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儒家和道家的詩歌功能觀

儒、道兩家對文學的功能的看法,與他們之間不同的文學觀念密切相關。

(一)儒家的外向性的詩歌功能觀

儒家的文學觀念以社會為本位,是外向性的,這樣他們就把詩歌當成組織社會的工具。他們的詩歌功能觀,很自然地就以實用為目標。詩歌的功能在實用,是歷代的儒家共同的主張。孔子的“興、觀、群、怨”論集中體現了文學的實用功能的見解。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24]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25]

上面這兩段話,說明孔子是認識到詩的實用意義的。什么叫興?就是說因為詩是用來描寫現實生活的,所以有感染的力量,能使人在讀詩之后,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新的啟發,這即是所謂“感發意志”(朱熹注)。什么叫觀?既然詩能描寫現實生活,那么在詩里就可以“考見得失”(朱熹注),“觀風俗之盛衰”(鄭玄注),使人更正確地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現實生活。什么叫群?詩既是集體生活的產物,所以可以“群居相切磋”(孔安國注),適合于群的教育。什么叫怨?就是“怨刺上政”(孔安國注)。詩既反映現實生活,所以又是人類斗爭的工具,一方面諷刺當時統治階級的政治,一方面又起改造社會的作用。就孔門詩教講,即重在“溫柔敦厚”(《禮記·經解》篇),所以朱熹注又說“怨而不怒”。什么叫專對?是說擔任使節任務后,能運用《詩經》里的話交涉應對,隨機應變,獨立行事。

總結起來,儒家對文學實用功能的看法有以下四點。

第一,教化作用。即通過文藝的感化教育,樹立起合乎“禮義”的人倫道德,首先是“事父”“事君”,然后要按“禮義”理順一切人際的秩序。孔子認為詩可以“群”,就是講利用詩歌來教化群眾。《毛詩序》寫道:“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26]一般而言,儒家總是把教化作用擺在第一位,因為在他們看來,社會的治理,首先是老百姓要聽話。

第二,怨刺作用。儒家主張詩可以怨和刺。即“怨刺上政”。《詩經》中的《碩鼠》《伐檀》,孔子刪詩時沒有刪掉,就體現了他的關于詩可以“怨”的觀點。孔子撰《春秋》,根據周代禮教的道德準則,以“微言”褒貶諸侯,功用在于“使亂臣賊子懼”。杜甫寫詩,目的之一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白居易則認為:在諫紙、啟奏之外“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難于指言者,輒詠歌之”。“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27]寫景之作,一般也要附以“諷諫”。但怨不能變成憤怒,要怨而不怒,即不能超出“禮義”的規范。

第三,言志作用。儒家的詩學綱領是“詩言志”。“言志”作用也是儒家特別強調的。《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28]意思是說,詩用來表達人們的意愿志尚,歌可以延長語言的吟詠,聲調可使詠唱變得有節奏,韻律則可以使聲音和諧。荀子在《儒效篇》也說:“詩言是其志。”儒家所說的“志”是什么?歷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大致上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詩抒發人的思想感情,然而這思想感情一定要合乎“禮”。這種合乎“禮”的思想感情的抒發,才有益于“家”與“國”的組織與紀律。有的論者把中國詩學的“詩言志”混同于西方的浪漫主義的“自我表現”,認為中國的“詩言志”可以與西方的表現論相比較,這完全是誤解,很難令人茍同。另外,孔子所說的詩可以“興”,既可以理解為人們讀了詩之后的“感發意志”,也可以理解為寫詩時“抒情言志”。通過言志,“上可裨教化,下可理情性”(白居易)。

