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改革的失敗和戴高樂的引退

一 顧夫·德姆維爾政府及其內外政策

戴高樂利用新議會成立和現政府集體辭職的機會,更換了久已蓄意要撤下的總理。首先,蓬皮杜已擔任了四任政府首腦,任期長達6年零3個月,是戰后以來連任時間最久的總理。戴高樂按“任何努力都有它的限度”的原則,決定進行替換。其次,戴高樂對蓬皮杜處理學生造反不當從而引起“五月風暴”十分不滿,一直耿耿于懷。他曾揶揄地說:“我非常同意蓬皮杜在5月里干得很好,就像瑟居安先生的山羊一樣。這樣一直干到29日。5月30日,打死那只狼的是我?!?a id="w38">[38]最后,蓬皮杜在經濟和社會政策上傾向保守,成績不佳,戴高樂為了刷新政績,求助于改革,自然要另外遴選總理。

于是,戴高樂總統在7月11日任命莫里斯·顧夫·德姆維爾為總理并組織第五共和國第6屆政府。顧夫·德姆維爾1907年1月24日生于馬恩省一個法官家庭,畢業于巴黎大學法學院并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943年參加抵抗運動,1945年任法國駐意大利大使,1945~1950年任法國外交部司長,1950~1954年任法國駐埃及大使,1956~1958年任法國駐聯邦德國大使,1958~1968年先后任外交部部長、經濟和財政部部長等,1968年起為國民議會議員。他早在戰爭年代就已追隨戴高樂。他忠實不渝地執行法國獨立外交政策,周旋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奔走在歐洲、非洲、亞洲和拉美國家之間。他為人謹慎,頭腦冷靜,沉默寡言,與前任總理形成鮮明對照。

在組織顧夫·德姆維爾政府的過程中,戴高樂留任和新吸收了積極主張改革的戴派和激進黨著名人士,如勒內·卡皮唐擔任司法部部長、埃德加·富爾為國民教育部部長、讓-馬塞爾·讓納內為國務部長。戴高樂打算通過他們大力推行社會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

在經濟領域,“五月風暴”造成外匯和黃金儲備銳減,貨幣外流,物價上漲。法國政府于6~7月采取緊急對策:嚴格控制外匯,征收附加稅,開源節流。這些措施無濟于事,于是法國政府在9月進一步增加了高收入者的所得稅稅率,另開某些遺產稅。嚴厲的政策引起了法國富有者的惶恐不安,他們紛紛進行抵制,結果造成資金外逃,市場投機活動猖獗,法郎的地位岌岌可危。

在這種形勢下,總理、經濟和財政部部長等多數政府成員主張法郎貶值。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也施加壓力,強迫法國政府做出貶值的決定,法國新聞報刊也紛紛推敲貶值的具體數字。但是,考慮到貨幣的穩定,戴高樂力排眾議,拒絕法郎貶值。他于1968年11月13日在部長會議上重申:“接受法郎貶值是十分荒謬絕倫的?!彼环矫嬖趪饣I集20億美元貸款解決急難,另一方面繼續采取緊縮政策。然而,緊縮的經濟政策給法國社會帶來嚴重后果,由于政府堅決拒絕提高工資的要求,1969年3月舉行的政府、雇主和工會三方代表協商新的格勒內爾協定的“蒂爾西特會議”不歡而散。于是,工會于3月11日發動全國大罷工以示不滿和抗議。法國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增多。

顧夫·德姆維爾政府繼續執行戴高樂的獨立外交政策,小心翼翼地“在世界兩大對抗集團中間尋求平衡”。當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軍隊于1968年8月占領捷克斯洛伐克時,當其他西方國家對蘇聯的侵略行為做出強烈反應時,戴高樂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它對于歐洲的緩和前景來說是十分荒謬的”[39]等寥寥數語,仍然認為法國對蘇聯的政策“是符合歐洲深刻的現實的”[40]。然而,這次事件恰恰說明蘇聯要繼續維護《雅爾塔協定》和它的勢力范圍,并不理會戴高樂關于泛歐建設的構想,從而使戴高樂為之奮斗多年的“從大西洋到烏拉爾山脈的歐洲”成為泡影。法蘇關系自此以后再沒有跨出新的一步,一直停滯在1966年水平上。在法美關系方面,新上任的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表示同意戴高樂關于要以“現實主義的眼光”而不是“感情用事”來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看法,并于1969年2月親蒞法國訪問,法美關系因此有了明顯改善。

