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教授地理學文選(一)
- 肖雄
- 8567字
- 2019-10-12 19:31:54
寧青經濟地理之基礎與問題
張印堂
引言
大凡一區的繁榮或一個地方的荒蕪都不是偶然的現象,決定的因素雖然復雜,但是總與其地環境的優劣關系最深,此乃各地之一般現象。我國之寧夏與青海自亦不能例外,茲略言之。寧青之人口的稀少,農林之缺乏,物產之不豐,村落之疏稀,都市之寥落,交通之困難,工業之不振,商業之衰微,與其如此千百年的歷史,當然是不無基本原因的,此基本原因惟何?即地理環境的限制,所使之不得不然者。吾人雖也嘗言,一地的榮枯盛衰的形成,半為自然,半屬人為,而人力改進自然的效能,雖也可隨科學的進步而漸增,但終是有限度的,那自然的基礎,便是最后的限度了。寧青的經濟發展,人力雖似尚未盡到,未來的重要與潛在的希望雖然也有,但其可能性卻是有限制,而一切建設或開發的計劃,均須循其基礎,善為利用,行之以宜,方能奏效。但尚有若干困難問題須待解決。職是之故,寧青二省雖為當前國人最注意而且急要發展的我國大西北之一部,但建設之解決條件,即兩省經濟地理之基礎與問題,尚鮮有談及之者,本文之目的,即在企圖彌補此缺憾,借供有關機關與社會人士之參考。
寧青的地理背景
我們姑且概略的說,青海拔海盡在三千公尺以上,為康藏青最高高原之一部;而寧夏拔海僅一千公尺,為蒙新高原之一部。兩地拔海高低雖有懸殊,但以所在緯度的關系,低者偏北而高者居南,故其氣候之變化與自然植物之分布及其未來發展的基礎和問題則類似頗多。兩省均深處內地,具有溫帶內陸高原之極端的大陸性氣候,冬夏與晝夜溫度變化急劇,冷熱不均,雨水稀少,年量多在三百公厘以下,而無雨之沙漠,如寧夏西北部之黑戈壁與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之庫庫貝勒沙漠等,所占面積均甚廣大。此外半旱生之草野堿地,如寧夏東南部之阿拉善水草區及青海泊之西北部與柴達木之東南部,及水流不暢之沮洳區與寧境弱水下游之居延海一帶分布至廣。總而言之,雨水缺乏,疏浚沼澤,興辦水利,改進牧畜,從事農牧兼營,配合調整,殆為兩地所共同不可更易之基礎與問題也。
缺乏雨水確為寧青兩省各種經濟發展之最大障礙,譬如較為廣平的高原地勢本極便于交通之往來,但是因井泉的缺少,供水發生困難,如經寧北沿綏新大道一帶,公路不修,雖可通車,但沿途食水供給卻成問題。蓋以每隔百余里甚或數百里,始見有一淺涸堿水井子,即極耐干渴的駱駝,雖素有沙漠舟之稱,往來亦感困難,何況行人旅客?沿途汽車須自帶水料始免汽缸以缺水而爆炸之虞。泉水較多的地域僅限大山的腳麓一帶,而這些高山的分布,適又限于沿邊,如寧省之東南沿邊的賀蘭山與祁連山等,此帶以山高多雨,加以山上冰融雪化之賜,所以這些山麓地方,井泉遍布,溪流潺潺,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便成了人物薈萃的場所,通衢大道的驛站,史家所稱馳名中外的甘肅走廊便是由此形成的。青海境內地勢稍有不同,乃有數大盆地所[的]形成;盆地景況之好壞多視其向風或背風之位置而定,半為絕對干燥沙漠,半為比較濕潤草地,其條理也至明。所以寧青居民的分布,在寧境內者,多限于東南沿邊山麓一帶的水草區,成線狀或帶形點狀;而青海境內者則多集聚于盆地的半部,成片面狀。總而言之,一面因受了地理條件的支配,而一面又以居民知識的幼稚,加以外界促進勢力影響之薄弱,寧青兩地經濟發展迄未脫離原始的牧畜與極粗放的農作,這也是勢所必然的。
寧青位置的重要
(1)為甘肅走廊的屏藩
