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汽車流通行業公益慈善研究報告(2019): 從社會責任走向共享價值
- 沈進軍 王名 李勇 宋濤
- 994字
- 2019-10-21 17:31:29
1.2 中國汽車流通企業公益慈善的認知與行為模式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美國家的研究者提出并不斷完善KAP理論模型,以科學的方法提高個人和群體的科學素養,其中K代表“知識”(Knowledge),指對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礎概念的了解;A代表“態度”(Attitude),指對科學知識及其社會效應的態度;P代表“行動”(Practice),指如何在科學知識的指導下行動,又分為個人行動、組織與群體行動。
具體到汽車流通行業來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知識:認識到公益慈善的重要性,但缺乏系統性知識支持。從思想認識上看,汽車流通企業普遍認識到公益慈善的社會影響力和對企業的積極影響;從專業知識儲備來看,汽車流通企業缺乏系統的公益慈善知識,將公益慈善與企業社會責任(以下簡稱CSR)混在一起,尤其是將傳統的公益慈善如扶貧救災看作公益慈善的全部,大大縮小了公益慈善的范圍;從公益慈善動機來看,主要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和企業CSR的體現,并響應國家扶貧政策的倡導,對如何通過公益慈善行為及其組織活動推動企業文化發展、企業管理甚至是組織重構,缺乏更為體系化的知識支撐。
(2)態度:絕大多數企業愿意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調研發現,95.45%的汽車經銷商愿意積極回應社會問題,塑造企業公民形象;95.45%的汽車經銷商愿意參與有利于創造社會價值的創新活動。這種較為樸素的認知和態度一方面是企業因應政策、環境、社會的要求或基于企業、企業家自身的偏好所形成的,另一方面是缺乏對專業公益慈善組織及其行為的了解所導致的認知受限而造成的。
(3)行動:絕大多數企業已開展公益慈善行動,關注領域多元,并向專業化發展。在調研中,100%的企業有CSR活動;CSR關注領域多元,包括教育(設立希望小學,提供教育獎學金或助學金)、扶貧救困(參與救災活動,組織員工和車主捐贈衣物)、環境保護(銷售安全節能汽車,減少環境污染)、志愿服務(組織車主和員工擔任志愿者)、傳播汽車文化(汽車文化節和汽車知識傳播,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向公眾普及交通安全意識)、醫療救助(盲童救助,參與社區醫療)、解決就業等方面;少數企業已設立專項基金,并成立公益慈善基金會,聘請專業人員從事組織管理和項目運作,公益慈善活動向專業化發展。例如,山東潤華集團于2011年設立“潤基金”,專注于希望小學的援建;利星行汽車于2010年8月設立北京利星行慈善基金會,原始注冊資本1000萬元,活動包括希望小學建設及回訪、圖書和物資的捐贈、愛心車主發動及愛心車隊組織、愛心臺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