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經濟:改革開放四十年
- 景世民 張文麗
- 2496字
- 2019-10-18 16:26:29
第二節 改革開放40年山西經濟波動特征
經濟增長是一個連續變化過程,但并不是一個穩定的變化過程,總是伴隨著經濟擴張、收縮、再擴張、再收縮反復循環的過程。綜觀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地區)增長史,經濟增長有快有慢,有起有落,呈現不同的增長速度和路徑,但沒有一個國家(地區)可以永續保持高速增長,經濟起飛后的高速增長終究是一種階段性現象,長期來看經濟增長總是在波動中曲折上升。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經濟經歷高速增長,也經歷過大起大落周期性波動,不僅存在全國性經濟增長波動的現象,還存在地方性經濟增長波動現象。前者是后者的集中表現,而后者又受到前者的強烈影響。山西省作為中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其區域經濟發展一直備受外部經濟的影響,呈現出典型的資源型經濟增長特征,即經濟高速增長下的大起大落,經濟波動周期性特征明顯。
一 經濟增長呈周期性波動,大約10年一周期
以GDP的環比增長率為研究經濟波動的指標,尋找經濟增長的波峰和波谷來研究波動規律,方法簡單明了,稱為直接法。從波谷—波谷的周期看,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經濟增長明顯地表現為四個周期:1981~1991年為第一輪周期,1991~1999年為第二輪周期,1999~2009年為第三輪周期,2009~2015年為第四輪周期的收縮階段,2016年至今為第四輪周期的復蘇階段(見圖2-1)。
1981~1991年為第一輪周期:198l年經濟增長處于周期的波谷,谷值為0.8%;1984年達到周期的波峰,峰值為21.6%,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率的最大值;1991年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為4.2%。
1991~1999年為第二輪周期:這輪周期從1991年經濟增長處于波谷開始,1992年達到周期的波峰,峰值為13.8%;1999年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為7.3%。
圖2-1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經濟增速及趨勢
1999~2009年進入第三輪周期,這輪周期從1999年經濟增長處于波谷開始,2007年達到周期的波峰,峰值為15.2%,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率的次最大值;2008年回落到8.3%,回落的幅度十分明顯,受金融危機的沖擊,2009年山西GDP增長5.4%,到達本輪周期底部。
2009年至今進入第四輪周期,2010年為13.9%,2015年降至3.1%,2016年、2017年開始由“疲”轉“興”,經濟增速穩步回升,分別為4.5%和7.1%。
二 經濟增長呈階段性上升,經濟運行高度依賴外部市場
山西經濟增長潛力呈現逐期加快的趨向:1981~1991年(即第一個經濟周期)GDP年均增長8.5%,同期潛在增長率為9.1%,經濟增速低于潛在增長率;1991~1999年(即第二個經濟周期)年均增速10.4%,同期潛在增長率為10%;1999~2009年(即第三個經濟周期)年均增速為11.1%,同期潛在增長率為11.7%;2009年至今(即第四個經濟周期),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為7%~9%,經濟運行低于潛在增長率,2017年經濟由“疲”轉“興”,經濟運行開始步入合理增長階段。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經濟連續五年以上兩位數高速增長的時期有兩個,第一個是1992~1997年,其間年均增長12.0%,第二個是2001~2007年,其間年均增長13.1%,比起第一個高速增長周期,第二個經濟高速增長期增長周期長,且增速快。
當前階段,山西經濟正處于異常波動增長下的困難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經濟呈現周期性波動增長態勢,在經歷了新世紀“黃金十年”的高速增長階段后,2012年以來,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工業品價格持續走低,全省經濟開始振蕩下行,之后則出現了斷崖式下滑。2012~2015年全省經濟增速分別為10.2%、9.0%、4.9%、3.0%,全省GDP總量的擴張速度持續放緩,年度增量分別為889.57億元、564.39億元、98.09億元、-11.54億元,呈逐年縮小趨勢直至出現“萎縮”現象,經濟領域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爆發,山西經濟步入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時期。經濟運行的深度調整主要源于外部沖擊下山西經濟復蘇穩定性差,外部市場對全省經濟影響很大。2016年,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數年來經濟增長持續下行的態勢得以扭轉,全年GDP增長4.5%;2017年,全省GDP增速延續了2016年下半年以來逐季回升的發展態勢,全年增長7.0%;2018年全省經濟起步較好,一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長6.2%,1~5月全省工業生產明顯提速,先行指標全面加速,財政收入高位增長,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是,全省經濟增長主要得益于市場供求關系改善、主導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的結果。從另一方面看,全省消費增速回落,投資增速下降局面仍在加深,經濟增長動力和潛力依然不足,經濟情況改善僅是源于外部市場環境發生有利變化。長期來看,依賴外部市場變化不能支撐經濟穩定復蘇增長,只有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經濟抗風險能力,才能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三 經濟增長率波動幅度明顯大于全國,呈現大起大落態勢
1978~2017年,全國GDP年均增長9.50%。同期,山西GDP年均增長9.60%。從圖2-2可以直觀地看到山西GDP增長率波動幅度明顯大于全國平均水平。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經濟增長率的跨越幅度達20.8個百分點,全國只有11.4個百分點;山西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樣本標準差為4.64)大于全國經濟的波動幅度(樣本標準差2.74);山西經濟波動系數為0.45,也遠遠高于全國經濟波動系數0.28。在四輪周期性波動中,山西的波動幅度均大于全國,經濟的不穩定性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山西經濟運行態勢異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國經濟呈現L形增長態勢,經濟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轉變并實現平穩過渡;山西省經濟呈現了大起大落的W形增長態勢。經濟增長的大起大落容易引發經濟社會風險,特別是經濟衰退期,政府控制風險的回旋余地較小,宏觀管理難度較大,使得經濟增長的實績大打折扣。
圖2-2 山西與全國經濟增速比較
四 山西資源型經濟波動特征彰顯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一直作為全國能源原材料基地,在全國各省中具有相對獨特的省情。與全國及東南地區相比,山西經濟波動在總趨勢、總規律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呈現自身區域性特征:一是山西經濟的波動強度明顯大于全國和東南地區。二是山西經濟波動的擴張期明顯短于衰退期。全國和東南地區經濟處于擴張階段(即經濟增長速度由低走高的階段)的比重均超過50%,而山西這一比重不到40%。三是山西經濟進入增長型波動階段的時間明顯滯后于東南地區。山西作為能源原材料基地,在經濟運行中大起大落,異于全國平均水平。在能源原材料工業主導的重型產業結構下,一個或幾個主要產業的波動就容易造成整個經濟運行的大起大落。相對山東、河北等產業相對均衡的省份,山西抗御經濟波動副作用的能力要弱,經濟周期特別是衰退期出現的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問題突出,政府在控制風險方面的回旋余地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