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好生
- 孔子家語全鑒(典藏誦讀版)
- 東籬子解譯
- 6505字
- 2019-09-09 15:24:19
【原典】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對。
公曰:“寡人有問于子,而子無言,何也?”
對曰:“以君之問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為對。”公曰:“其大何乎?”
孔子曰:“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靜虛[1],化若四時而變物[2]。是以四海承風(fēng)[3],暢于異類[4],鳳翔麟至,鳥獸馴[5]德。無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問,是以緩對?!?
【注釋】
[1]靜虛:清靜無欲。
[2]變物:使萬物變化。
[3]承風(fēng):接受教化。
[4]異類:指與人不是同類的動植物。一說指少數(shù)民族。舊注:“異類,四方之夷狄也?!?
[5]馴:順從。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舜以前戴的帽子是什么樣子的???”孔子沒有回答。魯哀公說:“我問你問題,你為什么不回答呢?”孔子回答說:“因為您所問我的問題都不是最重要的,我正在想我應(yīng)該怎樣回答你的問題。”魯哀公說:“什么是重要的問題呢?”
孔子說:“舜當(dāng)君主的時候,他厭惡殺戮而愛惜生命,用有能力的人代替無能的人是他的用人原則。他的仁德就像大地一樣寬廣而又清靜無欲,他對百姓的教化就好像春夏秋冬一樣使萬物都有著不同的變化。所以,大到四海、小到動植物都接受了他的教化,鳳凰、鳥獸都跑了過來,他的仁德感化了鳥獸。這沒有其他的原因,正是因為他愛惜生命。您沒有問這些治國方面的道理而問帽子,所以我才沒有回答您?!?
【原典】
孔子讀史至楚復(fù)陳,喟然嘆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1],不能達(dá)其義,匪莊王之賢,不能受其訓(xùn)?!?
孔子常自筮其卦[2],得《賁》[3]焉,愀然有不平之狀。
子張[4]進(jìn)曰:“師聞卜者得《賁》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
孔子對曰:“以其離[5]耶!在周易,山下有火[6]謂之《賁》,非正色之卦也。夫質(zhì)也,白宜正白,黑宜正黑[7],今得《賁》,非吾兆也。吾聞丹漆[8]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zhì)有余,不受飾故也。”
【注釋】
[1]匪:同“非”。
[2]自筮其卦:自己給自己卜卦。
[3]《賁》(bì):卦名。
[4]子張:孔子弟子。
[5]離:在《周易》中叫離,卦象。
[6]山下有火:卦象。
[7]白宜正白,黑宜正黑:意為黑色和白色應(yīng)該是純粹無雜色的。
[8]丹漆:朱漆,顏色純紅。
【譯文】
孔子讀史書讀到“至楚復(fù)陳”一章,感嘆說:“楚王是賢人啊!他不看重有千乘車馬的國家,卻重視講話的信用。如果不是申叔時忠信,就不能說清其中的道義;如果不是楚莊王的賢明,就不能接受臣子的建議。”
孔子有一次曾經(jīng)為自己卜卦,得了個《賁》卦,臉上表現(xiàn)有不平之色。
子張走上前問道:“我聽說,卜卦的人得了《賁》卦,是吉兆,而老師您的臉色卻很不平,這是為什么呢?”
孔子說:“因為升象中有離象吧。在《周易》中,山下有火叫做《賁》,這不是純正顏色的卦。從本質(zhì)來說,白色應(yīng)該是正白,黑色應(yīng)該是正黑,現(xiàn)在得到的《賁》卦,不是我理想的吉兆。我聽說朱漆不借助別的顏色就很鮮艷,白玉不用雕琢就很寶貴,為什么呢?因為它們的本質(zhì)就非常好,不必再修飾了?!?
【原典】
孔子曰:“吾于《甘棠》[1],見宗廟之敬甚矣,思其人必愛其樹,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子路戎服[2]見于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wèi)乎?”
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zhì),仁以為衛(wèi),不出環(huán)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持劍乎?”
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3]以受教?!?
