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希臘
- 晏紹祥
- 3629字
- 2019-09-30 10:57:59
第三節 平民與貴族的沖突
希臘城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缺乏強有力的強制機關。在荷馬史詩中,我們已經看到,當時城邦既無常備軍,也沒有維持治安的警察力量。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巴賽列斯,居然沒有任何官僚為他服務,凡事需要自己動手。國王和貴族之間的區別,不過是一個比另一個更具有王者氣度,還有更多的牲口,以及倉庫里更多的糧食與金屬。當國王召集議事會時,他需要自備飲食招待如會者。然而,荷馬時代以及隨后時期希臘的孤立和戰爭的稀少,沒有給巴賽列斯強化權力和積累財富提供空間。希臘人的戰爭習慣:對戰敗者進行搶奪和屠殺而非在被征服地區設官治理,讓希臘國家始終保持在相對小國寡民的狀態,也讓國王沒有可能宣布被征服地區是他用長矛贏得的土地。與此同時,貴族們利用各種機會挑戰王權。在《奧德賽》中,巴賽列斯已經成為相當一批貴族共同的稱號。到赫西奧德那里,巴賽列斯變成了貴族共同擁有的稱號,職能不過是充任審理案件的法官。到公元前7世紀左右,希臘國家的王權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
取代王權的是貴族政治。在貴族政治之下,掌握城邦權力的是那些門第和財富都比較顯赫的人物。他們成為城邦中的貴族,擔任城邦的官職,并根據自己的利益制定和執行政策。這個集團的社會基礎相當狹窄,一個城邦中可能不過幾十家。為保證貴族之間的平等,通常會制定法律并且創立分享政權的機關。現存希臘最早的法律出自克里特的德勒魯斯。大約屬于公元前7世紀的該城的法律規定,國家的主要職務是科斯摩,如果亞里士多德的記載可信,且能夠推廣到整個克里特,則該職務應當由5個人擔任,主要職能是司法審判。因為銘文殘缺,我們不知道該官職具體如何產生,但對連任有明確規定:必須間隔10年。如果有人違規連任,則他在任內做出的所有判決都將歸于無效,但將以雙倍的懲罰適用于他個人。如此規定,顯然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分享這個職務。在雅典,國家的主要官職是執政官,共有9人,分別負責國家政治、司法和軍事等相關事務。在科林斯,巴奇亞德家族掌管國家政權。為防止權力外移,竟然實行族內婚制。不過在這些國家,官職大多也是一年一任。例外的是議事會。在斯巴達,議事會由30人組成,終身任職;在雅典,戰神山議事會并無具體人數限制,由退休執政官組成,但同樣任職終身;在馬賽利亞,政府是一個由600名議員組成的議事會。這些人終生任職。在老議員去世后,由該議員的長子繼承。由600人中選舉產生的15人委員會管理城邦事務,委員會中的3人為首腦,其中一位為最高領袖。這樣一種政制,幾乎沒有給600人以外的其他人以任何參與政治的機會。即使是有機會進入議事會的那些人,也不都享有平等的權利,15人委員會的地位顯然更加重要。
這樣的體制難以穩定。首先是貴族內部,每個人都想成為這個團體中的首領,相互爭奪權力。其次,它的社會基礎狹窄。貴族圈子之外的人,根本沒有資格問津官職。然而,貴族國家需要城邦的全體公民參與。公元前7世紀逐漸流行開來的重裝步兵構成軍隊主力的方式,讓貴族在軍事上的重要性下降。在這種軍事體制下,所有能夠自備重裝步兵裝備的人都能夠參加軍隊,而這套裝備,讓重裝步兵必須作為整體才能發揮作用,因為頂盔戴甲的士兵行動比較緩慢,只能依靠同伴的保護才能獲得安全,也只有在集體中,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戰斗的勝利,則有賴于士兵人數上的優勢和全體士兵的努力。因此,它提升了那些雖非貴族出身但同樣能夠自備武裝成為士兵的人的地位。古風時代的殖民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讓相當多的普通人能夠提供作為重裝步兵需要的裝備。作為戰場上與貴族平等的士兵,他們要求相應的政治權利。然而,貴族控制的國家,雖然缺乏足以對抗這些普通士兵的其他資源,卻抱著傳統不放,拒不承認平民應當擁有的權利。因此,公元前7—前6世紀,希臘城邦普遍出現了平民與貴族的沖突。
重裝步兵交戰
平民與貴族沖突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大體可以歸為公布成文法、僭主政治、改革等類型,但無論哪種形式,都伴隨著程度不等的對平民的讓步。在公布成文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以立法知名的立法家。亞里士多德提到的立法家有加隆達斯、扎琉科斯、菲洛勞斯、法勒亞等;德國學者霍爾克斯坎普一共搜羅了53個城邦的立法事例,它們既包括希臘本土的科林斯、阿哥斯、雅典、斯巴達,也涉及克里特的克諾索斯、哥爾琴,還有希臘人在北非和西地中海建立的殖民地,如敘巴里斯、敘拉古等。[21]
