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倭寇”認知與“倭寇”記憶

第一章 明代官方語境中的“倭寇”與“日本”
——以《明實錄》中的相關語匯為中心

中日關系的特質,是中國人之“日本觀”的演變,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也無論是在上層精英還是下層普通民眾中,都是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在這種追溯中,明代的“倭寇”自然成為其中一個不可逾越的焦點問題。對于明代“倭寇”的實像,雖經學界多年研究業已基本解明對于“倭寇”問題的研究,早在20世紀初便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至今仍是一個熱點。其中代表性的學者,主要有日本的后藤肅堂、片山誠二郎、佐久間重男、田中健夫、石原道博、中山久四郎、太田弘毅、村井章介,韓國的李鉉淙、韓文鐘、李領,中國臺灣的陳文石、鄭樑生、王儀,以及中國大陸的陳懋恒、李光璧、林仁川、戴裔瑄、汪向榮、范中義等。關于明代“倭寇”問題的相關研究狀況,參見吳大昕:《明嘉靖倭寇研究的回顧》,《明代研究通訊》(臺北)第2期,1999年7月,第91—106頁。,但是在多數中國民眾的認知中,卻顯然還是將“倭寇”等同于“日本”來看待的,因而也引發了一定的非議。我們姑且不論這種認知的正確與否,僅從對中國人“日本觀”演變的影響來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不過,當我們對這一現象進行更為深入地梳理,卻不難發現,這種認知的形成,也并非今人的刻意臆造,而是有著極為深刻的歷史根源的。因此,這一觀念衍生的歷史邏輯,顯然也成為我們在審視中國人“日本觀”演變的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對明代人認知日本的研究,雖由來已久,成果斐然,并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學者石原道博就致力于中國歷史中的“日本觀”研究,上涉隋代之前,下及民國時期,用力頗深,且先后發表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著述,他關于明人日本觀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國における畏悪的日本観の形成》、《日明交渉の開始と不征國日本の成立:明代の日本観1》、《日明通交貿易をめぐる日本観:明代の日本観2》、《日本刀歌七種:中國における日本観の一面》〔先后刊載于《茨城大學文理學部紀要(人文科學)》1953年第3號、1954年第4號、1955年第5號、1960年第11號〕與《倭寇》(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年);近些年來的相關研究,則主要有石曉軍:《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王勇:《中國史のなかの日本像》(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2000年)、汪向榮:《古代中國人的日本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以及李小林:《明人私撰日本圖籍及其對日本的認知》(《求是學刊》2005年第4期)、劉曉東:《嘉靖“倭患”與晚明士人的日本認知——以唐順之及其<日本刀歌>為中心》(《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7期)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著某些不盡人意之處。首先,近年來的研究雖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以往研究中的某些褊狹觀念,極為生動、豐富地展現出了明代中國人日本認知的多樣性及其多元化特征,可是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從相對宏觀場域的考察,對這些多元化認知形成、演變的歷史脈絡的差異性及其交互影響,仍然缺乏一些更為深入的解析。其次,從明朝與日本國交關系演變的視角來看,明代官方是如何認知日本及其變化軌跡,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而就目前學界之研究狀況而言,對明代人日本觀的探討,更主要集中于對知識群體的日本認知方面,對于官方意識領域中“日本觀”的變化,尚缺乏足夠深入的探討。事實上,在兩國國交關系的演變中,“倭寇”顯然是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可以說,在不同歷史時段、不同社會背景下,明代官方對“倭寇”內涵的理解及其變化——換言之,“倭寇”在多大程度上等同于“日本”——也深刻影響并反映了明朝與日本國交關系演變的歷史趨向。

在明代的諸多官修政書中,《明實錄》無疑是一個集中體現了明代官方語境的典型性材料。其中與“日本”相關的語匯,可以說是極其復雜的。而這種復雜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前近代東亞區域秩序體系下,兩國國交關系演變的曲折性。大致而言,這些語匯主要可分為這樣三種類型:

1. 官方正式外交語境中的語匯,如“日本”、“日本國王”等;

2. 基于傳統華夷觀念下的語匯,如“倭國”、“倭人”、“倭夷”等;