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4],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孔子為魯司寇[5],斷獄訟[6],皆進(jìn)眾議者而問之,曰:“子以為奚若?某以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后夫子曰:“當(dāng)從某子,幾是[7]。”
【注釋】
[1]甘棠:樹名。召伯曾在甘棠樹下斷獄聽訟,勸農(nóng)教稼,民受其利。后人思其德,作《甘棠》一詩。
[2]戎服:穿著軍裝。
[3]攝齊:古人穿長袍,上臺階時要提起衣襟,防止跌倒,并表示恭謹(jǐn)有禮。攝,提。
[4]止:制止。
[5]司寇:官名,主管刑獄。
[6]斷獄訟:審斷官司。
[7]幾是:接近正確。
【譯文】
孔子說:“我從《甘棠》這首詩,看到在宗廟中人們對祖先是非常尊敬的。人們思念召伯這個人,就必定愛惜這棵樹;尊敬召伯這個人,就必定尊敬他的神位。這是符合道理的?!?
子路穿著軍裝來見孔子,拔出劍揮舞著,問道:“古代的君子是用劍自衛(wèi)嗎?”
孔子說:“古代的君子,以忠為本質(zhì),以仁為護(hù)衛(wèi),不出室就能知千里之外的事情。有不善的事就用忠來化解,有兇暴的事就用仁來限制,哪里用得著持劍呢?”
子路說:“我今天聽到您這番話,請讓我提起衣襟到您的堂上接受您的教導(dǎo)吧?!?
楚王有一次出去打獵,丟失了一張良弓,他的手下人請求去尋找,楚王說:“不必了。我丟了弓,楚國人會撿到,又何必去尋找呢?”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惋惜楚王的胸襟還不夠?qū)拸V。認(rèn)為不如說“自己丟了弓,人撿到就可以了,何必非說楚人呢”?
孔子擔(dān)任魯國司寇,在審問判決官司時,都要征求眾人的意見,說:“你認(rèn)為怎么樣?某某你認(rèn)為怎么樣?”
大家都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后孔子才說:“應(yīng)當(dāng)聽從某某的意見,他的看法基本正確?!?
【原典】
孔子問漆雕憑[1]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此三大夫孰賢?”
對曰:“臧氏家有守龜[2]焉,名曰蔡[3],文仲三年而為一兆[4],武仲三年而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為三兆,憑從此之見,若問三人之賢與不賢,所未敢識也?!?
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隱而顯;言人之過也,微而著。智而不能及,明而不能見,孰克如此?!?
魯公索[5]將祭而亡其牲[6]。孔子聞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將亡?!焙笠荒甓?。
門人問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知其將亡,何也?”
孔子曰:“夫祭者,孝子所以自盡[7]于其親,將祭而亡其牲,則其余所亡者多矣。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注釋】
[1]漆雕憑:人名,漆為姓。
[2]守龜:古代天子諸侯用來占卜的龜甲,因有專人掌守,故稱守龜。
[3]名曰蔡:蔡指占卜用的大龜。
[4]三年而為一兆:三年占卜一次。
[5]魯公索:姓公索的人。
[6]亡其牲:丟了祭祀用的牲畜。
[7]盡:盡孝心。
【譯文】
孔子問漆雕憑說:“您曾侍奉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這三位大夫誰更賢明呢?”
漆雕憑回答說:“臧家有占卜用的龜甲,名叫蔡。臧文仲三年占卜一次,臧武仲三年占卜兩次,孺子容三年占卜三次。我只是從這點看到了他們的作為。如果要問這三個人誰賢誰不賢,這是我不敢判斷的?!?
孔子說:“漆雕氏家的兒子真是君子??!他談?wù)搫e人的優(yōu)點時,說法雖隱晦觀點卻很明顯;他談?wù)搫e人的缺點時,說法雖隱微觀點卻很鮮明。他的聰明別人趕不上,他的明智別人看不出,誰能做到這樣呢?”
魯國的公索氏將要祭祀時,祭祀用的牲畜卻丟了。孔子聽到這件事,說:“不用兩年公索氏就會滅亡?!边^了一年,公索氏就滅亡了。
孔子的門人問孔子:“從前公索氏丟了祭祀的牲畜,老師卻知道他將要滅亡,這是為什么呢?”
