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明治維新后日本取引所的產生、發展與變遷

交易所在日本被稱為取引所,股票交易所叫作株式取引所。[12]日本的取引所起源于明治維新前各地政府為了維持米價穩定而在米谷集市實施的按米期票來買賣米谷期貨的制度。不過,日本股票交易所的設立雖然發源于本國原有的米谷期貨交易制度,但其辦法實際上是仿效于泰西各國[13]。1874年明治政府即發布取引所條例,提倡設立交易所,1876年設立株式會社大阪堂島米谷取引所。從明治維新后至二戰結束,日本的取引所制度大體經歷了殖產興業、產業革命、經濟蕭條與整理、戰時經濟與金融統制等歷史階段的演進。

一 殖產興業時期取引所開始設立

明治政府成立后至1886年產業革命開始的這段時間是日本資本主義經濟形成的時期,也是殖產興業政策施行的時期。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決心向西方學習,誓與歐美列強為伍。為此,明治政府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為求知識于世界,從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派出了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正使,參議木戶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輔伊藤博文等為副使的龐大的政府代表團,歷時一年零十個月,相繼訪問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等12個歐美國家,實地考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政治、經濟、金融、公債、軍事等制度,由此加深了日本政府領導層對歐美資本主義的了解,明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方向。從1870年到1886年,明治政府用大約16年的時間來實施殖產興業政策,逐步完善各項經濟制度,促進經濟的近代化,開始走上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正常軌道。資本主義經濟是建立在私有制和雇傭勞動關系基礎之上的發達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又是以市場機制作為資源分配主要方式的經濟運行模式。資本主義的再生產不是簡單再生產而是擴大再生產,依托不斷擴大的市場實現商品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流通又是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的必要環節。因而殖產興業時期的日本需要從西方引進交易所這種新型的市場組織制度,改造原有傳統的、缺乏組織和管理的、相對分割的國內市場,建立適應殖產興業政策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的統一的商品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市場。

日本國內取引所的發展以物品交易所的出現為其發端。日本最早的物品交易所是1876年(明治9年)設立的株式會社大阪堂島米谷取引所(9月25日)、株式會社東京米谷商品取引所(9月27日)、株式會社近江米取引所(9月28日)、株式會社下關米取引所(11月3日)。這些物品或物券交易所均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制度,而且都是以米谷等農產品為交易的標的物。此后日本的米谷取引所繼續發展,到1884年有11家米谷取引所(也稱為米商會所)及米谷證券交易所,買賣米谷等商品[14]

在物品交易所設立之后,證券交易所也在日本相繼出現。日本的證券交易所即株式取引所是適應公債及產業證券的發行與流通的需要而設立的。眾所周知,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殖產興業時期日本獲取原始資本的兩個重要手段分別是仿效歐美國家,建立本國的公債制度和公司制度,通過發行公債和產業證券來籌集資金。

手段一是建立近代公債制度,發行各類公債。為了解除封建義務、減輕財政負擔并積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本,明治政府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秩祿改革”,模仿歐美的公債制度,制定各種公債條例,通過發行公債來籌措近代化所需的財政資金。

明治政府初建時期,主持財政事務的由利公正鑒于財政困難,采用發行不兌換的政府紙幣(“太政官紙幣”)來籌集財政資金。他提出募集會計基本金300萬日元、發行“太政官紙幣”3000萬兩的計劃,同時規定此項政府債務可以用地租抵押,另外還規定了返還期限以及按月返還利息的辦法。照此計劃,1865年至1869年5月,明治政府共發行紙幣4800萬兩。這筆政府債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具有近代“國債”的性質[15],是日本近代國債的萌芽。1870年明治政府在英國倫敦發行“九分利息英幣公債”,從國外籌資用以鋪設鐵路,這是日本最初發行的近代意義的公債。可見,日本的公債發端于國外公債,并與實業建設有關。

1873年,為了償還明治維新前后各藩地的債務,明治政府制定了《新舊公債證書發行條例》,以公債的形式繼承幕府時代的各種債務,開始發行國內公債。同年,明治政府實施“家祿奉還制度”以減輕財政負擔;但是為了讓舊官僚、舊貴族獲得生存和就業的資金,明治政府又在1874年制定《秩祿公債證書發行條例》,發行秩祿公債,以現金和公債形式向前者支付補償金。從1873年12月到1875年7月,明治政府共向135884名要求奉還家祿者支付了3589.2679萬日元的補償金。為籌集此項資金,明治政府發行了1656.5850萬日元的秩祿公債[16]

明治政府從1875年9月開始實行“金祿制”。1876年頒布士族“廢刀令”,制定《金祿公債發行條例》,發行金祿公債,以公債證書和部分現金一次性贖買剩余舊官僚、貴族的俸祿[17]。1878年為了救濟舊神官,明治政府制定《舊神官俸祿處分方法》,發行舊神官俸祿公債。截至1876年8月明治政府修訂《國立銀行條例》的時候,日本已經發行了秩祿公債、金祿公債、新公債和紙幣兌換公債等多種國債。

為了籌措產業發展資金、振興工業,明治政府根據大久保利通提出的《關于一般殖產及華士族授產的建議》,在1878年公布《創(起)業公債證書發行條例》,由官辦事業所發行創(起)業公債1000萬日元并設立起業基金[18],這是日本最早的公募國債。為了籌措鐵路建設資金,發展鐵路事業,明治政府在1884年公布了《中山鐵道公債證書條例》,發行鐵路公債;同年,日本大藏省為了規范公債的發行而頒布了有價證券條例。1886年松方正義就任大藏大臣期間,明治政府為了整頓此前發行的各種國債,減輕財政負擔,又統一法規和手續,制定整頓公債條例,開始發行短期的5分利整頓公債(轉期債),這是日本政府短期國債發行的開始。為了規范國債的發行,日本政府還建立了內務、大藏大臣規定借債事宜的許可制度。1886年之后日本又頒布《帝國憲法》(1889年),規定國債發行必須征得議會的承認。

