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 權威的相關研究

(一)權威基礎理論的相關研究

一般認為,社會設置的維持和運轉都依靠一定的權威,權威是規范和準則所支持的對他人施加影響的一種力量,其大小取決于人們的服從程度。[4]

在社會學中,馬克斯·韋伯對于權威的系統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他根據合法性基礎的不同,將權威劃分出三種類型:傳統型權威、魅力型權威和合法型權威。傳統型權威來自傳統的習俗道德,這種權威中支配者對于權力具有終身制和無限制的特點,而且可以將這種權力傳承給自己的后裔。魅力型權威依賴于非人格的組織機構和制度規范,建立在理性和對法定授權的信任之上。合法型權威則建立在對個人的人格品質和優秀的感召力之上。通常認為,為了維持支配的穩定性,魅力型權威最終會向傳統型權威或合法型權威轉化,或成為兩者的結合。[5]

美國學者丹尼斯·朗從權威的服從動機出發,將權威劃分成強制性權威、誘導性權威、合法權威、合格權威和個人權威五種類型。[6]強制性權威是指權威客體如果拒絕服從,可能會產生消極后果。誘導性權威則依靠給予獎勵而非剝奪威脅達到使權威客體服從的目的。合法權威是建立在合法性權力關系之上,權威主體享有法理性地發出命令的權力,權威客體也理應有服從義務。合格權威則是來源于權威主體對專有技能或知識的掌握,提供的服務能夠滿足符合權威客體的利益需求。權威客體在這種關系中的服務是處于一種對其掌握的知識技能的信任。這種權威的綜合性和強度一般較低,取決于權威客體所獲得的服務質量,維持持續性必須滿足其最低水平的服務需要。個人權威的來源有兩種:一方面是權威主體個人的品質和魅力,另一方面則是權威客體對權威主體的個體特殊感受。

切斯特·巴納德的權威理論強調了權威客體在權威關系中的重要性。巴納德認為,權威關系是由主體和客體兩部分構成的,分別是發出命令者和接受命令者。在這一關系中,接受命令者對權威關系成立具有決定性作用,假如接受者不服從發出者的下令,則意味著該命令的權威對他并沒有發生作用,權威也就無從產生。因此,在巴納德的理論中,權威是自下而上產生的一種過程,是由接受命令者而非權威享有者決定的。[7]

國內學者對于權威也提出了諸多見解。朱智賢從權威的表現將權威分為正式權威和非正式權威。正式權威也稱官方權威,是由法律、章程和條例等正式法定手續所賦予的,在使用這種權威時,主體會受到其在群體中的角色的制約。非正式權威也可以叫作民間權威,來自個人的某些特殊品質、生活閱歷或者專業知識技能等在某些群體或社會組織中產生影響,從而得到權威客體的自發承認。但無論是哪一種權威,其最終所呈現的都是某個個人或群體對其他個體或群體的影響。[8]程繼隆認為權威是不包括暴力形式在內的,使人信從的力量,是基于兩個基本要素產生的:自愿服從與信仰體系。[9]學者洪向華認為,在實際研究中,權威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存在多種多樣的劃分方式,但由于權威反映的是一種服從關系,這種服從包括強制性和自覺兩個方面,因此可以將權威劃分為強制性權威和自覺的權威兩種基本類型。[10]學者劉遲結合韋伯對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的分析,將個人權威分為形式權威和實質權威。形式權威的首要特征是源于法律法規的支持,其來源是正式制度的法律法規設置,這種權威來源于對制度的服從。實質權威則是共識范圍中,服從者通過心理感受建立起主觀認同與信服,與韋伯的魅力型權威不同的是,實質權威是界定在城市社會中以形式權威為前提的一類人群。[11]王力則根據權威的概念和分類,認為權威關系可以從影響層面、認同層面和命令層面進行測量。[12]

(二)雙重權威的相關研究

(1)社區權威

國內學者朱健剛對國際上關于西方城市社區權力的研究進行了總結,認為社區權力存在三種途徑:“精英”途徑、“多元”分析途徑、“民族-國家”途徑。“精英”途徑認為從社區權力分配來看,主要部分是由商業精英所占有的?!岸嘣狈治鐾緩絼t認為社區內部實際存在多頭民主,行政長官是由各種不同的少數人團體代表各方利益的博弈結果?!懊褡?國家”途徑則分析了社會轉型過程,認為社會轉型是一個社區受到國家和全民文化滲透的過程,包括行政制約、社會規范、意識形態等,通過全民性的滲透,社區逐漸走出獨立自主,成為國家和新社會的行政細胞。[13]

