象和思維方式、方法等一系列問題,并須對它們進行一種總體性和一體化的思考。對哲學功能問題的研究,可以視為研究全部哲學問題的一個目標值,而這個目標值將成為我們自覺地思考如何建構和完善新的哲學體系的基本線索。

1.高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哲學思維的根本特征

千百年來,哲學家們賦予哲學以不同的含義,從不同的哲學觀出發來展開自己的哲學思路,似乎沒有統一看法。從詞源上看,哲學在古希臘文中是“愛智慧”的意思,哲學是關于智慧的學問。中國古代的《爾雅》也釋“哲”為“智也”。那么,什么是智慧呢?在赫拉克利特看來,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于駕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說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亞里士多德認為,既然人們研究哲學是為了擺脫無知,那就很明顯,人們追求智慧是為求知,哲學是追求“頭等智慧”的。不管人們怎么解釋,哲學作為智慧之學,在功能上就在于從總體上教人善于處理和外部世界的關系并善于駕馭這種關系。在這個意義上,說哲學是智慧之學,仍然是可以成立的。

黑格爾把哲學定義為對于事物的思維著的考察,這種考察也就是精神自己的反思;他強調哲學上的反思同一般的思想的區別,指出反思以思想的本身為內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在黑格爾那里,作為哲學上的反思是精神自己的反思,它表現為精神的運動,并構成科學認識中運動著的內容。在黑格爾看來,只有沿著這條自己構成自己的道路,哲學才能夠成為客觀的、論證的科學。

根據這種看法,黑格爾把特定的哲學體系和哲學觀點同其產生的時代、國度、地域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并在哲學形態的歷史更迭中考察哲學思想的邏輯發展。其中,雖有刀削斧鑿、牽強附會之處,卻表現出他對哲學的時代性、歷史性、民族性和人類性的深刻理解,表現出他的哲學觀所具有的強烈歷史感。但是,黑格爾這種包含著合理因素的哲學觀卻在他自己的哲學體系面前遭到了失敗。當他賦予自己的哲學體系以包羅萬象和終極真理的超歷史地位時,便最終地宣告了他的哲學觀的破產。不過,黑格爾關于哲學的性質、特點的一些看法,在今天對我們仍有啟發意義。

馬克思認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在他看來,任何哲學都是一定時代的哲學,只有真正觸摸到了自己所處時代的脈搏,映現了自己所處時代的精神,從總體上把握時代的內容,反映時代的本質特征,才是真正的哲學。時代的內容是由時代的人們創造的,是時代的人們積極地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成果。人的智慧是在人們處理自身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過程中形成、發展、發揮、表現的。

因此,人的智慧也就是人們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活動中的精髓。哲學作為一種智慧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就是人們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一種升華。但是,哲學要成為現實的智慧學,要成為現實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必須通過一定時代的哲學家的頭腦,把人們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活動中最精致、最珍貴的看不見的智慧、精髓集中到哲學思想里來。這樣,哲學也就能夠以自己的特殊方式把握自己時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為其中活的靈魂。

可見,可以從兩方面對“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作出規定。

其一,作為人們一種自覺的思維活動,哲學是人們以一種總體的方式統攝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的一種具體思維形式,是人們對于自身與對象世界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一種特殊的哲學認識或哲學解釋方式,它以其獨特的思辨方式在人類處理同對象世界的關系的活動體系中居于一種特殊的總體性地位。

其二,作為一種理論體系,哲學是社會文明的活的靈魂,是一定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一種以理論思維最高層次上的概念、范疇體系向人們提供的包括人的活動在內的世界圖景。它在人類的知識體系中居于一種集精、集萃的靈魂地位,是人們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中以哲學理論形式集中起來的精髓。

具體說來,哲學的特性首先表現在它的對象方面。黑格爾說過,“哲學不似別的科學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為其對象”注161。可是,哲學總是有其對象的。在歷史上,哲學對象經歷了一個由籠統模糊到清晰明確、由包羅萬象到具體分化的發展過程。但是,哲學研究中為哲學家們所持續關注并始終面對的對象,則是人與世界的關系。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有人與世界的關系。人作為主體而從事的全部活動,都是從自身的存在和發展這個基本點出發而對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的自覺認識、積極改造與能動創造。