我國對外之交通路線雖多,但其在地理上之分布,概可分為海上與內陸兩方面。自抗戰軍興以來,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先后陷入敵手,海上之交通斷絕,因而對外之國際關系,當以內陸是賴。內陸對外之交通,原以西北之甘新一路為最便利,且歷史也至悠久,惟近數年以來,經國人之努力建設,滇緬之交通卒告完成。自滇緬公路通車之后,滇緬一線突飛猛進,較甘新一路尤為便利,乃成了我國內陸交通之主要孔道,舉國對外貿易莫不以此是賴,滇緬運輸盛極一時,詎料盟軍在緬戰事失利,滇緬交通中斷,一時繁榮頓告枯竭。于是我國對外之交通,又迫不得已,改弦更張,舍西南而圖西北,甘新一線在歷史上的光榮,漸漸恢復,為當前戰時之權宜計,又成了我國對外交通惟一之自由孔道。經甘新之陸空,不但可與友邦蘇聯通,更借英印之領陸領空以達海外各地。國際交通命脈不斷,盟邦互助始得維系,抗戰勝利方有把握,其影響我國前途之重大,不言而喻。查寧青二省適當甘肅之東西,形如兩翼,實為甘肅走廊之自然屏藩,其于甘新交通之維持上,含義至深。再證諸史乘,甘肅不特為我國通西域、中亞與東歐之走廊,實亦為我蒙藏兩藩民族往來必經之過道。以故青海便成了我漢蒙回藏四大民族交會的場所。是甘新交通的安危榮枯與其兩翼寧青二省的發展,實具有莫大之關系。
走廊之形成,系由甘新交界之祁連山脈(又名南山)高山上流下許許多多之雪水溪流,下注經甘肅漸漸沒入于寧夏沙漠中,在水文上把甘寧青三省織成一體,其中要者,如武威(涼州)之水磨關河,張掖(甘州)之山丹河、洪水河、張掖河,酒泉(肅州)之臨水,玉門之疏勒河,安息之踏實河,敦煌之黨河,等等。其在東南端者多匯為弱水(又名黑水或額濟納河)流入索果與嘎順(居延)二海;其在西北部者多注入疏勒河(又名布隆基河)流入哈拉湖。其他較小溪流,為數之多,不知凡幾,皆獨自涓涓沒入甘寧交界之沙漠中。這些溪流一帶,以河水的滋潤,都是豐美的水草區,又以有灌溉之利,便成了農作的基地,文物的中心與縣鎮的所在;且尤有進者,沿著溪流河谷,都是由寧夏甘肅深入青海的自然途徑,其中要者如沿沙河為經臨澤南行過梨園口深入祁連山林區,蒙番出入之要道;沿新河為由民樂南行經六壩堡扁都口趨冰達坡,徑趨西寧之孔道;沿張掖河經深嶺關或沿弱水之北大河或順疏勒河上溯,都是直搗青海泊區的自然孔道;再西由黨河上行過當金山口可直趨柴達木盆地,如自青海下馳,于甘肅走廊之威脅尤為輕而易舉。由此觀之,建設寧青,安定兩翼,實為鞏固甘新交通之急務也。
(2)為西北后方的安全地
寧青二省不特為甘肅走廊的屏藩,其所處地位實屬安全。兩地雖為我國后方之一部,但無蒙新藏滇及東北四省之遠處邊陲,易肇強鄰之侵襲或隨鄰國友邦之安危而受敵人之威脅。寧青甘在我西北所處之地位正與川黔康在我西南所處地位同。外患予我之威脅壓迫,不拘系來自東部沿海之任何一方,或系來自后方內陸之任何一地,都不易到達寧青,兩省確為我國內地最安全之一部。其建設之基礎雖屬有限,困難雖多,但其價值并未稍減,且其地位,值此抗建期中,強敵壓境之下,建設此安全地區,使成為軍政經教之重地,誠目前國人當務之急。此寧青地位之安全確為抗建期中急應發展之一最大因素也。
甲 寧青經濟地理之基礎
(1)為農牧兼營的場所
寧青兩地改省以來為政經設施權宜計,疆域范圍稍有變更。并入寧省者有賀蘭山以東舊甘屬之寧夏道八縣,而劃入青省者則有湟水一帶舊甘屬西寧道七縣,兩處原均為由甘省長官控制寧青兩區之基地,故寧青兩地素有寧夏與西寧駐軍使轄地之稱。并入之縣區,以原為甘肅之一部,居民及其生活與甘省他縣初無二致,灌溉農業,發展精密,產物豐富,向為寧青兩地之倉庫,此所以劃歸寧青作為建設兩省之基礎之由來也。關于寧西兩屬未來之發展姑且不論。現專就寧青兩省原有之地域言之,前者雖為內蒙之一部,居民為阿拉善額魯特與額濟納土爾扈特蒙人,但其生活與察綏境內之錫、烏、伊諸盟蒙人顯有不同,后者以所在之環境大部為純整之草地原野,向以放牧為生,于農業生活有歧視、卑視與嫉視之意,而寧夏蒙人以所在環境不同,大部為水草區,水利方便,宜耕種,故為半牧半耕者,此點正與青海境內青海泊區之和碩特蒙人,都蘭與柴達木區藏化之蒙人生活同,此無他,概以寧青兩地均為農牧兼營的自然場所也。