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南經濟建設與水力利用

鮑覺民

一國工業之發展,其最重要之條件,厥惟原料與動力之供給。有原料而無動力,則原料無法加工制造,不足以供世人廣遍之應用;有動力而無原料,則力源惟有棄而不能施其效用。兩者間之關系,實為決定一地工業發生之主要因素,其于古代手工業時代為然,其關系于近代大規模之制造工業,尤歷歷而不爽。十八世紀末葉工業革命發生后之最大特點,一面固為各種農礦物原料(如鐵、棉花及羊毛等)之大量的應用,一面則為煤之生產的驟形增大。

迨及二十世紀,工業上之一新的特色,乃為電氣事業之興起與夫電力在工業方面之廣遍的應用。其實,除工業外,人類日常生活各方面對于電力之使用,更不勝枚舉[1]。人之于電,幾有不可須臾相離之勢。此所以最近學者有稱二十世紀為電氣世紀者(Electrical Aye[Age])。雖然,近代電氣事業之迅速發展、用途日廣,固為由于電學之進步,俾能利用高壓電流,運輸應用,而水力之利用,要亦為重要原因之一。

近代工業之發展,一日千里,原動力之需要,亦益增重要,舉凡原料品之輸運,機器之轉動,制造品之運銷,以至工廠內之升降機、起重機及光、熱等之供給,幾無往而不借助于原動力。故原動力之來源,最能影響工業之分布,蓋多數工業,均隨價廉動力供給之中心,而趨赴之也。考原動力之來源,大致不外人力、獸力、風力、水力及燃料數者,但人力、獸力,古代雖甚重要,對于近代工業,其可能之貢獻,殊為有限;風力之利用,亦因時因地,而有不同,自古迄今,大半僅利用之以駛行帆船,以及少數地帶之賴以轉動風車而已,良以地面上之風,其風向與風力,每不固定,雖曰天惠,應用究難廣遍[2]。故近代工業上所需之原動力,其來源殆不出于水力及燃料二者。主要燃料之中,大致又有木材、煤及石油三種,但木材燃燒之熱力微,而來源亦較有限,自煤之應用發達以后,即已失其對于工業上之價值;煤之應用,自十八世紀末葉以來,雄踞工業上原動力之主要源泉者,殆百余年;雖石油之開采與應用,自十九世紀中葉以還,亦已八十余年,但迄今僅止于幾種特殊工業,遠非煤之匹敵。至于水力之為人類所利用,為時雖極久遠,但其施之于大規模工業上之動力,則為二十世紀以后之事;尤以歐美諸國,自利用水力發電事業勃興以來,工業上之原動力,取給于水電者,日漸增加,而發展水力,亦幾為振興工業必由之途徑。

但水力之與煤,表面上似處于競爭之地位,實際則頗有相輔相成之功,因每當時屆干季或冰期,水力弱小,各電力公司多利用煤力,以補水力之不足,故火電與水電,且有互相合作之必要。據專家估計,平均每年由水力一馬力所發生之電量,約可節省煤二噸至四噸,故即在目前煤藏豐富之國家,為基于國富保存主義,如有水力之供給,亦莫不設法予以利用,而節省煤之消費,或保存之以為后世急切需用也。

自近世科學進步,水力發電之利用,乃成為國家之大富源。水電力者,乃為利用水之自高處下流沖動,使水輪發生旋轉,水輪則連接于發電機,機隨輪之轉動而發電,于是由電線而傳達于四方或供給城市中家庭及工業、交通諸方面之應用。綜其優點,約有下列諸端:

