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自編年譜的成書時間及相關問題[1]
年譜是按年次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傳記文獻,因而將傳主的自編年譜視為個人回憶錄亦不無理由。在史學研究中,這種具有中國傳統形式的傳記文獻通常被當作較為重要的史料來利用,康有為的自編年譜自然也不例外。事實上,由于康氏與晚清政治、學術、思想、文化的重要關系,學界對其自編年譜的重視更是非同一般。
康氏自編年譜本擬名為《我史》,[2]后人改稱為今名。年譜在康氏生前并未刊行過,1927年3月康有為逝世后,曾以抄本的形式在小范圍內流傳,現在已知的抄本有羅孝高、丁文江、康同璧、趙豐田藏本。[3]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史學會組織編輯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時,才根據趙豐田所藏抄本與康同璧所藏抄本對校后,取名《康有為自編年譜》,收入該叢刊,[4]這是康氏自編年譜首次印行。[5]此后半個世紀,臺灣和大陸一些機構又多次刊印該年譜,[6]但基本上皆以抄本和《戊戌變法》叢刊本為據,內容并無二致。其中樓宇烈先生整理的《康南海自編年譜》,不僅增入公元紀年,又改正了叢刊本中個別明顯的誤字,故多為學界重視和引用。
不過,與學界對該年譜文本的廣泛利用相比,康有為自編年譜作為一種歷史文獻,其形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似乎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7]對于年譜成書于戊戌政變后即1899年初前后的習慣說法,學界少有疑義,學人對年譜內容的利用和研究,亦均以此為前提。近年有學者指出,康氏年譜中個別內容似乎是后來很晚時候補入的,年譜內容有“點竄”的嫌疑,實際上已對該書成書時間的習慣說法提出了疑問,但似未從整體上對該問題展開考察。[8]本文希望借鑒既有的研究成就,對康有為自編年譜的撰寫、形成情況進行考訂,提出疑問,并對與之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不妥之處,尚請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