在歐洲事務中,戴高樂繼續拒英國于歐洲經濟共同體大門之外。他于1969年2月4日在同英國駐法大使克里斯托弗·索姆斯的談話中,建議組織一個包括西歐共同市場在內的歐洲經濟聯盟,由法、德、英、意四國主宰的歐洲政治聯合委員會領導。他解釋道,該組織將獨立自主,不依附美國,它將使“由美國支配和設有美國指揮機構的”北約成為累贅。英國則堅持同美國的“特殊關系”,拒絕接受戴高樂新設計的由法國領導的、獨立于兩個超級大國之外的歐洲聯盟的方案,并把它作為聳人聽聞的消息泄露于世,把法國置于尷尬的境地。于是,兩國官方和公眾輿論隔海遙相對罵,法英關系降到最低點?!八髂匪故录币惨鹆寺摪畹聡鴮Ψ▏牟乱珊筒粷M。

在中東,戴高樂持與其他西方國家持相反的立場。他譴責以色列飛機對貝魯特機場的襲擊,于1969年1月6日宣布法國對以色列全面實行武器禁運。他站在阿拉伯國家一邊,主持正義,受到中東地區國家的歡迎。

二 改革及其內容

戴高樂意識到,經年累月地堆積起來的社會問題在“五月風暴”后還可能死灰復燃,1968年下半年的法國財政金融危機和1969年上半年法國工人的罷工斗爭證實了這點。他不再醉心于外交事務并樂此不疲了,他把主要精力轉移到國內問題上來,把解決法國社會問題和緩和勞資矛盾視為本屆政府刻不容緩的任務,把推行參與制作為他的“雄心大志”和一生事業中“最光輝的篇章”,把社會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當作新政府的工作重點。

“五月風暴”剛剛結束,善后工作亟待處理,改革自然首先從教育和大學開始。國民教育部部長富爾剔除因循守舊的思想,發揮大刀闊斧的工作方法,很快拿出了一個《高等教育方針法律草案》。這個法律草案被戴高樂視為社會改革和參與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得到他的熱情支持,也在9月19日部長會議上經過討論被采納。為了爭取時間,國民議會于9月24日召開特別會議就政府提交的法案進行辯論。最初,富爾法案遭到許多議員的反對,就連戴派議員也犯嘀咕,滿腹牢騷。他們私下埋怨法案使人想起“五月風暴”的口號,是對“青年學生的投降”。然而,一則害怕學生再次造反,急于兌現向學生許下的改革大學教育制度的諾言;二則受到戴高樂的壓力,他們被迫轉變立場。議會兩院終于在11月以壓倒多數通過了《高等教育方針法案》。

《高等教育方針法案》的核心是貫徹參與制。法案規定,法國高等學府廢除大學校長和學院院長負責制,改由一個大學生、教師和校外社會人士選出的數量對等的代表所組成的委員會,共同指導學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學工作。法案對大學結構進行調整,把全國20多所集中化程度過高的、毫無特色的普通大學劃小細分為70多所,讓它們擁有一定的獨立自主權,做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并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決定自己的教學制度,包括教學大綱、教學方法和考試辦法,使新的高等教育體制具有分散化和多樣化的特點。

戴高樂特別關注地方改革和參議院改革,強調參與制不僅要在企業中實行,而且要在一部分國家政治設施中推廣。在第五共和國成立初期,戴高樂曾對參議院寄予厚望,賦予其較多的權力,以便讓它發揮“平衡”國民議會的作用。然而,第五共和國參議院自成立之日起,一直被反對派控制,或成為反對派的重要據點,它經常干擾和牽制總統、政府和多數派的政策和活動,起著“負能量”的作用。參議長莫奈維爾因在修改總統選舉法問題上同總統意見相左,同戴高樂鬧翻。自此以后,戴高樂視參議院為眼中釘,千方百計地要把它“馴化”。早在“貝葉演說”中,他就主張擴大第二個議院(參議院)的社會成分,讓經濟團體、家庭組織和知識界的代表占有一定比例,以便參與國家和政府重大事務?,F在,這種思想重又萌芽,他打算在原有構想的基礎上來改革參議院。