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的多樣性,塑造了和表征著人的內在本質的豐富多樣性和外部世界的豐富多樣性,并形成了人們豐富多樣的具體的活動形式和實踐方式。而每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類活動與社會實踐,則是人與世界關系在該歷史條件下的具體表現或具體實現,是人們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和社會條件下處理與外部世界關系的具體活動方式。正是這些具體的活動方式及其結果,創造并建構起該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科學等具體的時代內容。它們是時代脈搏的載體,時代精神的宿源,因而也是哲學賴以掌握時代文明的活的靈魂、捕捉時代精神的精華的真實的現實對象。

因此,哲學并不是沒有對象的玄思,哲學的對象也不是純粹抽象的,而是現實具體的。在人類認識史上,確實經歷了并且繼續經歷著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分別作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具體學科的對象從哲學對象中逐步分化出去的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哲學失去了對象和地盤。具體科學的發展,表明人類從不同的角度對人與世界關系的具體側面的認識在形式上的完善和在程度上的深化。而這也必將促進哲學的發展。因為從具體科學的分化和發展中,哲學可以獲得一種層次躍遷,能夠在更加現實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更加完備的形式來同世界發生聯系,從更加深廣的總體上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

哲學與具體科學在對象上的區別,同哲學掌握對象所特有的總體方式密切相關。現實的人們總是面對著和生活于同一個統一的世界。人們作為不同的具體主體往往是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去認識這個多樣性統一的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層次。這樣,就在實際上把外部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納入到了不同的認識活動結構之中,使之成為具體認識的對象。主體掌握對象的方式、角度,是外部世界的一定事物在何種方面、何種層次和何等程度上成為認識對象在主體方面的依據。反之,外部事物在何種方面、何種層次和何等程度上成為現實的認識對象,則標志著主體掌握對象的方式、角度和水平的不同,這就是人類認識活動中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關律。

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個總體性范疇,包含著人與世界關系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和各種形式。每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科學認識和社會實踐作為人們觀念地和實際地處理自身同外部世界關系的具體的活動形式,又包含著主體、客體、中介等具體的子系統,包含著各種橫向的和縱向的聯系。隨著科學認識的進步和社會實踐的發展,人與世界的關系展現在無限廣闊的方面,并成為現代社會各種科學學科研究的共同對象。正是人們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對其不同方面、不同層次進行研究,構成了現代科學的各門各類。

哲學作為人類理論思維的最高形式,在人類認識結構和知識體系中肩負著自己的特殊使命,這就是從整體上和運動中來把握人與世界關系的整體結構、普遍本質和一般規律,其中包括這種關系建構的前提、基礎和實現形式,從而既立足于各門具體科學又保持著對于各門具體科學的超越性。因此,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雖然都是從人類思維出發來與同一個現實的統一世界發生關系,但由于思維的任務、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因而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的對象在范圍、層次上也是不同的。

這里,實質的區別就是個別與一般、局部與全局、部分與整體、方面與全面、有限與無限之間的區別。如果否認這種區別,哲學與具體科學之間的劃分便失去了客觀基礎。應該說,隨著各門具體科學的發展,對于人與世界關系的各個具體方面、各個具體層次和環節的研究越深入、越細致,哲學越是在實證的意義上被“驅逐”出各個具體的對象領域,則哲學在總結概括各門具體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而對人與世界的關系進行總體性把握就越顯得必要和重要,哲學與具體科學在對象上的層次分化也越加明顯。

哲學在對象上所具有的總體性特征和對具體科學研究對象的超越性特征,是與哲學思維把握對象的高度思辨性和抽象性特征分不開的。如果要問哲學思維有什么根本特點,恐怕就在于它的高度思辨性和抽象性。黑格爾在把哲學定義為“對于事物的思維著的考察”之后指出:“不過哲學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在這種方式中,思維成為認識,成為把握對象的概念式的認識。所以哲學思維無論與一般思維如何相同,無論本質上與一般思維同是一個思維,但總是與活動于人類一切行為里的思維,與使人類的一切活動具有人性的思維有了區別。”“哲學的認識方式只是一種反思,——意指跟隨在事實后面的反復思考。”注162

當然,在黑格爾那里,反思是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含義的。不過,他關于哲學的認識方式是反思的觀點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既然人與世界的關系中包含著人與世界的認識關系或觀念關系,那么,哲學以人與世界的總體關系為研究對象,就不能不研究人們在處理自身同外部世界關系中的思想過程。而這種對思想進程的認識,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就是一種反思,是對思考著對象的思維的思考。而且,我們還認為,反思是人類理性思維所具有的基本形式和方法之一。但是,由于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進入哲學研究領域的不僅有人與世界的觀念關系,還有變革關系、價值關系等。因此,哲學把握對象的方式又不僅僅是反思,正如并非一切反思都是哲學思維一樣,哲學思維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反思。哲學思維包含著反思,同時又包含著其他思維形式。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說,哲學既包括認識論,又不簡單地等同于認識論。

