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對孝、忠道德規范的強化

在孔子的倫理思想中,“孝”和“忠”的道德觀念和規范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從殷商開始,以宗法氏族的血緣為紐帶的社會關系,就把“尊祖”和孝親同維護這一社會制度的功能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把“孝”引申為忠。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孝”和“忠”的觀念,有一個發展和演變的過程,這個過程顯示出中國倫理思想所獨有的特點,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論語·顏淵》載:“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認為,治理好國家,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就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關系,一是在家庭內部生活中的關系。對于前者,主要是君臣關系;對于后者,主要是父子關系。由于意識到了處理好這兩種關系的極端重要性,孔子就不得不著重研究調整這兩種關系的道德。

孝,作為一種道德規范,起源于殷商的祭祀禮儀,由“尊祖”之義逐漸發展為“孝親”,到西周就已經被十分注意了?!敖獭保纤?,下所效也,故從孝。而古人所說的“五教”、“七教”,主要就是教育人們要懂得父子之道,這也是中國古代道德教育、道德傳統的一大特點。孝的觀念對于氏族制、宗族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國古代對孝的重視絕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經濟的和政治的根源。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直到今日,孝在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孝被視為重大的缺德,要受到社會輿論的嚴厲譴責。

《論語》一書從多方面對孝予以限定: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同上)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同上)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保ā墩撜Z·里仁》)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

從孔子關于孝的解釋來看,“孝”是有很多層次的。首先,必須要能供養父母,即他所說的“能養”和“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但是,這只是一種最低層次的、最起碼的孝。如果僅把這些看成是“孝”的全部內容,那是非常不夠的。所以孔子說:“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就是說,如果不能敬重父母,只是供養他們吃喝,豈不是和養一只狗或養一匹馬沒有什么區別了嗎?因此,“孝”的第二個層次,必須是要敬重父母。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孔子第一次把“敬”作為孝的重要內容,從而提高了人們對“孝”的認識,把尊敬父母看得比養更加重要。兩漢以后的許多倫理學家,都依據孔子的思想,對“孝”做了各種各樣的解釋。呂東萊在論述對父母的供養和敬重的關系時說:“雖有八珍之味,嗟來而與,則食之何甘,疏食菜羹,進之以禮,顏色和悅,則食之者自覺甘美,此所謂慈以旨甘”(《呂東萊先生文集》卷十六),強調了在養的同時,必須要“敬”,只有與尊敬父母相結合的“供養”,才可以稱得上是“孝”的行為。如果只“養”不敬,那么,這種行為甚至不能稱為“孝”,或者說不配稱為“孝”。

在“敬重”父母的“孝”行中,還有一個“隱”與“諫”的問題。這就是說,對父母的過失、錯誤、惡行,究竟應當采取什么態度?孔子認為,對父母的壞事惡行,做子女的要為他們隱瞞?!墩撜Z·子路》中葉公和孔子的對話,說明了孔子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但是,對父母的這些錯誤、惡行,除了隱瞞之外,并不主張和父母同流合污,不加批評。孔子認為,父母有了過錯,做子女的應當心平氣和地、耐心細致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加以規勸。如果父母不能夠聽從自己的意見,那就不要和父母爭吵,還是要對父母照常恭敬,等以后有機會再進行規勸??鬃影选半[”與“諫”結合起來,一方面反映了以氏族宗法為紐帶的經濟政治關系給“孝”帶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孔子力求對這種“子為父隱”的“孝”的缺陷加以彌補,這和后世儒家某些人片面地宣揚愚孝是有區別的。