戴高樂于7月委托國務部長讓納內起草地方改革和參議院改革計劃。讓納內不負所托,制訂了一個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的第一部分建議在原有的市鎮、省兩級行政區劃之上,再另增辟大區級行政單位,即把法國本土劃分為21個大區,每個大區包括一定數量的省和市鎮、人口和資源。大區設大區議會,它的3/5議員由議會兩院議員、省、市鎮議會議員選出;其余2/5議員則是地方上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專業組織和團體指定的代表,故又稱為社會職業議員。大區議會對地區的經濟和建設計劃擁有決定權。至于大區行政權則歸中央政府委派的大區行政長官所有。改革方案的第二部分建議成立一個咨詢參議院,以代替目前的參議院以及經濟與社會委員會。在咨詢參議院中,173名參議員由中央和地方議會議員組成的選舉團選舉產生,另150名參議員由具有代表性的經濟、社會、文化活動的組織團體指定。咨詢參議院就法律草案和立法提案在交付國民議會討論和表決前進行審議,提出意見和建議,而這些意見和建議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

鑒于咨詢參議院的改革涉及原有的參議院和經濟與社會委員會等國家機構,牽涉第五共和國憲法有關設置這些機構的章節條文,因此,在改革的同時,法國政府擬對憲法的條文進行修改。

按憲法第46條規定,凡有關參議院的組織法都要經過議會兩院的討論和投票表決。然而,戴高樂對議會無休止的爭論十分反感,對沒完沒了的修正案更是深惡痛絕,他害怕到頭來改革方案變得面目全非或無影無蹤。他再次利用憲法某些條文含混不清和模棱兩可的地方,引用憲法第11條關于總統舉行公民投票的權力,繞過議會兩院,對改革方案進行表決。

三 公民投票的失敗和戴高樂的引退

公民投票前的種種跡象表明,改革已被頗為不利的政治氣氛所籠罩。

改革方案一出臺就立即遭到左翼政黨的敵視。如果說左翼政黨曾經于1946年反對議會兩院制的話,那是因為它們打算利用自己在戰后初期的強大影響來牢固地控制一個單一的民選代表機構,以便在沒有第二院的牽制下駕馭政府?,F實正好相反,國民議會已為多數派所把持,反對派只能通過參議院不時地向戴高樂及其政府發難,因此,左翼政黨絕不會輕易地放棄這塊陣地,它們堅決反對取消參議院和經濟與社會委員會,反對建立咨詢參議院。用一句話來說,這就是反對改革方案。同時,左翼政黨還視這次公民投票為雪洗1968年6月選舉失敗恥辱的良機,齊心協力要把戴高樂拉下馬。

戴派中的保守勢力對改革采取了抵制的立場,因為他們擔心改革將損害法國傳統的政治結構,惡化同地方紳士名流的關系。他們醞釀拋棄戴高樂,籌備“戴高樂以后”的事宜。他們對蓬皮杜倍加青睞,確認他是多數派和戴派無可爭辯的領袖,可以解決總統的替換問題。而這位前總理也當仁不讓,于1969年1月17日在羅馬表態說:“我是下屆總統選舉的候選人,這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秘密。”他與戴派的保守勢力遙相呼應,給實際上關系到戴高樂前途的公民投票投下了陰影。

多數派中的獨立共和人士全國聯盟也反對改革。吉斯卡爾·德斯坦于1968年年底表示希望終止全國民意咨詢的活動,通過議會的立法程序來審議改革方案。當政府公布公民投票的具體日期后,他又提出把地區改革和參議院改革分開,反對一攬子投票。該黨指導委員會還于4月10日通過決議,讓各聯合會和基層組織在公民投票中自己選擇,不做硬性的和明確的規定。而前經濟和財政部部長在公民投票前夕以“遺憾但堅定的”語調宣布不支持改革方案。吉斯卡爾·德斯坦和獨立共和人士全國聯盟的態度加劇了公民投票的緊張氣氛。

改革方案也遭到政府中多數部長的陽奉陰違。顧夫·德姆維爾總理以集中精力處理教育和財政燃眉之急為借口,建議推遲公民投票的日期。有些部長希望改革要謹慎從事,要求通過議會的正常渠道進行。另一些部長則擔心操之過急,主張放慢改革的步伐。