哲學思維的高度思辨性和抽象性,是由哲學把握對象的任務所決定的。哲學的任務不在于把握事物的外表現象和個別屬性,也不停留于各類事物的特殊本質,而在于把握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本質。黑格爾認為,“哲學的任務或目的在于認識事物的本質”注163,這就是說,哲學不能讓事物停留在它的直接性里,而須指出它是如何以別的事物為中介或根據的。事物的本質躲藏在事物的表象背后,蘊涵在事物的深處。要把握它們就必須使思想透過表象而進入事物的內部。這里,表象仍然是哲學認識的出發點。這一點,連黑格爾也是肯定的。

但是,哲學思維又必須超越直觀表象、超越事物的直接性。現實事物直接地都是個別的、特殊的,哲學則力求從個別和特殊中尋求普遍必然性。現實事物在空間上直接地是有限的、局部的,哲學則力求從有限的局部中把握全局和總體。現實事物在時間上直接地是暫時的、易逝的,哲學則力求從事物的無限轉化和永恒運動中把握無限性、永恒性。可以說,以思維著普遍必然性、全局總體性、無限性和永恒性的思維來把握個別的、特殊的、局部的和有限的現實對象世界,是哲學思維的特殊方式,也是哲學思維的思辨性、抽象性的具體表現。

正是這種思辨性和抽象性,使哲學思維既立足于直接的現實性而發生,又超越于直接的現實性而馳騁。它不滿足于對現實的經驗直觀和實證思維,而是既要尋根究底,又要瞻前窺遠。因此,哲學能以“頭等智慧”教人們善于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善于超越現實來創造自己的理想世界。

哲學思維的特點,是通過哲學思維所特有的概念范疇體系表現出來的。哲學思維作為人們自覺從事的高度思辨和抽象的理性認識活動,其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普適性的哲學范疇體系。哲學的概念、范疇,是哲學借以把握對象的中介。黑格爾指出:“哲學與科學的區別乃在于范疇的變換。所以思辨的邏輯,包含有以前的邏輯與形而上學,保存有同樣的思想形式、規律和對象,但同時又用較深廣的范疇去發揮和改造它們。”“對于思辨意義的概念與通常所謂概念必須加以區別。認為概念永不能把握無限的說法之所以被人們重復了千百遍,直至成為一個深入人心的成見,就是由于人們只知道狹義的概念,而不知道思辨意義的概念。”注164

一般地說,哲學范疇之區別于具體科學概念,主要是在于它的高度的抽象性、廣泛深遠的普適性或深廣性。有些概念即使為哲學與具體科學所共用,但它們作為哲學范疇與具體科學概念仍然可以從抽象性、普適性或深廣性的程度加以區別。就具體的科學概念來說,其實指性、實證性表現得比較突出。當哲學要從具體科學中引進某些概念時,必須從哲學上加以發揮和改造,使之成為具有抽象性、普適性或深廣性的哲學范疇。當然,哲學范疇同具體科學概念之間的區別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實際上,哲學往往將一些具體科學概念引入到自己的范疇體系,而具體科學也往往將一些哲學范疇引入到自己的概念體系,并使之通行有效。然而,這種相互引入,實際上是經過了范疇或概念的變換的。無論如何,哲學總是通過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疇體系來實現自己對對象的哲學掌握的。

2.從人的主體地位出發揭示人與世界關系

哲學對自己對象的掌握,是通過哲學家的頭腦的思維來實現的。哲學只能通過頭腦的思維同世界發生聯系。這種聯系出發于對世界的經驗直觀又超越于經驗直觀。頭腦的思維從經驗直觀中抽象概括出一定的哲學問題,然后以哲學思辨的方式運用哲學范疇對這些問題進行哲學加工處理,并通過一定的邏輯結構形成哲學體系。哲學思維過程是從非哲學的對象世界(包括作為其觀念表現的各種具體科學知識)中抽象概括出哲學問題并加以哲學研究和處理的過程。因此,哲學掌握對象,離不開哲學家在頭腦中的哲學抽象和哲學思辨。但哲學決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哲學思維要獲得自己的內容,并使其外部表現形式適合于這種內容,就必須以雙腳立地并用雙手從大地攀摘果實的人類實踐活動為基礎。