殖產興業時期日本各地方政府也發行了地方債。為了控制地方債的發行,1879年明治政府確立了“發行地方債必須通過議會議決”的原則。1886年以后,為了完善日本的地方制度,明治政府又相繼頒布“市制及鎮村制”(1888年),頒布“府縣制”“郡制”(1890年),并根據這些法律,制定了關于地方債的具體規定,將地方債的發行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到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公債的發行、償還等制度已經相當完備。

總之,明治政府在1870~1886年,不僅發行了9分利、7分利的外債和非直接募集的新公債、舊公債、調換紙幣公債、士族就業公債、食祿公債、舊神官救濟公債、紙幣調換券、不記名公債等內債,而且發行了起業公債、中山道鐵路公債、海軍公債、整理公債、鐵路費補充公債等公募內債。公募債券的發行,事先要對潛在投資者廣泛地披露信息,此類債券發行后便于上市流轉。公募債券的這一特點又為其持有者提供了流動性,有助于維持公債發行市場投資者的購買力,促進公募債券發行規模的擴大。反過來,公債尤其是公募國債發行規模的擴大,對有組織的公債流通市場特別是證券交易所市場的建設提出了要求。

手段二是建立公司制度,發行公司股票與債券來籌集資本主義形成階段所需的資本。明治政府很早就認識到了資本以及和資本形成有關的公司、金融在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中的重要意義,認為“西洋技術與公司制度密不可分,在資本積累程度不高的情況下,與外國資本對抗”,必須從西方引進公司制度來“集中民間資本”[19]。為此,明治政府建立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發展本國的公司制度。

首先,明治政府建立公司的推進和管理機構。1868年明治政府設立商法司,1869年改設通商司,并在該司之下分設通商公司和兌換公司,前者負責商社的建立和管理,后者主管銀行業的發展和管理。

其次,明治政府出面推廣和普及有關公司的知識。明治政府和社會上的有識之士尤其是那些從海外游歷歸來的官員、商人[20],主持編寫了各種有關公司和銀行的教科書,發放到民間,積極宣傳西方公司制度的有關知識(例如公司制度的相關組織、法規等)。例如明治政府發行了《立會略則》《會社辨》《泰西商會法則》等有關公司的入門書籍,積極致力于有關公司的知識啟蒙。其中前兩本書還被明治政府發到府縣,再由各府縣以此為依據,發布有關設立公司的通告,這在實際上起到了法令性的引導作用。1872年明治政府仿照美國《國民銀行條例》,頒行《國立銀行條例》和《國立銀行成規》。《國立銀行條例》介紹了大量有關公司制的基本常識,尤其是對股份公司的組織、運營作了詳細的規定,其中第12條承認了有限責任。因此,《國立銀行條例》不僅是一部銀行法規,而且是一部有關公司制度的教科書和日本最初設立股份公司制企業的相關法規。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明治政府在維新初期就注意引進股份有限公司制度來發展日本的新式銀行業和其他產業[21]

此外,明治政府還采取了旨在推動公司發展的一系列措施。一是將民間創辦公司的許可設立主義改為自由設立主義。二是將新設公司的審批權限下放給地方官員并簡化公司設立的申請手續。例如東京府就規定,民間創辦公司不需申請,只要將公司章程等提交所在區的官員就可以。這些寬松的政策使得民間創辦公司很容易。三是強制富豪商人出資設立商社以促進公司的發展。以“東京商社”的設立為例,日本政府告知富豪們,不參加商社就是妨礙進步,要和家族一起被遣放。該通告迫使富豪們驚慌不已地參加了結社活動[22]

再次,明治政府出資設立公司作為全國之示范。為了號召全國商人積極拓展對外貿易,促進本國資本原始積累,1869年山中右衛門等6家民間富商出資創辦了日本歷史上最早的公司——大阪貿易公司和匯兌公司(大阪通商會社和為替會社)。其中大阪匯兌公司主要經營存放款、發行貨幣和銀行券、匯兌貨幣等業務,實際上是不叫銀行的銀行。同年稍后,明治政府和各地的商人為了共同的貿易利益而在全國8個城市設立通商公司及其金融機構——兌換公司,這是兩家以西方公司制度為“規范”的合資公司(無限公司)。1871年開始,明治政府為了發展貿易金融事業而獎勸通商會社和為替會社,在東京和大阪等地設立了若干分支機構。這種半官半民的早期公司在日本經濟近代化的初期起了較好的示范作用。日本經濟史學家新保博就認為,作為股份公司制度引入日本的前提,大阪通商會社和為替會社在日本公司制度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能忽視的[23]。1872年日本政府頒布《國立銀行條例》,建立日本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國立銀行,以此作為民間創設股份公司的模板。

最后,明治政府堅持對公司進行法制化管理。日本公司制的成功推進,與明治政府的干預是分不開的。明治初期的日本缺乏統一的、規范的公司法規,加上明治政府一度將公司審批權下放地方,結果是:一方面,日本國內依據特定法規設立的股份公司中有一部分是名符其實的股份公司,例如東京株式取引所、東京海上保險等,這些公司取得了成功并產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另一方面,由于民間設立公司較為便利,而且國內還缺乏統一的公司法規,所以此時的日本除了根據特定條例成立的國立銀行和特定行業的少數公司外,絕大多數的公司都存在不規范的問題,還算不上是真正的公司或股份公司。日本公司的發展也出現了混亂無序的局面。大部分所謂的公司制企業由于低效率而在1880年開始的通貨緊縮時期就被淘汰掉了。

為了真正確立和健全公司制度,日本政府發布了一系列與“殖產興業”有關的法規。從財政、稅收、技術推廣、復式記賬法和新會計制度的普及等方面為近代公司制度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和企業制度環境。另外,早在19世紀80年代,明治政府就開始了全國統一的商法的制定工作。1881年明治政府任命德國法學家萊斯拉起草《商法》草案,1884年完成。該法律草案后來獲準通過,成為產業革命時期所實行的商法的基礎,奠定了日本公司規范化發展的法律基礎。