僅僅有“供養”和“敬重”是不夠的,對父母的“孝”還必須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即要有“愉色”,對父母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深厚的愉悅的顏色??鬃诱J為,如果只是為老年人操勞,讓老年人吃飽穿暖,這是很容易的,最難做到的就是子女在侍奉父母時的臉色?!缎〈鞫Y記·曲禮》上說:“聽于無聲,視于無形?!边@句話具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的意思是,做子女的,要在無形無聲中體會到父母的愿望、情感和意圖;另外一個方面的意思是,只有以發自內心的“和顏悅色”對待父母,才能使父母在無形無聲中體會到子女真誠的“孝”?!缎〈鞫Y記·祭義》中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边@雖是專從孝子這方面說的,但比較深刻地說明了只有內心中具有深切真摯的孝心,才能在面容上有和顏悅色的表現。

做到了能“養”、能“敬”和能有“愉色”的同時,還必須使孝子的所為能夠合乎禮,即合乎當時的道德規范、禮節儀式所作出的規定,“孝”就是要“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這里所以強調“禮”的重要,也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子女對父母的孝,不能違禮,也不能越禮,即不能不及,也不能僭越;另一方面,即使父母有違禮的思想和要求,做子女的也不能以順合父母的非禮的要求為孝,仍應當按禮的要求來事奉父母??鬃訌娬{“禮”,也是有著雙重意義的。

“孝”的第四個層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做子女的能夠在立身行事上嚴格要求、謹慎持身、行為端正、品格高尚??傊?,要使父母對自己的行為放心。《論語·為政》中說:“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边@里的意思應該是說:一個做兒子的,他要做到“孝”,最重要的就是要使自己的父母不為自己的立身行事發愁。只有疾病,有時是一個人所不能完全避免的,因此,兒子應當做到,除了自己的身體的疾病外,再也沒有什么可以使父母為自己發愁了。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擔憂,就是怕他們不成器,子女如果能夠謹慎行事,就會免去父母的許多擔憂。秦漢時期的《孝經》則更明確地提出把“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作為“孝”的最終要求,認為“孝”是應“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強調“立身”作為孝的內容的重要意義。

孔子認為,人們之所以要孝敬父母,最直接的原因是每一個人都應當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子夏理解了老師的這一思想,指出事奉父母應當竭盡心力。(參見《論語·學而》)

躬行孝道,還須講究權變?!俄n詩外傳》第八卷載:

曾子有過,曾晳引杖擊之。仆地,有間乃蘇,起曰:“先生得無病乎?”魯人賢曾子,以告夫子。夫子告門人:“參來勿內也?!痹幼砸詾闊o罪,使人謝夫子。夫子曰:“汝不聞昔者舜為人子乎?小箠則待笞,大杖則逃。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今汝委身以待暴怒,拱立不去,汝非王者之民邪?殺王者之民其罪何如?”

這一軼事,在劉向的《說苑》中又新加了一些內容,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曾子有過錯,不逃避父親的懲罰,乃至被打得昏了過去,蘇醒后不顧自己的傷痛,而去問父親傷著了沒有,甚至還鼓琴而歌以悅父心,這在孔子看來,并不算得真正的孝。行孝應當講究權變。父母用小棍責罰則受之,而在盛怒之下用大棍來打時,就要想辦法逃避。否則,一旦被父母打死,非但父母將來無人養老、送終,且使父母擔當一個殺人的罪名,這才是真正的不孝。因此,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逃避父母的懲罰,才是真正實行了孝。孔子的這一思想,是和后來儒家宣揚的“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是完全不同的。

父母死了以后,做孝子應該怎樣呢?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保ā墩撜Z·學而》)這段話里,包含著孔子強調做兒子的應當繼承父親的遺志的含義,也反映了孔子的保守的立場?!盁o改于父之道”,當然說的是無改于父之道的合理部分,譬如說,一個人的父親有“攘羊”之過,做兒子的講究孝道,也去做三年偷羊之賊,這樣解釋顯然是很荒唐的??鬃訉τ诓桓牡赖娜耸呛芫磁宓?,《論語·子張》記載了這方面的一則材料:“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p>

孔子除了對“孝”做了較深入的論述外,還第一次明確地把“孝”和“忠”聯系起來,使“孝”從它的本來所具有的“尊祖”和“孝親”的意義擴大到對國君的忠誠上來??鬃诱J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對父母盡孝,就一定會忠于國君。