哲學地解決人同外部世界的關系,不僅要理論地解釋世界,而且要實踐地改變世界。從現實的非哲學對象世界中抽象出哲學問題加以研究和處理,并以哲學范疇體系構成哲學的世界圖景,是哲學理論地解釋世界的主要任務和實現形式。但哲學的任務不止于此。哲學的雙腳立地,不僅在于它從人類的實踐活動中來,而且還在于它要回到人類實踐活動中去。是否承認哲學還要回到實踐中去,顯示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一切舊哲學的根本區別。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規定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并認為所謂實踐的唯物主義包含著兩層意思:其一,作為科學理論體系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必須是真正面向現實社會實踐的唯物主義,必須以現實的社會實踐的發展為基礎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容,改變自己的形式;其二,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必須勇于和善于實踐唯物主義,這就是說,我們不僅要理論地堅持解釋世界的唯物主義,而且要實踐地堅持改變世界的唯物主義。這兩方面是內在地聯系著的。

實踐的唯物主義不僅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基礎、本質特征和科學生命力,而且規定了它的發展方向和任務。在今天,我們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必須按照它的實踐唯物主義這一本質內容的要求,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同以科技革命和社會改革為中心的當代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現代社會實踐是現時代人與世界關系的具體的、活化的存在形式,是現時代的人自覺地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的基本實現方式。實踐唯物主義本身要求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因此,它必須面向人與世界關系的現代形態——以科技革命和社會改革為中心的現代社會實踐。從總體上把當代社會實踐中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集中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中來,使之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在哲學中表現出來,從而也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具有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這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發展的方向。

以哲學方式從總體上把握現代社會實踐,考察人與世界關系的現代形態,可以有不同的研究思路與研究途徑。

首先,可以將人與世界的關系從存在論的意義上作出更高層次的抽象。人的一個本質特征是具有理性和思維。當把人的思維抽象出來而與現實對象相對應時,便產生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實質上是人與世界的關系的一種抽象,但它一直是哲學家們所爭論的一個基本問題。它所涉及的是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和思維是否反映存在與能否正確反映存在的問題;這個基本問題在現代仍然尖銳地存在著。不少人在從哲學上總結現代科技革命的成果的時候,把這些成果僅僅歸功于人腦的思維,并引而申之,用思維來解釋存在,反對和否定唯物主義的存在論與唯物主義的反映論。這是對現代科技革命中所表現的人與世界的關系的一種片面的、主觀主義的哲學解釋。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的是必須按照實踐唯物主義觀點,哲學地解決以科技革命和社會改革為中心的現代社會實踐中的思維對存在的關系問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存在論,使之具有同現代社會實踐發展相適應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哲學上深刻地揭示現代形態的人與世界關系的時代特點。

其次,從活動論的角度來考察現代社會實踐結構中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問題是從活動論的角度提出來的,研究這種關系也就是研究活動的主體和與之相對應的客體之間的對象性關系。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中,人既是受動的——依賴于和受制于周圍世界,又是能動的——通過自己的能動活動積極地影響和主動地掌握周圍世界。從主體和客體的關系的角度來考察人與世界的關系,就是在承認外部世界預先存在的前提下(這是由唯物主義的存在論確定的),考察作為主體的人如何通過積極主動的活動去能動地掌握世界、占有客體,或者說,研究作為主體的人如何在依賴于和受制于外部世界的前提下去尋求限定中的超越,如何能動地以觀念的和實踐的方式掌握對象世界。

依賴與掌握,作為人與世界關系中的兩個基本方面,也是主體和客體關系中的兩個基本方面。依賴的范圍和程度同掌握的方式和水平,具有一種內在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有不同的水準和式樣,表現出人與世界關系發展的不同階梯和進化結構。在以現代科技革命和社會改革為中心的現代社會實踐結構中,主體、客體以及介于它們之間的中介等系統,都發生了并繼續發生著巨大變化,標志著當代人與世界的關系躍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從現代社會實踐活動(包括科學認識活動)結構中,研究主體和客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現代特點,進一步揭示人與世界關系的現代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任務,也是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必需的。

更具體地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現代社會實踐的把握,其著眼點在于密切關注和科學回答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從中把握社會實踐發展的基本潮流和基本方向。從人作為主體而自覺地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系這個角度來看,現代社會實踐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基本課題:一是知識增長、科學發展與技術革命中的哲學問題,二是人的自由解放運動所提出的哲學問題,三是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問題。