如寧省東部阿拉善旗境,東有賀蘭,西有龍首,南有祁連諸山,山上雪水溪流頻頻下注流入阿拉善沙漠中,造成一典型的水草區,例如東起定遠營(王爺府),西迄民勤(鎮番),沿途水草密布,成連鎖狀,兩水草區間隔自十數里至數十里不等,井泉與溝渠灌溉,均屬輕而易舉。西部于額濟納旗境有黑水(額濟納河)大河,分支奔流,要者有弱水、納林河、穆林河等,均注入索果與居延二海,造成一豐美的河湖地帶,土質肥沃,面積廣大,又便風力與引力灌溉,于農于牧,隨心所欲,基礎均甚富厚。此外如青省青海泊區之西北部,有烏蘭木倫、布來瑪,布哈諸河灌溉其間,草豐地肥之東南部沿布爾汗布達山麓一帶,土厚地濕,素為五柴達木蒙人耕牧之園地,推廣發展,頗有希望。即黃河上游之沼澤沮洳,一旦疏導,牧畜之外,根生農作亦非無望。總之青省北部之盆地,土輕松,色黑重,性肥沃,稍事疏浚,灌溉易舉,拔海雖高,但以形勢的封閉及北面祁連大山的屏障,無蒙新高原所習見之沙風之為害,反之盆地當天朗氣清之下,干暖異常,所以都蘭有熱國之稱,于農作裨益匪淺。大凡麥類如青稞、小麥、豌豆,根生作物如土豆、蘿卜之類,及油質作物如胡麻、菜子等,與蔬菜之類均可種植之。農作之外,山地草野,兼牧牛羊騾馬駝亦甚適宜。要而言之,凡拔海在四千公尺以下之地如有灌溉便利,其氣候皆適于農作之發展。如無水利,于半旱生之草野,牧畜亦無問題。惟于拔海在四至五千公尺間之高山草地,山高氣寒,無農耕可能,只能牧畜。幸而青海北部之盆地區拔海多在三至四千公尺間,農牧皆可,兼而營之,尤為適宜,既合天時地利,又符原有居民傳統之生活方式。是以農牧并重,配合營之,兩者相得益彰,此亦為建設寧青所應注意之一則也。
(2)為當前移民的園地
我國邊陸各地,向以地廣人稀聞名,乃為我國天留之移植區。值此抗建期中,東北西南,或則淪入敵手,或則近鄰戰區,移民墾荒,迫而擱置,惟有西北一隅,尚不受敵人壓境之威脅,所以寧青兩省確成了我國當前惟一之移民自由園地。查寧省面積約為二十六萬方公里。現在居民僅八十余萬人,平均每方公里尚不及四人,青海面積約為三十六萬方公里,居民為一百卅余萬人,平均每方公里亦在四人以下,兩省人口密度之小幾為全國最,僅次于蒙藏(以上數字系包括新并入之寧西兩屬各縣之人口在內,而兩道縣屬人口各占全省人口十之九之多,以故其他各地人口尤稀,每方公里,均在一人以下)。一地移民之可能與容量之大小,固不能單以其面積與人口之比例為準,但由其人口密度之大小亦可窺其梗概。茲進而分區域言之,兩省荒殖之可能,確屬有望,例如:寧境黑水一帶,沿河之平原沃野,南北縱達二百余公里,橫則自數公里至數十公里,面積約五千余平方公里,而所居之土爾扈特蒙人為數僅二萬余人,照此推之,其可耕地面積之人口密度,每方公里僅四人,較之華北平原上每方公里三百人之密度,何啻天壤。再觀青境柴達木盆地,東西長一千余公里,南北闊,窄處亦在七十余公里以上,面積約十七萬方公里,可以耕牧之地,至少占盆地全部四分之一以上,而現有之五柴達木蒙人,尚不及兩萬人,加之二十八年由新疆新遷入之二萬五千之哈薩回人,總計不到五萬人,為數仍嫌太少。外如青海南部玉樹一帶(包括玉樹、囊謙與稱多三縣)面積四萬方公里,居民僅所謂玉樹二十五族而已,共計五萬人,每方公里僅合一人。再在都蘭盆地從事農作者,所種土地,每十年始輪耕一次。土地輪種,原以土質磽瘠使之休閑以養地肥而行之者,惟青海土地之十年一種,與其地廣人少及原居藏化蒙人之不善耕作不無關系,總之此亦為一移民可能之象征也。青海南部囊謙一帶,氣候溫濕,移民農牧,希望尤大。值此戰期,移民寧青,既可安置前方后撤之難民,又能充實邊防,發展邊地富源,增強抗戰力量,一舉數得,豈非抗建中一大要圖耶?
