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勸學與籌款

一、勸學所與州縣基礎教育

學部章程規定,勸學所的職能主要是勸學、興學、籌款、開風氣四個方面,但這都是章程中的規定,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的是:勸學所究竟是怎樣履行這些職能的?實際上,各地勸學所成立之時,鄉村社會對新學堂不僅不了解,還有一種本能的對立:“目下學堂所以不能遍立,學生所以不能加多之故,其原因在于鄉愚無知。一謂學堂為從洋教,一謂學堂為破綱常,一謂學堂無科第功名,種種謠言,所以各處辦學欲由公款撥一學費而不從,欲由公所借一校舍而輒阻,既成立各學堂,學生亦遂以日少一日。”[35]在這種情況下,要按學部要求,很快建立起一個基礎教育體系,其困難可想而知。

清末州縣的學校有三種類型:官立(全部官款辦學)、公立(地方籌集資金辦學)、私立(個人出資辦學)。一般官立學堂集中在城鎮,各學區所辦者多為公立學堂。勸學所“興學”的主要辦法是劃分區域。之所以要劃分學區,按學部的說法,是因為“東西各國興學成規,莫不分析學區,俾地方自籌經費,自行舉辦。事以分而易舉,故能逐漸普及,教育盛興”[36]。劃分學區有利于籌款辦學。從劃分區域而言,部頒章程確定了以三四千家為一區,“因所轄地方之廣狹酌定”的基本原則,但由于中國各地情況很不相同,在劃分區域上有各自不同的處理方法。如河南郟縣勸學所于1907年年初成立,將城鄉各保劃定區域,全境共分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各區之中又分六個至八個小區,全縣共計36區。各大區各設一總勸學員,小區各設一勸學員。[37]直隸深州是將州內劃分為中、南、東、西、北五區,每區有勸學員一人。[38]山西徐溝縣則將東西兩屬劃為八區,勸學所“為全境學務之總”,“總核各區之事務”,每區設一勸學員,由總董開單,縣令札委。[39]在江蘇寶山縣,風氣開通較早,1903年以后學堂已增至36所,于是依據原來的14廠劃分為14學區,每區或八九圖,或數十圖不等,每區除原有廠董外,另設學董一人或二人擔任興學籌款之責。勸學所成立后,復將原14學區組成四個聯區,每聯區又分三至四個學區,每聯區置勸學員一人。[40]

學區劃定后,各區勸學員周歷各鄉村,婉言善導。河南郟縣勸學所特制定《勸學淺說》,針對鄉民的各種疑慮,用白話予以解答。比如將高等小學堂解釋為舊之書院,由各保出資財捐設的學堂如同舊之私塾,就地籌款及由閑款改設的學堂如同舊之義塾。學校體操即古者六藝射御遺意,并稱學堂讀書仍會以六經四書為主,旁及子史;蒙學、初等學堂畢業后入高等小學堂,畢業即舊之秀才;說明停科舉后舍學堂無進身之階。[41]這些勸說將學堂與舊之書院、私塾等比附,目的是打消人們的疑慮,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直隸深州直隸州勸學員勸學情況很有典型性。光緒三十二年四月(1906年5月),新任知州胡賓周到任,下車伊始,就要求各村遍立初等小學,限一個月報齊,但各鄉多觀望不前。知州又要求各村八月初一一律開學,除派勸學員下鄉勸導外,還抽調了師范速成畢業生90名、傳習師范生40余名一同前往。勸學員分投各區,挨次抽查。每至一村,竭力苦勸,幾有啞不能言者。到八月末,已成立者方達到十之六七。[42]

學部章程強調各屬地方一律設立宣講所,由勸學所總董延訪師范畢業生或與師范生有同等學力者為宣講員,或由地方小學教員擔任。吉林制定勸學宣講試辦章程,省設勸學宣講總公所,每學區設立宣講所,宣講員由總公所羅致熱心人士申請提學使委派。[43]而在江蘇寶山縣,是于勸學所內設講習部,推舉宣講員實行宣講,并先從各區市鎮入手,再推廣至鄉村,每學區每月宣講一次。宣講時由學董招人聽講。[44]在湖北黃陂縣,省視學在考察中發現,該縣宣講所的運作還算正常,“聽講者下午及夜間人數頗多,可望日趨發達”[45]。但同時省視學也發現,就全省而言,各州縣已設之宣講所大半有名無實,講員多不稱職,用費多則百貫,少則亦六七十貫,“實屬虛糜”[46]

