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勿吉

南北朝時期,挹婁后裔被稱為勿吉。據史書記載:勿吉人多半背山靠水,“筑城穴居”,房屋的形狀有如墳丘,土面留出口,用梯子出入,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并出現了周長數百米的城邑,這種城邑在遜克、樺川、哈爾濱等地及黑龍江彼岸俄羅斯境內均有發現。[62]勿吉社會經濟的發展除延續挹婁外,主要從事畜牧、漁獵和原始農業。勿吉的農業不但遠遜于中原地區,即使較于其周邊的夫余、豆莫婁,亦屬落后;可是如果縱向來看,勿吉時代是肅慎族系發展史上的第一個躍進時期。

一 鐵器的引進使農業進入“耦耕”時期

勿吉人和他們的祖先一樣,不會冶鐵,他們使用的鐵制工具仍然來源于與中原地區的經濟交往。原因有二,一是尚未發現有勿吉冶鐵的遺址;二是我國東北各族有可靠資料證明最早能冶鐵的,是7世紀后的渤海人。勿吉人由于尚未能冶鐵,原料來源也受限,有可能只是掌握了鐵的鍛造加工技術,所以鐵制工具在其農業生產中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

據《魏書》載,其農作物有“粟及麥穄,菜則有葵”;“其國無牛,有車馬,佃則偶耕,車則步推”[63],說明勿吉人已有了農業,耕地特點是兩人配合耕作,“其國無牛”,還不會使用畜力;生產工具除使用鐵制工具外,主要還是以石器、木器、骨器為主,文獻和考古資料均證明了這點。《魏書·勿吉傳》載“以石為鏃”,并未述及勿吉人用鐵器。《魏書·勿吉傳》中亦載“太和十二年(488),勿吉復遣使貢楛矢方物于京師”[64]。從考古資料看,勿吉遺址出土的鐵器多為兵器以及其他小型用具,農具極少。如從勿吉遺存黑龍江省海林市三道河子鄉的河口遺址四期中出土的14件鐵器,屬于農具的只有4件,其中3件為鑊[65],1件為鏵,均殘,同時從該遺址出土的農具更多的為石質、骨質[66]。黑龍江省綏濱縣同仁發現的屬于勿吉的文化遺址,也以石器為主,有磨制及打制的石斧、石錛及一些壓制的石器,僅發現少量的鐵器,如鐵刀、鐵鐮、鐵錛等,且并不普遍。這些鐵器的形制大多和中原相同,可以認為這些鐵器是勿吉入貢北魏時所換回的,勿吉基本上還處于新石器時代,或者說開始向鐵器時代過渡。[67]

耕作方法是反映農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關于勿吉的農業耕作方法,文獻記載僅有四個字:“佃則偶耕”。何謂偶耕?偶源于耦。湯可敬在《說文解字今釋》說,“耜廣五寸為伐,二伐為耦”,可見耦是一種類似耜,比耜寬一倍的農具。上古時期有一種最常用的農具叫耒,很像現代的鍬或鏟,由頭和把組合而成,耜就是耒的頭,耦耕就是用耦這種農具進行耕作。另外,耦與偶通,它還有成雙,一對之意,與“奇”相對,所以耦耕一般被解釋為兩人一齊執耜耕地。[68]南北朝時期,耦耕制在中原早已被淘汰,勿吉人仍用此法,明顯是落后了。但在肅慎族系自身農業發展史上卻是一個重大進步,它摒棄了原始的刀耕火種,有了翻地的工序,松了土,或者還起了壟,產量應該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其實,不少民族的農業直到近代還停留在近似刀耕火種的原始階段。黑龍江地區的蒙古族就將這一方法一直使用到了清代,相形之下,南北朝時期的勿吉人的耦耕法是先進的。

二 “麥、穄”等作物的種植

“耦耕”使勿吉人在耕作方法上前進了一步,同時農作物的種類也豐富起來,但早期的勿吉與相鄰的夫余相比,還略顯落后。在屬于夫余的黑龍江賓縣慶華遺址中出土了鐵鍤[69],該遺址年代約相當于戰國至漢,那時夫余人就已經使用了鐵制農具。但勿吉后來占領了夫余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同樣有較為發達農業的北沃沮,所以勿吉晚期的農業發展水平應當與夫余、沃沮等農業較發達的民族不相上下。

