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近代日本的取引所

第一節 交易所在歐洲的起源及其傳播

一 早期交易所的產生

交易所是有組織的標準化的大宗商品或金融資產交易的場所。作為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交易所這種商業組織或交易制度首先在中世紀后期的歐洲產生。

13世紀末,歐洲人口恢復增長;城邦國家和文藝復興運動在意大利興起,歐洲人的思想得到解放,以逐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的桎梏被打破;圣殿騎士團崛起為財力雄厚的金融組織并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拓展信貸活動。這些變化使得13世紀末以后歐洲的商業得以振興和發展,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熱那亞,比利時的布魯日,英國的倫敦等城市發展為商業中心。戰爭結束后歐洲的商業探險家減少了外出活動,貿易經紀人和經紀行業興起,香檳集市等原有的臨時性交易集會衰落,而布魯日等歐洲常設的國際貿易市場逐漸興起。商業的發達,促進了歐洲有組織的市場建設。

早在13世紀末和14世紀初,在歐洲所有的貿易中心里都出現了現在交易所的雛形,甚至在貿易大都市布魯日已經存在專門經營“交易所”(Van der Beurse)的家族了。法國國王拿破侖一世時期創立了法國乃至世界最早的交易所——巴黎交易所(Change de Paris),至1726年該交易所改組時,其各項制度已臻完備[1]。1371年為滿足人們投機國債的需要,意大利設立了佛羅倫薩證券交易所。

15~17世紀,歐洲進入重商主義和殖民擴張時期,交易所隨著貿易經濟的擴張而有了新的發展。1531年比利時設立安特衛普交易所,從事商品(含期貨)和金融證券的交易。1558年德國設立最早的證券交易所——漢堡證券交易所。1571年英國最早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Royal Exchange)正式開幕,該交易所屬于商品交易所,由托馬斯·格雷欣模仿安特衛普交易所出資設立。17世紀的荷蘭成為“海上的馬車夫”,為適應商業和金融業發展的需要而在1608年設立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開始證券期貨和期權的交易。

18~19世紀世界資本主義處于上升階段,隨著產業革命的推進以及股份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物券交易更加活躍,交易所在歐美亞非洲及大洋洲均有新的發展。在歐洲,英國在設立皇家交易所之后又設立了倫敦商品水運交易所(1745年)、利物浦棉花公會(1812年)、利物浦谷物貿易公會(1853年)、倫敦谷物貿易公會(1878年)等商品交易所。隨著股份經濟和證券業的發展,18世紀初在倫敦的交易街形成了露天的證券交易市場;1773年在倫敦的司威丁街成立了倫敦證券交易所;截至1910年,英國的證券交易所已發展到20家。俄國在1703年設立圣彼得堡證券交易所,截至1914年俄國的證券及商品交易所已發展到了115家。1771年奧地利設立了維也納證券交易所。愛爾蘭分別在1793年和1845年設立都柏林證券交易所和科克證券交易所,前者為愛爾蘭首家證券交易所。1801年比利時設立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1819年挪威設立奧斯陸證券交易所。1826年法國設立巴黎證券交易所。1831年西班牙設立馬德里證券交易所,隨后又分別在巴塞羅那、畢爾巴鄂、巴倫西亞建立證券交易所。瑞士分別在1850年、1876年和1877年設立了日內瓦證券交易所、巴塞證券交易所和蘇黎世證券交易所。瑞典則在1864年設立斯德哥爾摩證券交易所。希臘在1876年設立雅典證券交易所。

在美洲,美國分別在1790年和1863年設立了費城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19世紀中葉美國出現采金熱和投機礦物公司證券的熱潮,投資銀行和證券業興旺,以致東西部城市涌現出100多家證券交易所。1848年美國設立北美洲最大的谷物市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該所足以操縱歐亞非及南美諸洲的谷物市價。1862年紐約州議會特許設立紐約物品交易所,從事谷物、棉籽油等十幾種商品的交易;1907年后該所還兼營證券買賣。1871年紐約棉花交易所設立,其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僅次于利物浦棉花公會。1845年巴西設立里約熱內盧證券交易所。1850年阿根廷設立布宜諾斯艾利斯證券交易所。加拿大分別在1852年、1874年、1899年、1907年成立了多倫多證券交易所、蒙特利爾證券交易所、多倫多股票和礦業交易所、渥太華證券交易所。智利分別在1892年和1893年設立了法爾巴拉索證券交易所和圣地亞哥證券交易所。