孔子說:“祭祀,這是孝子向親人表達(dá)孝的方式。將要祭祀?yún)s丟了祭祀用的牲畜,可見其他方面所丟失的更多。像這樣而不滅亡的,是從來沒有的現(xiàn)象?!?
【原典】
虞、芮二國爭田而訟,連年不決,乃相謂曰:“西伯,仁人也,盍[1]往質(zhì)之。”
入其境,則耕者讓畔[2],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3]。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儕[4]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彼熳韵嗯c而退,咸以所爭之田為閑田矣。
孔子曰:“以此觀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矣哉!”
曾子曰:“狎[5]甚則相簡,莊[6]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歡,其莊足以成禮?!?
孔子聞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謂參也不知禮乎!”
【注釋】
[1]盍(hé):何不。
[2]畔:指田地的邊界。
[3]提挈:提著,舉著,指負(fù)重。
[4]吾儕(chái):我等,我輩,我們這類人。
[5]狎:親近而不莊重。
[6]莊:莊重嚴(yán)肅。
【譯文】
虞國和芮國為了爭田而打官司,雙方打官司打了幾年也沒有任何結(jié)果,他們就相互說:“西伯是一位仁人,我們?yōu)槭裁床蛔屗u判一下呢?”
當(dāng)他們來到西伯的土地上之后,看到那些正在耕田的人互相謙讓著田地的邊界,走在路上的行人也相互謙讓著道路。當(dāng)他們進(jìn)入城邑之后,看到男女都分別走一邊,年老的人也沒有提太重的東西。進(jìn)入西伯的朝廷后,士謙讓著別人來做大夫,而大夫也讓著由其他的人做卿。虞國和芮國的國君說:“唉!像我們這樣的小人是不能夠來到像西伯這樣的國家的。”于是,虞國和芮國的君主一同遠(yuǎn)遠(yuǎn)地退讓,于是就將之前所爭的田作為閑田。
孔子說:“從這件事情來看,周文王的治國之道,是不會被超越的了。不需要下命令大家就會聽從,不用教導(dǎo)大家就聽從,這已經(jīng)是最高的境界了。”
曾子說:“和人交往,太親近了,人家就會怠慢你;太嚴(yán)肅了,人家對你就不親近。所以君子和人的親近程度足以使人愉快就可以了,其莊重程度足以讓人保持禮貌就可以了?!?
孔子聽到曾子這些話,對弟子們說:“你們大家記著,誰說曾參不知禮呀?!?
【原典】
哀公問曰:“紳委章甫[1],有益于仁乎?”
孔子作色而對曰:“君胡然焉[2],衰麻苴杖[3]者,志不存乎樂,非耳弗聞,服使然也;黼黻袞冕者,容[4]不褻慢,非性矜莊,服使然也;介胄[5]執(zhí)戈者,無退懦之氣,非體純猛,服使然也。且臣聞之,好肆[6]不守折[7],而長者不為市。竊夫其有益與無益,君子所以知。”
【注釋】
[1]紳委章甫:紳,束在腰間的大帶子;委,帶子拖下來的樣子;章甫:禮帽。
[2]胡然焉:怎么這樣問呢。
[3]衰麻苴(jū)杖:穿著麻布喪服拄著喪杖。
[4]容:面容,表情。
[5]介胄:穿著銘甲。
[6]好肆:喜好做生意的人。肆,店鋪。
[7]不守折:不能保持廉潔。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腰間系著大帶子,戴著禮帽,這樣的穿戴有益于仁的品德嗎?”