《魏書·勿吉傳》載,勿吉的農作物“有粟及麥、穄,菜則有葵”。粟就是谷,去皮為小米,是中國人最早培植的糧食作物之一,性耐旱,生長期短,適于寒冷、干旱的北方種植,是勿吉人主要的糧食作物。麥是小麥,在我國的栽培歷史久遠。《詩經·魏風·碩鼠》中就有“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之句,耐旱,生長期短,適合勿吉地區種植,直到今天,勿吉人的故地黑龍江仍是我國小麥主產區。穄是糜子的一種,或者說是黍的一種,但沒有黏性,它和一般的糜子一樣耐旱而生長期短。有一句俗話“六十日還家”,意為從種到收只要六十天,雖有些夸張,卻也反映了其生長期短的特性。它是古人的美味主食。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載伊尹回答商湯:“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秬。”[70]勿吉人大量種植穄,以之為主食之一。[71]考古資料印證了史書的記載,俄羅斯布列亞河右岸大西米奇村落遺址的3號房址發現一個盛著黍粒的小陶罐,以及一團盛在一個破碎陶罐內的黍團,該遺址被測定為3世紀后半葉到4世紀中葉,相當于勿吉早期,布列亞河流域時屬勿吉人的活動范圍內,所以大體可判定此黍是勿吉人的文物[72]。葵菜,葵是勿吉人最主要的蔬菜,綜合各方面的記載,葵菜是一種顏色正綠,生長期長,易于栽培,產量較高,口感肥滑,最宜做湯的蔬菜。據《辭海》記載,現在,南方的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仍有人種植和食用葵菜。[73]

除文獻記載的農作物外,考古資料顯示勿吉人還種植有其他農作物。位于黑龍江省雙鴨山市與集賢縣交界處的滾兔嶺遺址中,出土過碳化種子,經鑒定為大麻[74]。該遺址年代經碳-14測定為距今1955±70年和距今2140±70年[75],相當于兩漢時期,當屬挹婁。既然挹婁人種植大麻,由挹婁發展而來,年代相距很近的勿吉人也不大可能放棄這一傳統。該大麻不是現代所說的毒品大麻,而是俗稱的線麻,屬桑科植物,一年生草本,纖維整齊,通順細長,強度高,彈性好,易于染色,可用來紡織麻布、搓繩、編織漁網,種子可榨油。《魏書·勿吉傳》載“婦人則布裙”,這個“布裙”的布只能是用大麻織就。這也證明勿吉人確實種植大麻。在東康遺址的2號居住址還發現了碳化的豆和荏(蘇子)[76]

三 糧食剩余與“嚼米醞酒”

有關勿吉人嚼酒的最早記載是《魏書·勿吉傳》:“有粟及麥穄,菜則有葵。水氣咸凝,鹽生樹上,亦有鹽池。多豬無羊。嚼米醞酒,飲能至醉。”[77]《北史·勿吉傳》亦載:“相與耦耕,土多粟、麥、穄,菜則有葵,水氣咸,生鹽于木皮之上,亦有鹽池。其畜多豬,無羊,嚼米為酒,飲之亦醉。”[78]可見,南北朝時勿吉人已經定居并經營粗放農業。農作物有粟、麥、穄,均以其耐旱、耐寒而為黑龍江流域的傳統作物。結合考古發現,相當于勿吉時期的黑龍江綏濱縣同仁遺址下層文化,出土了鐵錛、小刀、鐵鐮等先進農具。耕作技術的進步和鐵器工具的使用,使糧食作物食用有余,為“嚼米醞酒,飲能至醉”提供了物質基礎。《隋書》記載:“相與耦耕,土多粟、麥、穄。水氣咸,生鹽于木皮之上。其畜多豬。嚼米為酒,飲之亦醉。”[79]《舊唐書》記載:“其畜宜豬,富人至數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釀糜為酒。”[80]《新唐書》記載:“畜多豕,無牛羊。有車馬,田耦以耕,車則步推。有粟麥。土多貂鼠、白兔、白鷹。有鹽泉,氣蒸薄,鹽凝樹顛。嚼米為酒,飲之能醉。”[81]這些材料表明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勿吉人、靺鞨人不僅食豬肉,而且糧食也是他們的主要食物之一。此時他們已采用“耦耕”的耕作方法。根據釀造原理,在使用谷物釀酒時,由于谷物中的淀粉不能直接與酵母菌起作用,所以必須首先經過糖化的過程,即把淀粉分解為芽糖,而后發酵轉化為酒精。糖化和酒化是釀造工藝中不可缺少的兩個主要工序,這就形成了曲蘗釀酒法。中原地區早在秦漢時期釀酒制曲的技術就有了很高的水平,在鄭玄注《周禮·天官酒正》中即有“作酒既有米曲之數,又有功沽之巧”。不但重視酒曲的制作,而且在釀造工藝和方法上都十分講究。而勿吉的“嚼酒”法是他們利用口嚼“糜”或“米”,使之碎并含有唾液,由于唾液酶可以發酵,可以充當酒曲,當存儲于器皿,假以時日,酒即釀成。不難看出,他們當時已經知道做酒需要曲,但是不會加工,只能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采用口嚼做曲法。[82]