關于本土社區權威的研究,學者劉遲在其《制度空間與基層社區權威生成》一書中,從縱向的歷史性背景出發,討論了我國城市基層治理的強政治性特點。他認為這種特點并非從現代中國開始,而是與古代中國城市建設一脈相承,在王權的專制統一背景下城市建立之初就帶有一致的政治色彩。隨后,他又從制度空間和總分分析視角出發,從權威生產的區域性因素、制度層面的社會性因素探討了當代社區組織權威生成的可能性——制度空間構成了社區組織權威得以不斷生成、運作和接替的背景,為其提供了區域性場所和必要的網絡資源,這也是社區組織權威生成問題的內在機制。最后,研究從社區微觀層面的互動中,分析了兩種不同的社區權威類型——實質權威與形式權威,以及這兩種權威背后的形成機制,并考慮了尋找合理性社區權威的可能性。[14]

(2)專業權威

早期的職業社會學研究從結構-功能主義視角出發,對于專業的討論主要是從專業特征的角度出發,評估專業的標準和特征。格林伍德在其《專業的屬性》中則從專業特征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專業之所以成為專業,應該有其理論依據和科學基礎,在社會中被廣泛認可,專業技能的掌握和運用能力成為該領域的重要評價標準,專業內部有一套完整的倫理守則,專業文化在職業群體中得到廣泛認可這五種特征。[15]國內學者趙康結合國內外對專業屬性的研究,認為充分成熟的專業應該有六條標準:形成了一個正式的全日制職業;具有專業組織與倫理法規;具有被鑒定為實用且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科學體系;服務和社會利益定向;社區的支持和認可;實現專業自治。[16]

學者埃弗雷特·修斯則提出從敘事、話語實踐的角度來理解專業,將專業主義視為一個權力建構過程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他指出,真正的問題并非“一個職業是否足以成為專業”,而是“在何種情況下一個職業和職業群體嘗試轉變為一個專業和專業人士”。這一提問將“一個職業是否稱得上是專業”轉移到了“一個職業如何爭取專業地位”的努力上去。這一視角將專業化視為一個不斷與外部政治、經濟和社會力量互動,并謀求對專業資源、認知權威的控制的動態過程。[17]埃利奧特·弗萊森則認為在我們生活的現實環境中充斥著各種“專業權力”,專業權力的建構過程是對書面知識制度化的實踐過程。專業權力的來源并非專業標準,而是某類資源占有者和服務生產者制造并控制專業市場的過程,根本話語權來源于社會權力因素。[18]在這一背景下,新聞專業主義提出了實現專業認同、建構專業權威的需求;認為專業權威是專業理想信念和實踐倫理相結合的專業門檻,是將新聞專業與其他社會專業進行區分的標志。對于新聞業來說,樹立專業權威是使專業保持獨立自主,規范自身,實現為公眾服務的一種必需的要求。[19]

在專業權威的實踐研究方面,國內外關于教師權威的研究較多。鄭錦松在其《教師權威研究》中提出,教師權威是權力因素和威信因素相結合的產物,權力因素是教師權威的外源影響因素,包括傳統權威、法理權威和制度權威;威信因素則是內源影響因素,包括道德權威、知識權威和感召權威。[20]美國學者R.克利夫頓和L.羅伯特根據韋伯對權威的劃分提出了教師權威是制度與個人相結合的產物,合法性的制度讓教師這一職業獲得了傳統權威和法定權威,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個人因素則讓教師獲得了專業權威和感召權威,兩種因素相互結合,構成了教師專業權威的完整體系。[21]

二 專業關系的相關研究

(一)專業關系理論的相關研究

專業關系作為社會工作實務的重要維度,是展開專業服務的基礎,它有利于規范專業工作者角色,為專業實踐限定責任權利框架,能夠在專業規范中幫助案主解決問題,提升案主能力,實現案主發展。我國學界把專業關系的性質主要歸類為以下六點:目的性、時間性、不平等性、兼容性、動態性、非互助性。[22]專業關系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將專業社會工作與普通的助人服務劃分開來,讓專業有界限依據可循,從實務上來講,對于專業關系性質的認知和實踐是明晰專業工作的參考標準。對專業關系的定義,國內外學者雖然對專業關系都各有闡釋,但基本都認為專業關系是一種動態的、交互的關系,發生在案主與服務對象之間,最終目的是幫助案主增能,解決問題和滿足需求。比斯提克認為專業關系呈現的是專業關系雙方的感受與交互反應關系。[23]黃維憲等人認為專業關系是社工與案主的情緒態度的交互反應過程,目的在于建立幫助案主適應解決問題的情境。[24]廖利榮也提出,專業關系是指專業人員和案主的內在感覺和外在表現的動態交互反應過程,專業工作者能夠借助這種交互作用以協助案主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的改善和增強。[25]