直觀地看,前兩個問題反映著當前舉世矚目的科技革命和共產主義運動兩大潮流;更深層地考察,它們乃是社會進步統一過程中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反映著人類在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時,既改造外部世界,又改造和發展自身。而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的突出,則反映著人類在自覺地認識和改造世界中對自身的主體——對象性活動及其方式的自覺反思。這種反思對進一步提高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和科學性,特別是對進一步增強現代以科技革命和社會改革為中心的社會實踐的主體性效應有重要意義。

從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這兩種基本關系來把握現代的社會實踐結構,通過對現代社會實踐中日益突出的時代性課題的研究來揭示人與世界關系的現代形態,集中現代社會實踐中最精致、最珍貴的精髓,掌握現實時代精神的精華,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今的發展方向,也是時代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要求。同時,這對于我們根據時代的特點來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并使之具有適當的表現形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我們沿著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思路來思考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時候,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大體上應包括下面的一些基本方面和內容:人與世界關系的發生論考察,其中包括對這種關系的自然史前提、社會史前提和人類學前提的考察;人與世界關系的實體性結構考察,其中包括對主體系統、客體系統及中介系統的考察;人與世界關系的關系性結構考察,其中包括對實踐關系、觀念關系、價值關系、審美關系以至宗教關系等的考察;人與世界關系的活動論考察,其中包括對人的各種(物質的和精神的)活動形式和活動方法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考察;人與世界關系的發展論考察,其中包括對社會文明進化、必然和自由關系的發展的考察;等等。

通過對以現代科技革命和社會改革為中心的現代社會實踐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現代形態的哲學研究,必然引起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的積極的變化,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地表現出來。這種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性變化,可以說是一種哲學形態意義上的變化,它在本質上是在現代社會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人與世界關系結構的哲學理論表現。不能否認,在現代社會實踐所提出的各種時代性哲學課題中,人的主體性問題占有突出的地位。主體性問題在當代的突出,是在人的對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這個統一過程中長期積累的結果。人既是自身活動的目的,又是實現自身目的的手段。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伴隨著主體性問題必然發生方法論問題。

因此,在現代,主體性問題的突出和方法論問題的突出,本質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它們在人既是自身活動的目的又是實現自身目的的手段這種二重性規定中融為一體,成為現時代人與世界關系的一個突出特征。哲學如果要理論地表現這種特征,也許可以以“主體—方法論”的形態出現。“主體—方法論”形態是從人對世界的關系尤其是人對世界的掌握這種意義上提出和研究問題的,而現在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正是一個以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為中心和紐帶而連成一體的“自然—人類—社會”的統一世界。現代的世界圖景表明,人化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是以人為中心而實際地融為一體。“人是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系的本質、基礎”注165。從人的主體地位來考察人如何自覺地、能動地處理與世界的全部關系,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應該貫徹的主體性原則。

3.世界圖景、總體性方法和理想信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哲學作為智慧之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作為文明的活的靈魂,是把自己時代人們處理與世界的關系的全部活動特別是社會實踐活動中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集中起來的結果。哲學由于具有這樣的性質和特點,因而具有自己獨特的功能。任何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產物。它們都是以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哲學形態來反映、反思自己時代人與世界關系的特征。應該說,從總體上哲學地反映、反思一定時代人與世界關系的特征,本身就是哲學的一種功能。

正如對思想的反思是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一樣,對人與世界關系的哲學反映、反思,也是力求更加自覺有效地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人總是作為主體同外部世界發生關系的。在這種關系中能否產生對人有利的主體性效應,取決于人作為主體的本質力量的水平和自我意識的程度。哲學是人在同外部世界發生關系的活動中的靈魂和精髓,它在主體本質力量的諸因素中,居于統攝、駕馭一切的地位,而且它又是人作為主體的自我意識的最高表現形式。因此,在人同世界的關系中,哲學對于強化人的主體地位,提高人作為主體的自覺性,加強在人與世界關系中對人有利的主體性效應,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不是作為一種單純的生物實體同外部世界發生關系的,人是一種有意識、能思維的社會存在物。人自身有一個內在的精神世界,無論是個人、集團或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具有十分復雜的結構,包括極其多樣的組成因素,其中有經驗、文化知識、思維的方式方法、價值觀念、理想、信念、意志、情感以及自我意識等,而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精神世界中居于統攝和駕馭一切的地位,起著靈魂和支柱的作用。