勸學所是一邑學務的總匯之處。江蘇寶山縣規定勸學員每月之末星期日至勸學所會集一次,商訂改良各事。[47]報載浙江寧波府奉化縣勸學所開會提議事件有:請中學堂董事公推明年監督;提議作新女校如何籌辦;勸學所教育會分設問題;是否增加租價為嬰堂設幼稚園保姆院經費;各鄉名實不符之學堂如何整頓、私塾如何改良、陋劣之蒙館如何淘汰;各鄉村董如何籌款以補助學堂;學堂教科書價目太貴,應否籌款補貼;廟產辦學;轉請地方官督催各鄉將迎神賽會演戲等款提充本地辦學經費。[48]可見,辦學興學和籌款是勸學所討論的兩大主要問題。事實上,勸學所的這種定期會議也會出于各種原因流于形式。在浙江象山,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遵定章設立勸學所,并定每月定期會議,然由于經費無著,每次與會者甚少。[49]

勸學所成立后,在興學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如前面提到的直隸深州直隸州,經過勸學員的努力,三個月內共辦起初等小學堂136處,學生4100多名。[50]阜城縣令馬丙炎曾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游歷日本,有感于日本富強深得學校之功,熱心辦學。在他的支持下,勸學所將全縣劃分四個學區,定每區立初等小學堂20處,還設一初級師范,招收正課60名,附課10名;一傳習科,三個月畢業,以為教員之準備。[51]據廣東提學司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教育統計,此時該省已有中學堂27所,學生3058人;高等小學堂136所,學生7973人;兩等小學堂538所,學生27246人;初等小學堂705所,學生25796人。[52]以下是湖北提學司對全省1903—1908年中小學、蒙養院等學堂的統計:

表2.1 湖北1903—1908年中小學堂及蒙養院統計

表中統計數字包括省城,但大多數學堂當在各府廳州縣。不可否認,這些數字包含很多浮夸成分,但也可以看出州縣學堂發展的大致趨勢。1906年之后,是各類中學、小學的發展時期,這與勸學所的設立及其勸導興學有很大的關系。就湖北而言,官立學校在中小學中占主導地位,但在辦學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提學使要求從宣統三年(1911年)起,所有官辦初等學生不足40名或辦理無效者,即改為公立學堂,由地方籌集款項辦學。[53]

實際上,由于各地風氣不同,不少民眾對學校并不積極;也由于各地經費并不寬裕,教員準備不足,各地學校處于屢興屢廢的狀態。山西徐溝縣勸學所成立時,有官立、公立、私立學堂8處,每處學額多則40人,少則20人,合計入學授業者不過300人。“以言推廣則財力不繼,以言整頓則模范空存,鄉村市鎮既乏擔任經費之人,兒童父兄復昧義務教育之旨。”[54]一些學校已處于難以為繼的狀態。1908年直隸沙河縣雖報告設初等小學70余處,然勸學所總董調查后發現,合格者實屬寥寥,經費皆東拉西扯,無的款可靠,故一值旱潦,紛紛解散。就教員而言,該縣初等小學教員多為耆老儒類,鄙視新學,即便有勸學員加以開導,但沖突之事時有發生。[55]新城縣四鄉初等小學稟明立案的有五六十處,但一年以后多屬有名無實,各學堂人數一二名、三五名不等,多者亦不過十余名;教員雖在教授,但管理一仍故舊,只有重新整頓、合并辦學。[56]就是辦學數量較多的湖北,進入宣統年,也不斷歸并學堂。如黃陂縣原有東西南北四路官立高等小學堂,宣統二年(1910年)省視學調查時發現,各學堂原設學額60人,現在均未達到人數,故合并成一所。[57]省視學對黃州府及各屬州縣的考察中也發現,“現辦初等可觀者固多,而有教員無學生者有之,有學生無教員者有之,甚至教員學生俱無者亦有之。不惟虛耗公款,實屬貽誤學務”[58]

勸學所不僅要勸辦學校,還有對已辦學校的管理之責,包括調查學舍、調查兒童之數、分派教員、核定課程、核定考試辦法、訂購分發教材等。關于這些職責,蔡東洲等在《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研究》第三編第二章中有詳細介紹,此處不再贅述。[59]這里補充江蘇寶山勸學所的兩則史料,以便具體了解勸學所教學管理的日常工作:

史料一:致廣福學堂教員左華寶、左華街兩君函:

徑啟者,初十日吳君士翅自貴學堂調查學務歸,述及貴學堂課程一切尚稱合法,學生二十九人亦不為少。惟據述午后一點十分鐘應上習字課,而華街先生一點三刻許尚未到校,如此則非特對于學生失課程表之信用,且教員未到校則學生不免在校外喧嘩,更易遭社會之評論。且云華街先生授習字課,只高坐教桌,以圈點數字了事。鄙意似當巡視各生運筆之合法與否,隨手糾正之。凡此皆于學校之發達及學生之進步甚有關系,希斟酌而改良之。[60]

