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論詠春草絕調
- 人間詞話全鑒(典藏誦讀版)
- 王國維
- 852字
- 2019-09-09 11:16:14
【原文】
人知和靖①《點絳唇》②、圣俞《蘇幕遮》、永叔《少年游》③三闋為詠春草絕調,不知先有正中“細雨濕流光④”五字,皆能攝春草之魂者也。
【注釋】
①和靖:林逋(bū)(967—1028年),北宋初年著名隱逸詩人,字君復,今浙江人。性情孤傲,不入仕途,隱居于西湖之上,與仙鶴、梅花作伴,人稱“梅妻鶴子”。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著有《山園小梅》《山中寄招葉秀才》等。
②《點絳唇》:為林逋所作。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③《少年游》:為北宋詞人歐陽修所作。
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
④細雨濕流光:出自五代詞人馮延巳的《南鄉子·細雨濕流光》。
細雨濕流光,芳草年年與恨長。煙鎖鳳樓無限事,茫茫,鸞鏡鴛衾兩斷腸。魂夢任悠揚,睡起楊花滿繡床。薄幸不來門半掩,斜陽,負你殘春淚幾行。
【譯文】
人們都知道林逋的《點絳唇》、梅堯臣的《蘇幕遮》、歐陽修的《少年游》三首詩為詠春絕唱,卻不知道早先馮延巳所寫的“細雨濕流光”五個字,也可以勾攝出春草的神氣、靈魂。
【賞析】
傷春悲秋,詠春惜草似乎是文人的慣性。在詠春草的詩作中,林逋的《點絳唇》、梅堯臣的《蘇幕遮》、歐陽修的《少年游》三首,可以說是其中的佳作。不過在王國維看來,還有一個人的詠春草詩作能夠與之媲美,那就是馮延巳《南鄉子》中“細雨濕流光”一句。
林逋的《點絳唇》自帶有一股清涼之意,這與他“仙風道骨”的生活有著很大的關系,他隱居西湖邊,常伴梅花與仙鶴,這便讓他的詩作自有一股“仙風”,林逋所描繪的春草,重在一個“亂”字;梅堯臣所描繪的主要是雨后的春草,顯得更為碧翠,更為凄清凌亂;歐陽修所描繪的春草有“晴碧遠連云”般的開闊,體現了“行色苦愁人”的遠游之殤。
王國維重點提到的馮延巳的詠春草詩,確實有著它的獨到之處。“細雨濕流光”五個字,表現出了雨后春草的光亮、輕柔,如同一幅流動的雨后春草圖展現在人們面前,動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