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的理論與實踐:基于木老元鄉和擺榔鄉的調研
- 戴波
- 638字
- 2019-10-11 16:33:20
第三章 產業扶貧實踐
產業扶貧作為貧困地區扶貧工作的重頭戲在整個精準扶貧工作中占據基礎性、關鍵性地位。當前我國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需要通過發展生產實現脫貧,易地搬遷扶貧、教育扶貧、生態治理扶貧、民族文化開發扶貧等也都需要以產業扶貧作為支撐。就全部產業類型而言,農業是貧困地區的基礎產業和民生產業,是貧困人口生活和收入的重要來源,大力發展農業是保證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重中之重。
《憲法》規定集體所有制是我國經濟制度的重要基礎。農村中的生產、供銷、信用、消費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國家保護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指導和幫助集體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國家鼓勵發展的方向,是通過市場帶基地的方式,實行區域化布局,在不改變農戶作為生產經營主體的前提下實現專業化和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公司帶農戶等有效組織形式,把分散的千家萬戶同國內外大市場連接起來,帶動和組織農民進入市場。農業產業化(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實質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