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成書時間的兩種說法

學界通常認為康有為自編年譜撰寫于戊戌政變后即1899年初前后,這是以康自己的說法為根據的。康年譜末云:

聚散成毀,皆客感客形,深閱生死,順天俟命,但行吾不忍之心,以救此方民耳。諸子欲聞吾行事,請吾書此。此四十年乎,當地球文明之運,中外相通之時,諸教并出,新理大發之日,吾以一身備中原師友之傳,當中國政變之事,為四千年未有之會,而窮理創義,立事變法,吾皆遭逢其會,而自為之。學道愛人,足為一世,生本無涯,道終未濟,今已死耶,則已閱遍人天,亦自無礙,即作如是觀也。后此玩心神明,更馳新意,即作斷想,又為一生觀也。九月十二日至日本,居東京已三月,歲暮書于牛込區早稻田四十二番之明夷閣。[9]

這段話乃年譜終篇總結之語,據此,年譜當完稿于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歲暮,亦即1899年初,這種說法現在比較通行。不過,《戊戌變法》叢刊第4冊后所附《書目解題》的說法與此稍有區別:

是書系康有為于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以前所作,敘事亦止于是年為止。原稿在戊戌抄沒,展轉落于其門人羅孝高手中。戊戌十二月,作者流亡日本,復將乙未以后事補作而成是編。[10]

解題強調指出年譜是分兩個階段寫的,即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以前部分(包括乙未年)寫于乙未年;光緒二十二年至光緒二十四年(丙申、丁酉、戊戌,1896—1898年)三年的內容則系政變后流亡日本時續補的。仔細審察,這種解釋實與年譜中的康氏的一句注語有關。年譜“光緒二十二年丙申三十九歲”前有康氏自注云:

此書為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前作,故敘事亦止于是歲,門人羅孝高不知從何得之,蓋戊戌抄沒,落入人間,而孝高得之也。更(甡)年七十識。[11]

康氏晚號更甡,其年七十當在1927年。是年3月8日(二月初五日)康有為在上海度過七十歲生日,數日后遂離滬去青島,3月31日(二月二十八日)在青島寓所病逝。據其門人麥仲華回憶,康氏壽誕后,即在上海“親自檢理其平生最愛之書籍,及自著稿件等,徹三晝夜不稍息”。[12]康同璧也回憶說:“先君去滬時,親自檢點遺稿,并將禮服攜帶。臨行,巡視園中殆遍,且云:我與上海緣盡矣!以其像片分贈工友,以作紀念,若預知永別者焉。”[13]康氏離滬前曾檢點遺稿,據此似可判言,這條注語應是康逝世前不久臨時添加的。顯然,題解中所謂康年譜分兩階段成書的說法,是將年譜正文總結語與康氏所添注語綜合后得出的一種新解釋。

康同璧和趙豐田抄本所依據的年譜稿本,現在仍存世。據謝巍先生稱,“該稿本不分卷,共兩冊”。筆者雖幾經努力,惜仍未能找到原稿。[14]盡管未能見到稿本,但據前引康有為的注語,筆者推斷,稿本第一冊應止于乙未年,康氏注語應寫于該冊之后,否則康不至于有“此書”之稱;稿本第二冊,當為丙申至戊戌部分。由此,或可斷定,康氏自編年譜稿本分為兩冊,本來已是前后相續、自成體系的本子,只是由于康逝世前添加了一句注語,才又引出“兩階段”成書的歧說,這其中自然有后世學者綜合分析的主觀因素在內。不過,即使乙未前后兩階段成書的說法成立,似乎也不影響人們對年譜最后成書時間的認定,學界對兩種說法的差異忽略不計,原因大概也在于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凉城县| 介休市| 南雄市| 广宁县| 伊通| 大新县| 宣恩县| 垦利县| 武夷山市| 车致| 枝江市| 栾城县| 西宁市| 佛冈县| 焉耆| 白玉县| 北票市| 丹棱县| 广西| 巴彦县| 潞西市| 牡丹江市| 新巴尔虎左旗| 聂拉木县| 白银市| 黄冈市| 甘谷县| 浑源县| 刚察县| 海口市| 萍乡市| 那曲县| 内丘县| 宁武县| 车险| 伊宁市| 昌吉市| 手机| 嘉义市| 滁州市| 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