后來的《契丹國志》《冊府元龜》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等書都記有“嚼米為酒”的風俗。《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等書的“勿吉傳”中對此種“嚼米為酒”風俗有連續的載錄,但是都沒有超出《魏書》和《北史》的記載范圍。連續的記載表明,當時嚼酒法曾在勿吉人的生活中流行,但由于勿吉人當時散居各地,且“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統一”,這種各自為政,獨立進行生產、生活的原始狀態顯示了其封閉性,同時缺乏自身的文字記載,所以導致嚼酒法在文獻記載中的簡單化。

四 勿吉與中原王朝的朝貢關系及其對外擴張

雖然勿吉早在東晉初年就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但在東晉至北魏孝文帝約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內,并無史料可證勿吉與魏晉政權發生直接聯系。中原地區自爆發八王之亂后,各族人民就接連不斷地起而反晉,社會動蕩。西晉于316年滅于匈奴貴族劉漢政權,東晉建都建康。八王之亂后北方地區處于較為混亂的局面中,各個少數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但由于各個政權本身的局限性及各個政權之間此消彼長、相互牽制的局面,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也未能穩定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周邊各族尤其是邊遠地區各族很少和中原來往,這也是勿吉直到孝文帝延興年間才入貢中原的原因。另外,勿吉人很可能與挹婁一樣受制于近鄰強大的夫余政權,這一局面持續到了公元5世紀后期,夫余政權在慕容鮮卑的持續打擊下不斷走向衰落,勿吉趁此時機逐漸強大起來,不斷蠶食夫余國土地,夫余終于“為勿吉所逐”,夫余王攜妻子投奔高麗,之后勿吉崛起,向南發展,“破高句麗十落”。[83]

勿吉正是在逐漸崛起中,與中原北魏政權建立起了朝貢關系。《魏書·勿吉傳》載:“延興中,遣使乙力支朝獻。太和初(477),又貢馬五百匹。”“九年,復遣使侯尼支朝獻。明年復入貢。”“太和十二年(488),勿吉復遣使貢楛矢方物于京師。十七年(493),又遣使人婆非等五百余人朝獻。景明四年(503),復遣使俟力歸等朝貢。自此迄于正光,貢使相尋。爾后,中國紛擾,頗或不至。興和二年(540)六月,遣使石久云等貢方物,至于武定不絕。”[84]這條史料所記勿吉最早入貢是在北魏孝文帝延興年間(471~476),但未詳何年。對于《魏書》所記延興中這次朝貢的具體時間,后代史家在認識上有分歧,但無論為哪一年,可以確定地說早在孝文帝即位之初,勿吉就開始和中原王朝逐漸建立了長期的、穩定的封貢關系,這種關系從孝文帝時開始直到北魏分裂止,一直延續。北魏滅亡后,后繼的東魏和北齊將這一朝貢關系依次繼承,保持到了北齊末年。因此《北史·勿吉傳》說:“延興中,遣乙力支朝獻。……以至于齊,朝貢不絕。”[85]