澳大利亞先后在墨爾本(1865年)、悉尼(1871年)、布里斯班(1884年)、阿德萊德(1887年)、霍巴特(1891年)、佩斯(1891年)建立了6家證券交易所。新西蘭在1869年設立了奧克蘭、泰晤士、達尼丁、累福頓證券交易所。南非則在1886年設立了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

在亞洲,英屬殖民地的印度在1875年設立了孟買證券交易所,1895年后又設立了多家證券交易所[2]。1874年日本公布取引所條例,1876年成立了大阪堂島米谷取引所,此后取引所陸續設立,截至1912年日本取引所的數量已增至48家[3]

二 交易所的分類、特點與職能

世界上的交易所按不同的分類標準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交易所,其使命與職能、組織管理與經營的方式,買賣的標的物,運營的特點及優缺點、適合其發展的環境與條件不盡相同。

(一)交易所的分類

交易所按照買賣標的物的不同可以分為物(商)品交易所、證券交易所、貨幣交易所、物券綜合經營的交易所。物(商)品交易所是專營某種主要物品的有組織的市場,“凡為流通貨物,平準市價及增進同業利益,而設之大宗物品交易市場,稱為物品交易所”。證券交易所是專營政府公債、公司債券、公司股票等有價證券的市場,“凡為便利買賣,平準市價而設之國債票,股份股票,公司債票,及其他有價證券交易之場所,稱為證券交易所。”物品證券交易所是兼營證券與物品的有組織的市場,“此類混合式之交易所,性質復雜,交易廣泛,經營非易”[4]。物券交易所在許多國家交易所發展史上都出現過,明治維新后日本設立的交易所中就有物券交易所,到1915年的時候日本國內還有株式會社神戶米谷株式取引所等7家兼營證券與商品的交易所[5]。受日本取引所制度建設與運營方式影響,近代中國也先后在東北及關內諸多商埠設有至少85家物券交易所[6],基本上屬于違法經營。貨幣交易所是專營各類貨幣買賣、平準貨幣比價以穩定貿易收支、促進貿易發展的有組織的市場。早期許多國家境內貨幣不統一,流通貨幣復雜多樣,因而形成貨幣兌換或買賣的市場,以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和市場擴大內生的貨幣收付及貿易融資的需要。建立有組織的集中交易的貨幣交易所能夠以更高效、更低風險、更低成本的方式達此目的。1885年以前,日本國內貨幣尚未統一。日本自“開港以來洋銀相場(即行市)浮沉,海上貿易時有搖動,其弊甚大”,1877年后國內紙幣價格下跌,而洋銀價格暴漲。明治政府“恐空相場之紛亂也,欲公許之取引所,起而矯其弊,于明治12年創立洋銀取引所于橫濱”[7]。近代中國流通貨幣長期紛亂不一,日本及中國投資者也在中國各地設立了大連錢鈔取引所等貨幣交易所或大陸物券貨幣交易所等物券貨幣兼營的交易所。

交易所按照組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會員制交易所、股份制交易所、信用合作制交易所,但以會員制和股份制交易所為常見,合作制交易所很少見,例如1909年日本人在南滿鐵路沿線的遼陽設立的信用組合取引所就屬于合作制交易所。此外還有些交易所介于會員制和股份制交易所之間,例如1933年2~7月在天津設立的商業經濟所“其組織似公司組織又似會員組織,總而言之組織上頗不健全”[8],屬于不合規的交易所,因而后來被國民政府依法取締。1943年7月1日,日本政府合并國內證券交易所而成立的日本證券交易所則為半官方的營團特殊法人,既非民法上的法人,又非商法上的股份公司。會員制與股份制這兩種交易所的組織形式,各有利弊,分別適合于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市場。不同國家、同一國家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同一時期同一地區不同的交易所基于各種考慮而選擇的組織形式不盡相同。交易所組織形式的選擇是否恰當,對于特定時期特定市場環境下交易所運營的績效及交易所事業的發展,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二)不同組織交易所的特點與優缺點

