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教授地理學文選(一)
- 肖雄
- 16341字
- 2019-10-12 19:31:55
滇緬鐵路沿線主要礦產之分布及開采現狀
張印堂
(一)煤
滇緬鐵路沿線煤礦分布尚廣(詳見下表),惟大部皆為泥炭(Peat)與褐炭(Lignite),層薄質劣,蓄量不大,少開采價值。其他仍以無煤煙(Anthracite Coal)為多,煙煤(Bituminous Coal)絕少。據調查所得,沿線煙煤,僅有一平浪一處與云縣之近似煙煤之上等褐炭,其中就質量與位置而言,當以一平浪之煤為最重要,祥云之無煙煤次之,外有云縣之上等褐炭,尚有價值。至公郎與耿馬之無煙煤,質地尚好,在分布位置上亦頗重要,惜尚未詳細調查,藏量多寡尚難預料。
沿線之煤,開采全系土法,現經開采者僅有一平浪、祥云與彌渡三地。因交通運輸之不便,產銷困難,惟其重要,當隨滇西交通運輸之發展及工業建設之進步而與日俱增。茲將沿線主要煤區之分布及開采〖情〗形,分別略述于后。
(1)一平浪煤礦
(A)一平浪煤礦之分布與開采
一平浪煤礦之分布計有羊橋箐、爛泥洼與新莊三處。前兩處俱在一平浪附近兩公里至三公里之東南山上,距滇緬公路一平浪車站雖近在咫尺,但山路崎嶇,用牛車運載,運輸頗感困難,現雖開采,然出產不多。新莊在一平浪南12公里,煤藏最富,因交通尤難,故尚未開采。茲分述于下:
(a)羊橋箐煤礦
羊橋箐煤礦分布于拔海1990公尺以上之近山頂處,高出一平浪120余公尺,現有工人卅余名,惟長期工作者僅廿人,分三班開采,每班六七人,每人每日工作八小時,日可出煤一·五立方公尺。現已開有煤洞八處,皆為露天明槽之淺斜洞,所產盡為煤末,供一平浪鹽廠煮鹽燃料之用,尚有一部售于資源委員會,由該會自運至昆明作煉鋼燃料。羊橋箐煤礦共分三層:第一層共有二洞,洞口拔海為1990公尺,煤層厚薄不一,洞口煤層之厚僅半公尺,惟內部厚者有達二公尺者,煤層夾于灰黃頁巖中,外為砂巖。煤層向東南傾斜,角度為十五度,有分布于粗粒砂巖中者,亦有分布于頁巖中者,上層部分,煤質不純,中攙有黃色薄土層。
(b)爛泥洼煤礦
爛泥洼在羊橋箐西南一公里處,煤洞分布拔海為1900公尺,煤層分布與前同,現開有數洞,所出之煤,一部分就地煉焦,供一平浪市民燃料之用。
(c)新莊煤礦
新莊煤礦位于一平浪南十二公里山上之南面,拔海1900公尺,交通極為困難,煤質較羊橋箐為優,極有開采價值。煤層傾斜為西北向,傾角約二五至三度。藏量最富,共分三層,煤質上層最劣,下層最佳,據昆華鐵業公司之調查藏量如下:
第一層為三〇二〇〇〇公噸
第二層為一一七〇〇〇〇公噸
第三層為二八六〇〇〇〇公噸
共計四三三二〇〇〇公噸
上述藏量,如按百分之八十計之,尚有三六六五六〇〇公噸,惟據經濟部地質調查所王恒升先生之估計,一平浪三處煤藏,最多為一千萬噸。
(B)運輸問題
一平浪之煤藏將來如能大量開采,交通為先決之問題。關于交通方面,若由一平浪筑一鐵路支線至新莊,據滇緬鐵路局之測量,必須攀越四道山嶺,其高度為1968、1950、1955與1955等公尺,而猶需在1968與1950公尺之二山下,筑挖隧道,計前者長為400公尺,后〖者〗長200公尺,共長600公尺,預計支線建筑費共需三百五十萬元。
(C)一平浪煤礦之重要
一平浪之煤田,現為云南財政廳一平浪鹽廠所有,煤礦則為滇北礦務局所管理,現雖正竭力設法開采,惟因人力財力兩感困難,故大量出產,最近尚難實現。然此處為滇西僅有之重要煙煤,又堪煉焦,將來沿線一切新興工業之發展所需燃料,均將賴以供給,故各方對一平浪煙煤之早日新法大量開采,企望甚殷,將來滇緬鐵路之需用尤為迫切,望有關各方,及早合作促成之。
(2)祥云煤礦
祥云煤礦之分布甚廣,多在盆地之西北、東北及東南之山上,距縣城自四五公里至四五十公里不等。其中質量當以云南驛妙村者為最重要,城東周家山者次之,城西北大灣箐者稍差。祥云之煤全系無煙煤,惟妙村者易燃火強,頗似山西大同之紅煤,可供家庭燃料之用。現祥云城附近,因無山林,柴炭(木炭)缺乏,人皆以煤作燃料。現在開采之煤有周家山、大灣箐與妙村三處,均在秋收之后,冬干農閑時期采掘之,因此時人工較多,雨水幾無,工作較易。煤洞多一年一開,或雨季為水所淹,自行塌陷,或故意自行填塞,并無永久之計劃。
(A)妙村煤礦
妙村在祥云云南驛壩之西南部,北距前所五公里(前所在云南驛西高官鋪之西南,距祥云20公里)。妙村煤礦(亦稱煤炭山)在妙村南四公里處,其間有25公尺高之渾圓低邱。煤炭山高出云南驛約50公尺,現有煤洞廿余處,多分布于山腰。每洞有工人數名,每日可共產煤20至40馱不等,每馱重在100斤左右,價約五角,運至祥云每馱售價一元五角左右。由洞至城,日可往返一次。妙村煤層夾于重灰色頁巖中,煤層厚約半公尺,間有雜質。因煤層為垂直狀,煤洞分布乃成梯形。產煤之山為私人所有,惟因山旁有牛圈海子,為妙村及犁頭村所公有,作蓄水插秧之用,故凡來開洞采煤者,須出五十元作淘取牛圈海子泥砂之用費,因山上挖掘煤洞,常致有大量土砂沖入海子中,為免致影響灌溉計,故定此權宜辦法,以免淤塞。妙村產煤處距滇緬鐵路之前所站不及十公里,距鐵路線僅一低邱之隔,來日鐵路通車之后,運輸至便,開采易,質地佳,藏量又豐(據經濟部地質調查所王恒升先生之估計,其蓄量約四百萬至五百萬公噸),為滇西中部最富最佳之煤,是以將來大理、下關、祥云一帶工業上之動力,當以此是賴。