(3)為西北貿易的供銷基地
我國西北各省素以出產牲畜與毛皮著稱。平時每年順黃河以皮筏運至包頭再經平綏鐵路轉天津出口之毛皮,多系來自寧青兩地。其中尤以馳名中外之西寧毛為最重要。查西寧毛多為青海所產經西寧出口者,毛細而長,質地精良,可制上等毛織品,為數雖無確切估計,至少占天津出口毛絨百分之五十以上。據陳驊聲先生估計,湟源、貴德、玉樹一帶,年產羊毛共約九十萬擔,其中玉樹約占四分之一。再據李君式金廿八年度之調查,該年玉樹一市出口貿易數值為十六萬四千八百元,入口數值為二十九萬三千元,共約四十五萬余元。出口貨品以羊毛、山藥、皮革、鹿茸、鹽、金為最。入口則以茶、布匹、食糧、紙張、煙、糖、顏色與鐵器為大宗。寧青兩地,均富產鹽硝,如阿拉善之吉蘭臺與扎拉臺及柴達木東南之薩喀,扎巴與青康交界之白家、蘇莽等鹽池皆其著者。外如青甘新交界阿勒騰塔格山(即金山之意)與青海南部通天河雜曲之金與玉石亦甚著稱,惜未大量開采耳。將來移民成功之后,不但農牧隨而興起,畜產因而增加,即與畜產有關之工商業,亦必借交通之改進,隨之而漸趨發展,殆無疑也。是以寧青兩地之重要,不特為捍衛我西北國際通路之屏障,安全之后方與移民農牧之園地,實亦將為我國西北貿易之一大供銷場所也。
乙 寧青經濟建設之地理問題
以上所論,系就寧青之位置與其地理環境僅言其經濟發展的可能基礎而已,若實際從事開發,尚有若干困難問題,急待解決者,茲舉其要者五端,略謂申言于后:
(1)遼闊原野與艱險地形之于交通上的梗阻
寧青兩省面積遼闊,縱橫各在一千五百公里以上,而形勢或為沙漠遍野,如寧夏境內之阿拉善沙漠與黑戈壁及青省柴達木西部之庫庫貝勒沙漠等,或為崇高山地,如青海之布爾汗布達、巴彥喀喇等,拔海均在六千公尺以上,崎嶇險峻,攀登不易,且穿山隘口,低者亦在四千五百至五千公尺之間,常為水雪所封,不能超越。或為沼澤沮洳,如黃河上游星宿、鄂陵、扎陵諸湖一帶,跋涉困難,道遠途長,其于交通之困難也初無軒輊,且兩地均無舟運之便,西寧至包頭之筏運,僅能謂為寧青之出口水道,于其境內運輸無補。兩省境內除青海南部自囊謙之香達此上至魯拉四十公里之水道有皮筏往來,與寧境弱水之一段水運之外,短小之通航水流亦不多見。現寧省交通俱以駱駝為主,而青海則以牛馬為最,當地人無里數計程,只按行程日數計之,且更以牛馬行動遲緩不同,以馬則日行八九十里,而牛、駝每日則僅行五六十里,沿途大道故又有牛馬站之分。例如自西寧至玉樹東路長七一九公里,用牛需時四星期,用馬則只二星期;西路較長,約一一五〇公里,需時尚不止此。青海地高氣寒,冬天尤甚,山則常為冰雪所封,欲行不能,即于春夏之交,天氣仍不甚佳,行旅亦非容易。例如當羅氏(Rockhill)考察青康時,于四月十六日自柴達木盆地之南起程,至五月二十五日始抵玉樹,需時共三十九日,沿途所遇,雪日二十二天,雨日二,風日三十,多北風與西北風,風雪交加,氣候惡劣,于此可知。當夏秋之交,青海交通最便,其他季節,非雨雪即干冷,率皆不宜行動,故有“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頭,七八九最好走,十冬臘臉開花”之諺語。況寧青兩省均屬地廣人稀,驛站旅舍極少,如柴達木玉樹間之一段,往來行旅,食宿所用,必須自行攜帶,而于寧夏境內,雖無青海地勢之艱險與氣候之惡劣,但流沙遍野,行行重行行,交通亦極艱苦。于冬春二季,沙風時起,飛沙卷石,旅行尤難,況沿途井泉有限,水供不易,比之甘肅走廊一帶之水道遍野、井泉密布之江南風光,別有天地也。