第四,認識作用。所謂學《詩》可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觀風俗之盛衰”,可以“專對”,都是指詩歌有擴大認識和提高能力的作用。在創作上,儒家主張“實錄”,像魏漢時期的樂府詩和白居易的新樂府詩,杜甫的“三吏三別”,都是實錄其事,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具有很強的認識作用。但是,這里還必須指出,儒家文學功能觀中的認識作用,也不能完全與西方文學功能觀中的認識作用相比。西方的確是以知識論來理解文學的,所以所謂文學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的觀點、文學是模仿的觀點、文學真實性的觀點、文學典型的觀點,其意雖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文學就是知識,是科學之外的另一種知識。西方人有過多次“為詩辯護”,都是站在知識論的立場為詩辯護,即認為科學是自然的知識,而文學是人生的教科書。但是,中國從古到今,不需要這種“詩辯”。因為中國古人在談到文學可以加強人的認識的時候,也是從“教化”的角度著眼的。讀詩可以提高教養,并使人變得高雅,最終還是為了“克己復禮”,即以禮儀、禮節等調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社會安定鞏固。

概括地說,儒家的詩歌功能觀是實用型的,沒有把審美功能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二)道家的審美型的文學功能觀

與儒家的文學功能觀不同,道家的詩歌功能觀是審美型的。什么是審美?審美就是人的精神在一瞬間得到自由和解放。道家在哲學上重自然,事實上道家的“齊物”“無待”“逍遙”等哲理,給予詩人一種獨特的精神啟示,在現實的世界里,去探索現實以外的心靈世界,開辟出一片豁朗、曠達、灑脫、浪漫、自由的文學創作園地。中國詩歌史里的“隱逸”派、“山林”派、“田園”派、“游仙”派等,都從道家思想衍化而來。道家的文學功能觀集中體現在莊子所講的一個字上面,這個字就是“游”。“莊子決不會像現代的美學家那樣,把美,把藝術當作一個追求的對象而加以思索、體認,因而指出藝術精神是什么?莊子只是順著在大動亂時代人生所受的像桎梏、倒懸一樣的痛苦中,要求得到自由解放,不可能求之于現世。也不能如宗教家的廉價地構想,求之于天上,未來;而只能求之于自己的心。心的作用、狀態,莊子即稱之為精神;即是在自己的精神中求得自由解放;……莊子把上述的精神地自由解放,以一個‘游’字加以象征。《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即《逍遙游》,‘游’,……旌旗所垂之流,隨風飄蕩而無所系縛,故引申為游戲之游,此為莊子所用游字之基本意義。”[29]游戲是無功利目的的。人越是在自由的心境中,就越是能欣賞詩和藝術。中國古代的山水詩和花鳥畫,一般都沒有政治社會內容,其功能就是精神的自由。道家對于精神自由的贊美,對于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受到深刻的啟示。正因為如此,難怪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大都以自然為主題。中國畫的杰作大都畫的是山水,翎毛,花卉,樹木,竹子。一幅山水畫里,在山腳下,或是在河岸邊,總可以看到有個人坐在那里欣賞自然美,參悟超越天人的妙道……總之,道家對文藝不重實用,而重視審美。這就引導文學追求自然、率真、清新,給人以豁朗、曠達、灑脫、浪漫的情懷。李白是一個道家思想比較多的詩人。他的詩就有一種沖破一切羅網的氣勢和無拘無束的浪漫精神。如他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斤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有一種看破一切的、無拘無束的、豁達灑脫的自由精神蘊含在其中。道家的文學功能觀可以說是審美的自由,是無直接目的的,與儒家的重實用的詩學功能觀是很不相同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银市| 卢湾区| 九寨沟县| 揭东县| 观塘区| 芜湖县| 秭归县| 汉源县| 崇信县| 个旧市| 唐河县| 佛山市| 南丰县| 龙岩市| 高陵县| 岳阳市| 富平县| 永城市| 宜阳县| 双桥区| 齐齐哈尔市| 横山县| 手游| 昌乐县| 喀喇| 神木县| 鹤峰县| 宣城市| 南安市| 洞头县| 耒阳市| 南溪县| 湘西| 田阳县| 望都县| 定安县| 南丰县| 长顺县| 西昌市| 崇州市| 越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