在專業關系問題的理論研究中,主要包含了對專業界限與多重關系(也稱雙重關系,本文采用多重關系這一命名)兩個概念的討論。其中,專業界限的本質起源于社會分工,是劃分專業的重要特征。對專業界限的研究,學界中主要區分為專業界限破壞與專業界限重疊兩種——專業界限破壞通常帶有惡性色彩,專業工作者可能為了個人利益,利用其專業權力,通過違背專業倫理和職業道德對案主造成精神或物質傷害;專業界限重疊在學界討論中則具有兩面性,良性的專業界限重疊有可能推進專業關系的發展,但依然存在不良的風險。多重關系則是指在社會工作實務中,除專業關系外社工與服務對象之間還存在其他關系。對多重關系進行控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在服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與案主進行接觸可能會產生一些私人情感或價值,從而使社工從個人角度出發做出某種行為,破壞專業倫理與行為規范??刂贫嘀仃P系需要專業工作者認清在服務中的專業角色和個人角色,保障服務的專業性。雖然也有研究者認為臨床社會工作實踐限制多重關系可能會帶來諸多問題,但從西方社會工作官方守則上來看,主流上仍然認為多重關系存在潛在危害性應該盡量避免,在避免不了時,社工應當對多重關系保持謹慎態度,以保護案主利益,預防對服務對象的潛在傷害。

(二)專業關系本土化的相關研究

(1)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對專業社會工作的影響研究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起源于西方國家,在國際上通常被稱為公共服務合同外包,香港則稱之為社會福利服務自主,內地一般稱之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26]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從屬于這一概念,在對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具體的研究中,一些學者從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實踐出發,認為目前形成了兩大類購買模式:崗位購買與項目購買。[27]

在項目購買起步較早的廣州地區,項目服務主要通過各街道的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進行運作。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在街道的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引入民辦社工機構承接運營,建立以社工為主體的跨專業合作團隊,為社區居民提供專業服務。[28]有學者總結分析了項目購買模式的優勢,認為項目購買模式下,政府與社工機構職能分離,社工在社工機構內開展服務時,社區與政府的關系較弱,項目承包的方式使社工機構和社工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專長,獨立自主地開展服務,減少行政限制,提高服務質量,與崗位購買模式下政府需協調崗位設置處理機構、用人單位和社工之間的矛盾相比具有一定優勢。[29]朱希峰認為,項目化最大的好處是把社會工作者的人力資源成本放在了比較合理的位置。[30]

但項目購買的方式依然存在不足,就實務開展而言,最主要的部分在于專業機構對政府的過分依賴。韋鵬通過分析社工機構的資金來源指出,在美國,政府撥款只占非營利組織資金來源的31%,中國香港地區社工機構的資金來源也由多個部分構成,主要包括特區政府、市場和第三部門,其中政府撥款僅占資金來源的67%。[31]但就內地專業社會工作發展來看,內地社工機構的資金來源顯然不具備多樣性特征,基本完全依賴于政府。張省等人認為目前項目來源渠道相對單一,造成社工機構對政府的依賴,自主運營能力不足,同時還有社工專業性服務領域局限、履行社會公益程度低等問題。[32]董云芳則認為在買賣關系不對等的情況下,社工作為一線專業人員的合法地位和權益都難以保障。在嵌入式發展的背景下,實際上專業社會工作面臨的是被政府吞并甚至吞沒的困境,影響著專業社會工作的實踐與健康發展。[33]

(2)關于本土化的專業關系研究

筆者通過文獻閱讀可知,目前我國對于本土化專業關系的探析基本從價值層面和文化制度出發,探析了我國專業關系的建構與西方專業關系的不同和本土特點。

從價值基礎來看,張菡通過分析西方宗教背景,認為基督教中的博愛思想帶有濃厚的普世主義色彩,這賦予了利他行為一種神圣感和使命感,而儒家文化中孔子主張的“仁”實現方式則是“親親”,是以自己為中心對他人劃分出遠近親疏。[34]李莉、張璐瑤通過比較中西方社會工作價值觀特點認為,西方社會受文藝復興影響,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強調獨立精神與平等,中國文化則受儒家思想影響,具有群體性特征,強調中庸之道,因此在遇見困難時首先會考慮自我消解或尋求親近關系輔助。[35]曹翠翠則指出本土價值觀中“官本位”的求助思想,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就把接受上級領導看作理所當然,因此在遇到問題時也會自覺依靠政府解決問題。[36]

王思斌指出,中國社會的求助關系深受文化、社會制度與社會結構的影響,專業社會工作在本土進行發展時,需要從這三個角度來考慮如何進入求助體系,發揮社會工作的作用。[37]劉志紅認為專業社會工作在考慮專業關系問題時,應該從中國文化背景來進行本土化思考。中國社會關系是人情、人倫與人緣的三位一體,專業關系應該以此為落腳點進行探究。[38]馬志強從社會工作求助模式的轉向出發,分析了專業社會工作在本土的發展,需要經歷熟人關系到專業關系的轉換過程,當專業社會工作大范圍鋪開發展時,以熟人關系為基礎的求助模式必然會式微,國內現狀正處于這種轉向的拐點。[39]李爽、俞鑫榮則從人情與面子理論出發,探討了本土社會工作中情感對專業關系的重要性,這種影響本質是來源于中西方信任模式的差異。[40]