(B)東山及周家山煤礦
祥云城東,東山沿山麓一帶,自此而南,煤洞遍布,多為昔日開采之廢舊穴洞。據云在清光緒時曾行開采,后因缺乏支撐之林木,洞多倒塌,停止開采,距今已卅余年。現在開采者,僅有東山腳村與水晶坊村后之周家山兩處。
(a)東山腳村
東山腳村距城二公里,煤洞位于東山麓,拔海1960公尺,高出祥云縣城僅十數公尺。該礦煤層含于砂頁巖中,作東偏南二〇度之傾斜,傾角為八〇度,幾成垂直,煤質不佳,含有雜質,不易燃燒,人多攙以妙村之煤,和土混用之,因此現已停止開采。
(b)周家山
周家山城東禾大村水晶坊后,距城八公里,出煤之處名煤炭山,高出城壩約五十余公尺。周家山下部(山麓)組成之巖石為硬灰砂巖,圓滑低微,此與壩子西部之石灰巖矮山形勢相同。以其巖質之堅,理應成高山陡坡,其所以如此者,或為斷層陷落,經風化侵蝕所致。其走向為北偏東、南偏西三〇度,傾向東偏南二五度,傾角為三五度。山之頂部為松軟之灰色粗砂巖與綠頁巖。周家山附近一帶為圓滑之矮邱,實際高出城壩約100公尺左右。周家山白龍廟附近之舊洞,共有數十處,均在灰砂巖之下,煤則夾于極薄之灰色頁巖層中。煤炭山出煤之煤洞,深約50公尺左右,煤層傾向北偏東,傾角為五〇度。煤層厚約一市尺半,自上而下,層次之分布如后:(1)為灰砂巖;(2)為灰色砂質頁巖,厚約10市尺,此層之下即遇水,故挖掘困難,須先抽水;(3)為夾有雜質之煤層,內含泥質,煤層所夾之頁巖層,礦工呼之曰“腰帶”,言其介于煤層之中腰也;(4)黑色頁巖層;(5)黑色砂質頁巖層。
煤炭山之煤礦為水晶坊一村之公產,村中共有四十余戶,均有產權,以余姓所占地產最多。現有二洞出煤,工人約有五十名左右,僅十一月后工作至翌年五月雨前為止。每人日夜出煤十數筐(每筐約廿斤),得工資一元,平均每日共□出煤千余筐,日有馱子廿個來此馱煤,每馱重100余斤。在洞之煤價每百斤為六角五分,運至城內則每百斤值洋九角,每日馱子可來往洞、城二次。
(c)大灣箐
大灣箐位城之西北,在通賓川大道之東,距城十一公里,附近有象鼻村。大灣箐煤洞則位于村之東北山上,為一侵蝕小山谷,寬僅15公尺左右,有煤洞二,深僅一公尺半,拔海為2050公尺。出煤多成粉末,間有塊狀者。煤則夾于紫色頁巖中,煤層厚約一公尺,作北偏東之傾斜,為三〇度。
(C)祥云煤礦開采問題
祥云煤礦,土法開采,每因不察煤層之傾斜,常有挖數洞,深數十尺而猶不見煤者,例如廿七年八月有某家集資開采至廿八年十一月,共開有六洞,出煤者僅有其一,廢其五,所費不資。現每挖至十市尺深,于灰色砂質頁巖層上即遇水層(Water Table),先須抽水始能下挖,因出煤之處多在十五丈深之地下,抽水多〔水〕水龍,分節抽提,頗感困難,是以雨季水多時,不能工作,且支撐洞道及通風等均屬不易,故所挖之洞,經雨即行塌陷,次年開采,須另掘新洞,頗不經濟,此亦滇西所有土法開礦之一般困難問題也。
(3)彌渡煤礦
彌渡之產煤地,有第三區之五臺山與梨予[子]園(距城東南80公里)及城東葉子山、芹菜溝、利密酢等(均距城16.5公里),皆為無煙煤,質地與祥云周家山者同,惟不若妙村之佳。
由城東行至葉子山、芹菜溝等煤礦,須先經白總旗,東壁鄉之邱陵,進入山地,后東南行,再越一拔海1390公尺高之石灰巖山口,沿途坡度較陡,均在二五度以上,及至頂部,稍為平緩,有桃梨果木園及旱地田舍等,然面積不大。由此再東越一高1550公尺之頁巖山口,即為產煤之葉子山。山之頂部為若干灰綠色之薄頁巖層,走向為北偏西、南偏東二五度,傾向東偏北二五度,傾角在四〇度以上,拔海1450公尺,距城十六公里半。此帶山地林木尚密,多為松杉之類,惟樹干不大,現被砍伐,用作支撐煤礦洞道之用。
(A)利密酢
利密酢位于拔海1360公尺之山坡上,現開有一洞,煤層夾于頁巖中,厚約三分之二公尺。惟洞中有水,產量不多。
(B)葉子山
葉子山之煤礦,洞口拔海為1430公尺。煤層夾于頁巖中,厚約一市尺余,出煤處斜距地面為十五丈。現有工人十名,每日出煤十五馱,計一千五百斤左右。在洞口之煤價每馱約三角,運至彌渡城內則每馱值一元三角,故每馱運價約為一元。由城至洞,每日馱子只能一轉。
(C)芹菜溝
芹菜溝現開煤礦,在葉子山南半公里,在第三區水目鄉芹菜塘旁,現有二洞,為葉子山煤礦之一部。葉子山、芹菜溝等煤田,均為附近村落所公有,有資本者即可開采,并無限制。此帶廢洞甚多,遍布山上,顯示煤藏之多及分布之廣,至彌渡城交通雖方便,但為距城最近之煤礦,比之五臺山、梨子園等地尚屬近便,因后二地距城尤遠,約在卅公里之外,須二日始能往返一次。且葉子山至城之路,雖為山地,但系下坡,馱運較易,故為供給本地燃料之用,尚有開采價值。將來滇緬鐵路通車之后,彌渡因距祥云之妙村煤礦甚近,故葉子山一帶之煤礦或因開采較難,運輸不便,其產銷方面,似難發展。
(4)其他
(A)云縣煤礦