史書中所記勿吉從北魏延興年間(471~476)的首次朝貢到北齊后主武平三年(572)的最后一次朝貢,勿吉先后與北魏、東魏和北齊維持了長達百年的朝貢關系。據《魏書》《北齊書》《冊府元龜》《文獻通考》等書的記載,這一時期勿吉向中原王朝納貢多達31次,其中北魏24次,東魏6次,北齊1次,來貢較為頻繁。從經濟角度看,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的邊境貿易是吸引其朝貢的基本動力。綜觀勿吉向中原王朝的31次朝貢,有明確貢物記載的不多,多是簡單提及入貢方物,不過有多次載明貢物中有楛矢石砮,楛矢石砮是肅慎系民族的傳統貢品,勿吉應是延續了這個傳統。史載:“太和初,又貢馬五百匹”,太和十七年(493)更是“遣使人婆非等五百余人朝獻”[86],朝貢使團的規模相當大。此外,更多的入貢行為史書僅言來貢,未記貢物,關于其朝貢地點,史書亦沒有明確記載。此外,對于勿吉來貢,史書并未記載北朝政權對其的回賜。不過,根據其朝貢規模以及封貢關系推知,回賜亦應不少,可以說朝貢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變相的交換行為。此外,雙方還有邊境貿易,對于“每請入塞,與百姓交易”的東北諸族,宣武帝曾說:“若抑而不許,乖其歸向之心;信而不慮,或有萬一之驚。交市之日,州遣士監之。”[87]也即支持邊境貿易行為。對于地處中原、發展程度遠高于自己的北魏政權,東北各族“心皆忻慕”“莫不思服”,北魏政權也因勢利導,使得各族“皆得交市于和龍、密云之間,貢獻不絕”[88]。北魏政府正是運用了邊境貿易這一手段對東北各族進行誘導招撫,使其以朝貢的形式表示對中原王朝的臣服,周邊民族也能從中獲得自身所需。勿吉正是以朝貢形式換取與中原王朝進行邊境貿易的權利,滿足自身需要,這是周邊民族進行朝貢的一大出發點,中原政權維持邊境貿易的目的在于維護邊境和平安定,吸引邊境民族歸服,雙方的朝貢關系正是這種歸服的表現。

南北朝時期勿吉強大起來,并對外擴展勢力。早期勿吉的領域在今三江平原一帶,向東是大海,已無擴展余地,向北是荒涼苦寒之地,缺乏吸引力,所以要向南、西南、西三個方向發展。恩格斯說:“鄰人的財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貪欲,在這些民族里,獲取財富已成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89]勿吉正是這樣,因其居住地與夫余、豆莫婁、高句麗相鄰,而這些民族此時又處于發展的上升階段,其社會財富的增長使勿吉貴族階層的貪欲隨之膨脹,因此,常以武力侵掠他國,且掠奪的規模大、力量強。據《魏書》《北史》記載,勿吉“常輕豆莫婁等國,諸國有患之”,“夫余為勿吉所逐”。公元5世紀勿吉南下進攻高句麗,先破高句麗十落,又欲聯合百濟全力奪取高句麗。所有這些都反映了此時的勿吉依靠戰爭來擴充實力,增加財富,并由此造成了對鄰國的巨大威脅,使周圍各國膽戰心驚,唯恐禍至,故史書記載勿吉有“其人勁悍,于東夷最強”[90]之稱。這些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沒有強大的統一力量,要戰勝夫余是難以想象的,要使“諸國亦患之”也是不可能的。據此推測,勿吉似乎正向部族聯盟推進,而這種聯盟又同歷史上的部族聯盟階段有所區別,它只能是以“親屬部落間的聯盟,常因暫時的緊急需要而結成,隨著這一需要的消失即告解散”[91]的方式而存在,使之得以逞強,并埋伏下了部族聯盟的種子,為向更高階段發展打下了基礎。

勿吉的強大與擴張是肅慎族系發展史上的決定性階段。此前肅慎和挹婁的勢力都局促在東北地區東北角,是東北民族大舞臺上的配角,現在則領域擴大,幾乎占據東北的一半,影響隨之擴大,其攻守舉動對東北全局都有震動,變成了舞臺上的主角之一。此后,肅慎族系建立著名的“海東盛國”渤海,又兩次入主中原,實皆肇源于此。勿吉部的崛起不僅因為與中原王朝建立了貢賜關系,還與其掠奪性經濟交往方式的出現有著密切聯系。在中華民族一體化經濟形成過程中,“一體”和“多元”的融合是充滿間斷、矛盾和沖突的,個別時段還出現了停滯和倒退,有時因歷史記載不連貫而留下空白,但這并不排斥一體化的總趨勢,只不過在經濟史上,民族間經濟交往由于階級社會的性質而必然帶有殺戮和血腥的色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族自治县| 内乡县| 东阳市| 乌兰察布市| 罗平县| 平南县| 勐海县| 收藏| 桃源县| 芒康县| 天津市| 潞城市| 巴林右旗| 玉门市| 茌平县| 新蔡县| 韶关市| 西华县| 延寿县| 浙江省| 山东省| 枞阳县| 台东县| 共和县| 西峡县| 准格尔旗| 五家渠市| 长汀县| 应用必备| 湟源县| 盘锦市| 南充市| 平邑县| 新乡市| 墨玉县| 青阳县| 达拉特旗| 普兰县| 巴塘县| 开鲁县| 嘉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