(一)水力利用可以永久。蓋煤之為用,一經燃燒,便成灰燼,故自近代各國工業發達以來,煤之供給,日益減少,石油更不待言。礦藏之供給有限,而工業之發展無窮。煤在近代工業上之地位,固極重要,無奈藏量有限,愈用愈少,終有用盡之一日。而高山流水,江河流洪,雖數百千年,殆少變化,故就永久性言,水力直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殆決非煤與石油,所可望其項背也。(二)水力發電費用較廉。以近年各國水力發電之建設費言之,雖較一般蒸汽機之發電費用較巨,但由水力發電之產電量,較諸火電,則高達六倍之多,且其一經發電以后,無需購煤運煤之煩,維持費用,極為微小,故各國水力發電之電價,恒較火電為低廉。(三)水力發電可以傳遠。水力發電,可以利用高壓電線,能將電流輸送至中央電廠四周五百里之距離[3],在此范圍以內之地,均可利用其電流。故各種工業之分布,可以較為均勻,而不必過分集中于一二城市,此在軍事上及國防上計,固可減卻不少之危機;且因工業分散之結果,又可稍減人口過度集中都市之弊端,而逐漸使其分布于鄉郊,對于農村發展,既有莫大之裨益,即于國民精神上、體質上之健康,亦有無窮之利益。(四)水力發電較為衛生。假令世界上之煤藏豐饒,可以歷久不斷之利用,但煤礦工人之犧牲(如日光與新鮮空氣之不足,地層之陷落,水陷之淹沒,以及煤氣之生火等)及煤區濃黑煤煙之繚繞,空氣之惡劣,在在均足造成世間無數之悲劇;而水力則清潔衛生,直接可以減少或避免此種不幸之存在,間接即所以增進國民之健康與幸福。(五)水力電廠管理較易。

水力之優點,既如上述,可知其不特可以減少對于煤荒之恐懼,而效用之大,較之煤及石油,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故西人稱之為“白煤”(White Coal),更有因近代水力利用之廣遍,而謂近代文明為“白煤文明”者。

世界水力富源之分布,各地不一,蓋其分布之地帶,須同時具備適宜之地形及豐沛之雨量兩條件。就地形言,當以崎嶇不平之地形,傾斜大而水流急,富有瀑布與峽谷者為最宜。故在同一河流,上流之可用水力,每較下流為大。如以美國之密士失必河言之,其上下流所流經之距離約同,但其下流可用之水力,僅及十四萬七千匹馬力,而上流之水量較小,反可供給六百四十萬匹馬力,大小之差,約達四十三倍之多。又地形中之富有湖泊者,亦每為重要條件之一,因其可以節儲流量,俾能調劑水量季節之變化,而使水力可以終年利用也。除適宜之地形外,又須具有充足而有規則之雨量,庶水量可以有恒而不間斷;但世界上亦有因雨量不足,而得有高山冰雪融解之供給者,亦可利用。

由上可知,一地之是否俱有充分可用之水力,胥視其自然環境之背景是否適合而決定。但一地之已有水力,是否能被利用,又須視其他條件而有不同。大致言之:第一,須視水力位置之所在,其距離人口稠密及原料產品地帶之遠近。大概距離愈近,工業亦愈發達,則需要水力之利用亦愈多。良以電力之用途,不外工業、交通及家庭諸方面,但此則均非有稠密之人口,適宜之市場不可。且因水力之為物,并不能如煤之可以相當距離之輸運,雖電力可因高壓而傳布,亦自有其一定之限度,故水電力之利用,惟有在水力所在地之附近,茍在萬山叢嶺、人跡罕至之地,即能富有偉壯之水力,亦莫由而利用之也。第二,又須視水力所在地附近之煤及石油等燃料供給之有無及豐嗇。因水力發電,亦如其他一般商品之具有競爭性質,尤以煤及石油二者為最重要,故此種燃料供給之難易與價格之高低,均足影響水力之利用。大概煤及石油之產量多、價格低,則水力利用之機會亦愈少,或竟暫時棄而不用。第三,一地文化程度之高低及經濟狀況之不同,亦足以影響水力之利用。如非洲中部,地形復雜,傾斜極大,雨量亦至豐沛,故飛湍急流、峽谷瀑布,所在皆是,可用水力之多,推為世界之冠,計達一萬〖萬〗九千萬匹馬力,占世界可用水力總數百分之四十以上,誠可謂天賦獨厚矣;然而其已利用之水力,不過三萬余匹馬力,不及世界已用水力總數千分之一,其故乃以人口稀少,文化落后,需用電力不多耳。反之,如北美洲及歐洲,其可用水力各在六千萬匹馬力左右,而已經利用者,亦各達二千萬匹馬力左右,合占世界已用水力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我國可用之水力,尚無精密之調查,詳確數字,殊難斷言。據年前世界動力會議之報告,我國可供利用之水力,約達二千萬匹馬力。又據某德國專家之估計,我國可用之水力,約在三千萬匹至四千萬匹馬力之間[4],甚至有估計為一萬萬匹馬力之多者[5]。其水力富源之豐饒,殆無義疑。當一九二四年第一次世界動力會議中,翁文灝先生曾論列我國未來水力利用之重要及主要水力地帶之分布[6]。所惜至今水力之已利用者極少,實屬微不足論。