精神世界不是在人的頭腦中憑空建構起來的,而是在人同外部世界發生關系的現實過程中通過內化而逐漸形成的。而人與世界的關系作為一個總體經過哲學抽象的內化就形成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精神世界形成以后,它在人同外部世界發生關系的過程中又作為一種先在的內部準備狀態而起作用。而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則能把精神世界中的各種因素有序地組織起來,推動它們按照一定的程序、方式和方向協調地發揮作用。在精神世界中,哲學是聯合器、發動器、調節器、方向盤。不管自覺不自覺,人們之所以總是按照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道理就在于此。

在現代,我們必須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我們精神世界的核心和靈魂。馬克思主義哲學由于是真正具有科學性、批判性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而能夠推動和幫助我們不斷重構和更新我們的精神世界,開拓我們精神世界的空間,強化我們精神世界的功能,在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社會改革廣泛興起的現代,我們要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有效地展開我們同外部世界的關系,這一點尤其重要。

哲學在精神世界中主要是從三個方面發揮作用的。

首先,哲學作為人與世界關系的總體性的理論再現,實際上是提供了一個哲學意義上的世界圖景。它以自己特有的哲學方式論證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揭示人與世界的復雜多樣的關系,從而為人們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規定了一般的思維和理論前提,這種前提總是滲透在人們認識世界、改變世界和創造理想世界的活動中,起著一種“軟件”的作用。

其次,哲學作為最高層次的方法論,是人們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的基本規范和準則。在人們認識世界、改變世界和創造理想世界的活動中,它作為總體性的和一般性的方法論原則起作用。應該看到,哲學方法論是人的思維方法的核心,對各種具體的思維方法起著制約作用。因此,掌握哲學方法論,是提高人的思維水平、完善人的思維方法的根本途徑。

最后,哲學具有一種獨特的批判性功能,它不是簡單地、刻板地描述人與世界的現實關系,而總是以一種批判性態度對這種關系作出評價。對現實關系的審視與批判,對未來理想關系的追求與構想,往往是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蘊涵著的非常積極的內容。因此,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哲學作為信念、理想而起著導向和激勵的作用。

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哲學作為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作為最高層次的方法論,作為最宏觀的信念和理想,這三個方面是互相制約、互相協調、統一地發揮作用的,它們不斷地為人們的現實活動建構起合理的思維前提、理論前提和方法論前提,同時又不斷地對這些前提進行哲學的自我審視和批判,實現對前提的重構。這樣就能使人們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活動既具有連續性、規范性,又具有創造性、開拓性。

哲學由于具有不同于各種具體的實證科學的特點,因而它的功能并不直接局限于某個特定的實證領域。哲學作為精神世界的核心和靈魂,主要通過對人的精神世界的統攝和駕馭而制約著人們的各種活動,制約著人與世界的總體性關系。因此,哲學在各種具體的實證科學領域,在各種具體的實踐活動領域,都有普遍的指導性作用,都能發揮其功能。

尤其應該指出的是,哲學是作為社會歷史主體的人的自我意識的最高表現形式,它總是無孔不入地滲透于和活躍于每一個自覺的社會歷史主體的精神世界之中,成為民族、社會、國家的精神世界的支柱和靈魂,在民族、社會、國家的歷史發展中,起著長期的、穩定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民族、社會、國家沒有精神世界是不可想象的,而一個精神世界沒有哲學同樣是很奇怪的。正因為這樣,在現代,我們必須自覺地把體現科學的哲學世界觀、科學的哲學方法論和科學的理想信念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我們建設精神世界、建設社會主義文明的活的靈魂,這對于提高我們的理論思維水平,開拓和活化我們的精神世界,強化我們認識世界、改變世界和創造理想世界的主體性效應,具有不可估量的長遠意義。

(夏甄陶 歐陽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华市| 贵定县| 唐山市| 阿拉善左旗| 上饶市| 万盛区| 红桥区| 宁夏| 岐山县| 稻城县| 石渠县| 特克斯县| 理塘县| 车致| 泸州市| 泰宁县| 尼勒克县| 永春县| 丹棱县| 富蕴县| 庆云县| 邯郸县| 灵璧县| 隆回县| 菏泽市| 延长县| 寿宁县| 浮梁县| 万载县| 阳西县| 桑日县| 无极县| 海兴县| 慈溪市| 淮北市| 吉水县| 浙江省| 锡林郭勒盟| 启东市| 芮城县| 镇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