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是一個懷有極大抱負的人。他不但自認是周朝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而且還認為自己是一個不被當權階層賞識的救世者。孔子力求把自己的倫理主張應用到社會政治中去,從而建立了一套以德治國的倫理政治思想體系。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也討論到許多重要的倫理問題,但他另有專門的著作來討論倫理學的問題。孔子在中國思想史上,開創了倫理與政治合一的倫理政治體系。他曾率領弟子們游說諸侯列國,宣傳自己的倫理政治主張。盡管孔子作為一個政治活動家是不太得志的,但他的思想深謀遠慮,有很多合理的成分。秦朝以后的封建統治者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德治”的主張,用封建道德來教化人民,這對封建統治能在中國綿延兩千年之久,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從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出發,孔子總結了當時及歷史上的統治經驗,繼承了《尚書》中所說的“敬德保民”、“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以及所謂“明德慎罰”等主張,進而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以德治國論。孔子明確地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又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從這兩段話中可以看出,孔子明確地指出,從長遠的觀點看,道德對于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和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甚至比政治、法律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一個國君,要統治好老百姓,只靠政治法律等專政機構進行鎮壓還是不夠的,因為盡管老百姓害怕懲罰而不敢犯罪,但他們并未認識到犯罪可恥,所以再去犯罪的可能性仍舊是存在的。只有用道德來指導他們,用“禮”來約束他們,老百姓才不但不敢犯罪,而且有了羞恥心,以后也就不再去犯罪了。這里的“道之以德”,就是加強對人們的道德感化和道德教育,以提高人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品質;“齊之以禮”,就是用統治階級的社會政治制度、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來約束人們。孔子的目的在于教導統治者不要消極保安,而要積極治安。
列寧曾經指出:
孔子可以說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最早意識到統治階級這兩種作用的人。《左傳·昭公二十年》載:
所謂“寬”,就是列寧所說的牧師的職能,所謂“猛”,就是列寧所說的劊子手的職能。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是從這個“寬猛相濟”的思想發展而來的,同時也是“仁”即“愛人”的倫理思想在政治方面的運用。
一個統治階級,僅靠強力或者說僅靠政治和法律是不能長久地維護其統治的。嚴刑峻法可以使人們不敢犯罪,但這有一定的限度,假如人民沒有從思想上認識到犯罪的羞恥,沒有思想上的覺悟,即使刑罰非常殘酷,往往也并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孔子主張從“愛人”出發,從“恭寬信敏惠”出發,更好地發揮道德在調整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中的特殊作用,造成一種強大的社會輿論,從而形成人們的自覺維護等級制度的堅定的內心信念,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盡管孔子的這一思想是為統治階級著想的,但卻有著合理的因素。在中國歷史上的儒法斗爭中,法家曾經是政治上先進勢力的代表,是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地主階級的代表。但是,由于他們片面地強調“嚴刑峻法”,強調“法治”,反對提倡仁義道德,從而走向了反面,導致了非道德主義的錯誤,以致充分應用法家思想的秦國在得到全國政權之后,反而不能維持和鞏固自己的政權,很快便覆滅了。秦代以后的歷代封建統治者汲取了秦朝的經驗教訓,總結出了一條教訓,這就是必須要強調“仁義”道德在維護統治中的作用,要德刑并用,西漢初年的賈誼明確地指出:“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漢書·賈誼傳》)“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同上)。孔子的德治思想在受到數百年的冷落后,終于獲得了封建統治者的重視,其道理就在這里。孔子從“為政以德”的思想進一步引申出統治者自身有德,才能治理好國家的思想。當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治國安邦的辦法時,孔子告訴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又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只要統治者以身作則,帶頭講道德,治理國家是不困難的,只要統治者本身行為正當,不發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孔子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這就是說,領導者的品德像風,老百姓的品德像草,風吹向哪里,草就倒向哪里。領導者講禮義愛人,老百姓也就講忠孝節義;領導者驕奢淫逸,任意而行,老百姓則必定不服管制,犯上作亂。
孔子的這些主張,還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其積極的意義。這就是說,一個國家,如果社會風氣不好,老百姓行為不正,應當責備老百姓,還是應當責備統治者?在孔子看來,應當責備的不是被統治的“小人”、老百姓和在下位的人,而是那些“大人”、“君子”和在上位的統治者。由此看來,統治階級的行為和思想品德在國家政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根據這種認識,孔子提出“舉賢才”的主張。孔子主張在不動搖奴隸宗法制度的前提下,起用一些有才德的人,這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有一定的開明之處。
孔子提出的德治論,還包含著一套具體的政治措施。《論語》載:
從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以德治國論是成體系的。治理國家,無非要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關系,二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對于前者,孔子主張首先要使老百姓富足起來,然后用禮義道德來教化他們,使他們心甘情愿地接受役使。要做到這一點,統治者就不能肆無忌憚地驅使和壓榨老百姓,而要適當地考慮他們的利益,不能竭澤而漁,在必要的時候給他們一些必要的恩惠。對于后者,孔子主張先正名分,嚴格等級制度,使人們按禮的規定各司其職,不得擅越。在統治階級內部各等級之間,孔子始終是站在最高統治者一邊的,他的正名的主張,也是為最高統治者維護其統治地位服務的。他說:
孔子提出德治的目的,就在于恢復天子獨尊的所謂“天下有道”的局面,在于維持“親親”、“尊尊”的宗法制度。至于尊賢使能、施惠于民,都是為這一根本目的服務的。
孔子的“為政以德”論,強調了道德手段在治國中的重要作用,強調了為政者自身道德品質在政治中的作用,有其合理的因素。他的這些思想被孟子等后來的儒家學者大加發揮,使得德治論在理論形態上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