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賦能:AI重新定義產品經理
- 連詩路
- 4943字
- 2019-09-20 15:02:16
2.5 成為AI產品經理的方法
2.5.1 非技術背景的人員如何轉型成為AI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崗位,但是高校并沒有培養產品經理特別是AI產品經理的專業課程,這方面的書籍也非常稀缺。非技術背景的人員轉型成為AI產品經理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一種趨勢,這里主要介紹非技術背景的人員如何轉型成為AI產品經理,非技術背景的人員包括市場營銷、運營、銷售、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務拓展)、行政等崗位的人員。
首先,非技術背景的人員轉型成為做AI產品經理需要收集市場上的一些信息。筆者在為本書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收集了以下信息,我們先以問答的形式來看一下。
1.AI產品經理和傳統產品經理的工作流程有何不同?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有哪些?
回答:AI產品經理和傳統產品經理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同之處在于以下幾點。
(1)需求把握。AI產品還處于探索期(找剛需), ToC產品的產品形態甚至典型用戶群體(用戶畫像)都還不明確,所以信息(行業信息、競品信息、用戶信息)收集、創意思考、產品驗證的工作會更加困難。
(2)閉環驗證。在進行產品核心價值的設計和驗證工作時,AI產品經理除了以數據分析為驅動,還需要有大膽的思路、敏銳的洞見。首先,從手機場景升級到AI場景,產品使用場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次,AI產品的用戶門檻遠高于互聯網產品,用戶量和用戶數據的規模遠比不上互聯網產品的量級;再次,AI產品與硬件關系緊密,產品迭代周期更長,更難收集有效數據。
(3)交互設計。場景巨變使得交互方式從純軟件(界面、觸摸屏)、純硬件的形式,升級到多模態交互等更復雜的人機交互形式,截至本書完稿時(2018年), AI場景還沒有形成清晰的交互體系。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新時代不僅是新技術驅動的,更關鍵的標志是新交互(還可能是新硬件)。
(4)功能設計。比如,搜索產品和AI問答產品是很不同的東西,同時,產品一旦和硬件相關,難度就會陡增。
(5)數據分析。語音交互產生的數據分析難度遠高于觸摸交互。因為觸摸屏有效表達用戶意圖的概率非常高,而通過語音識別得到的信息往往和用戶意圖有很大的偏差。
2.AI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能力、素質和傳統產品經理有何不同?
回答: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都需要跨越式的升級。
(1)AI產品經理需要更廣的知識面、更深的知識(經驗)積累,不僅需要常規的App開發、網站建設的相關知識,還需要硬件、操作系統、生產的相關知識,甚至認知新的用戶群體(小孩、老年人、外國人??)的相關知識。
(2)AI產品經理需要更強的技術理解能力。對這一點存在兩種觀點:①必須有技術背景,真的懂軟件、硬件開發到底是怎么回事。②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即可,甚至只要整個產品團隊有人能做到這點,能夠進行配合就行。無論如何,對AI產品經理的要求比對傳統產品經理的要求更高。如果學生時代就接觸神經網絡、深度學習、自動化等內容,會存在優勢。
(3)AI產品經理需要更強的學習能力(悟性)。不僅需要學習傳統產品的相關知識,還可能需要隨時去學習新出現的知識(甚至是新出現的技術知識)。
(4)AI產品經理需要重新認識人的感知和交互方式。
(5)AI產品經理需要具備更強的洞察力、創造力,以及想象力。
(6)AI產品經理需要對行業有正確的認識,對趨勢有準確的判斷。行業周期性如何?AI的發展方向如何?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形態,哪種能最終勝出?如何組織這些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形態?時間窗(時機)如何?政府、大學等機構對行業的影響該如何理解、應對和借勢??
(7)AI產品經理需要更深厚的人文素養和更高的靈魂境界。筆者認為,真正的AI產品,需要超越純邏輯性的思維和內涵。比如,有人認為,對于機器人產品而言,把功能做好(有用)就可以了,但筆者認為,機器人和人交互時,一定會伴隨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影響,這不是設計者想規避就能規避的。當筆者第一次近距離看到超大的工業機器人時完全被震撼到了,因為那種協調的動作、和諧的節奏,會讓觀察者本能地覺得“像人一樣”。
更深入地說,一個產品,本質是其公司、設計者靈魂層次的外化,一個精神層次不高的團隊,不可能做出一款跨時代的AI產品。
3.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對AI領域真的感興趣?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AI領域?