(2)崇高地勢與干燥氣候之于土地利用的限制
地勢崇高與氣候干燥確為利用青寧二省土地的最大障礙。地高氣寒,乃青海農作之根本限制,正如干燥雨少于寧省農作影響之嚴重。兩地溫差之變化甚劇,往往一日之間判若冬夏。茲舉兩說為例:據斯文·赫定氏之記錄,于寧境黑水河畔,十月五日晨溫高攝氏二十·九度,至翌日晨降至七·六度,于夜晚則又低至零下一度。又據羅氏在青海都蘭所測四月十一日早五時半為華氏二二度,午后二時升至八一度,至六時則又降至三九〖度〗,氣候劇變程度于此可見一般[斑]。霜之為害異常,中夏冰雪,亦非奇聞。寧境土地之利用除于水草區四圍半干草野可以從事牧畜之外,所有農作,僅限井泉溪流附近之灌溉地域,所以寧境之現有農作盡分布于東部阿拉善沙漠中之水草區內,來日希望當以弱水一帶為最大。總之凡無灌溉便利之地即無農作可能,以其雨量不足,過于干燥也。以故甘青交界處農人當以石板蓋于地上以減少土中有限之水分之蒸發。青海環境稍有不同,在土地利用上可分三區論之,北部高盆地區,如青海泊區、都蘭□地區、柴達木等,低處亦在三千公尺以上,地高氣干,生期短促,溫差變化急劇,于農于牧,均受嚴格限制。草地的分布,以氣候風向之關系,僅限于盆地之半部,較為溫濕的生長季,長不過閱月,到了嚴酷的長冬,草盡枯槁,此時牲畜只能靠著零星干草度生,饑寒交迫,病死特多,年在百分之三十以上,此正與內蒙同,為牧畜之最大障礙。盆地中的農作亦僅限溪流旁有灌溉的部分,如青海泊區之西北部,都蘭之北部及柴達木之東南部等。所種作物以氣溫的限制,選擇耐寒的干性作物及根生作物最為需要。品種與牧畜飼料,調整配合,尤為急切。灌溉方式減除鹽堿亦所必須。青海中部之沮汝[洳]沼澤,地高氣寒尤甚,疏導水道,為用以放牧之先決問題。及至青海南部長江上游一帶,雨水雖稍見增加,但地勢仍屬高亢,溫度低,生期短,該地農作仍受限制,耕種僅限四千公尺以下之河谷低地,四至五千公尺間之山地,只能牧畜,過此即漸入高山苔原,牧畜亦感困難矣。
(3)民族習俗的各異于履行農牧兼營的障礙
一地居民生活之方式,非僅與其自然環境有關,而與其歷史之背景以及民族之習俗,關系亦至為深切。寧青之經濟發展,雖然首在牧畜,但其環境,既不為一天然的良好牧場,更非一理想的農業區,其經濟的基礎究屬何在,確為開發西北首先追尋清楚的一個問題。吾人要想發展其牧畜事業,非采農牧兼營,使之相互配合不可,否則即不會有成功。簡而言之,即將原有之牲畜業建設在新興的農業上,使新興之農業務必與原有之牧畜事業互相調協,所種作物不但要適應土質與氣候之需要,尤應以能充作飼料者為目的。惟有如此調合,于冬春無草之際,所牧牲畜飼料方能有所依托,儲備草料,加意豢養,乃為增進寧青畜產之先決條件,惟寧夏之居民,多為蒙番,藏番蒙人以外界食糧供給之困難,雖稍事農作,既幼稚又粗放,概與其牧畜無關,毫無調濟可言,且于純整之農業生活仍有卑視之意。而移入之少數漢人,則不顧環境之一切艱險,不拘地利之適宜與否,很頑固的依然耕作,成敗在所不計,于當地原有之牧畜事業一無所補,焉談協調。是以配合農牧生活確為發展寧青之一大問題也。
