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拜占庭簡史
了解拜占庭文明,首先要具備初步的拜占庭歷史知識,因為只有大體掌握了拜占庭歷史發展的主要線索,才能比較準確地理解拜占庭文明的各個方面。“拜占庭史”是拜占庭帝國歷史的簡稱。但是,古代文獻中,并沒有這個“拜占庭帝國”,因為古人大都自稱為“羅馬帝國”和“羅馬人”。“拜占庭帝國”是近現代學者為了區別古典時代的希臘而使用的名稱。所謂拜占庭帝國,就是指那個以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側古城拜占庭為首都的帝國。而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就是從這個都城正式啟用的330年開始的,沒有正式政治中心——都城的帝國不能稱其為帝國,特別是不能叫作“拜占庭帝國”。新帝國以這個首都為核心,持續了千余年,最終于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軍隊攻克且長期占領為結束。
在關于拜占庭史整體敘述的通史作品中,讀者能夠找到許多經典書籍,其中國際口碑最好的至今仍是奧斯特洛格爾斯基(George Ostrogorsky)和瓦西列夫(A.A.Vasiliev)的拜占庭史著作,他們的書盡管完成于半個世紀以前,但是仍然繼續獲得了國際拜占庭學者普遍的推崇和認可,絕大多數拜占庭學者認為這兩部書仍是拜占庭史學習和研究的入門書和必讀書。[1]由曼格(C.Mango)和特里格爾德(W.T.Treadgold)分別主編或撰寫的拜占庭通史書屬于近年來問世的佳作,正在受到更多關注,但是要得到國際認可尚需時間。與奧斯特洛格爾斯基和瓦西列夫相比,曼格和特里格爾德的書吸收了更多最新的學術信息,無論在歷史敘述的手法上還是在理論思維上都有其優長之處,[2]但是就歷史學習和研究而言,奧斯特洛格爾斯基和瓦西列夫的著作還是略高一籌,顯得更為厚重。奧斯特洛格爾斯基的作品長于敘述的合理性和提供基本原始史料信息的完整性,瓦西列夫的作品長于學說史介紹的條理性和寫作語言的可讀性,曼格的作品長于初級教學和觀點多樣性,而特里格爾德的作品增加了社會史研究的新穎性。這些拜占庭通史書籍應該配合閱讀,相互比較,各取其優長,逐步加深理解。為了使讀者更好更快地了解拜占庭帝國歷史,這里還要推薦由筆者本人和徐家玲分別完成的幾本中文書籍作為參考。[3]
拜占庭學界對于拜占庭歷史開端和分期存在不同意見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歷史發展無始無終,本無階段劃分,其連貫演化之復雜性迫使后人被迫作出分化以便理解,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拜占庭學術界通常為便于掌握這段歷史發展的脈絡,將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劃分為早、中、晚3個時期。而我們根據教學和研究的需要,又對各個時期作了進一步的劃分,以便突出拜占庭歷史發展的幾個重要轉折時代。
早期拜占庭帝國史(330—610)包括君士坦丁時代(330—518)、查士丁尼時代(518—610)兩個大的階段;中期拜占庭帝國史(610—1056)包括伊拉克略時代(610—711)、毀壞圣像運動時代(711—867)、“黃金時代”(867—1056)3個大的階段;晚期拜占庭帝國史(1056—1453)包括衰落時代(1056—1204)、尼西亞流亡時代(1204—1261)、帕列奧列格時代(1261—1453)這3個大的階段。
事實上,這樣的歷史分期反映出作者如何理解拜占庭帝國歷史發展的主要線索,而拜占庭帝國歷史發展的曲折復雜性是決定上述歷史分期的重要依據。正是由于拜占庭學者對于拜占庭歷史的不同觀察、解釋,才形成了對于拜占庭帝國歷史的多樣性看法,將拜占庭帝國歷史作4段劃分的有之,作5段劃分的有之,他們都有自己的道理,不可一概否定。因此,這里提供的拜占庭歷史分期只代表筆者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