公司的規范化發展使得日本涌現了一批經營規范并成功的公司,從而產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日本的公司尤其是股份公司獲得了新的發展。1883年日本有1793家公司。1885年公司數量增加到2457家,其中股份公司有1135家;公司實收資本從10632萬日元增加到19460萬日元以上。從個人持股情況看,1880年日本全國共有股東24.5萬人,隨后股東人數逐年增多,到1888年,股東人數已增加到了68.4萬人;同時期每家公司的平均股東人數也從56.9人上升至97.1人。1885年日本全國公司實繳資本總額達到1.74億日元,其中股份公司的資本占了87%[24]。1886年左右,日本出現創辦公司的熱潮并開始了產業革命[25]

殖產興業時期日本公司的資本有不少是通過發行股票籌集的。1872年第一國立銀行發行了日本最早的公募股票。此后,日本國立、私立銀行以及各種股份公司的股票發行與流通在日本逐漸盛行。公司設立逐漸增多以及產業證券發行意愿的增強,使得建立有組織的產業證券流通市場也變得迫切起來。實際上從19世紀70年代初開始,明治政府就著手引進西方的證券交易制度來創設本國的證券交易所了。

1874年明治政府仿效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制度而制定了株式取引所條例,但是該法律因為不適合當時日本國內的狀態而未能實行。1877年2月15日日本設立了株式會社新潟米谷株式取引所,這是一家物、券兼營的交易所。隨后明治政府又參酌歐美各國交易所的實例以及日本國內的交易習慣,在1878年發布修正的株式取引所條例。遵奉該條例,日本在1877年12月28日和1878年6月11日設立了株式會社東京株式取引所及株式會社大阪株式取引所,這是日本設立最早的專業的證券交易所。1884年后日本又設立了株式會社博德株式米取引所(1884年2月9日)。總計在1885年以前日本有4家證券或物券取引所買賣有價證券(見表1-1)。這些證券或物券取引所早期的證券業務主要集中于公債的交易,后來隨著殖產興業的發展和公司熱的出現,上市交易的公司股票數量才逐漸增多。從取引所的營業區域來看,這個時期日本的物券取引所大多是地方性的小交易所,不少取引所的營業區域局限于若干町(鎮)村,其作用力及影響范圍有限(見表1-1)。

表1-1 1886年以前日本國內設立的取引所一覽

表1-1 1886年以前日本國內設立的取引所一覽-續表1

表1-1 1886年以前日本國內設立的取引所一覽-續表2

明治政府在殖產興業時期曾多次嘗試模仿歐美國家以會員制為主的交易所制度來構建本國的交易所制度,但都因脫離日本當時的國情而未能成功。

早在1878年,明治政府就頒布新的取引所條例來取代舊條例,試圖規范交易所的發展[26]。隨后,明治政府又在1882年頒布修改的取引所條例,但是該條例“所取的方針,卻使已開的(交易所)由經營困難,(淪落到)相繼幾陷于停頓之境”。[27]接著明治政府又在1887年修改取引所條例,發布法國式的株式取引所條例,試圖將歐美交易所的經營慣例行之于日本的取引所,規定維新改革時已經被采用、在日本諸多取引所的米谷交易中盛行的“對賬米法”等傳統的商事習慣不得礙及引進的歐美慣例,希望將營利性的股份制取引所改組為非營利性的會員制取引所以便抑制交易所的投機;但是該舉措脫離了此時日本國內取引所發展的土壤與條件,因而引起了大麻煩,遭致股份制取引所股東等既得利益集團的抵制而成為空文[28]。由于交易所的發展未得其法,所以日本的取引所在1877~1887年間基本上沒有發展,無論是米商會所或是株式取引所,其數量和資本幾乎沒有變化(見表1-2)。

表1-2 1887年以前日本國內取引所發展概況

二 產業革命時期取引所蓬勃發展

日本的產業革命開始于1886年日本興辦公司熱潮的出現,完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壟斷資本的形成。19世紀80年代初,松方正義領導的財政經濟改革使日本基本上走完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產業革命時期,明治政府持續規范日本公司的發展,使得日本涌現了一批經營規范并成功的公司,從而產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1882年日本銀行成立后,用三年的時間統一了日本國內的紙幣,確立了日本的中央銀行制度并有效地控制了國內的通貨膨脹,物價和利率因此回落,而利率的降低又促進了國內投資發展。日本在1886年左右出現了興辦公司的熱潮并由此開始了產業革命[29]。1883年日本有1793家公司,1885年公司數量增加到2457家,其中股份公司有1135家;公司實收資本從1億632萬日元增加到1億9460萬日元以上,其中股份公司的資本占了87%。1887年日本官方正式承認股份公司制度后,公司尤其是股份公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到1888年,日本公司的股東人數增加到68.4萬人,每家公司的平均股東人數也從同期的56.9人上升至97.1人。1889年日本公司數量增加到了2389家,其中股份公司有1290家,占公司總數的54%[30];當年日本公司的實繳資本總額增至6.22億日元,其中股份公司的資本占了90.1%[31]。1890年日本頒布了舊商法,1893年開始實施舊商法中的公司篇的條款,對股份公司、合資公司、合名公司作了明確、統一的規范,至此基本上確立了日本的股份公司制度。