回答:“感興趣”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一個動詞。關鍵不是你多么興奮,而是在興奮過后,你具體做了什么。
如果做完了(至少做了一部分)后面第4個問題提到的任務,筆者才認為你是真正的“感興趣”。也只有基于此,并且真的去做了1、2個產品特征設計,才可以判斷你是否合適從事AI產品經理工作。
另外,如果討論的還是下列問題(無營養、無邏輯、無邊界、無方案),那你就不適合從事AI相關的工作。
(1)對于“強AI”的好奇心與普通群眾或科幻小說家并無二致。
(2)AI再厲害也擺脫不了“吹燈拔蠟(斷電)”的尷尬,根本不智能。
(3)我想和AI談戀愛。
(4)大自然到處存在著人類無法理解的算法,AI再利害,也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5)智能家居會隨時監控我的生活狀態,這種可能產生危險的東西,除非能夠證明其可靠性,否則我不會使用。
4.要成為一名合格的AI產品經理,需要做什么準備工作?
回答:對于這個問題,筆者有以下建議。
(1)查看知乎上所有和AI、機器人相關的問題,看相關書籍或課程。
(2)體驗各種AI產品,了解產品、技術的發展現狀(比如與語音交互相關的各種傳感器及其作用),收集行業、公司、團隊的相關信息。
(3)整理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認真思考人類行為,研究自我。
(4)篩選出幾個你真正認可的創業團隊,想盡辦法結識其中的牛人(帶上你的獨到見解去交流)。
非技術背景的人員轉型成為AI產品經理還需要補充一些必需的技術知識。
細數全世界優秀的產品經理。喬布斯是極致的代言人,他定義并設計的蘋果產品改變了一個時代,引領了潮流。他的苛刻、極致、改變世界的初心影響著如今科技行業的產品經理們。張一鳴,抖音之父,深諳人性、引領潮流,能把一款產品做到人們的生活中,讓幾億人都為之買單,實屬境界。相信每一個產品經理都有改變世界的夢想,也都在這條不歸路上蹣跚前行,但改變世界的畢竟是少數人,更容易改變的是自己,在產品之路上修煉自己、完善自己,也許在不經意間會發現自己已經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產品經理要有宇宙般寬廣的胸懷,同時也要有螞蟻般的勤奮。
產品經理成了互聯網公司的標配,但產品經理這一職能是沒有體系化的培養系統的,現有的產品經理更多的是從其他崗位轉崗過來的。有從技術崗位轉崗的,有從設計崗位轉崗的,也有從運營崗位轉崗的,還有從銷售崗位轉崗的,產品經理的背景差異很大,不同背景的人做產品經理的風格也各有差異。但產品經理這一職能的根本作用是挖掘并分析用戶需求,通過IT技術打造一款產品滿足用戶的需求。所以,對于產品經理來說,工作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具備的首要思維是產品思維,或者說用戶思維;其次,產品經理要通過AI技術工具去實現產品,去滿足用戶,非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要想做好AI產品,對使用AI技術工具去創造的過程也要有全面的了解。
如今的產品經理基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技術背景型,也就是從程序員轉型過來的;另一類是非技術背景型,也就是從設計、運營或其他職能轉型過來的。喬布斯是典型的非技術背景型的產品經理,張小龍是典型的技術背景型的產品經理。但最終,他們的產品都是以優秀的用戶體驗為導向。
產品經理需要與各種職能的人打交道,其中,產品經理與工程師的互動最頻繁,矛盾也最多。在工作流程中,產品經理的工作屬于流程的上游,也就是設計者,而工程師的工作屬于流程的下游,也就是實施者。簡單來說,工程師是幫助產品經理實現想法的人。要知道,人是很難理解別人的。技術思維的工程師和產品思維的產品經理,天然就存在一些離心力,這也是為什么在互聯網行業里,產品經理和工程師一直存在一種對立,這種現象本質上是由這兩種職能的工作內容和思維方式決定的。