孔子變了臉色回答說:“您怎么這樣問呢?穿著麻布喪服拄著哭喪杖的人,心中不會想著音樂,不是他的耳朵不想聽,而是他穿的服裝使他這樣;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的人,臉上沒有輕慢的神色,不是他本性莊重嚴(yán)肅,而是他穿的服裝使他這樣;穿著銘甲,拿著武器的人,沒有后退怯懦之氣,不是他身體康健勇猛,而是他穿的服裝使他這樣。而且我聽說,喜歡做生意的人不能保持廉潔,因而德高望重的人不去做生意。仔細(xì)想一想服裝對仁德的修養(yǎng)是有益還是無益,這是君子應(yīng)當(dāng)知道的。”
【原典】
孔子謂子路曰:“見長者而不盡其辭[1],雖有風(fēng)雨,吾不能入其門矣。故君子以其所能敬人,小人反是。”
孔子謂子路曰:“君子以心導(dǎo)耳目,立義以為勇。小人以耳目導(dǎo)心,不遜[2]以為勇。故曰退之[3]而不怨,先之[4]斯可從已?!?
孔子曰:“君子三患[5],未之聞,患不得聞;既得聞之,患弗得學(xué);既得學(xué)之,患弗能行。有其德而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而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恥之?!?
【注釋】
[1]盡其辭:指盡力稱頌關(guān)切。
[2]遜:謙恭,順從。
[3]退之:把自己名位排在后面。指輕視。
[4]先之:把自己名位排在前面。指重視。
[5]患:擔(dān)憂,憂慮。
【譯文】
孔子對子路說:“見到德高望重的人而不盡力地關(guān)心稱頌,即使以后遇到風(fēng)雨天氣,我也不會到他家去躲避。所以君子要竭盡所能地尊敬別人,小人的態(tài)度則相反?!?
孔子對子路說:“君子用心來引導(dǎo)自己的耳目,把樹立義作為勇敢;小人以耳目來引導(dǎo)心,把不謙恭作為勇敢。所以說,如果別人枉視自己,也不要怨恨;如果別人重視自己,就足以向他學(xué)習(xí)?!?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擔(dān)心:沒有聽到時,擔(dān)心聽不到;聽到以后,擔(dān)心學(xué)不到;學(xué)了以后,擔(dān)心不能實行。有德行而沒有相應(yīng)的言論,君子感到恥辱;有言論而沒有行動,君子感到恥辱;既得到了而又失去,君子感到恥辱;土地有余而百姓卻不富足,君子感到恥辱;大家的任務(wù)相同而別人的功勞比自己多一倍,君子感到恥辱。”
【原典】
魯人有獨(dú)處室者,鄰之厘婦[1]也亦獨(dú)處一室。夜暴風(fēng)雨至,厘婦室壞,趨而托焉,魯人閉戶而不納,厘婦自牖與之言:“何不仁而不納我乎?”魯人曰:“吾聞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納爾也。”
婦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嫗[2]不建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
魯人曰:“柳下惠則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之不可,學(xué)柳下惠之可。”
孔子聞之曰:“善哉!欲學(xué)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襲[3]其為,可謂智乎!”
孔子曰:“小辯[4]害義,小言[5]破道,《關(guān)雎》興于鳥而君子美之,取其雄雌之有別;《鹿鳴》興于獸而君子大之,取其得食而相呼。若以鳥獸之名嫌之,固不可行也。”
孔子謂子路曰:“君子而強(qiáng)氣[6],而不得其死;小人而強(qiáng)氣,則刑戮[7]薦臻?!?
【注釋】
[1]厘婦:寡婦。
[2]嫗(yù):即嫗育之意,此指愛撫。
[3]期:希望。襲,繼承,因襲。
[4]小辯:巧言,花言巧語。
[5]小言:不合道理的言論。
[6]強(qiáng)氣:意氣用事,執(zhí)拗己見。
[7]刑戮:殺身。
【譯文】
有一位魯國人獨(dú)自在家,鄰居的一位寡婦也是獨(dú)居。一天夜里,風(fēng)雨大作,寡婦的房子壞了,她跑到魯國人門口,希望能進(jìn)去避風(fēng)雨。魯人閉門不讓她進(jìn)去。
寡婦在窗外對魯人說:“你為何這樣沒有仁心而不讓我進(jìn)去呢?”
魯人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處一室?,F(xiàn)在你年齡不大,我年齡也不大,因此不敢讓你進(jìn)來?!?
寡婦說:“你為何不能像柳下惠那樣呢?愛撫一個無家可歸的女子,國人不認(rèn)為他是淫亂?!?