我國水力之分布,大概言之,南部各省遠較北部各省為宏,而西南諸省又較東南諸省為多。良以我國雨量之分布,自南至北,逐漸減少,而西南諸省,崎嶇多山,急流瀑布,所在皆是。據專家估計,我國西南區之川、滇、黔、桂四省,其可能發展之水力總量,占全國水力總量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尤以四川及云南兩省,即占約全國水力總量之半。故我國未來最有發展希望之水力區域,自亦為西南諸省,而尤以宜昌以上之長江三峽。自重慶至宜昌間,計程約六百五十公里,江流坡度甚大,其低降度數為一百二十八公尺,而在三峽中之江面寬度,僅在千尺上下,兩岸連山,江流下注,成倒瀉之勢,就水力言,尤為我國最可寶貴之動力資源。至就云南水力之分布言之,則東有滇池西岸普渡河之急流,路南大疊水之瀑布,西有大理以西怒江及瀾滄江上之滾滾洪流,如能善為利用,力宏利薄,可不待言。他如貴州之烏江、廣西之西江,以及黔桂間之柳江及紅水河等[7],不乏峽谷急流,可供利用之水力至多。

我國西南諸省,居揚子江及西江之上游,以土地言,川、滇、黔、桂四省之面積,計達一百二十萬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百分之十一;以言人口,則比[此]四省之人口總數,達八千六百萬以上,占全國總人口百分之十九,地大人眾,較之歐陸之任何一國(除歐俄外),殆尤過之。至于物產方面,則以農業為主,除地形上因一部分為高山深谷,不宜農作外,其他則無論盆地高原,均適耕種,加之雨量豐沛,冬季亦甚和暖,作物之生季既較久長,作物之種類亦最繁多,大概南及閩粵,北達吉黑,各種作物,在此諸省,幾于無不具備。故除谷物中之稻米、小麥、玉米、大豆、甘薯數者以外,經濟作物中之桐油、蠶絲、茶葉及甘蔗等產量,均居全國之主要地位。農業以外,地下更有豐富之礦藏,尤以金屬礦物中之錫、銅、銻、□、汞等,及非金屬礦物中之井鹽,賦藏最富,具有經濟上之重要價值。

過去因交通困難,大好資源,未能盡量利用,而工業之發展,尤為落后,一般人民所需用之制造物品,大半恃國外及沿海各省之供給,漏卮之數,與年俱增,而為造成民生貧困之主要原因。自七七抗戰軍興,七年以來,西南諸省,成為抗戰建國之中心區域,農、工、礦業及交通之發展致速,集全國之人力、財力,以圖從事西南區之經濟建設,成績極著,不特抗戰之力量,日益增加,亦且為他日建國之久遠事業,樹其始基。但經濟建設之物質條件甚多,其中動力之來源,實為先決之問題。我國煤藏之分布,集中于北部,近年煤產,亦以北部諸省為最多;西南區內之各省,則無論藏量、產量,均極有限。據最近估計,西南區之川、滇、黔、桂四省煤田儲量,共約一百萬萬噸,僅占全國煤儲總量百分之四,且大半煤層甚薄,分布疏散,不易集中采[8]。他日農、工、交通各業,日益發達,煤荒危機,勢所難免。所幸水力甚豐,可以大加利用。

近世各國水電事業之發展,用途雖甚廣泛,但究以供給工業上之原動力為最重要。如就義大利、英國、荷蘭、德國、挪威及瑞典諸國之情形言,電氣之用于工業上者,均占全國總產電量三分之二以上。大概言之,水力發電,在工業上用途,尤以化學工業及冶金工業二者為最要。以言中國,則他日欲固國防,欲善民生,則軍火必須自制,肥料必須自造,他如酸、堿及鋼鐵等基本工業,更不待言。但此等工業之建立,水力之發展,尤為當務之急。且既有大電廠,即一般工業,亦可因其原料分布之情形,而附麗發展;工業愈發展,電力之需要亦愈多,生生不已,所謂工業,于是可以自然于成矣。西南諸省之農礦林牧各業之資源,既甚豐饒,人口亦極眾多,原料動力市場諸條件,無不一一俱備,則各種工業之發展,固為時日間事;尤以自抗戰軍興,沿海口岸,遭敵封鎖,工業及日用所需之制造品,來源告絕,尤為西南諸省工業發展之大好時機。

