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克己復禮”的道德修養論

在孔子看來,“仁”就是一種“愛人”的品德,一種“愛人”的同情心或“仁心”。一個人只有具備了這種“仁心”,才會做到“能好人,能惡人”,乃至做到“殺身以成仁”。怎樣培養這種“愛人”的同情心,從而使自己具有“仁”的品德呢?孔子認為,惟一的方法就是“克己”。“克己”的說法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了,而孔子則是著重從道德意義上對它進行論述。所謂“克”,就是“克制”;所謂“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不正當的即不合乎“仁”的原則的思想和言行,以達到“仁”的境界。(清代的漢學家們,只從文字上去理解“克”,把“克”訓為能,顯然是不符合孔子本意的,從文法上講也不通。)克己的過程也就是道德修養的過程。

克制自己不正當的思想和行為,又以什么為標準呢?孔子認為,應該以統治階級的一整套政治制度、禮節儀式和道德規范為標準,這些標準也就是他所說的“禮”?!岸Y”和“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有著各不相同的含義?!叭省?,不是一種社會制度、禮節儀式,也不是什么具體的道德規范,而是社會道德的核心,一種至高無上的道德原則,是一種道德感情,也是一種最高的道德境界。禮是社會道德原則的總體框架,它不是某種內心的情感和道德境界,而是人和人之間都應遵循的規范、準則以及人們行事的禮節、儀式。以智、勇、恭、寬、信、敏、惠、溫、良、儉、讓等作為人與人之間的實踐德目,通過踐行“禮”的要求,就會從不同方面體現“仁”這一社會道德的核心。仁必須具有禮的形式和外表,必須化為禮的具體要求;禮必須具有仁的內核,體現仁的精神。仁是一種分等級的愛,禮也是按照等級加以嚴格規定的,兩者都是為鞏固和協調奴隸宗法等級制服務的?!翱思簭投Y”是最后達到仁的一種手段。孔子強調,對一個人來說,只有一切行動都符合禮,他的思想和境界才能達到仁。

禮具有多種規定。在儒家的十三經中,其中有三部經書是專門研究禮的:《周禮》是關于政府體制和政治制度的論述,《儀禮》專講各不同等級之間的禮節儀式,《禮記》是解釋和說明有關禮的各種理論原則和哲學思想的?!蹲髠鳌分杏幸欢卧捳f,“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可見禮的重要。在《論語》中,孔子也一再強調“約之以禮”(《論語·雍也》),“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但在春秋末期,政治風云變幻,國將不國,君將不君,成了所謂“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的時代,傳統的等級制被破壞了,禮制也崩潰了。孔子以復興西周的鼎盛局面為己任,突出強調禮,企圖通過人們的道德信念、道德感情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來恢復、維護統治階級所要求的社會秩序。因此,他給人們規定了嚴格的“克己”要求,這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里的“禮”盡管包含著政治制度和道德規范兩個方面的內容,然而,孔子所更為注意的是它的道德方面的意義。孔子要人們通過克制自己,嚴格遵守道德規范,從而提高內心的道德品質,逐步達到仁的境界。“克己復禮”,就是要一方面按照禮的要求克制自己不正當的思想和言行,力求符合禮的要求,培養自己的“仁心”和品質;另一方面通過自己實行仁的原則的高度自覺性,使已被廢棄了的禮重新發揮作用。在孔子的道德修養論中,“仁”(內在的道德品質)和“禮”(外在的道德規范)是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