史料二:會同考試縣屬高等小學畢業辦法

一、遵部定畢業考試章程,由地方官學務官教育會人員蒞堂考試。

一、命題以所授主要各學科課本為限,計分經學、歷史、地理、理科、算學五科。經學試經義一題,歷史、地理、理科、算學,每科試條對二題。經義擬請地方官命題,各條由學務官及教育會正副會長擬定。

一、經義最優者得二十分,歷史等四科最優者每條各得十分,五科共合一百分,與學期積考分平均數相加,再平均計算,以平均數之多寡分別畢業等第。

一、初十日會考羅楊公立兩等小學堂;十二日會考縣立高等小學堂;十五日會考吳淞公立兩等小學堂。每日均自上午八點鐘至下午五點鐘止。

一、試卷均由會考畢業人員公同閱看。

一、積考統計分數均由會考人員公同核算,照章以八十分以上為最優等,七十分以上為優等,六十分以上為中等。

一、畢業考試之后,及格者除發給分數等第文憑外,由地方官申請提學使詳督撫憲咨明學部,照章給獎。[61]

史料一是對教學紀律和教學方法的管理指導,史料二則是關于高等小學畢業生畢業考試的實施辦法。勸學所履行學堂與教學管理的依據是學部的各種章程,但同時又結合了本地情況。從中可以看出,寶山縣勸學所的工作是到位的。

私塾改良也是勸學所的重要職責。私塾本是“學校未興,舉國兒童就學之地”,但“其課本則四子五經,其成效則背誦章句”,“成法相沿,牢固不拔”[62],無論學習內容還是教學方法,皆與學堂格格不入。自新政以來,改良私塾呼聲漸起,社會中私塾改良會之類的組織也漸有出現。1903年,清政府頒布初等小學堂章程,定“凡有一人出資獨力設一小學堂者,或家塾召集鄰近兒童附就課讀,人數在三十人以外者,及塾師設館召集兒童在館授業在三十以外者,名為初等私小學,均遵官定章程辦理”[63]。這實是提出了改良私塾課程和教授方法、將私塾納入學堂體系的目標。

一些地方的勸學所在勸學過程中已開始實施私塾改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河北灤州乘暑假之機,在各學區開辦傳習所,令塾師入學學習,請高小初小教員和京、津、保肄業各生教授,期限半月,由州考試后發給文憑。還設改良研究分會,以相互切磋。派勸學員赴各村私塾予以勸導,演習新教授法。促使原私塾增添新的課程,漸除從前舊習。[64]宣統元年(1909年),河南提學司制定改良私塾章程,明定各屬勸學所為改良私塾機關,要求各地在調查基礎上,分三步改良私塾:第一步,塾師入師范研究所;課讀經,用新頒教授法;課國文,用學部審定教科書。第二步,加課算術、體操。購置黑板、設講臺,學生面教師坐;按期舉行年考、期考。第三步,加課格致、歷史、地理、修身,均用部定教科書;實行初等小學一切規則。分別改名為公立小學或私立小學。還制定了勸學員勸導的方法和獎勵辦法。[65]學部認為此章程對普及教育不無裨益,又便于實行,遂通飭各省仿行。之后,學部又制定《改良私塾章程》,其第一條確定私塾改良的宗旨是“以私塾教授漸期合法,并補助地方教育為宗旨”,還具體提出了改良課程和教授方法的要求。[66]

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州縣興學學款奇拙,所以借私塾改良為擴大新學之途徑,成為具體操辦者的指導思想。浙江象山縣令程龢就認為,縣城官立兩等小學開辦數年歲糜千余金,而學生不過十余人,“與其廣勸立學用力多而求效難,不如改良私塾用力少而收效易”,所以他要求勸學所“分鄉立員以為宣講并兼調查,分赴各塾調查教法,指示改正,期收整齊劃一之效”。還在城內設師范傳習所,通知城鄉各塾師來所講習,延聘師范畢業生教以管理教授諸法,給予修業證書,第一期報名注冊者60余人。[67]在湖北嘉魚縣,依據河南章程略加修改,也制定了三步推進之法,但第一步中舍去了塾師入師范研究所一條,第三步中只定加修身課。同時,由勸學員對本學區各私塾進行勸導,對成效大者給予獎勵,還對私塾教員改良有成效者實行獎勵。三步改良完成的私塾即轉為初等小學堂。[68]而在有的縣,則采取了更為簡便的辦法。如湖北鐘祥縣,就是將私塾全部作為簡易識字學塾,發給教科書,責令照章教授。[69]

