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小結

20世紀40年代正值革命戰爭的特殊時期,太行地區既是典型的中國農村也是當時的革命根據地,因此,時間與空間的特殊性使得政府在民事糾紛處理的方式上也略為特別。法律的不健全使得在處理糾紛時不能完全依靠訴訟,做到依法處理;為了群眾的支持和利于抗戰又必須依賴有效的調解來解決糾紛。因此,民間調解、村公所調解、區公所調解、政府調解和政府判決在當時相輔相成,共同作為解決群眾糾紛的方式并存,并被政府重視和認可。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的權力組成形式和司法程序模式是典型的科層型權力組織的政策實施型模式。[46]在抗日的大背景下,政府致力于能動地管理社會,以期維護社會秩序與穩定。在司法制度方面的表現就是多數時候法律為政府的政策導向而運作。這時候司法的目的就不僅僅是解決糾紛、維持社會秩序與穩定,更是要與政府政策緊密聯系。比如,晉冀魯豫的司法就很好地貫徹了政府的群眾路線政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從實施效果來看,這樣的方式在特殊的抗戰時期對維持社會穩定、安定民心、積極抗日具有顯著的正面作用。即使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由于國家組織和司法權力形式并未發生根本變化,調解作為國家權力與民眾個人進行充分交往和溝通的渠道,確實有審判所不能取代的功用,受到長久重視便在情理之中了。


[1] 榆林市中級人民法院編《榆林地區審判志》,內部刊印,1997,第177頁。

[2] 習仲勛:《貫徹司法工作正確方向》,《解放日報》1944年11月5日。

[3] 《1944年3月晉察冀高等法院王院長在邊區司法會議上的報告》,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1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176頁。

[4] 史良:《關于加強人民司法工作建設的報告》,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2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184頁。

[5] 徐平:《審判工作的思想方法問題》,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4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136頁。

[6] 徐平:《審判工作的思想方法問題》,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4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136頁。

[7] 參見李達主編《唯物辯證法大綱》,人民出版社,2014,第35頁。

[8] 謝覺哉:《講道理》,載《最高人民法院歷任院長文選》,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第107頁。

[9] 林伯渠:《關于改善司法工作》,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1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75頁。

[10] 參見徐平《審判工作的思想方法問題》,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4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137、133、139頁。

[11] 恩格斯:《反杜林論》,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第24頁。

[12] 參見李達主編《唯物辯證法大綱》,人民出版社,2014,第36~37頁。

[13] 《最高人民法院華東分院請示“親告罪”或“告訴乃論”問題的報告》,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5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3頁。

[14] 參見徐平《審判工作的思想方法問題》,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4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135頁。

[15] 李達主編《唯物辯證法大綱》,人民出版社,2014,第289頁。

[16] 《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工作報告(1938-1942)》,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1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110頁。

[17] 《最高人民法院華東分院請示“親告罪”或“告訴乃論”問題的報告》,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5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3頁。

[18] 1932年中央蘇區頒布的《裁判部暫行組織及裁判條例》第23條規定:“與群眾團體有關系案件,該群眾團體也可派代表出庭做原告人。”

[19] 在眾多法學流派中,實證主義法學是少數明確主張將價值判斷清掃出法學領地的學派,但這其實是“虛晃一槍”。俞江教授認為,實證主義法學興起的背景是啟蒙運動以后,個人權利和自由等啟蒙價值早已根深蒂固,成為法制的底色,故實證主義法學聲稱不討論價值問題,其目的是維護法制中的啟蒙價值。這更加說明法律適用不可能排除價值判斷。俞江教授的觀點,參見俞江《近代中國民法學中的私權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第190頁。

[20] 《1944年3月晉察冀高等法院王院長在邊區司法會議上的報告》,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1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163~164頁。

[21] 《陜甘寧邊區判例匯編》“例言”,轉引自汪世榮等《新中國司法制度的基石》,商務印書館,2013,第133頁。

[22] 《1944年邊委會宋主任在邊區司法會議上的結論》,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1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192頁。

[23] 《1944年3月高等法院王院長在邊區司法會議上的報告》,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1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177頁。

[24] 參見艾紹潤、高海深編《陜甘寧邊區判例案例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第42、59、67頁。

[25] 馬錫五:《關于當前審判工作中的幾個問題》,載《政法研究》1956第1期。

[26] 鄭天翔:《法院工作的基本方針》,《鄭天翔司法文存》,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第58頁。

[27] 這在人民司法的各個時期均有反映,也導致了司法人員往往“人心不穩”,認為“干司法工作沒有前途”。見《最高人民法院歷任院長文選》中董必武、謝覺哉等人的相關論述。

[28] 徐平:《審判工作的思想方法問題》,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4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132頁。

[29] 參見游兆和《辯證法本質辨識——論唯物辯證法與唯心辯證法對立的意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30] 以達瑪什卡對司法類型的劃分來說,早期人民司法屬于能動型政策實施程序,這會導致“能動”與規則穩定性的緊張。因此這種類型的程序一般與科層制權力組織相結合,以保持一致性。參見〔美〕達瑪什卡《司法和國家權力的多種面孔》,鄭戈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第31、123頁。

[31] 鄧小平:《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土改與整黨工作的指示(1948年6月6日)》,載《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23頁。

[32] 《1944年3月晉察冀高等法院王院長在邊區司法會議上的報告》,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1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182頁。

[33] 董必武:《目前政法工作的重點和政法部門工作人員中存在的幾個問題》,載《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第169頁。

[34] 謝覺哉:《再談想一想》,載《最高人民法院歷任院長文選》,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第118頁。

[35] 《晉冀魯豫邊區高等法院工作報告》,載北京政法學院審判法教研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法參考資料匯編》第1輯,北京政法學院,1956,第253頁。

[36] 范愉:《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第209~211頁。

[37] 范愉:《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第209~211頁。

[38] 商貽萱、王榮花:《婚俗變遷視域下抗戰時期太行山區女性婚姻生活狀態研究》,《山西檔案》2016年第5期。

[39] 商貽萱、王榮花:《婚俗變遷視域下抗戰時期太行山區女性婚姻生活狀態研究》,《山西檔案》2016年第5期。

[40] 太行地區20世紀40年代對待民事當事人也采用訊問的形式,而非今天的詢問。

[41] 范愉:《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第178頁。

[42] 張霞主編《民國時期“三農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第41頁。

[43] 參見林增杰、沈守愚《土地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44] 梁云鵬:《革命根據地民事訴訟制度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蘭州大學,2007,第26~35頁。

[45] 黃宗智:《過去和現在:中國民事法律實踐的探索》,法律出版社,2009,第二章“社區調解的過去和現在”,第四章“離婚法實踐——當代中國法庭調解制度的起源、虛構和現實”。

[46] 參見達瑪什卡《司法和國家權力的多種面孔》,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第21~30、191~19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雅县| 习水县| 和顺县| 忻州市| 双辽市| 高邮市| 特克斯县| 门源| 宜章县| 繁峙县| 古田县| 阿拉尔市| 金门县| 临夏市| 垦利县| 江城| 略阳县| 温州市| 洪雅县| 靖州| 左云县| 东兰县| 凉城县| 五原县| 贺兰县| 二连浩特市| 瑞昌市| 万全县| 隆化县| 富源县| 上思县| 密云县| 秀山| 阿勒泰市| 炉霍县| 毕节市| 自治县| 昭觉县| 樟树市| 承德县| 安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