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國內投資和產業革命的發展,以重工業為代表的日本財閥資本和國家資本迅速發展起來,至1911年前后,日本完成了產業革命并且開始形成了壟斷資本。投資乘數的作用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在1860~1913年為4.1%[32],而產業革命后期的1893~1907年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4.3%,其中增長最快的年份達到23.3%[33]。收入的增長以及收入加速數的作用,又引致日本海內外投資需求的進一步擴張,日本公司的設立持續增加。1896年公司數量增加到4596家,其中股份公司有2583家,占公司總數的56.2%;公司實收資本增加到3億9700萬日元,其中股份公司資本為3億5690日元,占公司總實收資本的89.9%;平均每家公司實收資本8.7萬日元,每家股份公司實收資本平均為13.9萬日元[34]。1898年公司數量增加到7000家,資本金為6億2000萬日元,股東有68.4萬人,平均每個股東的資本金接近1000日元。1907年公司數量增加到10000家,資本金達到11億1000萬日元。這個時期,在日本設立股份公司,通過發行股票和公司債券來籌集資本,已經“成為社會積累的新的強有力的杠桿”[35];這一杠桿作用的發揮又必須借力于有組織的證券市場,因為日本公司的資本有不少是通過在證券市場發行股票和公司債券籌集的。1872年第一國立銀行發行日本最早的公募股票后,日本國立、私立銀行以及各種股份公司的股票發行與流通逐漸盛行起來。1890年日本頒布的舊商法,首次列入公司債制度;同年大阪鐵路公司發行了日本最早的公司債券。1898年后,日本又開始發行金融債券。公司數量的增多及其利用證券發行來融資的意愿增強,成為推動證券交易所市場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力量。

日本近代的資本主義發展是與其奉行的軍國主義擴張政策聯系在一起的。產業革命期間,明治政府的財政支出規模逐年擴大,其中軍費開支一直占到財政支出總額的30%以上。為了維持財政支出,明治政府除了實行高稅收政策外,還大量發行公債。到1910年末,日本政府發行的公債規模達到了26億7000萬日元,其中國內公債為12億2000萬日元,僅日俄戰爭期間發行的公債就有6億8000萬日元。明治政府的公債收入中雖然有很大一部分用于擴充軍備,但也有一部分用于發展經濟,例如建立國營事業。日本公債發行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得債券一級市場的投資者不堪重負,國內公債的可持續發行需要有組織的公債市場來流轉和消化投資者手中的債券。“資本主義只是廣闊發展的、超出國家界限的商品流通的結果。”[36]有組織的不斷擴大的市場流通規模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過程循環持續下去的必要條件。日本各地方政府和民間對于物券交易所可以活躍金融、流轉貨物、連接供產銷、平準市價、維持財政的作用有清醒的認知,因而在各地遍設物券取引所來滿足產業革命階段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

不過,這個時期日本物券取引所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1893年前后的發展情況有較大的變化。1893年之前,明治政府發展本國交易所的思路與舉措在某些方面仍然與本國的國情脫節,交易所的發展也因此出現了波折。1887~1892年交易所性質的米商會所維持在13家,數量上沒有變化,但是股本從59.5萬日元減少到了50.5萬日元;株式取引所從5家減少到3家,股本從60萬日元降至40萬日元;附充資本從60.6萬日元減少到17.8萬日元[37]。為了解決日本物券取引所發展中遇到的問題,1893年明治政府又頒行新修訂的取引所法。本次修法,明治政府一方面秉承了引進西方會員制交易所的精神,另一方面又汲取了以往好高騖遠、急于引進僅適合發達國家的會員制交易所的教訓,兼顧了日本國內發展交易所的現實基礎和環境條件,允許股份制交易所和會員制交易所同時并存,允許交易所參酌地方商情自行選擇其一,目的是以折衷的、過渡性的做法平穩地推動交易所制度從股份制向會員制過渡。由于舉措得當,日本取引所制度的建設和發展由此駛入了快車道(見表1-3)。

表1-3 1893年以后日本國內取引所發展概況

1893年以后,日本又陸續設立株式會社名古屋株式取引所(1893年12月18日)、株式會社長岡米谷株式取引所(1894年6月27日)、株式會社神戶米谷株式取引所(1894年9月26日)、株式會社甲府米谷株式取引所(1896年6月15日)等股票交易所或兼營股票米谷的交易所。1893年日本取引所的數量超過了24家;1894年超過96家,其中米谷取引所達到90家[38];到1896年,日本國內取引所的數量竟然達到了122家。不難看出,日本取引所的發展“自明治二十六年十月現行取引所法實施以來,面目為之一變”了[39]。產業革命時期日本各地交易所的發展確實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此時的交易所基于日本經濟后發、收入水平低、各地均需設立交易所來支持產業發展、國內資金不足、缺乏有實力和信用卓著的交易商、市場處于自由競爭和成長階段等現實因素,絕大部分仍選擇了設立門坎較低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形式。1893年后會員制交易所也有所發展,日本農商務省在1893~1895年指定了至少9家會員制交易所的營業區域(見表1-4)。

表1-4 1893~1895年日本農商務省指定營業區域的會員制取引所一覽

由于股份制交易所制度安排上存在缺點,加上交易所法定的營業區域都較小,多局限于市、町、村范圍,屬于地方性的小交易所,而各區域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又很不平衡而且受內外部因素的影響還有變化,所以此時的交易所也存在以營利為目、一哄而起、供過于求、規模不經濟、監管不力、投機無序、營業虧損等問題。1893年以后,在日本的取引所里,“非獨米谷及有價證券,可為交易之品。凡百貨物,莫不可以入市焉。取引所如此其多,則其內或有折閱者,亦勢所不免。”[40]例如1886年設立的名古屋株式取引所就因為“創業以來買賣取引不振”[41],股東已無維持該所營業的意愿,所以經股東大會議決后,予以解散。1896年后的16年間,日本的取引所停閉了66家。到1912年產業革命完成時,日本還剩下48家取引所,其中股份制取引所有46家[42]

三 經濟蕭條與整理時期取引所的整頓及海外擴張

1912~1937年是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壟斷時期,也是日本經濟陷入蕭條、進行整理、出現轉型以及交易所整頓并向海外擴張的階段。