云縣煤礦在阿撒壩,位于北大河谷旁之片麻巖與花崗巖山地之溪谷中,距城西六公里,為滇緬鐵路西段沿線已知之唯一上等褐炭,質地甚佳,幾與煙煤同。藏量尚未勘測,惟據其附近之巖石推之,恐不豐富。因產煤之溪谷乃為云縣、順寧兩縣之分界,礦權常為兩縣所分爭,就其位置言之,因地近云縣,來日開采,當以云縣為其主要銷錫[場]。
(B)公郎煤礦
蒙化公郎之長蟲街與下貓街二地,均有煤藏,皆為無煙煤,質地與彌渡葉子山者同,尚未開采。
(C)耿馬煤礦
耿馬錫宜大寨之咪哩有無煙煤礦,質地甚佳,分布于耿馬、順寧之交界,據錫宜大寨15公里,為南丁河流域沿滇緬鐵路線已知惟有之煤礦。自其地位言之,頗甚重要,來日滇緬鐵路西段沿線,因豐富之煙煤尚未探知,機車所需燃料或將取自公郎與耿馬二地之無煙煤。職是之故,機車之鍋爐構造,或須特制。此外在耿馬之孟澗亦有煤產,質量不詳,據云較錫宜大寨者為佳。
滇西褐煤泥炭之分布表
續表
(二)鐵
(1)云南鐵礦與土法煉制的一般
沿滇緬大路、公路及鐵路一帶,各縣均有鐵礦,其中尤以易門、牟定、蒙化、昌寧、保山、騰沖六縣之鐵礦與礦產為最著。此外在東部的昆陽、宜良、路南、武定、羅次等縣,鐵產亦豐,因距滇緬路稍遠,姑暫不論。
滇省煉鐵,一向沿用舊法,故產量不豐。據調查,過去全省煉鐵土爐,平時熔煉者,總共不過五十余座,分布于東部者約占半數,余則分布于滇緬沿線之易門、牟定、蒙化、昌寧、保山、騰沖六縣。開采方法或為明槽,即小型之露天掘(Open-cut)或稍稍挖鑿洞穴,將礦石運至爐旁,即可煉制。熔煉系用土爐,異常簡單。至于土爐之筑造,乃用黏土及細砂混合制成之泥磚,堆砌而成,以柴木炭作燃料,將碎礦石置于燃料之上,層層密布,用風箱吹動使鐵慢慢熔化,熔化后鐵汁即徐徐由爐門流出,凝成鐵塊,即成生鐵(Pig Iron),土爐建筑不良,爐灶經燒之后,常為熔毀。或因火力不足,鐵與雜質不得完全分解,便成“生根子”(即不純之渣滓,Slag),將爐門杜塞,以致全爐廢棄,此種種障礙,損失甚大,此乃云南鐵業不發達原因之一。再則交通運輸之困難與夫銷場的有限,亦為其主因。
煉鐵之季節,多在冬春雨少農閑時期,當雨季與農忙時,便停火不煉。每爐每年熔煉日數,最多者達150日,少者僅80日。平均按百日計,每年每爐之產鐵量,平均僅80噸,五十爐共為4000噸(據經濟部地質調查所估計,僅1500噸,見《第五次中國礦業紀要》,第183頁),故產量并不為大。過去滇省產鐵用途,大半制作農具,其余則用以造馬蹄鐵與刀等用具,所需鐵量不大,加以交通困難,無法外運,故鐵產迄未見增。
(2)易門東山鐵礦
自抗戰軍興,沿海淪陷,我國東部原有鐵廠,或因戰事所毀,或為敵人控制,而外貨進口又感困難,鐵之需要日增,不能不在后方另謀自給之道。職是之故,有關之軍政機關,應急謀增加云南之鐵產。滇省已知鐵礦最富之區,首推易門之東山鐵礦,礦區幅員廣大,藏量亦豐,開采較易,距滇緬公路與鐵路又近,價值甚大。故中央對此鐵礦最為重視,除由經濟部資源委員會設有易門鐵礦局擬用新法開采熔煉,專事經營之外,復有軍政部兵工署與滇省聞人合資組有昆華鐵業公司,資本共六十萬元,采煉東山部分之鐵礦,所產之鐵,專供兵工署之用。
(A)東山鐵礦開采情形
昆華鐵業公司之礦區,在迤棲村東北四公里半之東山上,露頭(Out Crop)甚多,大半均在拔海2100余公尺之高處,運輸極感困難,且山坡坡度極陡峻,馱馬上下,萬分困難。現皆用明槽土法開采,所開采之礦脈長約300余公尺,厚約三公尺余,礦脈之深度,至少在200公尺以上。以是藏量尚稱豐富,開采亦易。其他露頭而尚未實行開采之處亦多。現采礦工人有卅名,每人每日可出鐵砂一公噸,每日共出鐵砂約卅公噸,將來計劃,每日出鐵砂可增至120公噸。查昆華鐵業公司采、煉均系改良土法,為應目前之急需,頗見成效。該公司現有土爐廿座,將來擬擴充至卅座。鐵礦系在東山頂處,惟煉爐因就山林燃料與水力之便,多分布于東山以西法本一帶之山箐中,距礦區自四公里至十四公里不等,道途崎嶇,鐵砂運至各爐,頗不經濟。現東山礦區之富厚部分,已劃歸資源委員會易門鐵礦局。昆華鐵業公司所得者,其藏量共約一百萬噸。資源委員會所占之礦區,計包有廟兒山(即東山之南端)之軍哨鐵廠全部,及東山北端之一部藏,量約在二百萬噸以上,現正籌劃大量新法開采中。
(B)東山鐵礦的分布
東山位于易門之東北,距縣城有27公里,距祿脿18公里。最近村落為迤棲,約卅余戶,為將成之安寧易門公路所經之地。由村東北上行四公里半,即至東山礦地。迤棲拔海1600公尺,東山海拔2100余公尺。東山乃易門與祿豐之界山,鐵體多分布于山之頂部。計礦區(包括東山及廟兒山)面積為8835方公里。礦區地質乃前寒武紀地層,礦脈夾于千枚巖層中,為赤鐵礦(Hematite Ore),間有砂巖及片巖等,折疊斷層亦極復雜,礦體成脈狀。大露頭共有三處,走向為東北西南,礦床厚度約在一公尺至一公尺半,可能厚度或達100至300公尺。土法開采已有廿余年之歷史,共分東西兩大礦坑,西礦坑質地為百分之六八·一五,東坑者為百分之六四·四五,硫磷皆無,惟稍含砂質。據經濟部地質調查所估計,礦量約有一百七十萬公噸,礦質比重為五。據昆華鐵業公司調查,各坑藏量分布情形如下表:
易門東山鐵礦藏量之分布表
續表
(C)改良土法煉鐵的現狀
昆華鐵業公司煉爐為改良土爐,爐底、爐口及爐筒之內部,均用耐火砂石砌成。所用砂石質地須均勻者,始能合用。祿豐腰站一帶之紅砂巖,以質地不勻,故不合用。現該公司所用之砂石,大半來自易門之下化區(易門北)與昆陽之粗砂巖(Arkosie[Arkose] Sandstone)及東山北部之灰砂巖。砂石之來源,距離最近者亦有十公里,余者均在十公里以外,是以筑爐石料,頗感困難。每爐之建筑費約需一千元。現該公司所建改良土爐之位置,為適合燃料,用水礦砂之便利,故未能集中,多分散于安易公路,迤西之山箐中,運輸至不經濟。(見第一圖)平均每爐需工人70名,于廿八年底該公司決筑成煉爐20座,將來擬增至30座。每爐每日須木炭一千斤,柴三千斤,計兩公噸,鐵砂可出鐵一公噸。照廿八年十月市價,煉鐵成本每公噸僅為卅元,鐵一公噸運至昆明,過去為200元,現已增至300余元。是以煉鐵一公噸,鐵砂費僅占總值之百分之一強,燃料費占百分之十至十一,熔煉人工費占百分之六至七,而運輸費竟占百分之七十,故運輸實為目前最大問題,將來滇緬鐵路通車后,可減少現所耗成本之三分之一以上。
(D)東山鐵礦運輸的自然孔道
自滇緬鐵路之祿脿站至東山最便之大道,為沿安易公路南行,越白龍坡(距祿脿七公里)順谷南行經三家(距白龍坡3.5公里)、二街(距三家五公里)達迤棲村(距二街三公里)。東山即迤棲村東之大山。礦坑距村四公里半,東山西之河谷向南開展,寬自百公尺至數百公尺不等,沿谷農田肥沃,為易門、祿脿間之自然孔道。易門產物,即多經此北運至腰站、祿豐、安寧等地,建筑中之安易公路即循此線,將來完成之后,經此谷之交通運輸,必更形重要。
(E)燃料問題
現每煉鐵一公噸,須柴十噸(其中半數須先將其變成近炭,余者風干后始能合用)。現該公司計劃每年可煉鐵數千噸,則法本一帶之林木,至多只能敷一年之用。因法本附木[近]諸山林,已全為滇緬鐵路、昆華鐵業公司及云豐造紙廠所分購。故將來因燃料問題,煉鐵廠址勢須移動。將來廠址之地點,當以安寧之螳螂川附近為適宜。因一方可借用一平浪或宜良可保村等地之焦煤,一方又可利用螳螂川之水力推動動(?)風箱,且螳螂川可與滇池通,水運至便,在此發展熔煉東山鐵砂工業,最為適宜。
(三)鹽
(1)[1]云南鹽產概況及其與滇西鐵路運輸之關系云南鹽井共分滇中、滇西與滇南三區。滇中區又名黑井區,包有鹽興縣之黑井、瑯井(詳見第二圖)與廣通縣之元永井、阿陋井等。滇西區又名白井區,包有鹽豐縣之白井及劍川縣之喬后井、彌沙井,與蘭坪縣之喇雞井等。滇南區又名磨黑井區,即寧洱之磨黑井。三區每年共產鹽一百萬擔,每區各占三分之一。大抵滇中區因地近公路,運輸便利,然因煎煮困難,鹽量常感不敷運銷,而滇西、滇南二區,因位置偏僻,運載困難,所制成品,時有積存,適與滇中區供不應求之現象相反。以三區鹽產之運銷范圍與滇緬鐵路之關系而論,以滇中區為最重要,滇中鹽產運輸,均以滇緬鐵路之東段為其骨干。其他兩區,關系甚微,僅其銷場之尾閭,達至鐵路線之西段而已。茲將滇中區各井煎制、產銷、運輸情形臚述于后。
(A)滇中鹽區各井產銷之一般
滇中區之鹽礦皆產于紅砂巖下之紫色頁巖中,為侏羅紀,年產共約三十萬擔(每擔為一〇〇鹽斤,等于五〇市斤)。其中元永井位第一,為十六萬擔,黑井占第二位為十三萬擔,阿陋井占第三位為三萬擔,瑯井最少為一萬四千擔(關于各井產銷鹽斤變化情形見一、二、三三表),故元永井產者即占滇中區產量之半,約等其余諸井之和,是以元永井實為云南全省產鹽最富之地。推原其故,不外因元井之礦鹵原料與柴薪燃料較他井為富,加以運輸交通比較便利,故產量較多。滇中區所產之鹽,多運銷迤東、迤西及貴州,運銷昆明者為最多,由昆再轉往他處,計銷省之數年為二十萬擔,此外有少數西運可達楚雄、姚安,再西即為滇西鹽區之銷場,昔時開遠、廣南一帶所用之鹽,多由磨黑井供給,現因人工及馱馬兩缺,鹽價過高,致走私海鹽日增,乃改用滇中區鹽。再自民國二十七年起,貴州用鹽,亦由滇中區供給,擬每年供給十萬擔。滇省過去所產之鹽,只足本省之用,此后增加生產,乃勢所必然(詳見第四、五、〖六〗、七表),故滇中區于滇黔之食鹽供給上至為重要。
(B)滇中區各井含鹽成分與鹽質之比較(詳見第八表)
滇中區黑井鹵水,含鹽量為百分之十一,須經八小時之煎煮,方可成鹽。煮制之鹽,白細堅實,為滇中區之最上品。黑井鹽又分甲灶、乙灶與倉鹽三種,甲灶鹽系由上等手藝灶戶煎煮者,乙灶次之,而倉鹽又次之。此外黑井之位置,又分上下兩井,下井鹽含硝質甚多,食用過久,能令人頭發脫落。煮鹽若以鹵水泡礦,則其含鹽量可增至百分之三十,但煮成之鹽凝結不堅。黑井所產井水純潔,故煎成之鹽,質地極佳。元永井鹽,鹵水每含有泥土與其他雜質,故鹽質稍差。其礦鹵含鹽成分平均為百分之二十三(福元硐最下層為百分之二十六,平均為百分之二十二。既濟硐為百分之二十四,惟每值雨季則降至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十六),經四小時后即可煎成,無等級之分,其品質在滇中區居第二位,僅次于黑井。此外元永井所產之鹽,又就井硐之位置分內井(即永井之既濟硐)與外井(為31%,即元井之福元硐),內井又稱里井。其他阿陋井與瑯井者最次,阿陋井鹵水含鹽成分平均高時為20%。瑯井鹵水含鹽量最低為5%。