自十八世紀末葉工業革命發生以后,多數工業,悉集中于煤區中心或其附近,蓋煤之為物,極為笨重,運費甚貴,故工廠皆依附煤田而發生,以此煤區以內,造成無數工業都市之興起。鄉村人民,麇集城市,五方雜處,生活困難,勞工問題,遂成為平時社會上之大問題。及至戰時,因近代多數工業,直接間接為造成一國國防經濟之主要部分,最易為敵方攻擊及破壞之目標。故自二十世紀以后,歐美各國,新興工業,多有分散化之趨勢。如近二十年來,英國新起工業,逐漸向東南部分發展,以代昔日工廠密集西北部及中部煤田區域之情形。美國亦有相同之趨勢,美國棉紡織業,原集中于東北之新英格蘭諸州,今則逐漸南移,沿阿帕拉契山東麓之瀑布線(Fall Line)一帶而發展。凡此情形,一面固由于交通工具之日新月異,原料及市場之要素,日臻重要;一面乃為水電事業之應用,白煤代黑煤而興,工廠位置,固不必麇集于煤區一隅。如義大利,煤藏貧乏,但水電事業,極為發達,工業上所需之動力,大部取給于水電力;又因該國水電大部集中于北部昂白山(Alps Mts.)麓,故工廠亦多廣布于波河(Po River)流域平原,且往往設于鄉間桑田麥壟之中,雖米蘭(Milan)、都林(Turin)諸市,亦不失為重要之工業中心,但如工業革命發生較早之英、德諸國工廠密集于煤區狀態,迥乎不侔。

由此可知,工業分布之分散化,實為今日各國新興工業發展之一般趨勢。我國過去數十年新工業之發展,幾完全集中于沿海及沿江之少數城市,識者固早譏其為畸形之發展;果也,七七變起,不數月間,沿海重要都市,先后淪陷,原有工廠,或為敵人炮火摧毀,或為敵人強奪占有,損失之巨,自不待言。所幸后方中心之西南幾省,工業發展,突飛猛進,且多分散各區,他日抗戰勝利后西南工業化之基礎,今已奠定。雖目前因交通阻滯,煤產又極有限,煤荒現象時所聞,一俟各地水力分別利用以后,則動力問題,自可迎刃而解;且因電流可以遠輸應用,則他日各種工業,正可自由分散的發展,而不必過分集中于煤田區域或一二通都大邑,如此不但可以減少國防上之憂慮,即對于工人之道德及健康,亦有莫大之裨益。

電氣之為用,固不止工業上一途而已。其于農業上之應用,可以戽水灌田,抽排積水,防治害蟲,為價既甚低廉,為力亦甚宏大。年前我國江浙一帶之武進、無錫及吳興諸縣,實行電氣戽水灌溉田畝,開我國農業電化之先聲。其在歐美各國,對于電氣在農業方面之利用,歷有發展,如在義大利之農村中,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均有電氣之設備,而此種設備,極為復雜,蓋已遍及于各種農作工事,其中包括有電力之灌溉田畝、抽干潮濕、打穗、割草、磨谷及耕地諸項,其用途之廣,洵非他國可比。至如瑞士,則凡屬水力電廠,在夏季均有大減價之舉,其時適在農作物生長發育之生季中,裨益農村,良匪淺鮮。我國數千年來,經濟基礎,迄建立于農業之上,農產物之豐歉,直接影響農民購買能力之增減,間接關系國家經濟力量之大小;而一地農作物之歉收,又大半由于水旱災荒或蟲害所致。將來我國水電事業發達以后,逐漸推廣及于農業方面之利用,則我國水旱災荒,可以自然減少,農作物之產量,可以逐漸增加;不特農村可以復蘇,整個國民經濟之能力,亦可大為增進。