日俄戰爭勝利后,日本得以對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的市場進行獨占與殖民掠奪,國內因此再次出現興辦企業的新熱潮,僅在1905年下半年至1907年間,新建和擴建企業的投資規模就達到6.75億日元,相當于過去10年投資總額的2倍,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完成了產業革命。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是剩余價值規律,它決定了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過程具有無限擴大的趨勢;而資本主義私有制以及資本主義經濟內在的競爭規律又必然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人民的購買力相對不足;二者的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爆發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因日俄戰爭的刺激而高漲起來的日本經濟很快就迎來了1907~1908年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加劇了市場競爭,促進了日本國內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形成了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財閥為中心的壟斷資本和金融寡頭,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開始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日本經濟帶來了空前的景氣和發展,日本經濟尤其是工業高速增長,經濟力量空前膨脹,日本一躍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從貿易逆差國轉變為貿易順差國,從凈輸入資本的債務國變身為凈輸出資本的債權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日本的經濟已經出現了危機,1920年5月東京和大阪兩個證券交易所的股價暴跌,開啟了1920~1921年日本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促進了日本國內生產和資本的集中,財閥和金融寡頭壟斷統治增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原料產地、產品及資本市場的滲透與控制加劇;對外尤其是對華輸出的資本增多,1916~1921年,日本在華開辦的企業超過100家[43],涉及商貿、工礦、交通運輸、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行業,日本官方和民間資本在中國遍設交易所也正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1920~1921年的經濟危機和蕭條過去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進入了復蘇和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但是1927年日本因為普通銀行票據貼現和朝鮮銀行貸款的壞賬、渡邊銀行與朝鮮銀行停業、鈴木商店倒閉而釀成了昭和金融危機,接著1930年爆發的昭和經濟危機又打擊了日本的經濟。新的危機進一步促進了日本壟斷資本的發展,殖產興業以來形成的國家資本在以軍事工業為中心的重工業和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中繼續發展,并形成更高的壟斷。為了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政府不僅適時整理經濟和金融,大力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而且還在1931年后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對外發動侵略戰爭,日本經濟逐漸轉向戰時體制,開始制定和實施戰時經濟統制的政策。總之,日俄戰爭后的日本發展到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并走上了帝國主義道路。

帝國主義階段經濟的主要特征就是壟斷。日本壟斷資本的觸須延伸到了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及各行各業,但無論是私人資本的壟斷還是國家資本的壟斷,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經濟的性質及其運行的基本方式,也沒有排斥市場機制的作用。壟斷資本仍要利用物券交易所的功能,為財閥壟斷企業以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企業的供產銷、投融資及財政籌款服務,為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勞動力的再生產服務。生產決定流通,而流通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日本財閥資本在生產環節的集中與壟斷勢必要求在流通環節也實現集中和壟斷。這個時期日本國內的市場結構發生變化,不再是過去自由競爭的市場,而是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的市場。交易所組織流通和疏通金融的活動,要從屬于財閥壟斷資本和國家壟斷資本增加生產和攫取更多利潤的需要,并受到國內外經濟形勢及日本政府財政經濟政策的較大影響。

1914年日本有44家物券取引所在營業,其中公司組織的取引所有42家,會員組織的取引所有2家[44]。這個時期日本的證券交易所與商業銀行的關系較為密切,交易所的經營受到銀行經營狀況的影響。1914年8月以后,由于歐洲戰事日趨激烈,商路阻塞,日本與歐洲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大幅萎縮并對國內相關企業的經營產生不利影響,而這又牽累到關聯銀行,使之出現不良貸款。北濱銀行是大阪株式取引所和堂島米谷取引所的機關銀行,對取引所提供存貸款、擔保、匯兌、結算等服務,注冊資本達到1000萬日元,是日本關西地區金融界首屈一指的金融機構。1913年以后,該銀行的不良貸款達到了760萬日元,其經營狀況因為日本對歐洲貿易的衰退而惡化,被迫在1914年8月19日停止營業。受其拖累,大阪株式取引所和堂島米谷取引所也隨之歇業[45]。到1915年,日本的取引所減少到42家,全都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制度;其中株式取引所有4家,物券取引所有6家,其余的33家是以米谷為主要交易物件的米谷取引所。42家取引所的資本總額為5322萬2220日元,實收股金總額為4059萬2200日元;經紀人額定人數為1469名,實際有經紀人864人。各家交易所的資本金相差懸殊,資本金在100萬日元以上的交易所有9家,其余33家交易所的資本金都在100萬日元之下,其中規模最大的株式會社東京株式取引所的資本金達到2000萬日元,而規模最小的株式會社小樽取引所等25家交易所的資本金都只有10萬日元。可見,此時日本的取引所仍以地方性的小交易所為主。從設立時間上看,有9家交易所是在殖產興業時期成立的,其余33家交易所都是在產業革命時期的1893~1897年設立,存續時間至少在18年,這部分交易所的經營還比較穩定。不過,這42家取引所的營業許可時間都在1921~1927年到期,其中絕大部分的交易所在1923~1924年到期(見表1-5)。

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日本企業要增強自身在貨物貿易方面的國際競爭力,不僅要降低原材料、勞動力及資金等生產成本,而且要降低商貿物流成本。會員制交易所不以營利為目的,交易費用及投機性較低,信用秩序較好,同時市場集中度高,要求交易商有較高的實力和信用,會員數量有限制,適合壟斷程度較高的市場發展。這個時期的日本不僅需要具備上述特點的會員制交易所,而且也逐漸具備了發展會員制交易所所需的條件。

