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族教育發展報告(2015~2018)·現實與前瞻: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研究
- 蘇德等
- 5032字
- 2019-10-12 19:19:39
二 政策措施
(一)民族教育發展歷程
(1)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民族教育,特別是蒙語授課教育和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工作。在不同社會發展時期,都對民族教育事業發展提出符合自治區實際的工作原則和指導方針。從1949年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屆教育工作會議以來,先后明確了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少數民族人才、牧區辦學堅持“四結合、四為主”、民族教育實行“優先發展、重點扶持”等一系列方針政策,逐步形成與區內普通教育相協調,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合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完整的民族教育辦學體系,走上了質量、效益、特色相統一的發展之路,為自治區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做出了貢獻。
(2)2002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國發〔2002〕14號)頒發和第五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后,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及時召開主席辦公會議,聽取貫徹落實工作匯報,研究民族教育改革發展中存在的特殊困難和突出問題,提出今后工作指導意見。并于2003年根據相關部門調研和督察反饋的意見,調整部署了教育工作組織實施和相關工作,確保民族教育與普通教育統籌協調發展。尤其是“十五”期間的中小學布局調整、改善辦學條件,“十一五”期間的“兩基”達標、均衡發展等重點工作,充分發揮了民族教育的特殊功效和表率作用。
(3)《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言文字工作條例》是為促進蒙古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和學習使用制度化及其繁榮發展,使蒙古語言文字在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內蒙古自治區實際制定的條例。該條例共6章40條,于2004年11月26日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
(4)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召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中發〔2005〕10號)印發后,自治區黨委、政府及時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并制定印發了《內蒙古黨委、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內黨發〔2005〕20號),對優先普及少數民族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各級財政設立民族教育專項資金、加強雙語教育、培養蒙漢兼通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等提出了具體要求并明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措施。
(5)2005年3月至9月,針對蒙漢雙語教育學校在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諸如生源減少、辦學經費不足和教師隊伍不穩定,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困難以及社會層面對民族教育的地位作用認識不到位等,內蒙古自治區十屆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了針對全區民族教育的法律法規執法檢查,決定研究制定《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該條例歷時近10年,數易其稿,共8章60條,并經2016年9月29日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
(6)2006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在“十一五”期間組織實施“自治區民族教育發展工程”,并于2007年5月以自治區人民政府名義正式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發展工程實施方案》(內政辦發〔2007〕63號),要求率先實現民族中小學辦學條件的標準化。
(7)2007年10月,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加強民族教育工作的方針政策,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見》(內政發〔2007〕103號),從五個方面提出了23條具體政策措施,為民族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
(8)2012年2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以內政辦發〔2012〕19號文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方案》和《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發展水平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民族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既是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也是自治區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確定開展的重大改革項目。民族教育發展水平提升工程是自治區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及自治區“十二五”期間確定實施的重大工程項目。
(9)2013年1月、2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分別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意見》(內政發〔2013〕4號)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意見》(內政發〔2013〕25號),就進一步促進蒙古語授課大學畢業生就業、培養蒙漢兼通應用型人才、拓寬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渠道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尤其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實施意見》(內黨發〔2014〕28號)明確規定:在加強“雙語”教育的同時,從實際出發,開發適合蒙古語授課高校畢業生和其他少數民族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層公共管理和服務崗位;對蒙古語授課畢業生在創業培訓、創業補貼、小額貸款等方面加大傾斜力度,引導蒙古語授課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就業;自治區公務員考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每年從錄用、招聘計劃總數中拿出15%的職位(崗位),用于定向招錄蒙古語授課畢業生,旗縣以下機關事業單位特別是少數民族人口聚居旗縣可根據實際需要提高錄用(招聘)比例。
(二)主要工作及成績
1.認真貫徹“優先重點”發展方針
內蒙古自治區在統籌規劃各類教育發展中,優先安排民族教育。在學校建設、招生收費、教師隊伍和教材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安排工程項目、救助困難學生等方面向民族教育傾斜,確保各級各類民族中小學的辦學條件處于當地同級同類學校的優質水平,為民族教育的加快發展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尤為突出的是經費支持方面,自2007年起,除撥付正常經費外,內蒙古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民族教育專項補助資金2000萬元,2013年起增加到6000萬元。各盟市、旗縣財政也按照要求安排了50萬元到300萬元的專項經費,共計5000多萬元。全區各級財政每年投入的民族教育專項補助資金共計1億多元。
2.堅持推行“兩主一公”辦學模式
