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色的哈姆雷特
- 小白
- 1268字
- 2019-09-29 16:12:02
三
賀斯丟斯用的是銅鏡。羅馬時期已有玻璃鏡子,最早可能在蘇美爾人和古埃及人那里,就有了玻璃珠子,到了羅馬帝國時期,根據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的記載,西頓島上的工匠們發明了制作玻璃鏡子的方法。羅馬人做的玻璃鏡子工藝粗糙,有很多氣泡,幾乎無法作反射用途。羅馬帝國衰落以后,這項工藝被保存在阿拉伯人手里,直到11世紀以后,威尼斯人研究出了現代的玻璃鏡子制作工藝。13世紀初,威尼斯的玻璃工匠們成立了行會,他們把燒制玻璃的鍋爐搬到了穆拉諾島(Murano)上,行業規矩相當嚴厲,誰敢透露給外人制作方法,最少也會被砍下一只手。
到了15世紀中葉,穆拉諾鏡子已十分精美,成為歐洲貴族們的一件重要奢侈品,鏡框上鑲滿了寶石黃金。一面穆拉諾鏡子竟然會要價8000英鎊,或許由于昂貴,鏡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是用作實際的工具,多半成為一種虛擬的比喻。首先是教會利用了這個比喻,鏡子因其如實地反映面前的形象,“照鏡子”成為反思的比喻。因反思而得到靈魂的凈化,鏡子因而成為圣母教堂中有關貞潔的象征物。

尼德蘭畫家漢斯·梅姆林(Hans Memling)三聯畫(triptych)《虛榮》(Vanity)
這個時期出現了大量以鏡子為名的書籍,Herbert Grabes的書目研究做了相當完備的統計,到16世紀初,歐洲就有了350多部名字帶有鏡子的書籍,其后隨著書籍印刷業的興盛,數量更急遽猛增。《水手之鏡》、《基督教女子之鏡》、《風情女子之鏡》、《健康之鏡》、《狂人之鏡》、《母親、監護人、少女之鏡》、《人類生活之鏡》,鏡子告訴你事實是什么,鏡子揭露你本身無法看清的東西,鏡子幫助你反思自身,從而獲得凈化。比喻是鏡子在中世紀的世俗用途,大量運用以后,鏡子成為一個比喻的公式,成為人們潛意識中的概念,成為一種帶有幾分波蘭尼所稱“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味道的東西。從而為未來的作者從諷刺和色情兩個角度利用鏡喻開好了后門,畫出了目標。

意大利畫家喬萬尼·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年輕女子梳妝》
穆拉諾行會在技術上的封閉,一是導致了鏡子的大量使用滯后好幾百年,一是導致了玻璃鏡子制作工藝進步的延遲,直到法國人用一次工業間諜行動,打破了威尼斯人的技術壟斷。

魯本斯《維納斯與鏡子》
17世紀法國盛行用鏡子裝飾廳堂的時尚,威尼斯的行會法律規定,膽敢帶著技術跑到國外的工匠,行會會逮捕他的家人,且派人暗殺他本人。路易十四王新任的工商業大臣科爾貝(Jean-Baptiste Colbert)試圖打破壟斷。他命令駐威尼斯大使邦奇尋找機會。邦奇百般努力,終于找到三位有品行瑕疵的工匠,其中一個殺了人。他們愿意冒險到法國。缺口打開了,威尼斯行會對三個冒險的工匠處置不力,于是出現了更多愿意為了大價錢賭一把的人。大批技術嫻熟的工匠來到法國,科爾貝甚至安排了好多巴黎的漂亮女人陪伴他們,好讓他們安心在法國工作。國人終于不要再出天價向威尼斯人購買鏡子了。路易十四為了慶賀,在凡爾賽宮建造了鏡廊(Galerie des Glaces),用了三百多塊鏡子裝飾,向巴黎市民開放參觀,奧爾良的一家工廠研究出了制作大型玻璃鏡子的方法,用新的澆鑄方法可以制作高達5英尺的鏡子。17世紀末葉,巴黎一半以上的住宅都裝上了鏡子。稍后,英國白金漢公爵(Duke of Buckingham)也用同樣的辦法獲得了鏡子制作工藝,建立了一家制造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