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蒹葭》最得詩人情致
- 人間詞話全鑒(典藏誦讀版)
- 王國維
- 831字
- 2019-09-09 11:16:14
【原文】
《詩·蒹葭》①一篇,最得風人②深致。晏同叔③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④”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
【注釋】
①《詩·蒹葭》:為秦國民歌,寫出了戀愛中人的心理活動和感受。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sù huí)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xī)。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zhǐ)。
②風人:詩人。
③晏同叔:晏殊(991—1055年),北宋前期婉約派詞人、散文家,字同叔,今江西進賢縣人。晏殊和他的兒子晏幾道均有詩名,被稱為“大晏”和“小晏”。著有《珠玉詞》。
④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北宋詞人晏殊的《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譯文】
《詩經·蒹葭》一篇,是最得詩人情致的。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句的意境和《蒹葭》頗為相似。只是一個詩風比較灑脫,一個詩風比較悲壯罷了。
【賞析】
《詩經·蒹葭》是秦國時期的一首民歌。后人則將它視作一首表達愛情的詩歌,表達了男子對伊人的仰慕和望而不即的復雜心情,成全了自己的情意,也沒有打擾到伊人的清靜,在輾轉反側的思念之中,卻又多了一種對愛情的灑脫。王國維評價《蒹葭》,稱其最得“風人深致”,而在詞人中,與此有相似境界的便是晏殊的《蝶戀花》,亦是描述了文人的思念之情。
相比較來說,《蝶戀花》的情感表述就異常濃烈,讓人讀之心碎。一句“望盡天涯路”,讓整首詞的氛圍顯得尤為悲壯,悲涼之情在天地間彌漫。“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一句更是將詩人想要見到思念之人的迫切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所以,《蝶戀花》和《蒹葭》相比,一個感情濃烈,一個情感淡雅,一個多點悲壯,一個多點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