前面我們已經談到了“仁”在孔子倫理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這里,有必要進一步提出,“仁者愛人”的根本或者出發點是什么呢?在孔子看來,對一個人來說,最根本的就是要看他能不能愛敬自己的雙親,即能不能孝順自己的父母,能不能尊敬自己的兄長??鬃诱J為,看一個人是否能真正地實行人道,首先要看他是否能恭行孝悌。如果能恭行孝悌,就算是立了“本”,這樣,也就能夠自然地發生出合乎人道的所為。相反,盡管一個人口頭上宣揚他怎么樣愛人、講究人道,但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順,那是不可能真正去愛護別人的。由此,孔子從“敬親”引到“忠君”,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心存孝悌,孝敬父母和尊重兄長,那就更不會犯上作亂了。這里,孔子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理論:要培養仁的品德,必須從孝悌開始,只要人們能夠孝悌,就一定會忠于國君。

在奴隸宗法制的社會條件下,家與國之間本來就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鬃釉啻螐娬{“忠”的重要?!爸摇痹诳鬃幽抢?,一般來說,有三種不同的意義。首先,在人和人的關系中,對其他人所承擔的義務,應當盡心去做,這叫做“忠”??鬃诱f:“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保ā墩撜Z·子路》)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孔子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論語·憲問》)這里的“忠”,都是指要盡己之責的意思。其次,“忠”也還有忠于自己的言行的意思。子曰:“言忠信,行篤敬?!保ā墩撜Z·衛靈公》)這里的“忠”,是指要忠于自己的言語??鬃釉啻螐娬{要“主忠信”,也就是說自己的言行當以忠信為主,說到做到,誠實無欺。忠的第三種意義就是臣子對君王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墩撜Z·八佾》載,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笨鬃诱J為,忠心地事奉君主,這應當是臣子所必須遵守的一個道德原則。具體到怎樣服事君主,那就要按禮的要求去做,不按臣禮去行事,那就是不忠的表現。西周時期,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而身為魯國大夫的季氏竟然也跑去祭祀泰山??鬃訉臼系馁远Y行為曾大發感慨。西周時代的音樂舞蹈的規格,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六十四人舞,諸侯只能用六佾、四十八人舞,大夫僅能用四佾、三十二人舞。季氏是一個大夫,居然也弄了八佾舞于庭??鬃訉@種極大的僭越行為怒不可遏,說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服事君主,應當按照臣子的禮節,全心全意地去為君主謀政事(包括教誨君主),也就是子夏所說的“事君能致其身”(《論語·學而》),即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

“忠”和“孝”的道德規范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和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在孔子那里,“孝”的意義和后世所講的“孝”,基本上沒有什么重大的區別,而“忠”的意義到后來卻有重大的變化?!靶ⅰ睆囊婚_始就是兒子對父親所應盡的單方面的、絕對的義務,盡管孔子也說過“孝慈則忠”(《論語·為政》),但父可以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爸摇北M管也有著對君主的片面義務,但終究還有“君使臣以禮”的內容,它還不像對“孝”強調得那樣絕對。到了后代,為了適應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需要,“忠”和“孝”都變成了臣對君、子對父的絕對的片面的義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川市| 涞源县| 台中市| 辽宁省| 雅安市| 西乌珠穆沁旗| 视频| 巨野县| 苗栗县| 马公市| 昆明市| 墨脱县| 施秉县| 静宁县| 北安市| 大丰市| 南涧| 镇宁| 红河县| 井冈山市| 介休市| 涿鹿县| 兴国县| 曲周县| 林周县| 武夷山市| 洮南市| 温泉县| 博爱县| 景洪市| 历史| 信宜市| 正定县| 日照市| 谢通门县| 丰台区| 榆社县| 阿荣旗| 三明市| 威远县| 临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