西南幾省,地形復雜,農田分布,多在江河兩傍之沖積平原,及高原中之局部盆地(俗稱壩子),或低緩丘陵。其在較為高峻之坡地,縱能勉辟梯田,以事耕種,但灌溉至難,收成極不可靠。年前德國工程師巴爾克氏考察西北水利后,據其估計,僅就陜西寶雞山谷一處積水,以供電力,即可以其電力,將渭水引灌北岸高原田地,約五百萬畝;且可將所余電力,供給各種工業,及將來隴海路西蘭段火車發動力之用。此種情形,施之西南高原,尤為切當。

至論電氣之應用于交通事業,亦有多端,舉其著者,則有電車與鐵道二者,城市中之電車,價廉行捷,實予今日各國都市人民以極大之便利;至于任重行遠,則有電氣鐵道。今日歐美各國及日本,電化鐵道之發展,與日俱進,推其原因,約有數端:第一,利用水電,以供給動力,燃料之消費,可以節省。第二,電動機車,無需加煤給水等設備,操縱控制,均極便捷。第三,在停車或啟動之時,電流可由電機之啟閉,而動停敏速,電力可全不耗費,而當下山坡時,動力之收回,尤為電動機車之特色。第四,鐵道電化后,速度較高,在業務上大為便利。第五,電化鐵道,最為清潔衛生,可免煤灰之塵污,尤以穿行山洞隧道時為然,于乘客之健康,有莫大之裨益。

電化鐵道之推行,殆為二十世紀以來嶄新之事實,在世界交通史上,開一新紀元。此種電化鐵道之應用,尤以歐美之山地區域,最為顯著[9]。電力之發生,雖有火電與水電之分,但山地區域,落度峻急,水流湍激,尤多峽谷瀑布,天然水力,每甚豐富;反之則以地勢崎嶇交通不便,煤之取給甚難,成本太高,因此多山地帶之電豐,殆以水電為主。此種情形,歐洲之義大利與瑞士,及美國西部之落機山區,可為最好之例證。義大利之北部與瑞士之大部,同屬昂白山區,地勢多山,河流湍急,湖泊甚多,冬季雨量既豐,而夏季又可利用昂白山上冰雪之融解下注,故可用之水力,至為豐沛;反之,則兩國煤藏均極貧乏,每年煤產,遠不敷工業上及交通上諸方面之消費,故水力之利用,尤為歐洲各國之冠。據一九三七年之統計,義大利全國已利用之水電力,達六百萬匹馬力,居歐洲之第一位;瑞士全國已利用之水力,達二百六十萬匹馬力,以每方公里所得之水力計,瑞士且列為世界之第一位。該兩國水電之發展,固大部用之以為工業上之原動力,而兩國鐵道電化之程度,亦遠較他國為甚。其實,義、瑞兩國鐵道電化之需要,固不僅由于煤藏之貧乏,水力之豐富,凡地勢多山之區,鐵道建筑之特色,一為隧道之多,一為坡度之大,電動機車,速度較高,負荷較大,于山行登坡,最為相宜;且車行隧道中,無濃煙窒悶之虞,清潔衛生,又其優點。今日貫通中歐與南歐間之國際鐵道,必需穿行昂白山中,一律已予電化,非偶然也。其在美國橫貫大陸之鐵道,當其穿行西部落機山間,亦全采用電動機車,取其行速重負而適于山行也。

我國西南諸省,物產豐饒,但過去因交通落后,地固未能盡其利,貨更未能暢其流。論今日西南經濟建設者,每將交通列為首要,實有至理。茲姑不論水道之疏浚,及公路之修筑,僅就鐵道一項言之。其在興筑或計劃中者,計有滇緬、敘昆、成渝、川廣、湘黔諸線,其所經地帶,除成渝線外,余均山嶺重重,坡度既大,而隧道之建筑,尤為工程上所必不可免。試就滇越鐵路為例,該路之在云南省境內者,共長不過四百七十公里,但因沿線多高山峻嶺,隧道多至一百五十左右,其最長者,為六百五十公尺,工程之艱巨,迥非沿海各省鐵道所可比擬。加之我國煤藏分布,既多集中于北部,且煤產亦以北部各省為最多,西南幾省,藏量既少,年來產量,亦供不應求,將來鐵道次第興建后之動力取給,自以利用水電,既較經濟,又較便利。昔美國于十九世紀末葉建造橫貫大陸東西之鐵道時,其于西段山地區域,亦采用煤力蒸汽機車,其后改為電動機車,所費至巨[10]。深望我國當局于進行籌建西南鐵道網之初,能同時著手發展水力,庶幾可一勞永逸的解決其原動力之供給問題,而為我國之鐵道電化,開其先聲焉。