改革首先涉及參議院,自然引起了多數參議員的強烈反響。莫奈維爾在占據長達21年的參議長職務后,自知斗不過享譽國內外的戴高樂,于1968年9月宣布放棄參議長換屆的競選,以便擺脫職務的約束,更有效地捍衛“受到威脅的參議院”。中間人士阿蘭·波埃入主盧森堡宮后,曾一度受到戴高樂的青睞,成為愛麗舍宮的座上客。然而,新參議長也毫不掩飾對改革方案的不安,反對觸動參議院組織機構。

至于選民,多數同意地方權力下放,但反對參議院改革。既然戴高樂于1969年3月19日聲稱公民投票是“對他個人信任或不信任的問題”,再次把個人政治前途作賭注,選民們自然考慮他在位過久,并接近80歲高齡,希望以“平靜的方式”而不是激烈的手段,在維持現行的政治體制下實現改朝換代。

左翼政黨、中間政黨、參議員、多數派中的反對派和多數選民的反對聲音相激相蕩、相融相匯的政治氣候對改革越來越不利。3月14日至4月22日的多次民意測驗證實:在開始贊成改革的人還占55%,到最后一次民意測驗時已下降到47%。戴高樂預感不妙,十分懊喪和后悔,既然投票的日期已公布,也無可挽回。他于4月25日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呼吁公民投票支持改革方案。

戴高樂的號召不再像以往那樣產生神奇的效應了。4月27日的投票結果表明,支持改革方案的只占有效票總數的47.59%,而反對票則占52.41%,與最后一次民意測驗的數字大致相同。公民投票的結果對改革方案做出了否定,最終也對戴高樂的個人政治前途做出了判決。翌日清晨,戴高樂發表了一份早已準備好的公報:“我將停止行使共和國總統的職務。這個決定自今日中午起生效。”

戴高樂,這位叱咤在法國政治舞臺上近30年的風云人物,終因公民投票的失敗而自動隱退。他作為當代法國最杰出的政治家,像來去匆匆的一顆流星閃爍著光芒劃過長空,泯滅在天際,從此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他的隱退,并沒有在法國引起一場風波,也沒有像他本人一再預言的那樣出現混亂。從離職到去世前的18個月中,戴高樂專心致志地撰寫《希望回憶錄》和整理《戴高樂言論集》,并訪問了愛爾蘭和西班牙,此外,他還積極籌備赴中國訪問的計劃。不過非??上?,戴高樂訪華未能成行。這位即將滿80歲的巨人于1970年11月9日傍晚在故鄉科隆貝雙教堂停止了心跳,與世長辭。

戴高樂早在1952年就立下遺囑,囑咐他去世后不舉行國葬,無論法國和外國都不要授予任何稱號、晉升、榮譽、表彰和勛章,遺體葬在故鄉,與家人合葬。安葬儀式要簡樸,不奏樂,不要致悼詞,不要總統、部長、議會代表團和公共團體代表等參加。戴高樂的遺囑表現了其高尚的情操和偉大的人格。

11月12日,按照遺囑,戴高樂被安葬在科隆貝雙教堂,有4萬多人自發從全國趕來參加葬禮。同日,數十萬巴黎人自發地冒雨走上香榭麗舍大道,聚集在凱旋門前悼念這位民族英雄。13日,巴黎市議會決定把凱旋門前的星形廣場改名為夏爾·戴高樂廣場[41],永遠紀念這位法國當代史上的偉人。戴高樂的去世,標志著戴高樂時代的結束,但是,他給法國的思想、政治和社會留下了巨大遺產,至今法國和世界對戴高樂主義仍然是津津樂道,他所創建的第五共和國及其政治體制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他所提出的“大國夢”“強國夢”、他所主張的獨立外交、法國偉大、法國要站在世界前列仍然為歷屆總統繼承和堅守,并樂此不疲。

總統的空缺按憲法程序由參議長波埃填補,顧夫·德姆維爾政府作為看守政府負責日常事務和組織新總統選舉。從此,法國政治史進入了短暫的過渡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铅山县| 宜川县| 桐梓县| 封开县| 永川市| 贵德县| 唐海县| 榕江县| 丹东市| 澳门| 库车县| 临潭县| 黄大仙区| 安阳县| 纳雍县| 屏山县| 当阳市| 鹤峰县| 武冈市| 广西| 伊吾县| 措美县| 嘉黎县| 武胜县| 修水县| 四平市| 五寨县| 昌江| 佛山市| 和龙市| 普洱| 永仁县| 灵璧县| 玉屏| 定兴县| 贵阳市| 灵丘县| 错那县| 巴里| 开鲁县| 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