(C)元永井
元永井(又名猴井)平時有灶戶八八家,而現在(二十八年十一月)實際從事煎煮者,只有四十五家,此因灶戶受薪本過低之影響,賠本到[倒]閉(見下),或因直接受十月間山崩破壞之損失所致。元永井現在只有福元、既濟二硐,出產礦鹵,余者均因破損而封閉。兩硐所產礦鹵均有。福元硐最遠之礦尖,距硐口為三〇〇公尺,平均為九〇尺,深藏地下約一三〇余公尺。濟硐最遠之礦尖,距硐口為四〇〇公尺,平均為一〇〇公尺,深度為一六〇余公尺,元永井每日產鹽共約二〇〇余擔(詳見第十表),二十七年兩井每日出礦為一千二百擔,今年減為三百擔。黑井每日產六〇〇擔,瑯井尤少,灶戶所用礦鹵,均由鹽務管理局,每日發給,灶戶合股曰丁(昔日掘井,出一人之工者曰一丁,故相沿成為股份之代名辭),資本大者占丁多,少者丁少,計外井(元井)共五十四灶,有21612丁,內井(永井)為三四灶,丁數不詳。局方每日即按丁分發礦鹵,丁多者得礦鹵亦多。每丁(股份)必有工人二名,故丁多者工人亦多,資本亦必遂之愈大。大約每煎一平(一鍋鹽謂之一平),即須灶丁一名。元永井各灶戶之鍋數,平均每家為三平至五平,其中以每家五平者居多。此鍋乃專為煎“平”鹽之用。此外每家尚各有小鍋五十余,安置于“平”鍋之兩旁,作預熱鹵水之用,礦每一百斤約產鹽二十五斤,四小時即可煎成,鹵水亦然。普通灶戶,寧愿用鹵水而不愿用礦,因鹵水分到,稍經沉淀,即可傾入鍋中煎煮,而礦則必先錘碎浸泡之后,方可應用,故手續較繁,且鹵水鹽分較大。二十八年因雨量過多,至十一月元永井中之鹵水仍豐,尚足供煎煮半年之用。元永井灶戶自硐子傾出礦鹵后,即煎制鍋鹽,然后將鹽送至官倉,鹽務管理局即發灶戶薪本(按每擔鹽以三元計),因煎鹽一〇〇斤需柴三百斤左右,視礦鹵含鹽成分之多寡與煎煮時間之長短而定。過去每百斤發價僅須五角,但目下已增至三元余,以柴薪太貴(詳見下),故各灶戶均有賠累,是以管理局于十一月(二十八年)加贈灶戶薪本為每擔七元,據云仍不足灶戶薪本之用。于二十八年四月以前,灶戶薪本僅$2.325)局方若再不急起維持灶戶,則恐將來盡為一平浪制鹽廠所淘汰(詳見下一平浪制鹽廠節)。
(D)人工柴薪問題
井上采掘鹽礦,均用人工,煎鹽燃料純為柴薪。現因征兵抽夫,及滇緬鐵路與公路大量吸收人工之影響,致鹽礦人工,大感缺乏。各灶戶雖多自有山林,然素不培植,林木本自逐漸減少,柴薪來源又遠(最近者,為三十里至四十里),故煎鹽燃料頗成問題。政府雖曾責成地方植林,然迄無成效,柴薪燃料之供給,元永與阿陋兩地尤感困難,黑井、瑯井因有河運之便,柴薪來源較為便利。現各井煎鹽墨守舊法,不知改良,如能用煤,當較用柴為易,且成本亦低,因用四百斤柴所煎之鹽,用煤一百斤,即可煮成。況黑井附近產有煙煤,雖不及一平浪者,但尚可適用,而元永井距一平浪僅二〇公里,若采用一平浪之煤,煤鹽交換,可收往返運輸之便,產量亦可增加。元永井之煎鹽問題不在原料,而在人工,急應設法調整。按二十七年元永二井有二千四百余人,日可出十二萬斤鹽,今年人工減為一〇〇余人,每日只能出礦三萬斤;所有礦內之錘手(礦工),均系來自會理,師徒相傳,秘不授人。至于灶戶及其他工人,多系當地者。最近管理局因感錘手缺乏,特赴會理一帶招收,然會理附近,現正開采銅礦,需工甚多,前往招募人工,恐亦難有圓滿結果。至工資方面,昔時背運礦石者,每日工資為五六角,錘手為七八角,挑鹵水者為三角;自二十年五月以后,錘手每日之工資增至一元,最近又須增至二元,其他照增。局方除每日給以工資外,猶供給其膳宿,待遇雖如是優厚,工人受他處高價吸收而離去者,仍時有所聞。是以鹽產問題不在原料,乃在人工與燃料。柴薪與人工,茍無問題,鹽之產量當可增至二倍以上。
(E)阿陋井
阿陋井在元永井西南五公里半之山地中,拔海為1890公尺,與元永井僅一山之隔,其間山口拔海為2240公尺。該井在一平浪西北十公里半,路盡崎嶇,運輸不便。鹽硐大者有奇興與豐濟二硐。前者斜深70公尺,后者為100公尺,現在利用者僅為奇興硐。此外尚有一硐,因含鹽成分甚低,故與豐濟井俱廢而不用。阿陋井只產鹵水而無礦,或系鹽井深度不足之故。現鹵水出自紅砂巖中,其含鹽量最低[高]時為47%,最高[低]時為25%以上。鹵水系由人工以竹龍分節提吸,頗感煩難。
阿陋井現有灶戶共十五家,每家大抵有煎鹽大鍋五口,預熱小鍋五十余。此地人工不感缺乏,情形正與元永井相反,其所引為重大問題者,為鹵水產量之不敷分配,故有供不應求之勢。平時鹽務局方面規定阿陋井一年內須產鹽三萬擔,過去鹽產,曾達此數,或且過之,惟今年以鹵水欠缺,故預料恐難足此定額。現局方已在阿陋井開啟新硐,借增產量。
二十八年秋,鹽務管理局開始在阿陋井實驗加碘制鹽(因滇鹽缺乏碘質),待試實成功后,再推及其他各井。現在實驗加碘之鹽,含碘量為百分之五,然碘雖加入,而鹽中之百分之十一至百分之二十之硝質,尚未提出,故仍有礙衛生;且阿陋井之鹽經化驗后,內含之氯化鈉(Nacl)只為百分之七十八,離標準尚遠,且元永井鹽之氯化鈉亦不足標準數額。按食鹽影響生理至巨,滇中因食鹽乏碘,致生頸瘤者大有人在。現時一平浪制鹽廠所出之加碘精鹽,實則尚未加碘,是以滇鹽加碘,確為必要。