孔子的道德修養理論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制自己不正當的思想,一是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質??酥谱约翰徽數乃枷氲倪^程也是一個培養自己高尚道德品質的過程,培養自己高尚品質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克制自己的不正當的思想行為的過程,兩者并行不悖,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講到克己,《論語》中常常用“內省”、“自訟”等字眼來加以闡釋。要克制自己的不正當的行為,首先必須有對不正當行為的認識,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進行一番自我反省。進行自我反省主要是通過同人們的接觸,通過賢與不賢的比較來反省自己??鬃诱f:“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墩撜Z·里仁》)通過反省,認識了自己的不良行為,還要進一步進行自我責備、批評。孔子說:“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保ā墩撜Z·公冶長》)意思是說,真是沒有法子,誰也不肯對自己的過錯進行自我批評,這樣怎么會有道德上的提高呢?孔子還認為,這種“自訟”、“內省”的功夫,還必須經常不斷地、長期地進行?!皟仁 ?、“自訟”必須認真對待,嚴格要求,就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只有不斷地切磋琢磨,才能使它們光滑圓潤、完臻無缺。孔子的弟子曾參是孔子理論的忠實實行者,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進行克己,不僅需要經常地、及時地、反復地檢查自己的言行,進行自我反省、批評,更重要的還在于不斷地改正自己的過錯??鬃訌娬{指出:“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保ā墩撜Z·述而》)。他號召人們,要隨時隨地學習別人的長處,改正自己的短處,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ㄍ希┻_到了“內省不疚”即問心無愧的程度,就算是一個君子了。

如果說以上所講的是道德修養從克制消極方面進行的話,那么,道德修養還可從倡導、推進其積極的方面進行,那就是自覺地學習、培養自己的優良道德品質。要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首先就要學習??鬃邮菢O其重視學習的。他所說的“學”,其實質就是要學習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論語》的第一篇第一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還特別強調學習應有正確的目的,他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保ā墩撜Z·憲問》)意思是說,古代學者的目的在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鬃邮琴澇汕罢撸磳笳叩?。學習的內容,固然應當是多方面的,但是,從培養人的道德品質這一角度考慮,孔子認為為學最主要的是學習愛人之道,學習禮樂。在他看來,學禮則知出入進退,知上尊下卑,知忠孝節義;學樂則知和、知美、知善,可以陶冶性情。學習禮樂,對于人們的仁德的提高有直接的作用??鬃舆€主張學習古代經典,如《詩》、《書》、《易》等,認為從中可以直接學到仁義的大道理。他說:“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子夏也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墩撜Z·子張》)孔子不但注重學,也注重行。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墩撜Z·學而》)躬行實踐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一個人的仁德的培養、提高,就是在學習和躬行實踐中實現的。

躬行道德、修身向仁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墩撜Z·憲問》載:“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薄墩撜Z·學而》載:“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貧窮卻沒有怨恨尚且很難,那么,貧而樂、富而好禮就更難了。對于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孔子總是大加贊揚。他稱贊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多么有修養呀!一簞飯,一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孔子不輕易許人為仁,對他自己還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論語·述而》)。顏回有很高的道德修養水平,孔子說他能三月不違仁。為仁難,但仁就在于“先難而后獲”(《論語·雍也》)。做事達到仁的要求,修養成仁人的道德品質,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只要想為仁的話,仁總是能夠達到的,但這要靠主觀的努力:“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修身的目的是什么?孔子對此有明確的回答,《論語·憲問》中載:“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唬骸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唬骸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孔子的這一觀點,被后來的儒家大加發揮,建立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階梯式理論。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孔子第一次明確地提出并闡述了人對自身道德品質的改造問題,建立了道德修養理論的雛形,這在倫理思想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應當說,中國的傳統道德十分注重道德修養,這與孔子有著密切的關系。

孔子給他的弟子們講了自己一生的道德修養過程,他在《論語·為政》中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睆倪@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在孔子看來,道德修養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應當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心里想什么,都不會越出一定的規矩。在這種境界中,人在道德上是絕對自由的,他和最高的道德已融為一體,任何念頭都是符合道德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平县| 抚顺市| 尚义县| 文山县| 大连市| 龙泉市| 东阳市| 桦甸市| 朔州市| 海门市| 桐乡市| 临城县| 曲阳县| 蒲城县| 大荔县| 荥阳市| 新郑市| 阿鲁科尔沁旗| 临朐县| 依安县| 新闻| 兴隆县| 巩义市| 清河县| 浙江省| 山西省| 龙里县| 长春市| 靖远县| 瓮安县| 肥乡县| 余姚市| 上蔡县| 林芝县| 卢湾区| 象州县| 怀来县| 甘南县| 长丰县| 焉耆|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