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經濟:改革開放四十年
- 景世民 張文麗
- 2265字
- 2019-10-18 16:26:29
第一節 經濟增長波動研究的理論基礎
山西經濟增長和波動是全國宏觀總量經濟波動的局部體現,同時反映了山西資源型經濟增長波動的特征。應用經濟增長周期波動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可以具體分析山西省改革開放40年經濟增長波動變化的特征和原因,對山西經濟增長波動內在機理的研究,預測和把握山西未來經濟增長波動狀況,制定穩定性宏觀調控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 經濟增長和經濟波動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主題即長期經濟增長和中短期經濟周期性波動。經濟增長主要研究經濟發展的長期動力源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解決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問題;經濟增長的周期性波動更為關注短期經濟形勢,主要研究經濟波動規律、原因及相關政策調控,以穩定經濟增長。
經濟波動是指經濟變量或指標在經濟活動中沿著長期趨勢水平的偏離運動過程,在這一運動過程中交替出現擴張與收縮、繁榮與蕭條、高漲與衰退現象。經濟波動的原因受多方因素影響,表現為偏離均衡狀態但圍繞均衡水平上下震蕩的一種形態。按照經濟波動形態是否具有一定規律性可分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波動。經濟波動可分解為長期趨勢、周期波動、季節波動和隨機波動四種。長期趨勢代表經濟指標或經濟變量在一定時間內的基本趨勢和發展水平;周期波動指經濟指標或經濟變量圍繞長期趨勢上下波動并周而復始往復運動的過程,一個周期波動一般經歷高峰、下行階段、谷底、上行階段;季節波動指經濟指標隨著季節交替而發生相應的改變;隨機波動也稱不規則波動,是由隨機方式或偶然因素引起的沖擊波動,這些因素具有不規律性、偶發性特點,但其出現會對經濟運行產生強烈的沖擊,如政治局勢、戰爭、自然災害等。
經濟波動又常常呈現出周期性的波動特征。經濟周期是經濟變量或指標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其某種特征反復出現的時間間隔。一個完整經濟周期包括經濟繁榮、經濟收縮、經濟蕭條和經濟擴張幾個階段,但周期表現僅是一種循環,并不具有嚴格的周期規律。也就是說,經濟周期特點一是圍繞長期趨勢有規律地擴張和收縮,二是周期活動反復出現,但周期波動特征具有隨機性和不規則性,其發生的時間和周期持續時長難以預期。經濟學家按照經濟周期持續的時間長短將經濟周期劃分為基欽周期、朱格拉周期、庫茲涅茨周期與康德拉基耶夫周期,這一周期類型的劃分僅是理論上的,實踐中并沒有得到多少驗證。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有經濟內在力量、隨機沖擊、貨幣政策結果、內部結構和外部沖擊共同作用等,總的來說,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內在傳導機制的作用也有外部沖擊的多重影響。
二 經濟波動機理分析
關于經濟周期波動的機理及原因國內外經濟學家或是從總需求、總供給角度分析,或是從內生與外部沖擊研究,代表性理論有純貨幣經濟周期理論、消費不足論、投資過度論、創新理論、真實商業周期理論和外部沖擊理論。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經濟學家對經濟不穩定問題的普遍重視,在這個研究高潮中,凱恩斯的理論是先導,凱恩斯認為由于邊際消費傾向小于l,所以出現消費不足是必然的,此時只要投資需求能夠彌補這個缺口,經濟就能保持穩定,然而,決定投資的因素——資本邊際效率(投資者對未來收益的預期)具有不穩定性,所以經濟危機往往爆發于“資本邊際效率的突然崩潰”,而經濟危機的周期性正是源于資本邊際效率的周期性變化。同時,凱恩斯還發展了乘數機制用于解釋經濟的積累性波動,并指出經濟周期持續的時間與固定資產更新和存貨消耗的時間相關。
20世紀60年代,許多經濟學家致力于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的動態化。這一時期的理論基本上都是用“乘數—加速數”原理解釋經濟周期的。20世紀80年代起,新凱恩斯主義根據市場不完全競爭、不完善市場、異質勞動和信息不對稱等產生的合作失敗和宏觀經濟外部性,重新得到了實際產量經常波動、波動具有非均衡性質、名義總需求沖擊可以造成非均衡實際產量波動和政府應對經濟進行一定程度干預的結論。20世紀70年代,西方經濟學領域內逐漸形成了幾個新的派別,在分析方法和假設前提下表現出向凱恩斯主義以前經濟學的回歸。這些學派認為經濟周期波動不可能完全是內生的,技術創新、世界市場價格波動、預期和偏好的變動以及宏觀調控政策等外生因素都可能對經濟造成沖擊。
三 經濟波動主要研究成果
關于經濟波動的特征、原因及逆周期政策調節等方面國內外學者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西方經濟學對于經濟周期的代表性理論有純貨幣經濟周期理論、消費不足論、投資過度論和創新理論及現代凱恩斯主義的周期理論。理論界開始關注和研究我國經濟增長中的波動和周期問題,始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經有很大發展。學者們對比改革開放前后我國經濟增長的數據,發現我國經濟波動的特點由“大起大落”型轉為“高位—平緩”型;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逐步減弱,經濟長波態勢逐漸明顯,主要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穩定政策的出現以及財政和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所帶來的宏觀經濟穩定政策的制度基礎、作用機制和作用工具的逐步完善;2000年之后學界對我國經濟周期的運行特點及拐點識別進行深入研究,并成功識別出經濟周期拐點,研究發現我國GDP增長率9.6%是擴張與收縮的臨界點。總之,國內外理論界圍繞經濟波動的特征、周期、機理都做了深入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山西經濟波動從外部特征、影響因素到形成機制等也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分析山西經濟增長特征、借鑒經濟波動理論已有研究成果,探究改革開放40年山西經濟增長波動的階段性特點及其形成機制,對于預測和把握山西未來經濟增長波動狀況、熨平經濟增長大起大落都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