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張志和
- 豪放詞全鑒(典藏誦讀版)
- 東籬子解譯
- 2312字
- 2019-09-09 15:24:16
漁歌子
霅溪①灣里釣魚翁,舴艋②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③邊風,笑著荷衣④不嘆窮。
【注釋】
①霅(zhà)溪:水名,在浙江吳興。因境內東苕溪、西苕溪等水流至吳興城內匯合稱為霅溪而得名。
②舴艋:一種狀似蚱蜢的小船。
③浦:水邊,岸邊。
④荷衣:用荷葉做的衣服,此處指隱士的衣服。
【譯文】
在霅溪灣里,有一個以釣魚為生的漁翁,他把蚱蜢一樣的小舟當作自己的家,往來于東苕溪、西苕溪之間。
因為有江上的白雪和水濱的清風做伴,漁翁總是面帶笑容,盡管只穿著荷葉做的衣服,他也不覺得自己貧窮。
【賞析】
張志和(732—774,字子同)是唐代較早填詞并有很大影響的詞人之一,他的《漁歌子》(又名《漁歌曲》《漁父》《漁父樂》《漁夫辭》)詞源于吳地吳歌中的漁歌,境高韻遠,富有藝術魅力,因此廣為傳誦,對后世的詞人影響很大,并傳到了日本,開啟了日本填詞歷史的先河。
張志和十六歲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后有感于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一,稱“漁童”和“樵青”,張志和遂偕婢隱居于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從此不再從政,泛舟垂釣,漫游于三山五湖之間,自稱“煙波釣徒”。
本詞主要寫詞人泊舟霅溪,往來苕、霅之間,以漁舟為家,任意西東的自由生活。漁隱的生活雖然艱苦,小舟難以遮風避雨,更不能擋雪御寒,但是作者自甘于粗衣淡食,與漁夫為伍,笑迎清風,吟賞江雪,自得其樂。結尾句“笑著荷衣不嘆窮”直接點明了作者的高潔情懷,表達了能超然塵世之外,對悠閑自在的隱逸生活的滿足感。
漁歌子
西塞山①前白鷺②飛,桃花流水鱖魚③肥。
青箬笠④,綠蓑衣⑤,斜風細雨不須歸。
【注釋】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說在湖北省黃石市。
②白鷺:一種水鳥,頭頸和腿都很長,羽毛白色。
③鱖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鮮美,十分可口。
④箬笠:用箬竹葉制作的斗笠。
⑤蓑衣:用草或棕麻編織的雨衣。
【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自在地飛翔,桃花夾岸的江水中,鱖魚肥美。
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綠色的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然垂釣,不用急于回家。
【賞析】
張志和因與世俗相忤,歸隱之后,長期徜徉于太湖之上,到大自然中尋求心靈的安慰,并陶醉其中。這首詞就是描繪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鄉的可愛。蒼巖,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彩鮮明,構思巧妙,意境優美,使讀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春汛圖,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成為一首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詞作。
這首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崇尚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新唐書》說他“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說明張志和是借漁家生活寫隱居江湖之樂,表現出他豪放、高遠、悠然脫俗的意趣。
漁歌子
釣臺①漁父褐為裘②,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注釋】
①釣臺:湖州城南杼山腳下,妙西港邊,有釣臺遺址,與西塞山隔山相望,相距僅幾里之遙。
②褐:粗毛或粗麻織的短衣。
【譯文】
釣臺的漁父,身披粗布的短衣卻把它當作裘皮大衣,在漁父的周圍,朋友們三三兩兩幾艘如蚱蜢一樣的小船與之結伴同行。
漁父能熟練地使用船槳,習慣了乘風破浪,即便如長江里的大浪,也不會讓漁父感到擔憂。
【賞析】
此詞首句寫漁父衣著簡樸的同時,表露了漁父對生活的態度:把粗布衣服當作是裘皮大衣,可見其心境坦然。次句的“兩兩三三”,見漁父邀朋引伴,同行而樂之況。“能”“慣”兩句,可知漁父踏波弄潮技藝之高,也由此看出其游刃其間的閑淡之情,遂有即或遇“長江白浪”之險,漁父亦看慣不驚,笑而處之之態。由此可見,漁父在大自然的懷抱里,遠離塵囂,與名利無爭,逍遙自在的高遠情懷。
漁歌子
松江①蟹舍②主人歡,菰飯③莼羹④亦共餐。
楓葉落,荻⑤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注釋】
①松江:古時的松江在今江蘇吳江松陵鎮附近,太湖的出口處,盛產蟹,是今上海吳淞江的源頭。
②蟹舍:漁家。亦指漁村水鄉。
③菰飯:菰,即茭白。菰飯即菰米飯,茭白籽做的飯。
④莼羹:莼菜做的羹。
⑤荻:一種生長在水邊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狀像蘆葦。
【譯文】
應漁友之邀,我去松江之畔的一漁家做客,屋子的主人見了我非常歡喜,我們共嘗肥蟹,當然也吃了松江的土產——菰米飯與莼菜做的美羹。
在冷風襲人的深秋時節,楓葉飄落,荻花干枯,不知不覺,我們酩酊大醉,以至于在江上的漁船里睡了一夜也沒覺得寒冷。
【賞析】
此詞寫的是秋冬時節食蟹飲酒后醉臥舟中的酣暢。他與友人共嘗美味,主客之情誼,非為酒肉利益之系,乃由素心相投之故,因此對著野菜做出的飯菜,也能津津有味,欣然相得。當時已至深秋,然而在燈火昏黃的小舟中,主客歡然對酌,不覺酒醉而臥,哪還感覺到舟外的秋寒呢?
漁歌子
青草湖①中月正圓,巴陵②漁父棹歌③連。
釣車子④,橛頭船⑤,樂在風波不用仙。
【注釋】
①青草湖:此指西塞山旁的泛霅湖,俗稱青草湖,府縣志稱凡常湖,今稱樊漾湖。
②巴陵:今湖南岳陽。
③棹歌:搖船時唱的歌。
④釣車子:一種釣具。
⑤橛頭船:小木船。
【譯文】
青草湖中倒映著圓圓的月亮,不由得想起屈原這位巴陵漁父所唱之歌。
此時我手持釣車、駕著小木船在湖光風波中垂釣,真是比做神仙都愜意。
【賞析】
此詞寫青草湖賞月垂釣之樂。時逢月半,月兒正圓,作者泛舟于青草湖中,天上的圓月與湖中的月影相映成趣。在江流與風波中來往的張志和,感到此時此景正與屈原《漁父》篇中漁父所唱之棹歌相似。屈原流放湖湘之間,行吟澤畔,有漁父勸其不如歸隱,曾唱漁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對比掙扎于塵囂之中的屈原,再想想自己現在的生活,作者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與寧靜,覺得真是比做神仙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