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產業扶貧相關理論梳理

(一)扶貧相關理論

扶貧有廣義及狹義之分,狹義的扶貧通常指政府和社會通過某些措施,增加具有正常勞動能力的窮人的就業機會,提高其勞動生產率,來增加其可支配收入,以達到緩解貧困的目的。廣義的扶貧是指使用包括生產性和分配性的措施,直接或間接增加所有窮人的收入。廣義的扶貧包括狹義的扶貧和通過各種福利政策或制度增加窮人的可支配收入兩個方面。[1]

產業通常是指一個經濟體中,有效運用資金和勞動力從事生產(不論是生產物品還是提供服務)的各種行業。簡言之,產業就是某種具有同一屬性而組合到一起的經濟生產單位集合,更加強調集合的概念。而產業扶貧則是一種建立在產業發展和扶植基礎上的扶貧開發政策方法,是通過一定的政策指導,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結合貧困地區實際情況,發展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從根本上幫助貧困地區,使其能夠自給自足。產業扶貧是一種長期的、動態的、可持續的扶貧過程與手段,是我國扶貧工作的一項基本方法。

經濟學關于貧困與扶貧的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

1.劉易斯模型

劉易斯認為,反貧困的關鍵是資本。他指出:資本的應用只能達到勞動邊際生產力等于現行工資的程度,資本越多,就可以將更多的勞動者從自給農業部門吸收到城市工業中去,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就得以發展。

2.哈羅德-多瑪增長模型

哈羅德-多瑪認為:儲蓄率就是投資率或資本積累率。對于資金嚴重缺乏、投資十分短缺的貧困國家或地區來說,要想盡快脫貧,必須重視積累與投資;積累系數綜合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和經營管理水平、運行機制等多方面的質的總和。

3.貧困惡性循環理論

納克斯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考慮兩種惡性循環,一是在供給方面,會形成“低收入—低儲蓄能力—低資本形成—低生產率—低產出—低收入”的惡性循環;二是在需求方面,發展中國家會形成“低收入—低購買力—低投資引誘—低資本形成—低生產率—低產出—低收入”的貧困惡性循環。[2]供給和需求方面的這兩種循環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使發展中國家經濟停滯,長期陷入貧困的境地。要打破“貧困惡性循環”,擺脫貧困,就必須促進資本形成。由于本國資本不足,因此必須造就需求以吸引外來資本的進入。

4.平衡增長與不平衡增長的模式

納克斯認為,必須從市場問題入手,尋找打破“收入低—需求不足—投資低—資本形成少—收入低”的惡性循環的途徑。他認為單個投資決策不能解決問題,應在各個部門同時投資,實現均衡發展,才能打破惡性循環,消除市場瓶頸,創造需求和擴大市場。

5.舒爾茨的扶貧模式

舒爾茨提出要改造傳統農業:建立完善的價格體系;政府須承擔起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推廣的責任;發展教育,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取消大農場,推廣家庭農場。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有足夠的人力投資,才有足夠的人才,有足夠的人才就能提高物質資本的邊際生產率;沒有一定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也不能發揮最大效能。

6.農業產業化理論

戴維斯和戈德伯格提出:農業再生產中的產供銷三方面有機結合的經營形式,確立了農工商一體化的地位,并且明確其包含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領域的全部環節。布萊米亞認為通過改變農業生產運銷結構及農業生產運銷組織和管理制度是實現農業一體化的必要條件。德國經濟學家克拉德提出,農業一體化的實質是一種以垂直一體化為交易安排的農業生產與運銷的交易制度。

結合我國對農業產業化的探索與實踐,可以將農業一體化的基本內涵概括為: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通過實行種養加供產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引導分散的農戶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形式,系統內“非市場安排”與系統外市場機制相結合的資源配置方式,市場農業自我積累、自我調節、自立發展的基本營運機制,是多元參與者主體自愿結合的經濟利益共同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买车| 公安县| 平塘县| 桐梓县| 朝阳县| 徐闻县| 博乐市| 建湖县| 德钦县| 通渭县| 尚志市| 开平市| 喀喇沁旗| 松潘县| 开远市| 绥德县| 平凉市| 山丹县| 大埔县| 台山市| 辽阳市| 顺平县| 天峨县| 简阳市| 西充县| 中牟县| 五台县| 洱源县| 霍山县| 陇川县| 科技| 双牌县| 虹口区| 仲巴县| 漳平市| 卓资县| 抚远县| 高清| 昆山市| 白玉县| 黄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