對于產品經理來說,特別是對于非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來說,如何學習并使用技術思維,做到與工程師順利配合和溝通,對推動雙方合作和產品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如果按上述兩大類來區分產品經理,技術背景型的產品經理在與工程師合作的過程中具備天然的優勢,因為“本是同根生”,所以在合作和溝通過程中有共同語言,產品經理會用技術思維去思考問題。但對于非技術背景型的產品經理來說,在與工程師的溝通中會存在“語言”差異,當工程師用技術語言和非技術背景型的產品經理討論一個產品實現方案時,對于非技術背景型的產品經理來說,很可能就處于信息輸入無效的狀態,而產品經理用自身原有思維去與工程師溝通時,也會出現“語言”不對的情形,最終雙方很難達成一致,致使問題得不到解決。
對于非技術背景型的產品經理來說,掌握一些基礎的技術知識尤為重要,對于AI技術的理解可以不用深入到實現層面,但對于AI的基本原理以及產品背后的整體技術架構和AI技術的成熟度要做到心中有數。產品經理處于信息流的上游,在與工程師溝通自己的產品想法和推動產品實施的過程中,對技術有一定的了解,就好比手上多了一把“好武器”,能讓問題順利解決,讓產品不斷向前發展,不管是在與工程師合作環節還是在產品設計環節都能給自己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成為AI產品經理需要抓住的技術點
2.5.2 有技術背景的人員如何轉型成為AI產品經理
上文提到了非技術背景的人員轉型成為AI產品經理的一些方法論,這節主要講有技術背景的人員轉型成為AI產品經理的方法,筆者建議有技術背景的人員轉型成為AI產品經理需要重點抓所應用的AI技術適用的場景。
比如,技術人員在思維模式上可以突破技術的限制,如意識到圖像識別技術除應用于金融窗口、酒店窗口外,還能被應用在路邊停車員手持的車牌識別設備。再比如,語音識別技術除了應用在智能音箱類產品,還能被應用在陪老人、兒童進行聊天的產品中,對應的落地產品有日本的Pepper情感關懷機器人。
再看一個筆者在工作中接觸的案例。某位程序員擁有12年的技術背景,在一家中型(300多人)互聯網公司擔任技術總監,但是也需要寫一些代碼,確定一些架構,引進新的AI技術。他自己也在不斷完善自己的一套開發框架,對技術感興趣,愛鉆研,他個人的規劃原本是再積累2~3年,等自己的框架再成熟一些的時候到大公司做架構師,甚至到一些不算太大的企業擔任CTO。
其性格比較開朗,所以現在的職位里的一部分溝通、協調、管理的工作由他負責。當一位產品經理要離職時,老板找這位技術總監談話,希望他嘗試一下產品經理職位。老板認為他平時對產品比較有想法,幾個高層也都覺得他有做產品的潛力。他很糾結,倒不是排斥產品經理這個職位,但是放不下技術,于是找到筆者進行交流。
筆者的建議概括如下:產品經理和技術工程師工作內容的區別是很大的,產品經理對研發、運營、銷售、服務、管理等工作都要了解,對上要給公司高層做產品策劃,對外要對接市場和渠道的相關人員,會議多,出差也多,如果喜歡溝通,想法比較多,建議從事產品經理工作,發展空間會很大。如果喜歡鉆研技術,個人成就感都來源于技術,那筆者不建議他從事產品經理工作,因為產品經理一般都不會聚焦在某個技術上,要耐得住產品“火”起來前打磨產品的寂寞。產品經理相當于軍師,技術人員相當于戰將,兩者的側重點不同。
但是無論是鉆研技術還是轉型成為AI產品經理,目標都要明確,AI產品是一個系統,隨著經歷的增長,不論哪個崗位都要有系統思維。
建議技術人員轉型成為AI產品經理后要主抓應用場景,即要能夠將技術結合進場景。
2.5.3 有技術背景的人員轉型成為AI產品經理的案例
這里舉一個擁有AI技術背景且很擅長機器學習的技術人員轉型成為AI產品經理的例子。這位轉型者擁有7年的IT技術經驗,4年的AI技術經驗,現在剛轉型成為AI產品經理6個月,因為之前一直從事IT產品開發工作,所以他在記得產品的痛點、需求、市場先機是什么。基于上述背景我們來分析一下下圖這個案例。
首先,他的產品意識和想做產品的心態是積極的、正面的,但是他沒有意識到“做一款智能硬件是一件高成本的事,耗時費力,當發現一個需求的時候要仔細琢磨,千萬不能‘病急亂投醫’,如果確實要做也要先從原型機開始,等原型機獲得市場和投資者的認可后再生產樣機。”所以,不能發現一個需求就全部投入,要思考這個需求本身的價值,要思考這款產品用到了哪些技術,每個技術的成熟度等,最重要的是通過原型機驗證這個需求的大小、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