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三恕

【原典】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1]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學(xué),長無能也;老而不教[2],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窮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wù)學(xué),老思其死則務(wù)教,有思其窮則務(wù)施。”

【注釋】

[1]端身:正身,使行為端正。

[2]教:指教育自己的子孫。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恕:有君主不能侍奉君主,有臣子卻要役使,這不是恕;有父母不能夠孝敬父母,有兒子卻想著要他報答養(yǎng)育之恩,這也不是恕;有哥哥不能夠尊敬哥哥,有弟弟卻要他順從哥哥,這也不是恕。恕的根本意義讀書人如果能夠明白,在行為上就可以算得上端正了。”

孔子說:“有三種思慮,君子是不能不好好思考的。幼時不喜歡學(xué)習(xí),長大以后就沒有能力;老年的時候不能夠?qū)⒆訉O教導(dǎo)好,死后就沒有人去思念;富有的時候不去救濟他人,窮困潦倒的時候就不會得到別人的施舍。因此君子在小的時候想到長大以后的事情就要好好學(xué)習(xí),年老想到死后的事情就要教育好子孫,富有的時候一想到窮困就要竭盡所能給予施舍。”

【原典】

伯常騫問于孔子曰:“騫固周國之賤吏也,不自以不肖,將北面以事君子[1],敢問正道宜行,不容于世;隱道宜行,然亦不忍。今欲身亦不窮,道亦不隱,為之有道乎?”

孔子曰:“善哉子之問也。自丘之聞,未有若吾子所問辯且說也。丘嘗聞君子之言道矣,聽者無察,則道不入;奇?zhèn)ゲ换瑒t道不信。又嘗聞君子之言事矣,制無度量,則事不成,其政曉察,則民不保。又嘗聞君子之言志矣,剛折者不終,徑易者則數(shù)傷,浩倨者則不親,就利者則無不弊。又嘗聞養(yǎng)世之君子矣,從輕勿為先,從重勿為后,見像而勿強,陳道而勿怫[2]。此四者,丘之所聞也。”

【注釋】

[1]北面以事君子:古代以面向北為卑,面向南為尊。

[2]陳道而勿怫:所論道不違背世間通行的道理。

【譯文】

伯常騫問孔子說:“我伯常騫固然是周國地位低賤的小吏,但我不認為自己不賢,我將要去侍奉君王,請問按照正道而行,不能被世道容納;不按正道而行,卻能行得通,然而我不忍走歪門邪道。現(xiàn)在我既想被世道容納,又不想違反正道,有什么辦法?”

孔子說:“好啊,你提的這個問題,以我的聽聞,還沒有誰提出的問題能像你這樣好,這么有道理的。我曾經(jīng)聽君子談到道的問題,如果聽的人不能理解,道就不會被人接受,如果道奇特而無法查驗,就沒人相信。我又曾聽到君子談如何做事,如果制度沒有限度,事情就做不成;如果制度定得太細,民眾就不能安寧。我又聽說君子談?wù)撝鞠颍珓傊钡娜瞬粫平K,想走捷徑的人會多次受傷害,傲慢的人無人親近,追逐利益的人沒有不失敗的。我又曾聽說那些善于安身處世的君子,做容易的事時不搶在前頭,做繁重的事時不躲在后面,見到榜樣不勉強去學(xué),講了道就不違反,這四個方面,就是我所聽到的。”

【原典】

孔子觀于魯桓公[1]之廟,有欹器[2]焉。夫子問于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3]。”

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4],中[5]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于坐側(cè)。”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嘆曰:“嗚呼!夫物惡有滿而不覆哉?”

子路進曰:“敢問持滿[6]有道乎?”

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7]之又損之之道也。”

【注釋】

[1]魯桓公:惠公子,名軌。在位十八年,后被殺。

[2]欹(qī)器:容易傾斜倒下的器物。

[3]宥(yòu)坐之器:放在座位右邊以示警戒的器物,相當于后來的座右銘。

[4]虛則欹:空虛的時候就傾斜。

[5]中:指水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6]持滿:據(jù)上下文意,此當指不盈不滿,可理解為保守成業(yè)。

[7]損:減少。

【譯文】

孔子來參觀魯桓公的廟,在里面看到一件器物很容易就會傾倒。于是他問守廟的人:“這是什么器物啊?”守廟人回答說:“君主將欹器放在座位右邊是以示警戒的。”

孔子說:“我聽說這件放在座位右邊的欹器,欹器空虛的時候就會傾倒,水不多也不少剛剛好的時候就端正,欹器里面的水滿時就倒下。圣明的君主就會以此將它作為最高警戒,因此經(jīng)常將欹器放在座位旁邊。”孔子說完話便回頭對弟子說:“將水灌進去試試。”弟子將水灌入欹器,當欹器里面的水剛剛好的時候欹器就會端正,水滿時就倒下。孔子感嘆道:“唉,怎么會有東西灌滿了水不會倒下的呢!”