當三十年前,孫中山先生于規劃其偉大周詳之建國方略中,即將水力之開發,列為主要建國綱目之一,其遠見卓識,迥非常人所及。然而水力發電之建設費較大,如蓄水池、滾水壩等之永久建筑,需款甚巨,殊難望于三五年乃至十年或二十年內,收益獲利,故私人資本,不特不易集此財力,且多不愿作此投資;且自另一力[方]面言之,歐美各國,自工業革命以后,煤、鐵、石油等礦產之開采,及大部分重工業之建立,向由民間經營,每流為私人壟斷及資本專制之弊,積重難返,改革殊為不易,而水電業則為新起之事業,各國政府思患預防,大都采國家經營主義。蓋國家事業,應從久遠著想,不特不能斤斤于短期間內之能否盈利;且縱能獲得利益,亦應為人民所共享,不致操縱于少數資本家之手。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規定主要礦產及水力之利,皆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于經營地方人民之事業。良以欲達到國利民福之真正目的,非行此不可也。

西南可用之水力,至少可在一千萬匹馬力以上,雖目前我國不特無此全部舉辦利用之能力,亦且無此急迫之需要,但不妨選其地位適宜,規模較小,需要最切之水力區域,僅先舉辦,既可有益于農、工、交通諸方面之發展,又可借以增積經驗,訓練技術人員,以為將來逐漸發展之實驗,及巨大工程之準備。說者分析蘇聯于過去十五年之建國過程中,乃以水電事業為其提綱挈領之工作,而倡言水力利用,應為我國經濟建設之中心大計,可謂扼要之論[11]

《云南建設》第1期,1945年1月30日


[1]“Electricity:Humanity's Servants in a Thousand Forms,”in Daily Telegraph and Morning Su□lemenk Electricity,March 21,1938,London.

[2]年前蘇聯曾于歐俄南部黑海北岸之克里米亞地方,建立直徑三十公尺之風車發動機三架,可經常發生一百瓦之電量,實驗成績,殊為良好,甚為世界一般動力學家所注目。

[3]Jones, W.D. And Whittleseg, D.S.,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Chicago, 1935, p.310.

[4]The Chinese Year Book,1935-1936,pp.997-8,Shanghai.

[5]施嘉煬:《云南之水力開發問題》,見氏在民國廿八年十二月廿三日于中國工程所(?)學會年會講詞。

[6]Wong, W. H. and Sheng, T.,“An Outline of the Power Resources of China,”in The Transactions of the First World Power Conferenece[Conference],Vol.I,pp.739-737,London,1924.

[7]見丁文江、曾世英著《川康鐵道路線初勘報告》,自五十五至五十九,北平地質調查所地質書報乙種第四號,民國廿年十一月。

[8]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六次中國礦業紀要——西南區》,民國三十年四月,四川北碚。

[9]Burtt, P., Railway Electrification and Traffic Problems, London, 1929.

[10]Wong, Y.Y., Economic Problems and Results of Electrification of Steam Rail-roads in the United States:A theirs,(?)Philadelphia, 1931.

[11]陳祖東:《從電力水力說到蘇聯建國與中國建國》,《新經濟半月刊》第二卷第八期,民國廿八年八月一日,重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 宜川县| 香港 | 浪卡子县| 剑河县| 高雄县| 青田县| 沂南县| 新郑市| 修武县| 黑河市| 和顺县| 英吉沙县| 聂荣县| 察雅县| 屏南县| 湖州市| 肃南| 富源县| 浙江省| 类乌齐县| 贵溪市| 志丹县| 徐州市| 石棉县| 白山市| 石林| 个旧市| 牟定县| 榕江县| 太白县| 肥乡县| 洪湖市| 封开县| 山阳县| 格尔木市| 肃宁县| 临武县| 垦利县| 林州市|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