內蒙古自治區從成立之初就在民族中小學實行“助學金為主、寄宿制為主”的公辦體制,確保少數民族學生在逐步完善的標準化學校內學習生活,德智體美各個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長期以來實行的助學金制度基礎上,2007年秋季起,加大對蒙漢雙語授課義務教育學校寄宿生的生活補助力度,小學生每人每學年補助1080元,初中生每人每學年補助1350元。2012年秋季起,補助范圍擴大為民漢雙語(包括蒙古語授課、朝鮮語授課)教學的中小學寄宿制學生,標準提高到小學生每人每學年補助1350元,初中生每人每學年補助1620元,高中生每人每學年補助1890元,自治區財政每年需投入2.79億元。2011年春季起,對全區民漢雙語教學普通高中學生實行免學費和免教科書費用政策,自治區財政每年需投入0.95億元。2000年起,對高中階段蒙古語授課考生考入區內高校的,實行減免20%學費的政策,減收部分按現行財政管理體制由自治區和地方財政補貼。
3.全面加強雙語教學工作
立足實際,科學合理選擇雙語教學模式,積極穩妥推進雙語教學。所謂雙語教學,是指以本民族語言授課為主加授漢語或者以漢語授課為主加授本民族語言的教學。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學校的雙語教學現有以下模式:以蒙古語授課或者朝鮮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的,簡稱為雙語教學一類模式;以漢語授課為主加授蒙古語或者加授朝鮮語的,簡稱為雙語教學二類模式。
內蒙古自治區長期堅持雙語教學一、二類模式,且強調一類模式為主。首先,蒙古語文完全具備符合人類文明和中華文化發展要求,能夠適應當今世界社會科學領域和自然科學領域各個學科知識發展需要的編譯、吸收和創新能力。其次,根據科學規律,積極穩妥地開展雙語教育。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高度尊重群眾意愿,依法行事,有效保障了各民族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積極創造條件,提供少數民族自由選擇學習語言的空間與平臺,而不是包辦代替。
內蒙古自治區倡導并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學習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研究制定一系列推行蒙漢雙語教育的文件和政策。率先對蒙漢雙語教學的學生實行12年免費教育;進一步完善了蒙漢雙語教學高考學生的考試科目及計分辦法;制訂了促進蒙漢兼通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優惠政策;每年免費培訓蒙漢雙語教學中小學各個學科教師3500多人次和600多名校(園)長;每年編譯出版220多種蒙漢雙語大中小學教材;完成蒙古文版本教學資源的開發建設任務,總容量為295.73GB,總時長為1064小時,在少數民族地區實現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學的多學科、高標準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為加強民族學校管理和教學質量評價,完成了《內蒙古民族中小學教育管理與教學質量評估系統》的開發研制,正在試運行。
4.廣泛開展特色學校建設和教育科學研究活動
內蒙古自治區各級各類民族學校已經牢固樹立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的辦學理念,主動把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與傳承民族優秀文化有機結合。義務教育學校努力實現文化學習、品德養成、素質提高的統一;高中教育努力實現多樣化特色化發展;高等教育努力實現“三個服務”目標。各級各類學校全面加強校本教育科學研究,加強與境內外學校的學習交流,既擴大了民族教育的影響力,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又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高素質的少數民族合格人才,為自治區的長期可持續繁榮發展、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5.努力提高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質量
截至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區內高校在讀少數民族本專科學生近11萬人,研究生近0.5萬人,其中接受蒙漢雙語教育和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的本專科學生近4.5萬人。通過協作培養形式,在其他七個省區就讀漢語授課新型專業的蒙古語授課高考本科學生達0.2萬多人;通過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形式,在國家部屬高校和內地高校就讀的少數民族本專科學生達1.5萬多人。2007年起,攻讀“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的碩士研究生3345人、博士研究生728人,為自治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儲備了數量可觀的少數民族高素質人才。
6.內蒙古自治區上下已經形成了各級黨政領導高度重視,社會各界熱情關注民族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大好環境
各盟市根據當地實際,紛紛制定出臺促進民族教育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自治區明確規定建立完善民族中小學助學金制度,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提高雙語教育寄宿制中小學生生活費財政補助標準,為雙語教育寄宿制中小學生免費提供一套優質教輔資料,對高中階段接受雙語教育考入區內學校的學生減收20%的學費。[1]錫林郭勒盟若干年前就已實行為學習蒙古語言文字的幼兒園兒童減免保育費、補助生活費的政策,為接受蒙漢雙語教學的普通高中生每人每年補助1000元生活費。阿拉善盟除為各級各類蒙漢雙語授課學生補助生活費外,還大幅度增加了蒙漢雙語授課學校的公用經費。烏蘭察布市2013年起為所有蒙漢雙語授課學校寄宿生免除生活費。通遼市為加快學前教育發展,于2012年、2013年兩年內新建了80所蒙漢雙語授課蘇木(鄉)、鎮幼兒園并已投入使用,還于2013年承辦了全區學前教育現場會,產生了強烈反響。其他盟市從救助困難貧困生、提高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保障大中專學生就業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蒙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
7.形成了明確的雙語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全區已經形成了明確的雙語教育工作指導思想和原則: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把大力發展蒙古語言文字和傳承民族文化作為重要任務,把學習掌握蒙古語作為基本要求,把學習運用漢語作為必備素質,把學習使用外語作為一項發展能力,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尊重學生意愿,加強宣傳引導,努力培養適應國家和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蒙漢兼通的各類專門人才和外向型應用人才。
8.加強民族教育理論研究,統一思想認識
發展好民族教育,正確理解和把握民族教育、雙語教育的內涵十分重要。目前在一定層面和一些地區,在指導民族教育工作時,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如混淆少數民族教育與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關系,某種意義上忽略了少數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問題;不能正確理解雙語教學的基本內涵,特別是對“民族教育”“雙語教學”“雙語教學模式”“雙語人才”“雙語教師”等幾個基本概念的理解認識方面還存在爭議,需要進一步加大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內蒙古自治區在這方面歷經探索研究,加大宣傳力度,形成了廣泛共識,順應了少數民族群眾意愿,取得了實際成效。這也是民族教育為內蒙古自治區長期穩定、邊疆安寧、民族團結、經濟社會繁榮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內蒙古自治區所稱的民族教育,是指對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公民所實施的以學校教育為主,以雙語教學為重點,以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傳承本民族文化為基本內容的各級各類教育。雙語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少數民族同胞既能夠精通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又掌握通用語言文字,而不是放棄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轉用漢語文,強調少數民族在掌握好母語的基礎上,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