子路走上前去問道:“請問有什么方法可以保守成業(yè)嗎?”

孔子說:“一個睿智聰明的人,用愚笨來保守成業(yè);功名利祿名揚天下的人,保守成業(yè)的方法是謙讓;勇力震世的人,保守成業(yè)的方法是怯懦;富有四海的人,保守成業(yè)的方法是謙卑。這就是退損再退損的方法。”

【原典】

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

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1]。夫水有似乎德;其流也卑下倨邑[2],必循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至量[3]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4],此似正;綽約[5]微達,此似察;發(fā)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

【注釋】

[1]遍與諸生而不為:普遍給予萬物卻不認為有功。諸生,指萬物。

[2]倨邑:彎曲。

[3]至量:用水作標準來衡量。

[4]概:用量器量物時用來刮平的小木條。

[5]綽約:柔弱。

【譯文】

孔子觀賞東流的河水。子貢問道:“君子見到大水必定要觀賞,這是為什么呢?”

孔子回答說:“因為它不停地奔流、滋潤萬物卻不認為自己有什么功勞,這水就像德;水在低下彎曲的地方流動,必定遵循道理,這就像義;水浩浩蕩蕩地流淌沒有窮盡之日,這就像道;水流向百仞深的山谷而無所畏懼,這就像勇:用水來測量必是平的,這就像法;水盈滿時不必用概來刮平,這就像正直端正;水雖柔弱但細微之處都能到達,這就像明察;水從發(fā)源地出來后一定向東流,這就像志;經(jīng)水洗過的東西都干干凈凈,這就像善于教化。水具有這樣的美德,所以君子看到就一定要觀賞。”

【原典】

子貢觀于魯廟之北堂,出而問于孔子曰:“向也賜觀于太廟之堂,未既輟[1],還瞻北蓋[2],皆斷焉,彼將有說邪?匠過之也。”

孔子曰:“太廟之堂,官致良工之匠,匠致良材,盡其功巧,蓋貴久矣,尚有說也。”

孔子曰:“吾有所恥,有所鄙,有所殆[3]。夫幼而不能強學(xué),老而無以教,吾恥之;去其鄉(xiāng),事君而達[4],卒遇故人,曾無舊言,吾鄙之;與小人處而不能親賢,吾殆之。”

子路見于孔子。

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

子路對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

子曰:“可謂士[5]矣。”

子路出,子貢入,問亦如之。

子貢對曰:“智者知人,仁者愛人。”

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出,顏回入,問亦如之。

對曰:“智者自知,仁者自愛。”

子曰:“可謂士君子矣。”

【注釋】

[1]未既輟:還未看完。輟,停止,完畢。

[2]蓋:此指兩扇門。

[3]殆(dài):危險。

[4]達:顯達。指做了大官。

[5]士:指有道德修養(yǎng)的讀書人。

【譯文】

子貢參觀魯國太廟的北堂,出來后向孔子問道:“剛才我觀看太廟的大堂,還未看完,回頭看了看門,都是用截開的木板拼接的。這樣的做法有什么說法嗎?還是工匠的過失造成?”

孔子說:“建造太廟的大堂,官府選用的是優(yōu)秀的工匠,工匠選用的是優(yōu)良的材料,極盡功力和精巧,這是為了使太廟保持長久。用斷木拼接做門,必定有獨特的原因吧。”

孔子說:“我為有些人感到恥辱,對有些人很鄙視,對有些人感到很危險。年輕時不努力學(xué)習(xí),老了無法教育子孫,對這種人,我為他感到恥辱;離開家鄉(xiāng),侍奉國君而做了大官,突然遇到舊日的朋友,沒有一句憶舊的話,對這種人,我鄙視他;愿意與小人相處而不能親近賢人,這種人,我替他感到危險。”

子路來見孔子。

孔子問他:“有智慧的人是什么樣的?仁德的人是什么樣的?”

