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先義后利”的義利觀
“義”與“利”的關系問題,或者說,道德的最高原則同人們的個人利益的關系問題,是倫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孔子第一個自覺地意識到這一問題在道德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他的先義后利的道德理論。
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義”的概念,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對義特別重視,他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孔子主張以義為上,義是一切行動的最高準則。他說:“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義”一般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一定社會中各種行為規范的要求,即社會對人們的義務和責任的規定和要求;二是指貫穿在這些行為規范中的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義”者宜也,也就是應當的意思。當然,在階級社會中,所謂義和應當,是有前提的。孔子認為,“義”就是當時的“禮”,即由“仁”這一最高的道德原則和由這一原則所指導的道德規范體系。合于這一原則和規范體系要求的,就是道德的,就是義,否則就是不道德的、不義的。
什么是“利”呢?如果說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在“義”的理解上,大體上還是一致的話,那么對“利”的理解上,共同語言就少得多了。一般來說,“利”至少有三種理解:第一,專指個人的私利;第二,專指國家、人民、天下之公利;第三,兼指私利和公利。如果再細分起來,個人的私利,又可分為正當的個人利益和不正當的個人私利。因此,利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可以有五種不同的理解:
(1)正當的、生活必需的、合法的個人利益;
(2)私欲的、貪心的、不合法的個人私利;
(3)國家、人民、天下之公利;
(4)兼指公利和正當的個人利益;
(5)兼指公利和一切正當不正當的私人利益。
中國的倫理思想家們由于他們所說的“利”的意義彼此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因而往往造成許多牛頭不對馬嘴的爭論。有時候,一個思想家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或面對不同問題時,對“利”的理解,也往往互不相同,甚至是彼此矛盾的。孔子對利做了狹義的解釋,一般來說,和義對立的“利”,不是指國家、社會的利益,而是指個人的私利。孔子認識到,為了履行一個社會的道德原則,達到一定的道德要求,必須反對私人的不正當的貪欲。孔子認為,一個人在多種可能的道德行為的選擇中如何處理義和利的關系,是道德評價的一個重要的甚至惟一的標準。
首先,孔子把義利問題看做是道德評價的一個重要的標準。在孔子看來,一個有道德的人和一個沒有道德的人的根本區別,就是要看他在道德原則和不正當的貪欲之間,究竟采取什么態度。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必然能夠以最高的道德原則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在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而服從于道德最高原則的要求,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喻于義”,即君子只曉得義的重要,一切行動,都自覺地要求合于義。相反,一個沒有道德的人,則只知道去滿足個人的私利,而不知道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最高的道德原則,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小人喻于利”。后世儒家把孔子的這句話當作一個重要的原則,在倫理思想史上,曾發生過重要的影響。
其次,孔子并不完全排斥“利”的重要性,承認在一定條件下,只要某些個人利益是符合道德原則的,即是正當的個人利益,那么,得到這些利益,也是應該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富貴金錢,如果可以求,即符合義的原則,就是拿著鞭子趕車,我也愿意;如不可求,那就從吾所好吧!相反,如果“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因此,孔子主張,當遇到個人利益時,必須要先考慮,這種個人利益的取得是否符合道德原則,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和“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在這里,“利”和“得”都是指個人利益,“義”就是道德原則。孔子說“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放縱自己,只顧個人利益,一味地去追求自己的私利,那么,就一定會招來許多人的怨恨。孔子又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同上)從這句話里也可以看出,只要是應當得到的財富和地位,那就應該泰然處之,只有那些不應當得到的富貴,有道德的人才不愿意取得它。
孔子沒有明確地把利區分為公利和私利、大利和小利,但從他的言論中可以看到,他反對只顧目前的、暫時的小利,主張長遠的利益。《論語·子路》中有:“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孔子的學生子夏到莒父這個地方做官,向孔子請教怎么辦理政事。孔子的回答說明,他并不反對一切利益,只是強調不要貪求暫時的、眼前的小利,而是要從更大的、長遠的利益去考慮,因為“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里所說的“大事”,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大利”。《論語·堯曰》中有:“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孔子的學生子張想請教在治理老百姓時如何才能既使老百姓受到恩惠,得到好處,而又不致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這本來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孔子的回答說,主要看老百姓在哪些方面能得到利益,統治者就應當引導他們去發展他們的利益,這樣,老百姓的積極性發揮了,他們會自己富足起來,這豈不是既使人民得到了恩惠而又不耗費大量的物力財力嗎?這里,孔子不但不反對“利益”,而且主張統治者不要對老百姓管得過死,要依據老百姓發展他們利益的實際情形,引導、支持老百姓去謀取自己的利益。孔子的這一思想,包含著如何對待人民的利益的問題,是有著進步因素和合理內容的。
孔子關于“義”、“利”的問題,雖然不像“仁”、“禮”那樣,闡發得那么詳細,但其影響還是很重大的。自孔子以后直到現代的兩千多年中,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長期爭論不決的義利之辨,不能不說是從孔子發端的。孔子雖然主張義以為上、先義后利、見得思義、見利思義,但他并沒有否認“利”的重要性。但是,孔子沒有能明確地區分出“私利”和“公利”,因此,在有些地方,似乎他是在反對一切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