會員制交易所與股份制交易所各有其特點。

早期會員制交易所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交易所的經營者即為所內從事交易的會員,交易所與會員之間的關系,與俱樂部及其會員的關系相似。會員可以基于共同的利益而擁有并利用交易所共同的設備,會員的主要權利是取得會員席位這種財產權,并且可以自由轉讓該會員席位。二是交易所的一切開支,由會員出資(會員費)分擔。會員費的征收方法是以每年交易所的營業范圍或雇用人數多少為標準來決定會員應分擔的會員費。交易所不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其征收的會員費僅以滿足開支為限度。三是交易所對本所的交易不負擔保責任。交易上的一切責任全由買賣雙方自行負責,交易所對交易違約造成的損失不負賠償責任。

相較于會員制交易所,早期股份制交易所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交易所設備的供給另有其他商事公司負責,與在所內做交易的經紀人無關。經紀人雖然可以是股東,但是交易所股東的股東資格與經紀人的資格絕然不同,二者不存在法律關系。二是交易所以營利為目的,可以征收經手費,而經手費多少以交易所交易額的大小為標準。三是交易所對本所的交易負有擔保責任。對于買賣雙方交易違約造成的損失要負賠償責任。因此,交易所必須預交營業保證金于國庫并向經紀人征收交易保證金。法律要對交易所的最低資本做出規定,政府可依法要求交易所追加資本金。

不同組織的交易所因其制度安排上的特點而內生出各自的優缺點。

早期會員制交易所具有下列優點。一是可以啟發會員的責任心,使會員基于自身安全考慮而不濫做交易。交易上一切責任,既由買賣雙方自行負責處理,則在買賣過程中交易商對于心術不正或信用不良的會員,就會敬而遠之,不愿多與之往來。這在無形中會置信用不佳的會員于不利地位。如此則可以養成交易雙方注重信用的良好風氣,并杜絕濫做交易的惡習,維護市場信用。二是可以減少交易的費用。會員組織的交易所不以營利為目的,因此交易商除了交納一定會員費之外,其應擔負的費用并不隨交易所交易額的增加而增多。如此則交易所與其會員可視為一體,交易所即為會員自己的交易組織,會盡可能降低會員的費用負擔;而一般委托人所需的一切費用也因之可以相對低廉。三是可以杜絕公司制交易所的經紀人在交易中的舞弊行為。公司制交易所因為負有擔保交易的責任,所以出現交易一方違約的情況,另一方可以向交易所要求賠償。因此,公司制交易所的經紀人往往故意違約,甚至居奇壟斷,操縱市場,逼使對方陷入絕境而無法交割,以便向交易所謀取交易違約損失的賠償款。會員組織的交易所因為不負賠償責任,所以此種弊端就無從發生。

會員制交易所也有其不足。一是交易所不負擔保交易的責任,會使得買賣雙方容易產生交易不安全的心理。交易所不僅從事現貨交易,而且從事定期(遠期和期貨)交易。定期交易,從契約訂立日起至履行日為止,歷時較長。其間難保不因為經濟界的變動而發生交易上違約的事情。公司制交易所因為對本所的交易負有擔保責任,其最低資本額及公積金動用的方法,由法律做出明確的規定,因此經紀人都可以安心地進行交易。會員制交易所則強調交易商的信用,法律并無強制擔保的規定,在此情況下,即使會員自定規約,以其所提儲的共同公積金充當交易違約的賠償金,因為公積金的積累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大規模交易違約發生后的賠付額巨大,區區公積金也不夠賠付。這樣,會員因交易風險難以控制而不愿進場交易,這不利于交易所的功能發揮。二是在交易上存在不公平。交易所是社會公共的經濟機關,應以社會全體公眾的利益為前提;而作為會員制交易所組成分子的會員,往往視交易所為自己私有財產,于是對于會員的名額竭力限制,對新會員的進入設置較高的門檻和條件,這使得會員制交易所具有較高的封閉性和壟斷性。在缺乏競爭的情況下,會員制交易所索要的交易經手費可能較高,進而轉嫁并加重一般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負擔。這種弊端,公司制交易所雖然也有,但會員制交易所尤甚。三是會員制交易所因為具有封閉性,對會員的資金實力和信用要求較高,競爭性和成長性受到限制。