(F)螞蝗井
此井在一平浪西北六公里處,井口拔海為1710公尺,位于西北東南向之小溪谷中,此谷東接于舍資壩,距舍資鎮僅二公里許。據云此井之開鑿,遠在元永井以前,已距今約五百余年,雖文獻無征,然時代之久遠,殆無疑義。此井過去共有灶戶十二家,即每家一灶,每灶三鍋,其一鍋用以煮鹽,余則用以預熱鹵水;總計鹽工平時共三十余名,每日合計能出鹽千余斤,最多不過二千斤。過去因灶戶私煮私賣,且因鹵水含鹽成分極低(為2〖%〗~3%,最高不過5%),故灶戶時至元永井偷采鹽礦帶回攙于鹵水中,以增鹽分。為此已于二十七年六月由鹽務管理局查封。以其位置接近公路,運輸方便,將來或有由公家開采之可能。
(G)一平浪制鹽廠
一平浪制鹽廠為財廳所設,系用元永鹵水煮鹽,自井至廠,筑有鹵水溝,共長20.6公里,水溝坡度共差300公尺,惟各段不同(詳見第六圖),近井處之坡度大,故水流急,而其他部分則緩,致水流慢,以是不但流鹵量不若預計之大,且下部鹵溝時有漲瀑之危險。按該公司預計,此溝日能流出鹵水十六噸,而實則只能有六噸,故此為廠方增加生產之一大障礙。該廠所用鹵水,亦系向鹽務管理局納稅領取,故亦為管理局之一大灶戶,原應按每擔繳一〇·二八元之鹽稅,然鹽廠以鹵水自井至廠,消耗甚大,乃照七折繳納,近因該廠擴充,又請管理局于七折之外,再從每擔鹽稅中,抽出六角八分,作建筑新廠之用,是以管理局對之頗為優待。該廠納稅既低,加以運輸與燃料之便,其成本較其他井上灶戶者為低,因此日益發展,故大有統制各井之勢。
一平浪制鹽廠,現(二十八年十一月)煎煮只有二鍋,鍋為長方池,長為四公尺,寬為二公尺,深則半公尺,將來新池為長十公尺,寬四公尺,深則仍為半公尺,惟較之四川久大鹽廠者之長十六公尺、寬四公尺之煎鹽池,仍嫌過少。此廠煮鹽燃料完全用煤,煤即來自附近之羊橋箐及爛泥洼,現煎鹽一噸需煤一噸,將來或可改進至0.8噸。目下煎鹽,先將鹵水通于小圓鍋內,預熱一次,然后再傾入此大長方鍋池煎煮蒸發之,蒸發后之鹽,先自長方池底,撈起預干,再倒入模型中以制成筒鹽,每筒長30公分,直徑為10公分,重10市斤,然后再置于烘干鐵板之上,以除去余藏水分,使其堅實,烘干系利用煎鹽之余火,以省燃料。現在制鹽廠僅有制鹽房一座,內有兩灶,每四小時出鹽一次,日出三次,每日共出三公噸,即六千公斤,約當元永井所有灶戶產之五分之一(元永井所有灶戶每日共出三萬斤),預計二十九年底新廠落成后,煎鹽灶房可以加至八座,每房有二池,每池外有預熱處及烘干處,每二房共用一煙囟[囪]以省建筑之費。每日產量可增至五萬公斤,將超出井上各灶所產之和。如此新法制成之鹽,成本極低,鹽稅約當成本之3/4,計每公擔鹽之成本共計為八元一角四分。自一平浪運省鹽腳(即運費)每百公斤為六元至七元,而此時(二十八年十一月中)昆明鹽價,每公擔為六十元,計每擔獲利約四十五元,每車可運二公噸(合四十公擔),共可得一千八百元,獲利頗豐。該廠現在元永井開有新硐,建有蓄鹵池、溶解池、沉淀池、過濾池、蓄積池等,并在一平浪尚擬筑一能蓄一千立方公尺鹵水之蓄水池庫,以供應用。如此則可完全統制元永灶戶,而獨享產銷之利,果然,井上灶戶失業問題,將不堪設想,故設法維持井上灶戶煮鹽生計,實為管理局之重大責任也。
(H)運輸之途徑問題
元永井所產之鹽東運省城所取之途徑,向以經祿豐、腰站、楊老哨三大轉運鹽站以達昆明。惟自公路開通以后,因以汽車運載較人背獸馱迅速低廉,故運省之鹽,馱運至一平浪裝車者日多。來日滇緬鐵路完成后,改由鐵路運輸,尤為便利。查元永井距公路與鐵路最近之點,均為一平浪,舍資壩乃為自井至一平浪之自然孔道(見一平浪舍資節),若建一輕便車道,運輸自易;惟因該路所經之地乃為鹽廠所圈有,且現在之鹵水溝道除官鹽之外,商家之鹽即不允通行,將來鐵路完成之后,如能與鹽廠合作修筑通井支線,以利官商鹽運,殊為要舉。
再黑井距元永井為四十公里,瑯井又距黑井十五公里,自鹽興至廣通為六十公里,若筑一公路,接至滇緬鐵路之廣通站,計需款六十萬元,查鹽興縣人口僅二萬六千余人,財力有限,恐難實現。故黑井鹽產之運輸途徑,將仍循故道經舍資出一平浪為簡捷。
(I)季節影響
季節影響鹽產之數量至巨,如雨季鹵水之含鹽成分,常比平時減低一半,因之煎煮所需之時間與柴薪等費,均較平時為多,且井硐排水困難,致成本大增。農忙季節,人工缺乏,采礦、取鹵均告困難,是以開采煎制之方法,確有更新必要。
(J)元永井煎鹽灶址問題
元永井之煎鹽灶戶,均密集于井硐附近之溪谷中。該谷走向為南偏西,北偏東,谷深且狹,兩旁山勢陡峻,山坡傾角多急至六〇度至八〇度,山石為紫色頁巖,非常松軟,坡上又無林木之掩護,暴雨之后,極易坍塌,水洪山崩,為害至巨。于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山洪損失尤大(見第七圖),傷亡四百余人,河流杜塞,房屋沖毀,煎鹽灶房,幾全停頓。此種天災,影響鹽產匪淺。故為元永井之灶戶安全計,煎鹽灶址,實有遷移之必要。就地形而論,當以鄰近之舍資壩為最理想(見一平浪與舍資節)。