表1-5 1915年日本國內取引所一覽

表1-5 1915年日本國內取引所一覽-續表1

表1-5 1915年日本國內取引所一覽-續表2

表1-5 1915年日本國內取引所一覽-續表3

表1-5 1915年日本國內取引所一覽-續表4

表1-5 1915年日本國內取引所一覽-續表5

1918~1920年日本有44家取引所。從買賣物件來看,其中34家是米谷取引所,10家是株式取引所[46];從組織形式上看,其中42家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組織,占總數的95.45%[47]。為了改變公司制交易所獨大的局面,日本政府借由42家股份制取引所即將營業期限屆滿,需重新申請營業許可證書及營業展期的機會,在1920年4月公布新修訂的取引所法,發布拆毀交易所令,整頓原有的交易所,希望逐漸淘汰舊有的股份制取引所,而以會員制取引所為歸宿[48]。此次整頓后,日本政府允許27家股份制取引所沿襲其原來的名稱和買賣物件并展期10年繼續營業;另外允許4家股份制取引所調整買賣物件和更換名稱后展期10年繼續營業;其余11家股份制取引所不予展期,營業期限屆滿則停業解散。這樣,到1924年,日本的取引所減少到了34家,其中11家是證券交易所或證券物品交易所,23家屬于米谷取引所[49]。雖然整頓后的日本取引所仍以股份組織為主,有33家交易所選擇了股份有限公司組織;但是交易所的組織結構有了新的變化,一方面股份組織的取引所數量較過去減少了,另一方面新設了部分會員組織的取引所。1922年5月新設立的名古屋棉紗布取引所、1924年12月設立的小樽取引所、1925年11月批設的大阪砂糖取引所都采用了會員組織。到1925年底,日本的取引所減少到了35家,其中有3家會員制取引所(見表1-6)。此后,又有新的會員制取引所設立,1927年4月會員組織的神戶大豆粕取引所成立,1932年該所更名為會員組織神戶谷肥取引所。1928年設立的東京砂糖取引所也采用會員組織。可見,經過此次整頓,日本取引所的結構發生了變化,由此不難看出日本政府扶持會員制交易所發展的政策導向。

總體上看,1912~1925年日本取引所的數量是逐年減少的,尤其是股份制取引所的數量減少了15家,但其額定資本、實收資本、營業收入、純益和分配的股息總額卻是呈上升趨勢的(見表1-7)。

由表1-7可知:1912~1925年日本取引所的平均實收資本從612575日元上升到了2908732日元;平均的營業收入從222939日元提高到了643928日元,其中平均的交易手續費收入從177853日元增加到435174日元。雖然平均每家取引所貢獻的營業稅從109089日元減少到67365日元,但平均利潤(純益)卻從75313日元提高到402785日元,平均派發的股息從62039日元提高到了338372日元。1922~1925年三家會員制取引所的會員人數從50名增加到了120名,身元(價)保證金從150萬日元增至184.5萬日元以上,會員費從25.5萬日元增至31.6萬日元,交易手續費收入從1.2萬日元增加到16.7萬日元,業務收入從1.4萬日元增加到約19萬日元。可見,這個時期日本取引所的經營實績和資金實力有了改善,而這種變化在1920年后表現得尤為顯著,這表明日本政府整頓交易所的政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表1-6 1925年12月31日日本實有取引所一覽

表1-6 1925年12月31日日本實有取引所一覽-續表1

表1-6 1925年12月31日日本實有取引所一覽-續表2

表1-6 1925年12月31日日本實有取引所一覽-續表3

表1-6 1925年12月31日日本實有取引所一覽-續表4

表1-7 1912~1925年日本股份制取引所概況

1925年后至1937年正式實施戰時經濟統制之前,日本原有的株式取引所繼續營業,但其經營活動受政府整理經濟的政策以及政治事件的沖擊較大。

1927年爆發的昭和金融危機促進了日本銀行業的集中,當時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第一等五大銀行吸收了相當多的中小銀行存款,而日本國內經濟處于危機后的蕭條狀態,利率水平較低,游資充斥。相反美國經濟處于大危機前的極度繁榮狀態,利率水平較高,日本的大銀行希望將資金調往海外投機套利,但是遇到了日元匯率震蕩下跌的障礙。

這個時期日元匯率震蕩下跌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1919~1928年美國、瑞典、德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阿根廷、瑞士、芬蘭、加拿大、比利時、丹麥、意大利、挪威、法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恢復了金本位制,國際上大體完成了金本位制的重建,此時的日本是唯一沒有恢復金本位制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日元匯率具有相對的不穩定性。二是日本田中內閣采取經濟利誘和軍事脅迫并舉的對華積極政策,在1928年5月后三次出兵中國山東,與青島人民發生沖突并制造“濟南慘案”,由此引發中國人民激烈的反日浪潮,投資者擔心這會影響日本經濟,日元匯率因此劇烈震蕩。三是日本國內外投資者做空日元的投機盛行,日本政府和日本銀行為穩定日元匯率而出售黃金、干預匯市的公開市場操作使其海外的黃金儲備減少到1.75億日元,投機者因此預期未來日元匯率下跌而拋售日元資產,促使日元匯率震蕩下跌。

日元匯率的下跌就短期來說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進口,會助長進口成本推高的國內物價上漲并加重外債負擔;從長期上看又會削弱日本出口的價格競爭力。另外,日元匯率下跌使得用日元表示的海外資產價格上漲,也不利于日本國內游資對外投資。因此,日本金融、貿易等各業強烈要求政府解除黃金輸出海外的禁令即“金解禁”[50],恢復日本的金本位制,使日元匯率趨穩并緩慢回升,從而壓低中長期的國內物價以提高日本出口的價格競爭力。1929年7月因“皇姑屯事件”上臺的民政黨濱口雄幸內閣聲明實行“金解禁”政策,1930年在日本恢復了金本位制。