(4)居民稀少與人工缺乏之于工商業發展的困難
寧青兩地均為我國地廣人稀之省份,已如前述,平均每方公里尚不到一人,且每路行七八日而不見一人,其居民之稀少于此可見一般[斑]。人工乃為發展一切事業必備之因素,寧青居民之稀少不特有礙農牧之發展,尤不易于工商業之舉辦。查過去寧青之貿易權多為少數甘陜商人所握。輸出貨品,均以毛皮為大宗,山藥次之,礦產僅限池鹽與少數沙金之淘取而已,此外無工業產品。輸入者,僅少數食糧、茶糖與鐵器用具而已。兩省出入貿易數量,現以統計缺乏,無從估計。惟據李君式金二十八年在玉樹調查所得,該年玉樹一區之貿易,輸入為二十九萬二千元,輸出為十六萬四千元,共約三十五萬余元。由此推知兩省現有全部貿易為數之有限,此無他,蓋以居民稀少,人工缺乏,工商不易興辦,產銷均屬不多。惟兩省富產鹽硝,用以創辦與畜產有關之工業,如織毛、制革、造乳品與肉食罐頭等最為適宜,惟于人工問題不可不首注意焉。
(5)作物品類及牲畜種別分布與土質水草及時令的適調問題
吾人旅行西北于戈壁沙漠一帶見地鼠遍野(查地〔調〕鼠又名土撲[撥]鼠,皮甚珍貴,有陸獺之稱,每年輸出甚夥)。至黑沙漠則時見野生之驢駝奔馳,于柴達木盆地則又見羚羌[羊]千百成群,到沼澤沮洳野鴨野雁蹤跡遍野,于青海南高山草野與松林交界一帶雉雞之聲時有所聞,及至五千公尺以上之高山苔原,則只見有黑熊、犁牛、豺狼、麋鹿出沒其間。再于鹽堿荒野之中,草木雖稀,但于溪旁沙柳之生長,時可遇到。野禽野獸及野生植物之分布,隨地既有不同,而養牧之家禽家畜及耕種之作物又豈能超自然而例外乎!吾人已迭次申言,建設寧青之基礎首在農牧共同之配合發展,關于此點,蒙番放牧之保守與漢人務農之專一,此種生活習慣上的梗阻,即令借教育的開導而破除,若使兼營之農牧在地理上達到適合的分配與分布,仍然是一個待解的問題。寧青雖為一農牧兼營的地域,但以各地高低不同,氣候不一,草之豐歉不均,環境優劣不齊,有豐美的草地,有半旱生之草野,有為淡水草者,亦有為堿水草者,有荒磧沙漠,有沼澤沮洳,有冰雪苔原,景況至為復雜,而可放牧之牲畜,有喜淡水草者如牛、馬類,有愛堿水草者如駱駝,有荒蕪之貧瘠草原即可放牧者如山羊、綿羊等,有非豐美之水草不能生活者如馬、牛,有數日甚或十數日不飲水即可者如駱駝,有以嚴寒之冰天雪地為其樂園者如犁牛,亦有以酷燥之沙磧荒野為其理想之場所者如羌[羊]、駱、驢、羚等,口味至為不一,分布必須因地制宜。況寧青一帶有毒草存在,牲畜誤食,必為所害,如于寧新交界黑戈壁中,古城子東南,有一鄂博,名訝蘇,系以人馬等尸骨所堆成者,尸骨之由來即盛傳為一路過之商隊至此以誤食毒草而致全體覆沒,后為來人發現,用以堆成鄂博以警來者。據云此類毒草于柴達木亦曾發現。由此觀之,農牧兼營,配合調整,分布適宜,確亦為開發寧青最嚴重問題之一也。
結論
綜觀上述,開發寧青兩省之重要性可知,其可依據之地理基礎有三,而事實之困難問題有五。若欲從事建設,必須在此基礎之可能范圍內妥定適切之計劃,并針對此困難問題預謀解決之途徑,庶有成功之望也明矣。
《邊政公論》第1卷第11、12期合刊,1942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