(K)運銷情形
滇中區所產之鹽,可分官鹽與商鹽兩種,前者為鹽務管理局所自運,后者為一般商人由井自管理局購得之后,分別自行運輸者。
(a)鹽務管理局自行經營之官鹽,由井先運至一平浪,再裝汽車運至昆明,轉銷貴州及滇邊開遠、廣南、蒙自一帶,以與走私海鹽相競爭。昔時管理局在楊老哨、腰站設有官儲倉,以便停儲轉運。自公路通車以來,即行撤銷,后自備汽車十輛,改由一平浪起運,現汽車均經破舊,已停止行駛。現自一平浪運至省垣之鹽,由中國煤汽公司、大業公司、滇緬鐵路局之工程汽車等運輸之。
(b)商鹽運銷情形
鹽務管理局在各井課稅,購鹽商家先領稅單(每百鹽斤繳納十元二角八分),再憑單至倉取鹽,從即自行運銷,局方不加限制。商鹽銷場亦以省垣一帶為最多。大量經營者,多先運至一平浪,改由汽車運輸,惟小本商販,則仍以背馱,取道舍資、祿豐、楊老哨者為多。
現時因供不應求,領鹽不易,為獎勵灶戶生產起見,元永井灶戶可自由發售其所煮鹽十分之三,惟仍須照章納稅,自官倉領取,再自由售賣。邇來因井上鹽產不足,加以鹽之運銷利大,擁有大資本之鹽商,包運包銷,在井上常以高價向灶戶收買,致小本鹽商不能與之競爭,坐失其利而倒閉者,時有所聞。
(L)運鹽方法與運價
運鹽方法,可分人背、獸馱與車載三種,背、馱運價略同,而均較汽車運載為昂。據二十八年十一月之調查,自一平浪至昆明,背、馱運價,每百鹽斤為十元,汽車運價則僅合六元五角至七元(二十七年同月汽車運價僅為四元),約省三分之一。現馱運管理局有馱馬700匹,專供運鹽之用,運價較一般之馱價稍低。自元永井至一平浪運鹽馱腳每百鹽斤為一元九角。以上乃為當時運鹽之官價,但在需要迫急時,各商號私加腳價,以求先得之利者,時有所聞。
(M)祿豐轄運鹽之情形
滇中區所產之鹽,向外運銷時,約有十分之八,東行祿豐縣境,一部經祿豐縣北部入武定、祿勸,一部經祿豐至羅茨(上述各縣每月用鹽不過五萬余斤),一部供銷于祿豐全境(現全縣每月用鹽約四萬斤左右),其余大部系經此轉運至省。祿豐現有轉運鹽號八家,每家代理鹽商自數家至數十家不等,其中最要者有同興公、萬豐號、義泰號、三合祥、明和號、同益號等;各鹽號所代理之鹽商,時多時少,蓋因販鹽商家多為小本少數人所組成,時作時停,長期經營者甚少。各號代商轉運,過去每百鹽斤,收轉運費一角,至二十八年十一月,已增至二角,運費在外,惟所運之鹽,中途若有損失,則由轉運商號負責賠償。經祿豐轉運之鹽每年約兩萬九千余擔(見第十二表),多直接來自鹽井,不經一平浪,其中尤以來自鹽興黑井與瑯井為最多。運出之鹽,直接至昆明者較多,多系經由楊老哨、腰站,并不停留,即行轉省。運往省城之鹽,又可分為昆明城、高峣與海口三終點。高峣與海口均位于滇池之西岸,在鹽運上頗為重要,平均運至高峣者占十分之五,至海口者占十分之二,至昆明城者占十分之三。
運輸之方法,可分汽車、人背與獸馱三種,由一平浪至祿豐一段,公路險峻,雨季且時有山崩路阻之患,故于此段公路阻塞不通時,由祿豐裝車起運者特多,否則仍以背馱為主。總之,由祿豐起運之鹽,直至省城者,多用汽車,惟值昆明需鹽緊急,鹽價高漲之時,車運之商鹽甚少,因汽車公司乃均自運取利之故。直達海口與高峣者均由獸馱人背。自鹽井至祿豐一段,亦系背馱,其中馱運占十分之七,人背占十分之三,人背多于農閑時方有之。至于運價,過去自元永井至祿豐,每百鹽斤,馱運價為一元八角,自祿豐至高峣,馱運之價為一元八角至二元,至省城為二元七八角,人背與馱運同。然因物價續漲,至二十八年十月,運價大增,由井至祿豐已增為四元,自祿豐馱至高峣每百鹽斤運費為五元至六元,至海口為六元一角,至昆明為六元五角。背運較昂,然損失至微。汽車直運省城每百鹽斤運價為四五元至六元不等。以上運價,均以當時供給與需要之關系,而時有伸縮,概而言之,背運之價最高,馱運次之,車運最低,然背運、馱運,毫無損失,車運則破碎頗多,故互有利弊,異日鐵路通車,則鹽運當可日趨便利。
(N)腰站轉運鹽之情形
腰站位于祿豐與楊老哨之間,距楊老哨僅一山之隔,翻山小路僅四五公里,惟繞道公路須行二〇公里。昔日公路未通,一平浪未設鹽莊時,鹽多運至腰站囤積,為滇東區最重要之堆鹽站。及公路通車后,汽車運鹽多自楊老哨起運,既省汽油,又保車機,因腰站至楊老哨高低相差400公尺,坡度極大,不便攀登,不若徑由小路背運之為便。故腰站至今仍不失為堆鹽之大站。現共有轉運鹽號十六家,每年經此轉運之鹽約七萬余擔(見第十三表),腰站最宜堆鹽,因出鹽各井及一平浪、祿豐等地,均甚潮濕,不宜儲存,惟腰站地層為輕松之砂巖,屬白堊紀,滲透性大,無潮濕之虞,故為存鹽最佳之地。來日鹽產增加,井上所出之鹽若供過于求時,腰站于滇東區鹽產之囤積上,仍占重要地位。
過去鹽井至腰站,或由腰站至楊老哨,均系馱背,而馱者尤多,至二十八年始有汽車運輸。腰站之鹽,來自元永井及阿陋井者,均系由一平浪轉來,其他各井之鹽,均系循大道運來。馱運自一平浪至腰站往返須四天,自元永井至此運價為四元五角,自腰站至高峣,運費每百鹽斤為五元,至昆明為六元,至海口為四元八角。汽車運省每百鹽斤為四元五角,自此至楊老哨每百鹽斤為五角,日可運二次,自黑井至此為六元。自汽車直達腰站以來,背馱至楊老哨轉省者日少,由汽車直運省城者漸多,惟最近自腰站用車運省之鹽,又見減少,背馱至海口、高峣者又見加多,因用車者,多改由一平浪起運之故。
