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中庸與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中庸,是我國傳統的文化價值取向,是中國本土文化的重要代表。近年來,隨著本土心理學的不斷發展,中庸研究得到了社會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主張應該撇開西方學者的眼光和自己的主觀認識,以當地人視角去研究當地文化,開展本位研究,探析中國本土文化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影響。

文化研究一般分為兩個角度,即本位(Emic)角度與客位(Etic)角度。目前我國文化研究大多是從客位角度出發,用“客人”學者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文化,這與中國學者從“自己人”的角度來看“自家”的文化所產生的結論會存在偏差。Farh等(2007)、楊中芳(2009a)等學者指出,相對于客位價值觀,本位價值觀能夠深層次探索文化對個體的影響,更為有效地解釋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中庸是本土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自1996年僅有少數研究者從事零星探研,直到現在形成一個松散的中庸研究團隊,進行較系統的鉆研及整合,其發展歷程是中國本土心理學研究熱潮興起的一個側面,通過分析中國本土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對進一步深入開展中庸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4.1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本土心理學運動興起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1980年12月,楊國樞教授在臺北南港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中國化”研討會上報告了題為“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層次與方向”的論文,算是正式拉開了中國心理學邁向本土化的序幕(楊中芳,2009b)。隨后的學術會議也多次探討了中國本土心理學發展的議題,學者們就“什么是本土化的問題、如何做研究才能使中國心理學本土化、本土心理學的研究路線應該如何抉擇”等一系列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各抒己見,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

“本土心理學研究是指采用本土的進路,來對某一具體(特定)地區或群體范圍(國家、社會、社區或族群)內生活的人們的心理活動所進行的研究。本土的進路,簡而言之,是指在研究過程中考慮當地人自身的‘文化/社會/歷史’脈絡的思考方向及路線,這個進路可以使我們的研究結果能夠更為貼切地描述、理解及解釋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從而可以使之成為一門對當地老百姓而言更實用的學科”(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2008)。

在“中國心理學為什么要本土化”這一問題的探討上,李亦園等(1985)曾說:“所謂‘中國化’問題可以說是從事社會科學的研究者的一種自我反省的行動,許多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多以吸收西方研究成果為主,模仿西方的研究方式,沿用西方學者所建立的理論,而忘卻將自己的社會文化背景反映在研究活動之中,這樣的趨勢不但使中國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缺乏個性和特征,而且幾乎淪為西方科學的附庸,其長期研究結果能反映中國社會文化歷程的程度也成為可疑”。楊中芳(2009b)也指出,目前中國心理學所累積的知識不能幫助理解中國人的實質心理與行為,做研究時過分依賴西方的概念、方法及理論,容易犯“以偏概全”“削足適履”的毛病。要全面了解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必須在做研究時擺脫那些束縛,使中國心理學成為真正描述及解釋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學科。她在著作《如何研究中國人:心理學研究本土化論文集》的序言中曾對現時研究的弊端進行了非常通俗且有趣的描述:“現在在中國社會科學領域里做研究,只是看一下外國學術雜志,找一些他們用的量表來翻譯一下,再找一些中國‘受試者’來填答一下,把結果送進電腦里‘處理’一下,出來的東西加上‘文化’的胡椒、‘社會’的鹽,最后撒上‘今后要……’的蔥花,這樣炒出來的一盤中國菜,實在是太‘無味’了”。

