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成大事者,必經三種境界
- 人間詞話全鑒(典藏誦讀版)
- 王國維
- 1063字
- 2019-09-09 11:16:14
【原文】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①。”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②。”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注釋】
①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詞人柳永的《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生卒年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莊,祖籍山西,后移居福建武夷山。著有《樂章集》《雨霖鈴》等。
②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出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間詞話》中,將“那人卻在”寫為“好人正在”。
【譯文】
從古至今能夠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人,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第三種境界。這樣的詞句不是大詞人便無法道出來。然而如果根據這樣的意思來解釋這些詞句的話,恐怕晏殊、歐陽修等人是不會允許的吧。
【賞析】
此文論述了成大事者、大學問家需要經過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表達了在求索真理的道路上,要把目標放大,要經歷孤獨的歷程,需要忍受寂寞的繚繞,這是成大事者的第一步。第二種境界則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指的是在求索道路上需要付出代價,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這是成大事者的第二步。第三種境界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指的是歷經千辛萬苦之后的柳暗花明,到達目標實現的最高境界。
從文學創作角度來說,王國維所要表述的是文學家所要必備的文學修養,和在創作過程中所要經歷的艱辛過程。對于那些成大事者、大學問者來說,這三種境界就是登上藝術頂峰的必經之路。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藝術上,如若沒有這三種境界的打磨,就無法完成質的飛躍,那么也就無法超脫現在的成就,無法戰勝自己。
制定“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目標,付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努力,終會到達“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