魯人說:“柳下惠那樣做可以,我卻不可以。我將以我的不可以,學(xué)柳下惠的可以?!?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好?。∠雽W(xué)柳下惠的人,沒有像他這樣做得好的。期望做得最好而又不沿襲別人,可稱得上是智者了。”
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損害義,不合理的言論會破壞道?!蛾P(guān)雎》以鳥起興而君子稱贊它,是看重詩中寫的雄鳥雌雄有別?!堵锅Q》以野獸起興而君子夸贊它,是看重詩中寫的鹿找到食物就互相呼喊。如果因為它們有鳥獸之名就嫌棄它們,固然是不能那樣做的?!?
孔子對子路說:“君子固執(zhí)己見,就會不得善終;小人意氣用事,殺身之禍就會接連到來。”
【原典】
《豳詩》曰:“殆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1],綢繆牖戶[2],今汝下民,或敢侮予?”
孔子曰:“能治國家之如此,雖欲侮之,豈可得乎?周自后稷,積行累功,以有爵土[3],公劉重之以仁,及至大王亶甫,敦以德讓,其樹根置本,備豫遠(yuǎn)矣。初,大王都豳,翟人[4]侵之,事之以皮市[5],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于是屬耆老而告之:‘狄人之所欲吾土地。吾聞之,君子不以所養(yǎng)[6]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遂獨(dú)與大姜去之,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從之如歸市焉。天之與周,民之去殷久矣,若此而不能王天下,未之有也。武庚惡能侮?”
《邶詩》曰:“執(zhí)轡[7]如組,兩驂如舞。”
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政乎!夫為組者,總紕于此,成文于彼,言其動于近,行于遠(yuǎn)也,執(zhí)此法以御民,豈不化乎!《竿旄》[8]之忠告,至矣哉!”
【注釋】
[1]徹彼桑土:徹,剝也。桑土,桑根。
[2]綢繆牖戶:修補(bǔ)門窗。
[3]爵土:爵位和土地。
[4]翟人:指昆夷。
[5]皮市:毛皮和增帛。
[6]所養(yǎng):指養(yǎng)人的土地。
[7]執(zhí)轡(pèi):拉著韁繩。組,絲織的寬帶子。
[8]竿旄(máo):揭旄于竿,以召賢者。引申為禮賢。
【譯文】
《豳詩》說:“趁著還沒有天陰下雨,趕緊剝些桑樹皮,修補(bǔ)好門和窗。如今樹下的人們,誰還敢來把我欺?”
孔子說:“能夠像詩中寫的那樣治理國家,即使有人想侵害,難道可能嗎?周人從后稷開始,一點點地積累功德,因而有了爵位和土地。公劉又進(jìn)一步施加仁德。到了太王亶甫的時候,更施加了仁德和謙讓,培植了根本,事先為將來做了準(zhǔn)備。當(dāng)初,太王以幽為都邑時,狄人經(jīng)常來侵犯,太王把毛皮和布帛送給他們,還是不能免于被侵犯;又送上珠玉,還是不能幸免。于是太王亶甫囑咐族中老人并讓他們告訴民眾說:‘狄人想要的是我們的土地。我聽說,君子是不以養(yǎng)人的東西來害人的,你們何必?fù)?dān)心沒有君主呢?’于是,他和妻子離開了幽地,翻越梁山后,在岐山下建立了都邑。幽人說:‘這是一位仁君,是不能失去的。’于是跟隨到岐山下的人像趕集的一樣多。上天幫助周人,人民叛離殷朝,這種情況由來已久、像這樣還不能稱王于天下的,從來是沒有的。武庚哪能危害周人呢?”
《邶詩》說:“手持韁繩如寬帶”,“兩匹馬像在舞蹈”。
孔子說:“寫出這樣詩句的人,大概懂得政治吧!編織帶子的人,在這里編織,卻隨后在那里形成了花紋。這說的是他在近處行動,結(jié)果卻流傳到了遠(yuǎn)處。用這種方法治理民眾,他們豈能不接受教化?揭旄于竿,以召賢者,這樣的忠告,是最好不過的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