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族教育發展報告(2015~2018)·現實與前瞻: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研究
- 蘇德等
- 1505字
- 2019-10-12 19:19:37
二 新時代背景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機遇
新時代中,國家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成為各個領域必須緊密跟進的風向標,這其中,有三個維度“共同體”的建設顯得尤為關鍵。分別是旨在補齊短板的“新農村共同體”,旨在形成整個民族合力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旨在促進全人類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三個由小到大的共同體建設,又分別對應我國當前的三大決策,這三大決策也同樣給雙語教育帶來無限的機遇。
(一)城鎮化建設的有序推進為雙語教育發展提供新契機
先秦文獻《初記·王制》中記載:“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言語不通,嗜欲不同。”各處一隅的各民族,必然存在文化風俗、語言習慣的差異。如何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實現各民族的交往交融?這就為國家通用語言的學習與推廣提供了新的契機。
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恰好滿足了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的要求。城鎮化的有序推進使得定居鄉里、偏居一隅的傳統鄉村人口分布發生顯著變化,各族人民社會化的接觸、民間性的交流、城鎮化的匯聚不斷擴張,共同語言成為各民族人民的共同需求。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民族對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心存抵觸,共同語言是通達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民心相通的心靈鑰匙;也沒有哪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母語、方言毫不珍惜,母語鄉音是各族人民留住鄉愁、熱愛生活的情感依托。[4]推廣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正好與這一現象彌合。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要求為雙語教育發展提出新目標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共同的語言環境。維護統一、尊重差異,是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題中之義。“共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詞。在現代國家的建構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現代民族共同語言做出的論述不僅沒有過時,而且始終是各個現代國家所遵循的基本原則,這是國家統一的重要保障之一。在中國,中華民族的“共同語言”就是憲法規定的“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界定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對此不能曲解和簡化。[5]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目標、新任務、新視野。中華文化如同一個交響樂團,各民族的語言如同各種樂器的特質之音,七音八度的差異之聲在指揮的協調下共聲交響才能演奏出美妙和諧之聲。“以五聲播于八音,調和諧合而與治道通”,這是古人從音律和諧中感悟的治世之道。[6]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要求下,穩妥推行少數民族雙語教育,使中華文化的現代“交響”包容各民族文化的音質聲調。只有在中國共產黨“指揮”下以國家通用語言為主旋律,合以各少數民族語言,才可以演奏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華彩樂章。[7]
(三)“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雙語教育發展提供新動力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使我國在區域交往中面臨多文化、多語言的境況。“一帶一路”沿線約71個國家,占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的1/3,不僅存在著在世界范圍或某一區域內處于強勢地位的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等多種國際通用語,還包含了60多種國家官方和通用語言以及數以千計的非官方地區語言或少數民族語言。
這種多文化、多語言的境況為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詞是“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而這“五通”的基礎則是語言相通。我國有30多個少數民族與接壤國的相關民族操著相通的語言,這為我國提高對外開放的語言應對能力、儲備語言人才找到內生性途徑——發展少數民族雙語教育。語言相通則民心相通,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更難于實現“五通”。因此,積極穩妥地推行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在學好國家通用語言的基礎上,學好少數民族語言是實現我國“國之交”與“民相親”的必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