私塾改良是州縣興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各地辦理情況不盡一致,大量私塾仍然延續下來,但也有一批轉向蒙學和初級教育。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傳統鄉村的儒學地位。

二、勸學所與辦學經費

籌款是勸學所的重要職責。學部章程規定,勸學所辦學經費來源主要是四個方面:迎神賽會演戲之存款,紳富出資建學,稟請地方官獎勵,令學生交納學費。由于各地情況不同,實施的情況也各不一樣。

公款公產是勸學所經費的主要來源。如江蘇青浦縣勸學所擬訂的章程中,經費來源主要是經學務處撥與興學之需的地方公款、各區公產公款及一切閑雜款項。[70]廣東情況要復雜一些。廣東的公款分家族公款和地方公款兩大類,地方公款又有書院學租、義塾學谷、賓興(鄉試學子卷費)、局款等名目。所屬又不盡相同,有城鄉公有者,有一鄉或數鄉公有者。所辦之公益又不止教育一項,以致出現“城與鄉爭,鄉與鄉爭”的情況。為平息事端,提學使令各屬勸學所調查公款,以地方公款辦公學,家族公款辦族學,分別由地方官授權的城鄉村堡管款紳董和各族管款族董管理,由勸學員檢查填表,由總董依據各地款之多寡和各地情況確定提款、撥款數目,并強調“所提款項概交紳士管理,官司只任保護,概不經手”[71]

在湖北,州縣勸學所經手的學款,包括官撥與自籌兩部分。官撥主要的是賠款改學堂捐[72],以及科舉停廢之后的關涉科舉的舊有之款,如賓興及印卷膏火等,全數提歸勸學所。自籌款則比較復雜,一部分是各地書院學田等收入劃歸學款者,以及收取的學費,為“公款”;其余主要是捐稅。捐稅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地方原來就收取的捐稅中劃撥一部分作為學款,如許多州縣都有的戲捐、肉捐等;二是因辦學經費不足而呈請就地新抽的捐稅,如蘄水縣的粉捐、武昌縣的布捐、應城的中人捐等,各地所收不同,由“各處經收,就地撥付”。勸學所對經費有管理和使用分配權,除須將使用情況造冊報送地方官查核外,每月還要將出入各款張貼門首公示。[73]

就一個縣來看,如湖北蘄水縣勸學所經費,包括賠款捐、鋪捐、公產田租、糧戶房經承津貼學款、肉捐、戲捐等,實際收入一萬四千余串;支出除勸學所視學、總副董、稽核等薪水外,主要用于高等小學及各官、公、私立初等小學,女學,宣講所的經費和津貼,實際支出一萬六千余串,不敷二千余串。為彌補不足,提學司擬訂章程,要求該勸學所整頓學校,核減經費,收回應歸而未歸的學田款、提取稅契,整頓肉、戲兩捐。[74]

但在更多地方,公款公產本來有限,唯有通過各種因地制宜的“開源”辦法解決經費。甘肅州縣勸學所經費除各區公款、公產和捐款外,其他籌款途徑還包括勞力捐、積蓄捐(使各村人民每日自積一錢,置之于家,按月或按學期即各將所積聚之總數捐作學堂經費)、婚祭捐(婚祭之時照其之分位令出多少捐數)、出產捐、迎神賽會之款、契約捐(立契約之時按照中人代筆之費酌加幾成捐作為學堂經費)等。并強調,“各區人民自行籌集、自歸各村董事收掌,為本區學事之用”。勸學員則隨時稽查報告于勸學所,每年兩學期之末由勸學所造具表冊匯報本地方官,并榜示各區。[75]

舉辦各種捐稅是勸學所籌款和彌補辦學經費不足的主要途徑。實際上,許多地方往往因地制宜,舉辦了名目繁多的辦學捐稅。如四川璧山縣除學田一項外,又增草紙捐分助學堂。[76]直隸薊州勸學所雖已成立,但“向無底款”,高等小學堂、師范學堂款又不敷,故而諸董聯名具文州牧,提議在城內荒閑官地創辦羊市,抽取稅項充勸學所及辦學經費。[77]在直隸衡水縣,勸學所雖已設立,然款項支絀,“既無富商可捐,又未便苛派”,縣令與紳董再三磋商,決定利用當地詞訟較繁的特點,將呈狀每張加收公費制錢250文,保結限狀每張加收制錢50文,由承發房賣取狀紙后直接將加收的錢交勸學所。[78]望都縣在“勸捐無術”的情況下,也利用該地“民情好訟”之特點,定狀紙每張100文外加制錢250文,保結限狀收制錢50文,充勸學所經費。[79]清苑縣也援照各州縣成案,定每狀紙一張酌加當十銅圓15枚作勸學所各中高小學堂經費。[80]寧河縣鑒于各項籌款已搜羅告盡,只得搜求利之自然,想到境內還有十數道溝,每逢夏季雨澇之時,皆可出魚一二萬斤,共得魚二三十萬斤,每斤抽制錢一文,由承包人交納魚蟹捐,以此就地籌款興學。[81]