子路回答說:“有智慧的人讓別人了解自己,仁德的人讓別人熱愛自己。”

孔子說:“可以算得上是士了。”

子路出去后,子貢進來,孔子也對他提出同樣的問題。

子貢回答說:“有智慧的人理解別人,仁德的人熱愛別人。”

孔子說:“可以算得上是士了。”

子貢出去后,顏回進來,孔子又問了顏回同樣的問題。

顏回回答說:“有智慧的人有自知之明,仁德的人自尊自愛。”

孔子說:“可以算得上是君子了。”

【原典】

子貢問于孔子曰:“子從父命,孝;臣從君命,貞矣?奚疑焉。”

孔子曰:“鄙哉,賜,汝不識也。昔者明王萬乘之國[1],有爭臣七人,則主無過舉;千乘之國,有爭臣五人,則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爭臣三人,則祿位不替[2];父有爭子,不陷無禮;士有爭友,不行不義。故子從父命,奚詎為孝?臣從君命,奚詎[3]為貞?夫能審其所從,之謂孝,之謂貞矣。”

子路盛服[4]見于孔子。子曰:“由,是倨倨者何也?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濫觴[5],及其至于江津,不舫舟,不避風(fēng),則不可以涉,非唯下流水多邪?今爾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以非告汝乎?”

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自若也。子曰:“由,志之,吾告汝,奮于言者華[6],奮于行者伐,夫色智而有能[7]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智,言之要也,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智,行至則仁。既仁且智,惡不足哉!”

子路問于孔子曰:“有人于此,披褐而懷玉[8],何如?”

褐毛布衣子曰:“國無道,隱之可也;國有道,則袞冕而懷玉[9]。”

【注釋】

[1]萬乘之國:擁有萬輛戰(zhàn)車的國家。指國家很大。

[2]不替:不廢棄,不丟掉。

[3]奚詎(jù):豈能,何能。

[4]盛服:穿著華貴的衣服。

[5]濫觴(shāng):謂水少,只能浮起一個杯子。后來稱起源叫濫觴。

[6]奮于言者華:夸夸其談的人華而不實。

[7]色智而有能:聰明和能力都在臉上表現(xiàn)出來。

[8]披褐而懷玉:穿著粗布衣裳而懷抱著寶玉。比喻地位低下但有特殊才能。

[9]袞(gǔn)冕(miǎn):帝王的服裝為袞服,與冕服合稱袞冕。

【譯文】

子貢向孔子問道:“子聽從父命,是孝順嗎?臣子聽從君命,是忠貞嗎?對此有什么可懷疑的嗎?”

孔子說:“多么淺陋啊!你是不知道啊!過去擁有萬輛戰(zhàn)車之國的賢明君王,有七位直言敢諫的大臣,那么君王就不會有錯誤的行為了;擁有一千輛戰(zhàn)車的諸侯國,有五位直言敢諫的大臣,國家就不會有危險了;擁有一百輛戰(zhàn)車的大夫之家,有三位直言敢諫的家臣,俸祿和爵位就能保住了;父親有直言的兒子,就不會陷入無禮行為之中;讀書人有直言敢諫的朋友,就不會做不合道義的事。所以,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怎能就是孝順呢?臣下服從君王的命令,怎能就是忠貞呢?能看清應(yīng)該服從的才服從,這才叫孝順,這才叫忠貞。”

子路穿著華貴的衣服來見孔子。孔子說:“由,你穿得這樣華貴是為什么呢?長江剛從岷山流出來的時候,它很小,等到流至江津時,如果不借助有艙室的船,不回避大風(fēng),就不可能渡過。這不是因為水流太多的緣故嗎?今天你穿得衣服這樣華貴,顏色又這樣鮮艷,天下還會有誰肯將你的缺點告訴你呢?”

子路快步走出去,換了衣服回來,神態(tài)自如。

孔子說:“由,你記著,我告訴你:夸夸其談的人華而不實,喜歡表現(xiàn)自己的人常常會自吹自擂。那些表面上表現(xiàn)出智慧和才能的人,只是小人罷了。所以,君子知道就說知道,這是說話的原則;做不到就說做不到,這是行動的準則。說話有原則就是智慧,行動按準則就是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還有什么不足的呢!”

子路問孔子說:“現(xiàn)在有一個人,地位低下卻很有才德,他該怎么辦呢?”

孔子說:“國君暴虐不行德政時,就隱居起來;國君賢明抉正道治國時,就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去朝廷當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池市| 长子县| 南郑县| 介休市| 惠安县| 尼玛县| 江阴市| 井冈山市| 股票| 慈溪市| 凭祥市| 绥芬河市| 旌德县| 钦州市| 建瓯市| 邵东县| 漳浦县| 武清区| 蓬溪县| 绥宁县| 海林市| 秀山| 通河县| 黄陵县| 肇源县| 壤塘县| 德兴市| 石泉县| 平和县| 怀柔区| 黄骅市| 准格尔旗| 平湖市| 安吉县| 东兰县| 桃源县| 呼和浩特市| 福州市| 陵川县| 连山|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