然而,日本恢復金本位制的時候正趕上世界經濟大危機襲來,日本經濟遭受重創,恢復金本位制后日元匯率的飆升更是讓日本出口遭受重大打擊,經濟因此雪上加霜。1930年開始日本工農業生產嚴重減退,物價暴跌,大批農民破產和工人失業,國民收入下降,“昭和經濟危機”降臨。危機期間,日本投資者的信心受到重創,交易所的股價暴跌。1929年7月東京股價從最高的136.70日元跌至112.20日元,暴跌18%,8月份則跌至最低點的111.90日元[51]。銀行業為防范日元匯率上升后關聯企業虧損和貸款壞賬產生的流動性風險而控制對國債與公司債等資產做長期的投資與放款。銀行是債券市場的投資主體,銀行信貸和投資收縮致使債券市場也處于低迷狀態,證券交易所的營業由此陷入困境。“昭和經濟危機”加劇了日本國內的矛盾,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為了轉嫁危機并轉移國內的矛盾,日本走上了法西斯對外擴張道路,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地區,遠東局勢驟然緊張,東京、大阪證券交易所證券市價暴跌;三天后英國、瑞典、挪威、丹麥宣布放棄金本位制,全球金融市場震蕩,除巴黎和紐約外,世界各地的證券交易所紛紛歇業,東京和大阪證券交易所也再次陷入混亂并停業。日本在1931年后發動侵華戰爭,其不斷蠶食中國領土并扶植偽滿洲國等惡行,遭到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和國際輿論的譴責。日本因為國聯拒絕承認偽滿洲國而退出該組織以示抗議,投資者因此擔心日本國際關系的惡化會沖擊日本的經濟,遂在交易所拋售所持有的股票,以致1933年2月15日東京株式取引所的股價在午前暴跌,市場陷入恐慌而在午后停止營業[52]

高橋是清擔任日本藏相后,再次實行“金禁止”政策,放棄金本位制,從而取消了黃金儲備對日本貨幣發行的約束,為1932年后日本開始實施以軍需為導向的貨幣與財政“雙擴張”的組合政策開辟了道路。此項舉措一方面使得日本較快地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使得1931年后日本的公債發行大量增加。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29年經濟危機大爆發,日本國債的發行總額已經達到60億日元,到1935年日本的公債余額已增至98億日元[53]。這些公債有一部分是面向國內發行的,而且隨著日本對外戰爭規模和范圍擴大,日本與英美等國矛盾加劇,其公債發行更多是在國內募集,其中日本銀行履行政府的銀行職能,替政府融資,認購了其中很大的部分。中央銀行在證券一級市場直接認購國債后,如果不能在二級市場上轉售出去,回籠投放的貨幣,即由金融市場消化掉買入的國債,就會導致通貨膨脹。1932~1935年日本銀行認購的國債為32.82億日元,到1936年12月經由二級市場轉售出去的國債為24.82億日元,消化率超過75%。可見,以證券交易所為主的公債二級市場對于維持日本的赤字財政政策、緩解通貨膨脹具有重要的意義。

眾所周知,解決財政赤字的一般辦法,除了增發貨幣和發行公債之外,就是增稅了,而在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與債券來促進企業發展則是增加企業利稅的有效手段。政府將公債發行收入用于采購或投資,可以產生政府支出乘數或投資乘數的經濟效應,而后者又吸引政府持續增發公債。一級市場決定二級市場,二級市場反過來又支持一級市場擴容。巨額公債的消化需求以及日本公司直接融資需求的擴大促進了這個時期日本株式取引所及物券取引所的資本和業務擴張。1924~1928年東京株式取引所的證券發行額從1091.57萬日元猛增至3億4019萬3520日元[54]。1915~1934年東京株式取引所的法定資本金從2000萬日元增至4500萬日元,而實收股款從1400萬日元增至4025萬日元。東京株式取引所上市買賣公債和公司證券,1934年該所股票的長短期(定期)交易量及現貨交易量合計達到1億1300萬股,交易額為103億8800萬日元之巨。公債及公司債(包括外國債券)的長期交易額及實物交易額合計達到了8億3490萬日元以上。到1936年,日本國內有9家取引所從事國債等有價證券的買賣(見表1-8)。

表1-8 1936年9月截止日本買賣有價證券的取引所一覽

表1-8 1936年9月截止日本買賣有價證券的取引所一覽-續表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前,日本已經醞釀了經濟統制的思想。“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加速了法西斯化的進程并加快推行戰時經濟統制的步伐。日本政府在1931年至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前,先后制定了《重要產業統制法》《工業組合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戰時經濟統制的政策。以1931年《重要產業統制法》的制定和實施為標志,日本開始進入經濟統制時代,正式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至1945年戰敗投降這段時間,是日本戰時經濟統制政策的實施不斷強化的階段。不過,在1937年之前,日本戰時經濟統制的實施范圍與程度還有限,其經濟計劃并沒有完全排斥和取代市場機制的經濟調節作用,物品取引所仍有其存在的土壤和必要性。據調查,到1937年5月6日,日本國內仍有26家專營或兼營物品買賣的取引所,其中6家為會員組織(見表1-9)。

表1-9 1937年日本物品取引所交易對象及交易期限一覽*

表1-9 1937年日本物品取引所交易對象及交易期限一覽-續表

株式會社東京米谷商品取引所的營業期限在1923年屆滿后,獲準換領新證照并展期經營,其資本金擴充到了775萬日元,實收資本達到537.5萬日元。該交易所上市交易米谷、棉紗、人造絹三類物品。1934年該交易所的業務繼續發展,其中米谷交易量達到3174萬石,交易額達到8億6868萬日元;棉絲交易量為120萬捆,交易額為2億5377萬日元;人造絹交易額為72.5萬匹,交易額達到787萬日元,以上三品的總交易額高達11億9300萬日元以上。

株式會社大阪三品取引所設立時,其發起人原擬經營棉花、棉紗和棉布的交易,尤其是三品的期貨交易;但后來實際上僅做棉紗交易。該交易所的營業期限在1923年屆滿后,獲準展期營業,并在1928年恢復了原棉的交易,其業務繼續發展,并且在遠東棉產品市場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株式會社大阪三品取引所確定的合格標的物、標的物的標準質量、交易的標準單位、交易的類型及其買賣方式、交易規則及行市變化等,對中國上海等地棉產品交易所的經營也有影響。該交易所每天的期棉市價就刊登在上海《申報》的紗花欄目上[55]。東京砂糖取引所在1928年后營業也較為發達,1934年該交易所的砂糖交易量達到623萬袋,交易額達到約1億8000萬日元。