經過三十多年諸多學者的思考、探索,中國本土心理學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得到了學術界與民眾讀者的支持,推動“本土化”的車輪不斷向前滾動。其中,以楊國樞、楊中芳等為代表的學者將近幾十年來華人本土心理學在方法改進、理論構建、實證研究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匯編成冊,形成了《博雅華人本土心理學叢書》(共九冊),包括《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冊)》(楊國樞等,2006),《華人本土心理學(上、下冊)》(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2008),《如何研究中國人》(楊中芳,2009),《如何理解中國人》(楊中芳,2009),《華人人際和諧與沖突》(黃囇莉,2007),《中國人的自我》(楊國樞,2009),《中國人的孝道》(葉光輝、楊國樞,2009),該套叢書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自我認識、行為方式等各方面特點都進行了剖析與解釋,在華人本土心理學的發展進程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有助于對本土化心理學研究感興趣的學者了解本土化心理學的意義、方法、課題及研究成果,值得關注與研讀。具體來看,楊國樞的“中國人的性格與心理”、黃光國的“人情、面子、關系”、楊中芳的“中庸”、黃囇莉的“人際和諧與沖突”、費孝通的“差序格局”、鄭伯塤的“家長式領導”等,這些都是明顯“具有中國特色”又與中國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研究課題,弄清楚這些問題對理解中國人的思維與行為有著重要意義。

對于應該如何開展中國本土心理研究,楊中芳(2009b)認為應該充分利用本土的材料,探討本土的概念,透過文化、社會、歷史的脈絡,尋求活動及現象背后的心理意義,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排斥外國的概念及理論,也并不意味著只有本土人才能做本土進路的研究,具有西方研究方法訓練經驗的中國研究者更有可能是“本土進路”最佳研究者。此外,她還具體闡述了本土研究進路的具體步驟。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優勢與不足往往就如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對立統一,同時并存。本土心理學發展已逾三十年,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有許多人仍不滿意。欠缺理論的指導,缺乏實踐探索與開發勇氣,后進社會的學術制度不夠健全,不了解做研究的根本目的,這些都是問題所在。對于這一問題,同樣在推動華人組織與管理研究的中國管理研究學會(IACMR)曾經專刊進行了充分的探討,其結論認為,在華人文化下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應該重視以下做法:第一,得認真對待情境因素。情境是由物質系統與理念系統組成,會影響理論發展與研究方法,也可以改變概念的含義以及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情境對跨文化比較性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是很重要的;對普遍理論(Universal Theories)的區分與辨別也頗有幫助。在本土心理學的研究中,文化顯然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情境因素,必須認真以對。為了認真考慮文化情境,并發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論,有些研究者(Cheng et al.,2009)提供了一個五個步驟的歷程來進行研究。這個歷程包括對華人傳統的深入理解、發現值得關注的心理與行為議題、實際場域中的實地觀察、建構理論模式、實證性驗證,以及理論在修正等階段,此種做法對提出新穎的本土化理論頗有幫助。第二,是改變制度條件。應該要鼓勵進行本土化研究,評估考核體系應該強調研究的質重于量,而且必須正視發展本土化研究的必要性,至少其價值應該要能與驗證西方理論等同(Zhao & Jiang,2009)。華人研究者應當抗拒走驗證西方理論的快捷方式所帶來的誘惑,追求更具創造性的研究生涯,而不是人云亦云,一路跟隨。(鄭伯塤,2011)

1.4.2 中庸研究的發展

中庸之道博大精深,影響深遠,是儒家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思想精髓。不管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庸對中國人的心理、性格、思維和行為的影響都值得我們關注與重視。中庸思想自上古時代起源至今,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了幾千年的沉淀與發展,其思想內涵也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在不斷豐富。時至今日,現代中國人對中庸思想的認識與上古時期的“中庸”概念相比很可能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現時中國情境下,開展中庸的現代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加準確地認識中庸的本質內涵,并在管理過程中識別企業的中庸氛圍與成員的中庸價值取向,進行更為有效的現代管理。