在諸多相關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國主流學界對于專業關系基礎的看法,認同國內處于差序格局的熟人社會中,在面對專業關系時,不能僅依靠制度信任建立專業關系,而且需要以中國人情關系的人際信任為基礎。王思斌提出人文主義社會工作模式,主要包括:一是社工需要通過主動探詢而啟發有需要者表達自己的需要,積極主動地提供幫助;二是不能一味要求案主自決,而是需要與案主進行真切的交流互動,幫助案主甚至與案主共同做出對其有利的選擇;三是認識到社工與案主之間應該是一種合作信任的關系,其建立基礎是情感信任與理性溝通兩者的結合。[41]

而對于多重關系的探討,曾群認為在本土文化背景下,良性的多重關系是可以接受并存在的。[42]閆濤認為在中國這種熟人社會中,追求建立純粹的專業關系并不一定就對服務有利,在秉持專業價值觀的情況下,社工采取措施主動突破專業界限,通過建立良好的私人關系“曲線救國”,進而開展專業服務。[43]余佳妮認為對專業關系的界限界定應當進行適應國情的思考,對其可能帶來的潛在傷害則應該通過制度的完善與監督來控制。[44]由這些研究可以看出,在國內對本土化專業關系的雙重關系基本持承認態度,認為在國情之中,主動適應和理性發展雙重關系是一種符合本土專業社會工作建設需求的選擇。

三 對現有研究的評價

通過對相關文獻和研究成果的整理歸納,可以發現:權威并不是天然的,其存在是具有條件的,通過有影響力的方式進行呈現。在權威關系中,權威客體對權威主體的承認是權威關系成立的重要條件。就社區權威而言,除了城市基層組織自古以來的政治因素影響外,現代社區權威的合法性主要來源于制度規范,并通過對社區資源的控制得以不斷強化。專業權威則來源于專業獨有的專業知識技能,屬于一種合格權威。其發展是一種與經濟和社會互動的動態過程,在實踐過程中,專業權威實際包含了專業與專業者兩個方面,是制度性權威與非制度性權威結合的產物。在實務領域中要建立和維系專業權威,通常需要將專業知識技能和專業人員的個人魅力相結合,才能穩固支撐起一種職業的專業權威。同時,專業權威的建立無疑對專業建設發展也影響深遠,更加利于制定專業規范和框架守則。

從專業關系的角度來看,以往學者都注意到了專業關系對專業社會工作的重要性,發現了專業關系中存在的問題。而在對專業關系本土化的研究中可以發現,無論是從政府購買社工服務這一行政層面,還是從文化與價值層面來看,我國社會工作都存在本土化的問題,這種問題投射到專業關系中,使我國專業關系與西方社會工作存在差異。在已有研究里,針對這種差異也有學者提出了建議和方法,探索性地指出了專業關系適應本土發展的一些新模式。

但同時可以發現,在目前的研究里,針對政府購買服務項目中專業關系的微觀研究還存在空白。對于本土化專業關系的討論,基本是基于文化或行政的一種宏觀角度展開的。社區服務項目作為目前專業社會工作發展的重要場域之一,當專業社會工作嵌入本土社會工作中發展作為一種既定事實存在時,專業關系存在怎樣的問題,受到了怎樣的影響,對于政府購買服務的目的和專業社會工作的目的造成了怎樣的沖擊,這些問題都還存在討論的空間。

本文以案例小組為基礎,將社區權威和專業權威作為切入點,分析在社區空間中非專業與專業兩個部分對專業服務的影響力,探討在政府購買社區服務項目中社會工作專業關系的特點。文章從權威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出發,根據社區權威與專業權威在服務進程中的特征,分析在政府購買服務的社區空間中,專業關系具體所受到的影響,解釋并進一步剖析政府購買服務中存在的專業關系問題與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州市| 柘荣县| 沁水县| 新乡县| 麦盖提县| 伊宁市| 台江县| 承德县| 永嘉县| 资中县| 额济纳旗| 华阴市| 盱眙县| 汨罗市| 鸡西市| 海伦市| 闽清县| 义马市| 彝良县| 东方市| 兴安县| 千阳县| 柏乡县| 青龙| 麻城市| 商丘市| 刚察县| 雅江县| 桂平市| 七台河市| 库伦旗| 佛教| 合作市| 甘孜县| 木兰县| 托克托县| 汉阴县| 台山市| 肥城市| 尼玛县| 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