(O)楊老哨轉運鹽之情形
楊老哨位于一山口上,西距腰站沿小道僅4.5公里,如經公路,則須繞20公里,自腰站至楊老哨一段,路短艱險,往昔運鹽多背馱至楊老哨再轉車運省。楊老哨純為一轉運鹽站。過去有鹽莊七八家,現只存二家。自一平浪設莊以來,由此起運者,大見減少,過去楊老哨最少每日有車五輛運鹽至省,每車可運4000至5000斤左右,每年經此轉運鹽約四萬三千余擔(見第十四表),然運量與產量成正比,雨季有車無鹽,冬春干時,則常有有鹽無車之感。運價昔為每百鹽斤七角三分,現時漲時落,視民間生活之高低,及汽油價格之漲落而定,現每百鹽斤運價為三元(二十八年十月)。自此東運之鹽,車運占十分之六,背運占十分之一,馱運占十分之三,運鹽車輛,盡為云南汽車公司者。
(P)一平浪轉運鹽之情形
自公路通車以來,一平浪在滇中區鹽運上之地位,日趨重要,自各井至一平浪之鹽,全系馱運或背載,以元永鹽為最多,黑井次之,瑯、阿最少。由一平浪運省之鹽,純系由汽車運輸,現每年經此運之鹽約四萬七千余擔(見第十五表)。一平浪運鹽商號有大業、德厚隆等。運鹽之汽車,多為云南汽車公司及公路局者。過去元永鹽之運一平浪者,月約二百余萬斤,今則減為百余萬斤。次為黑井鹽,每月運至一平浪者,約五萬斤左右。云南汽車公司于二十八年上半年平均每月運鹽三十萬鹽斤,官鹽尚不在內(該公司是年上期共運官鹽八十萬斤),運鹽汽車時多時少,每車之載鹽量為4500至5000鹽斤,惟至二十八年十一月間,車輛減少,平均每日四輛,故一平浪各棧號內積鹽如山,無法運出,鹽運極感困難。云南全省公路局一平浪分站,于二十七年末成立,其目的專為轉運堆積之商鹽,有時亦代運官鹽,然為數無多。車數不定,多則日有六七部,現因汽油價貴,改用柴油車,在二十八年九月份,共運出二十萬鹽斤,十月份為十二萬鹽斤。
(四)其他
滇緬鐵路沿線附近之礦藏,當以鹽、煤、鐵三種為最重要,其分布及開采情形,已如上述。此外鉛礦(Galena)與鉛銀礦(Galena Argentiferous)分布亦廣,舊礦開采,遠在明末,廢洞甚多,惟現除彌渡尚有土法煉鉛之外,余皆棄置未開。據作者表面之觀察,有開采價值之礦藏甚多,如姚安葛苴坪之方鉛礦與石棉,回龍廠老街子之銀礦,鎮南、姚安交界處白馬苴之黃鐵礦(Pyrite),楚雄瓦房黃草地永盛廠之鉛銀礦,歪頭山與郭義村兩地之石膏,黃草地之黃鐵與螢石(Fluorite),鎮南二區石官山之黃銅礦(Chalcopyrite),大古木之石棉,彌渡黃礦場之鉛銀,蒙化南澗之鉛,公郎之閃光赤鐵礦(Specularite),耳左村密馬郎與密海底之銅,滇中鹽區之芒硝,鳳儀之雄磺,得黨之銻(Stibnite),班洪之角銀(Ceragerite[Cerargyrite]),順寧之銀、辰砂(水銀)與鉛,龍陵大坪子附近之石膏,保山大田壩之鐵,銀廠坡之銅,分布均廣。除鳳儀舊開之石磺少數出口運銷于印緬,及金廠箐之金,漾濞、洱海、瀾滄江之砂金(Placier[Placer]),稍有淘取之外,余皆未開采。值此抗戰期中,為充實國力計,似均有開采價值。惟作者因時間所限,未克一一詳作勘測,茲特略舉于上,用作紹介,異日有關機關,如能詳為探測,從速采掘,則對我國資源之啟發,當有甚大補益。
上文附表:
第一表 云南黑井區各場產銷鹽斤盈虧比較
第二表 黑井區各場鹽斤產數表(民國廿八年1、2、3、4、5月份)
第三表 元永井最近三年月產平均數(民國25、26、27年份)
第四表 云南黑井區各場規定常、增產鹽額分配圖
年產鹽額數
第五表 云南黑井區元永〖井〗常、增產鹽額需用礦鹵數量表(民國二十八年六月份)
第六表 云南黑井區各場規定常、增產鹽額分配表[2]
年產鹽額數
第七表 云南黑井區規定增、常產及實產鹽額盈虧比較表(民國二十八年六月份)
第八表 黑井現有硐出產礦鹵情形表
第九表 元永井最近三年月產平均數[3](民國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年份)
第十表 云南黑井區鹽場公署全區場情一斑
續表
第十一表 阿陋井及瑯井現有井洞[硐]出產礦鹵情形表
第十二表 祿豐轉運鹽量圖表(祿豐轉運鹽量表)
祿豐轉運鹽量圖
第十三表 腰站轉運鹽量圖表腰站轉運鹽量表
腰站轉運鹽量圖
第十四表 楊老哨轉運鹽量圖表
楊老哨轉運鹽量圖(自民國二十七年十月至民國二十八年九月)
第十五表 滇中鹽區各地轉運鹽量圖表滇中鹽區各地轉運鹽量表(民國二十八年度)
滇中鹽區各地轉運鹽量圖
附圖:
第一圖
第二圖
第三圖
第四圖
第五圖
第六圖
第七圖
《地學集刊》第3卷第1、2期,1945年8月20日
[1]此處有(1),但后文沒有(2)、(3)等序號的內容,原文如此。——編者注
[2]第六表與第四表并無區別,因原文如此,在此照錄。——編者注
[3]第九表與第三表并無區別,因原文如此,在此照錄。——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