最早從管理領域對中庸思想進行解讀的主要有曾仕強(1989)、蘇東水(1996)、成中英(1999)、朱永新(1999)等人。曾仕強(1989)提出了中國式管理的M理論模式,而M理論的立論基點就是中庸原則,他指出,中國式管理就是所謂的合理化管理,是情、禮、法管理的和諧統一。蘇東水(1996)認為儒家管理的精神可以劃分為“修身”與“安人”,即自我管理與社會管理,管理的精神在于“中道”,即中庸之道,中庸的實質講求合理與適度、不偏不倚,這與管理追求合理的最佳狀態以獲取最大效益的目的十分契合。成中英從中國哲學的角度解讀中庸的管理思想。朱永新則站在管理心理學的角度,通過對大量文獻的分析與研究,將中國古代管理心理學思想歸納為“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中庸之道”“無為而治”及“以和為貴”五大特征,并統稱“中華管理智慧”。這些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中庸思想內涵,為人們在現代管理過程中對中庸思想的運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中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是在中國本土心理學興起的浪潮下逐漸發展起來的,從1996年成長至今,以楊中芳、林以正為核心的中庸研究團隊對中庸進行了社會心理學構念化,開展了較為系統的剖析與整合。楊中芳與趙志裕(1997)最早提出中庸心理學研究的構念化,將之作為以本土取徑研究心理學的一個嘗試,他們認為中庸是一套以人際和諧為目標,注重自己行動后果的思維架構,指導人們在應對具體生活事件時,如何思考、如何選擇、如何去做。在此基礎上,楊中芳(2009a)構建了中庸實踐思維體系構念圖,對中庸在集體文化思維層面及個體為人處事的心理思維層面的具體活動脈絡做了詳細的剖析,使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和理解中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張德勝等人(2001)基于社會科學視角提出了中庸理性,吳佳輝和林以正(2005)從人際智慧層面探究中庸的內涵,以“意見表達”的情境敘述作為依據,將中庸思維定義為“由多個角度來思考同一件事情,在詳細地考慮不同看法之后,選擇可以顧全自我與大局的行為方式”,并開發了包含“多方思考”“整合性”“和諧性”三個維度的中庸思維量表,提高了“中庸”這一概念在實證研究中的可測量性。除了對中庸內涵進行探討,更多學者也在實證研究中探索了中庸的影響作用,如Yao(2010)的研究顯示中庸對創新和變革行為的關系有顯著的調節作用;陳建勛、凌媛媛和劉松博(2010)發現高層領導者的中庸思維對組織兩棲導向和組織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段錦云和凌斌(2011)指出中庸思維能夠有效促進顧全大局式的建言;杜旌、冉曼曼和曹平(2013)則在研究中揭示了中庸對員工變革行為的情景依存作用。

然而,雖然諸多學者已對中庸思想的研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但現有的中庸研究仍不夠完善:研究范圍主要集中于文史哲等領域,所用到的方法基本上還是義理詮釋法。義理詮釋法是釋義學的主要方法,而釋義學本身又是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和歷史科學的主要方法,在一定階段上,借助于義理詮釋法來挖掘和整理中庸之道的傳統思想,探其微言要旨是非常必要的,但要進一步探究中庸之道的內在規律及其運作機理,僅靠典籍考據從中提取內涵是遠遠不夠的(邵愛國,2003)。典籍中庸存在著自身固有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反映現代中國人在實際生活中感知并運用的中庸價值觀,缺乏對中庸實踐的驗證。楊中芳(2009b)曾多次提到,一直停滯不前的研究工具及方法的本土化是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進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中庸現代研究中缺乏對中庸構念有效的測量工具,使得中庸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影響研究還遠遠滯后于時代和社會的需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南县| 卢龙县| 山东省| 乾安县| 曲麻莱县| 宝清县| 横峰县| 三门县| 龙门县| 南澳县| 黔西县| 清水河县| 增城市| 伊川县| 永兴县| 万年县| 贵港市| 达拉特旗| 黄山市| 郯城县| 新晃| 南雄市| 潜山县| 锡林浩特市| 定兴县| 崇礼县| 香河县| 临西县| 驻马店市| 静宁县| 渝中区| 罗源县| 罗江县| 隆林| 射洪县| 宁晋县| 慈溪市| 双峰县| 咸丰县| 大埔县| 新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