這些早期立法很大程度上只是把傳統習慣用成文形式公布出來,不一定系統。其中某些立法,如斯巴達的來庫古立法,可能仍保留在口傳狀態。梭倫的立法,大者有取消債務與400人議事會的創立、人民大會的權威與司法體系,小者有婦女的服飾、限制彩禮和葬禮規模,以及引水灌溉與植樹的距離等,事無巨細,網羅無遺。現有的銘文顯示,不少城邦的法律既涉及宗教,也涉及財產的分配與政治制度的安排。
平民與貴族沖突比較極端的形式是僭主政治。從希臘歷史發展看,僭主政治對城邦的形成曾做出重要貢獻。亞里士多德承認:“僭主出身于平民群眾,僭主初興時,都裝扮成為他們的保護人,領導他們對付貴要階級任何不公道的損害……大多數的僭主都以人民領袖的身份起家發跡,憑借他們攻擊著名人物的本領以博得平民的信任。”[22]從這個角度看,僭主政治是古風時代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產物。僭主的主要貢獻,在于他們對貴族的打擊和對平民不同程度的支持,擴大了城邦的社會基礎。在有關僭主政治的傳統中,有一點是共同的:僭主大多出身微賤,上臺后采取的措施也多對貴族不利。據希羅多德,庫普塞羅斯奪取政權后,“放逐了許多科林斯人,他剝奪了許多人的財產,更殺害了為數要多得多的人的生命”。佩里安德羅斯繼位后,對貴族的政策更為嚴厲,沒收了貴族的部分財產,“庫普塞羅斯沒有做到的事情,佩里安德羅斯都做到了”。[23]但是,僭主們如何處理這些沒收來的財產,希羅多德沒有提供任何資料。不少近代學者推測,它們被分配給了窮人。此外,僭主可能還對科林斯的政治組織進行了變革,組建了8個部落以及部落下的三一區,其結構也許和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所建立的部落相似。科林斯的鄰邦西庫翁也建立過僭主政治,而且延續了100年之久。希羅多德提到,僭主克里斯提尼曾經把多利亞人三個部落分別改名為“豬人”“驢人”和“小豬人”,而把自己的部落稱為“統治者”,另外,還禁止朗誦荷馬史詩,廢止了對阿哥斯英雄阿德拉斯托斯的崇拜。[24]關于這些措施的具體含義,因為資料缺乏,很難提出普遍接受的結論。但和科林斯比較一致的是,西庫翁的僭主出身不高,因為年輕時立下戰功,升任軍事統帥,然后奪取了政權。它們暗示,像科林斯的僭主一樣,西庫翁的僭主也得到了重裝步兵某種程度的支持。所以,上述措施可能對平民有一定意義。僭主政治垮臺后,這些部落的名稱仍繼續使用了60年,而且在原來的3個部落之外,增加了第4個部落。這第4個部落,也許就是非多利亞人部落。它意味著經過僭主政治后,原本沒有公民權的非多利亞人,獲得了公民權,成為西庫翁公民團體的一員。
除僭主外,古風時代希臘還產生過所謂民選獨裁官。他們與僭主的不同之處,在于僭主往往依靠暴力和非法手段奪取政權,且終身任職,而民選獨裁官由公民選舉產生,任職也有期限。但從獨裁官產生的背景和作為來看,他們與僭主大體屬于同一類型:在社會動蕩中上臺,采取非常措施緩和社會矛盾,重建社會和諧,其措施或多或少對平民比較有利。雅典人梭倫、米提列奈的皮達庫斯等,大體屬于此類。梭倫在雅典陷入嚴重社會危機時當選為擁有全權的執政官,并對雅典社會進行了全面改造,是雅典邁向民主政治的關鍵步驟。皮達庫斯在米提列奈陷入嚴重內亂時當選為獨裁官。他可能不曾對政治與經濟進行全面變革。但那可能是因為米提列奈的政治體制已經過變革,人民大會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機構。皮達庫斯的任務,是穩定這個體制,使其能正常運轉。經過皮達庫斯10年的統治,米提列奈終于穩定下來,卸任之后,他作為平民在那里生活了10年而未受到傷害,至少說明他的統治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擁護。而他被列入七賢,也表明他作為政治家的成功。
僭主政治以超乎尋常的措施,提升了平民的地位,改造了城邦的政治結構,擴大了城邦的社會基礎,成為希臘城邦公民集體得以最終形成的一個重要步驟。但是,城邦的原則是平等與法治。僭主的統治,卻以不守法度尤其是政治專權為特征。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不太可能長期接受僭主的統治。僭主政治延續的時間,從代際更替來說,少有超過3代者,從自然年代來說,少有過100年者。到公元前6世紀末,希臘僭主政治大多倒臺。后來所實行的政體因城邦而異。科林斯恢復了貴族寡頭政治,人民大會的作用微不足道。但新建立的寡頭政治顯然與巴奇亞德家族的統治不同,特別是在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上,非常注意不違背科林斯民眾一般的傾向。也就是說,普通公民的意見得到相當程度的尊重。麥加拉出現了政治動蕩,民主派和寡頭派之間斗爭激烈。提奧根尼的詩篇表明,出身非貴族的成員地位顯然有所提升,取得了財富,可能還掌握了權力。
經過古風時代的社會與政治變革,到公元前6世紀末,希臘城邦制度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