四 戰時經濟統制與統制金融時期取引所趨向沒落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是戰時經濟統制的實施階段,日本的取引所在這個階段走向了衰落。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日本政府為集中全國的人財物力去支持戰爭,先后頒布了《國家總動員法》(1938年3月)、《從業者雇傭限制令》、《工資統制令》、《工廠就業時間限制令》、《公司利潤分配及資金融通令》(1939年3~4月)、《國民征用令》(1939年7月)、《價格等統制令》(1939年10月)、《煤炭配給統制令》(1940年4月)、《銀行等資金運用令》、《糧食管理規則》、《確定經濟新體制綱要》(1940年10~12月)、《生活必需物質統制令》(1941年4月)、《配電統制令》(1941年8月)、《物質統制令》(1941年12月)、《纖維制品配給消費統制規則》(布票制1942年1月)、《金融統制團體令》(1942年4月)、《軍需公司法》(1943年10月)、《戰時緊急措施法》(1945年6月)等一系列統制經濟的法規。日本政府成立“企畫院”,制定物質動員計劃(1937年10月)。1938年3月起,日本政府先后對棉紗、汽油、飼料、硫酸銨、鋼鐵、煤炭、廢鐵、電力、大米、豆醬、醬油、食鹽、火柴、木炭、砂糖、酒等生產和生活必需品實行配給制和憑票證限量供應的制度,實行大米強制收購制度(1939年11月)。日本政府成立重要產業統制團體懇談會(1940年8月)和全國金融協議會(1940年9月),設立金融統制會(1942年4月)和貿易統制會(1942年5月),設立鋼鐵、煤炭等重要產業統制會(1941年8月)和輕金屬等產業統制會(1942年8月),開始實施戰時經濟統制。日本政府依據統制經濟的法規,規定一切物資的公定價格,管制物價、工資、貨物流轉、資金周轉、利潤分配和勞動力的配給,實行經濟的計劃化,將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都納入計劃和統制的軌道之中。另外,戰時的經濟統制政策不僅在日本本土推行,而且也在日本的殖民地和日軍占領區內例如中國淪陷區內強力實施。

在戰時經濟統制不斷強化、市場機制的作用被限制和排斥的背景下,日本國內及其殖民地或海外占領區的貨物通過有組織的市場流轉的土壤和條件逐漸消失。日本國內及其在海外殖民地或占領區的物品取引所及物券取引所的商品部,因為政策體制的限制及業務的萎縮而解散或關閉;株式取引所雖然適應戰時公債交易及當局引導游資、緩解通脹壓力的需要而繼續營業,但也在日本政府主導下走向了統一并隨著戰爭的結束而被關閉。

1942年4月,日本政府公布《金融統制團體令》,設立全國金融統制會。1943年3月11日,日本第81屆議會通過了新的《日本證券交易所法》,著手改革戰時日本的證券交易所制度,使之適應戰時經濟統制和統制金融政策的需要。此次交易所制度改革的要點是要求日本國內所有尚在營業的株式取引所完全停業,設立全國唯一的日本證券交易所,并將該新證券交易所置于政府的有力監督之下。日本政府設立這家新的證券交易所的目的是形成有價證券的公正價格,安定證券市價,活躍有價證券的流轉,進而幫助國家經濟以支持窮途末路的對外戰爭。

日本戰時內閣認為國內的株式取引所原先實行的股份有限公司組織和會員組織都有諸多弊端,應該改組為營團的特殊法人組織。這種特殊法人既非民法上的法人又非商法上的股份公司,其出資人沒有議決權,交易所具有公共的特性。法律規定新的證券交易所資本金定為2億日元,新證券交易所的資本金來源是現有交易所已經繳納的9300萬日元資本金,1900萬日元公積金。政府出資額待現有交易所資產評價完成后再決定,但不超過新證券交易所資本金的1/4即5000萬日元。新證券交易所的業務包括有價證券市場開設業務、證券一級市場業務、與市場開設及一級市場業務相關的附帶業務、穩定證券市價的業務、代行政府事務。日本政府將原來交易所的任意擔保制改為強制擔保制,新證券交易所需承擔交易擔保的責任;新證券交易所不以營利為目的并享有政府適當的保護。1943年7月1日,日本政府依法合并國內所有的證券交易所,成立了半官方的日本證券交易所并開始營業。實際上這家“新制度交易所與政府已成為表里一體的國家機關”[56],其營業活動更多地扮演了為日本對外戰爭服務的戰爭金融角色。至此,日本在強化金融統制的政策體制下實現了國內交易所的統一。同樣,日本在中國東北設立的物品取引所及物券取引所的物品部也紛紛解散或關閉,而株式取引所與物券取引所的證券部則合并到1939年改組設立的滿洲株式取引所的麾下,從而實現了偽滿洲國交易所的統一。

不過,隨著日本的戰敗,日本這家新成立的證券交易所在1946年被美國占領軍宣布解散,直至1949年1月,美國才同意東京證券交易所重新開業。日本在海外殖民地或占領區的物券取引所也隨著日本的戰敗而結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织金县| 湘西| 岑巩县| 乐陵市| 肥城市| 汤原县| 南开区| 盐津县| 滁州市| 静乐县| 和政县| 武陟县| 青田县| 罗甸县| 闵行区| 博乐市| 深圳市| 苗栗市| 固始县| 丹凤县| 原阳县| 满洲里市| 曲水县| 轮台县| 新巴尔虎右旗| 开鲁县| 抚宁县| 博野县| 天津市| 调兵山市| 兰考县| 蓝田县| 门头沟区| 曲沃县| 永丰县| 栖霞市| 随州市| 天长市| 廊坊市| 青海省| 九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