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不同糾紛解決方式的特點和成效分析

(一)訴訟方式的特點和成效

在革命戰爭的特殊時期,太行地區作為革命根據地在民事訴訟方面與陜甘寧邊區相似度較高,比如在訴訟中特別注重保護人民權利,能很好地貫徹群眾路線,在審判方式上特別突出馬錫五審判方式。

通過上述太行地區20世紀40年代的民事訴訟案例可以看出,第一,訴訟程序相對簡便,訴訟人提交訴狀到政府,政府做了登記就可以立案。這樣做不僅不拘于形式,方便群眾,還節省了一定的民力、財力。在抗日戰爭的特殊時期,利于生產的做法是值得大力提倡的[44]。第二,政府在訴訟過程中消除了傳統社會遺留下來的坐堂問案的衙門作風,進一步推動了邊區司法的民主化,積極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了解案情,必要時判案人員會到田間地頭搜集資料和證據。也因此可以在每個案例中看到對糾紛當事人多次的訊問筆錄以及大量證人證言。第三,案件在處理過程中普遍依靠群眾,尊重群眾意見,不僅在了解案情時會向群眾詢問當事人雙方的基本情況,而且在判決時也會充分考慮群眾感受,尊重群眾意見。因此,在很多案例中可以看到“群眾普遍不同意他們離婚”、“群眾對此相當悲觀”、“群眾都同意這個意見”等類似語句,這和當時提倡走群眾路線的政策密不可分。同時在當時法律制度還很不完善的情況下,這么做無疑可以使案件更顯公平公正,使當事人雙方和其他群眾受到一定的教育。第四,在審判過程中關注階級性和政治性,對于當事人曾經被批斗過的歷史或地主、富農的身份在最終審判結果中會有一定的考量。第五,政府在判案時會尊重當地的風俗和習慣,比如對過繼、以往買賣子女的行為予以一定的認可,尊重農村的婚娶習俗,照顧善良風俗。

(二)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的特點和成效

美籍學者黃宗智曾經說過:“也許傳統中國和現代西方在司法制度上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傳統中國對民間調解制度的極大依賴。”調解制度在我國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最早出現在我國的春秋時期,這和我國自古就有著濃重的宗親家族觀念和以和為貴、不喜爭端的傳統習慣有著莫大的關系。上述案例中經過調解的案例數占總案例數的40%,可以看出太行地區的政府在處理糾紛時依舊比較依賴調解,首先是因為要落實好群眾路線,及時解決群眾矛盾,利于抗戰生產;其次是因為當時的法律制度還非常不完善,司法人員的辦案水平普遍不高。

由于調解人或調解機關的不同,調解一般被分為民間自行調解、宗族調解、鄉治調解、政府調解等。太行地區20世紀40年代的斷案材料中涉及的調解有三類,即民間自行調解、鄉治調解和政府調解。民間自行調解是指糾紛雙方當事人共同邀請親友、長輩、鄉鄰或者在群眾中有一定威望的人出面進行說和、勸導和調停,從而消除紛爭。這里的鄉治調解是指由村公所或區公所調查糾紛原因從而促使糾紛雙方消除紛爭的一種調解方式。政府調解即指司法調解,是指當事人雙方在政府的主持下解決糾紛的一種重要的糾紛解決方式。[45]

由上述25個調解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一般情況下糾紛當事人會傾向于選擇民間自行調解,究其原因,首先調解人了解糾紛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和爭議的焦點,處理糾紛會更省時省力,也相對使人信服;其次,民間自行調解沒有特定的程序,非常方便,有利于生產。與民間自行調解相較,鄉治調解則具有半官方的性質,是由村公所或區公所出面進行的調解。糾紛當事人既可以在選擇民間自行調解無效之后再選擇鄉治調解,也可以直接選擇進行鄉治調解。但鄉治調解存在一個巨大的風險,即村公所或區公所的工作人員可能會包庇或放任當地地霸的欺凌行為。這種做法對進行調解的另一方當事人來說是不公平的,也會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當當事人一方感到不公允時會選擇到政府起訴,此時一般就會進行政府調解。政府在進行調解時不僅會深入調查,了解糾紛爭議,而且會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傾聽群眾聲音,因此,調解結果往往不僅會使糾紛當事人雙方感到公平公正,而且會使群眾更加信服政府。從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如果政府在調解過程中發現了村公所或區公所的辦案人員存在作風不正或辦案能力不足的情況,會在調解書中明確指出,其目的可能有二,其一是指導村公所或區公所的工作,其二是為了顯示政府工作的公正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定市| 岢岚县| 巍山| 绵竹市| 雅江县| 左贡县| 石嘴山市| 元江| 合作市| 黔西| 女性| 台湾省| 松原市| 盐亭县| 新河县| 栾川县| 隆昌县| 茂名市| 伊吾县| 平和县| 铜山县| 台南县| 宜城市| 全南县| 翁牛特旗| 玉林市| 双鸭山市| 苍南县| 扬中市| 钟山县| 连平县| 鹤壁市| 辉南县| 张家港市| 定远县| 宿迁市| 轮台县| 巴彦淖尔市| 佛山市| 黄梅县| 林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