至于學生繳納的學費,只占勸學所辦學經費的一部分。如湖北鐘祥縣,定每年每名公辦高等小學學生交學費8串,該學堂共61名學生,年收學費480串,加上當地所收的布厘、豬捐、鹽捐等,仍不敷用,故由勸學所另撥官款600串為補助公學經費。[82]

1906年學部章程規定了勸學經費“官不經手”的原則,即“勸學員于本管區內調查籌款興學事項,商承總董擬定辦法,勸令各村董事切實舉辦,此項學堂經費,皆責成村董就地籌款,官不經手”[83]。廣東提學使對此的解釋是:“籌款興學系指地方公款而言,而所應辦者以初等小學及半日學堂為限。”[84]“官不經手”實際是指官府不承擔和不經手各州縣基礎教育中各公立學校的辦學經費,其經費主要由各地自籌,官府對經費收取與支配負有監督管理之責。

雖然規定官不經手基礎教育中公立學堂的經費,然而學務為地方官考成所系,插足和挪用辦學公款并非難事。如在湖南,據諮議局整頓全省教育的議案反映,因學部要求地方官辦官立小學一所作為模范,于是有些地方官將原有書院學田等一切公款強行提取一半作為官立小學經費,“至各鄉村辦理小學與否,經費有無,官概不過問”。基于這種現象,諮議局要求各縣勸學所會同自治公所清理公款,并將屬于各鄉的公款公產劃撥出來以充推廣鄉學之用。[85]

再如湖北隨州,學款主要來自簽捐、鋪捐、票捐、柜費、賓興膏火等項。按規定,這些錢每年都要提取全部或部分作為辦學經費。然“非被官署移挪,即遭戶書虧塌”,致使各項錢款每年均不足數,累計歷年欠款一萬七千余串,勸學所每有需款之時,“問州署則云戶書未繳,問戶書則云錢存州署。彼此交推,上下其手,以致積久不能清結”[86]

宣統元年(1909年),湖北省視學員考察發現,各州縣辦學經費管理混亂,“有仍歸官管而紳士未知收支數目者,有交歸紳管而官不過問者,甚至有交縣庫書經管任意把持者”。為此,提學使擬定整頓辦法,將學堂捐和州縣紳收各款統合成“賠款學堂經費”“原案學堂經費”“推廣學堂經費”三類,存入指定的殷實鋪戶,然后核定收支,“官任收款支款,紳任取款用款”,各項由紳征收的款項按月由經管紳董結清數目,連同賬簿送地方官與勸學所后轉發鋪號,并“隨收隨發,不得拖延時日”[87]。顯然,湖北提學使試圖通過這種辦法,將撥款、公款、自收辦學捐稅納入一個系統,分別責任,由官權統一支配。

確定“官不經手”的目的,是防止吏役之侵蝕和官府之挪用,并以此化解舉辦基礎教育經費不足的難題。但是在“官治”的統合之下,必然又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官權的侵蝕。

值得注意的是,在“官不經手”的原則之下,形成了勸學所“籌款”和“辦學”合一的管理模式。勸學所不僅要承擔管理各種高等、初等小學堂,半日學堂,實業與師范學堂的職責,還要負責籌措舉辦各種公立學堂、半日學堂的經費。這種管理模式延伸了勸學所的職權,也使勸學所在經費籌措的過程中成為紳、民矛盾的焦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坡区| 潜江市| 吴川市| 资阳市| 壶关县| 葫芦岛市| 临湘市| 桑日县| 武隆县| 博野县| 牙克石市| 涟水县| 周口市| 石城县| 辽源市| 北宁市| 额尔古纳市| 于都县| 柳河县| 新源县| 贞丰县| 雷波县| 柳江县| 淮滨县| 嘉善县| 博爱县| 衢州市| 临泽县| 兴义市| 通州市| 凌海市| 乳山市| 大丰市| 德格县| 五大连池市| 甘泉县| 通河县| 石渠县| 阿瓦提县| 滨海县|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