與會員制交易所不同,股份制交易所具有以下優點。一是資本社會化,容易獲得交易所設立所需的資本和設備。二是對于交易所中的買賣雙方容易做出相對公正的處置。會員制交易所的經營管理者是從事交易的會員的一部分,難免會偏袒照顧關系會員。而公司制交易所的經營管理者從法律上說是與經紀人無關的股份公司理事,遇有交易爭執,容易保持中立的立場而做出相對公正的處置。三是交易所對本所交易負有擔保責任。這可以使在所交易的經紀人不問對方為何人而安心從事交易,有助于活躍市場,發揮交易所的功能。四是交易所具有開放性和成長性,有助于提升交易所的競爭力和未來的發展。

股份制交易所也有其內在的缺點,其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交易所與經紀人雖然利益相關,但終究不完全一致,代表股東利益的交易所理事可能利用市場管理權來壓迫經紀人,影響經紀人的自治權力。二是交易所為營利組織,在管理上存在道德風險,可能會提高向經紀人征收的交易經手費而與經紀人發生利益沖突。三是容易助長不健全的投機,可能為了股東利益和活躍交易、多收經手費而放松管理,甚至違規操縱本所的交易。

不同組織的交易所需要適合其生存和發展的市場環境和經濟條件,否則其經濟使命和職能就難以完成,甚至難以生存和發展。由于不同國家、同一國家不同時期和不同區域在商品經濟發展水平、收入水平、制度健全程度、市場競爭度、社會信用秩序優劣等方面存在差異,以致不同組織交易所發展所需的環境條件不盡相同且有變化。因此,大多數國家在發展本國的交易所時或曾并行會員制與公司制兩種組織制度,但有所側重;或審時度勢,適時進行交易所制度的改革以有效發揮其服務于財政經濟的作用。從近現代經濟史來看,歐美國家交易所的組織制度經歷了從會員制到公司制的變遷過程。這些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步較早,經濟發達、交易商實力和信譽較好,因而其早期設立的交易所,大多采用會員組織;但隨著經濟和金融的國際化發展以及物券市場競爭的加劇,不少交易所又紛紛改組為股份公司組織,通過公司化、上市及股份制交易所之間的并購重組來提升競爭力并謀求新的發展。與歐美國家不同,日本取引所的組織制度經歷了從股份制到會員制與股份制并存、再到特殊法人的營團組織、而后又過渡到股份制與會員制并存、回到股份制的變遷過程。

明治維新期間和維新之后,日本作為一個后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于歐美國家,國內在相當長時期缺乏有實力的、信譽卓著的交易商,設立和發展會員制交易所的條件尚不完備,因而其國內設立的交易所在相當長時期是以股份有限公司組織為主的。近代中國與日本同屬經濟后進國家,在發展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此外,中日兩國關系雖錯綜復雜但經濟金融關系密切。因而日本富國強兵的經驗包括交易所發展的經驗、道路及經營模式等對中國交易所制度的建設有諸多影響。

(三)交易所的職能

交易所發展之初,尤其是對于經濟落后國家而言,官方與民間對于交易所的認識通常分為兩類:一類認為交易所有助長投機博弈、流毒于社會的弊害,應該嚴禁。另一類則認為交易所可以確立行市的標準,屬于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商業組織[9]。而歐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交易所運營的實例說明,各類交易所雖有其缺點,但又具有組織和管理交易、提供交易場所及服務、調劑貨物供求、平準市價、周轉資金、便利產業融資和增進生產、維持財政等使命和功能[10],對信用經濟的發展實在是利大于弊。因此,許多商品經濟后發的國家都重視和利用交易所來推進本國的經濟發展,立法規定并允許投資人可以在本國商業繁盛的區域設立物品、證券、貨幣或物券交易所[11]。明治初年,日本政府也是在經過多輪朝堂討論之后才決定采取政府特許的方針,從歐美國家引進交易所制度來保障“殖產興業”政策的實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山县| 凉山| 璧山县| 都江堰市| 马山县| 集贤县| 武定县| 连城县| 社旗县| 永登县| 绥棱县| 宁强县| 邢台县| 通州区| 宣威市| 凤山市| 玉龙| 高雄市| 潜山县| 东兰县| 渑池县| 东莞市| 荣成市| 泰宁县| 梧州市| 双柏县| 连平县| 微山县| 太康县| 三明市| 临朐县| 伊春市| 门头沟区| 广州市| 河曲县| 辉南县| 无极县| 东辽县| 绿春县| 宜阳县|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