3. 帶有較強的憎蔑色彩的語匯,如“倭寇”、“倭賊”、“倭奴”等。

對于這三種類型的語匯,中、日雙方或許有著一些不盡相同的理解。但若從明朝當世人的角度來看,第一種類型多少體現了前近代東亞區域秩序中,國交關系的一種相對對等性;第二種類型,雖然包含了一定的“自大”性,但多是基于傳統“華夷”觀念的一種習慣性表述,未必被賦予了更強的感情色彩;第三種類型則全然不同,是基于第二種類型基礎上,更為強烈地表現出了一種憎惡感的語匯,就其憎蔑程度而言,后者明顯要強于前兩者。

本章旨在以《明實錄》為中心,通過對其中不同歷史時段“倭寇”、“倭賊”、“倭夷”、“日本”等相關語匯的出現狀況,及其內涵的解讀,力圖理清在明代官方意識形態中,“倭寇”與“日本”認知的變化軌跡及其歷史內涵。為有助于對本章的理解,特將這些主要語匯在《明實錄》中的出現情況,略作統計如下:

《明實錄》中“日本”相關語匯出現次數統計表

(續表)

根據上表各語匯的出現狀況及兩國關系演變的大致脈絡,對明代官方語境中“倭寇”與“日本”內涵關系的歷史演變,或可分為這樣幾個階段進行把握:(1)洪武時期,明朝與日本國家交涉的開始與“倭寇”問題的提出;(2)永樂至正德時期,明朝與日本“封貢”關系的確立與明代官方“日本觀”的演變;(3)嘉靖時期,“大倭寇”背景下明代官方意識領域中日本認知的潛在轉化;(4)萬歷時期,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與明代官方意識形態中“倭寇”等同于“日本”觀念的深化。

一、洪武時期明朝與日本交涉中的“倭寇”問題

朱元璋建國后,為宣示自身統治的合法性,特分遣使臣宣諭四方,“播告諸蠻夷,俾知元運已革,而中夏歸于正統”(明)宋濂:《送無逸勤公出使還鄉省親序》,〔日〕伊藤松輯,王寶平、郭萬平等編:《鄰交征書》三篇卷1《詩文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第229頁。。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年(1369)元月,遣行人楊載攜詔書出使日本,在這份詔書中,通過對“倭寇”問題的提出,含蓄表達了洪武君臣對日交涉的基本構想,其文如下:


上帝好生惡不仁者,向者我中國自趙宋失馭,北夷入而據之,播胡俗以腥膻中土,華風不競,凡百有心,孰不興憤。自辛卯以來,中原擾擾,彼倭來寇山東,不過乘胡元之衰耳。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宵衣旰食垂二十年。自去歲以來,殄絕北夷,以主中國,惟四夷未報。間者山東來奏,倭兵數寇海邊,生離人妻子,損傷物命。故修書特報正統之事,兼諭倭兵越海之由。詔書到日,如臣,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明太祖實錄》卷39,洪武二年二月辛未,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787頁。下引明代諸朝《實錄》皆為同一版本,不再一一注出。


從這份詔書中,我們不難看出,楊載此行的目的似乎有二:一是報正統事,敦促日本來朝;二是要求日本國王禁緝“倭寇”。從其行文來看,相對嚴厲的措辭及“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縛其王”的警告,尤其是“倭兵”這一政治指代性頗強的語匯,顯然是將“倭寇”與“日本”緊密關聯在一起的19世紀30年代,日本人伊藤松在所輯《鄰交征書》一書中,也收錄了這份國書,并對稱“倭兵”一事也頗為不解,其在底注中云:“按《明史·日本傳》,洪武二年三月,帝遣行人楊載詔諭其國,且詰以入寇之故,是也。所謂倭寇,我邊海亡民之徒,固非將士。今閱明人書倭寇人物之圖,皆狀貌鄙俚,可以知也。”〔日〕伊藤松輯,王寶平、郭萬平等編:《鄰交征書》初篇卷1《明·國書》,第26頁。。因而,學界也多據此將洪武時期對日交涉之核心目標,定位于“禁倭”之需。

在《明太祖實錄》中,著實記述了不少關于“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事件。不過當我們將這些事件略做梳理,卻不難發現在楊載使日之前,關于“倭寇”侵擾事件的記載僅有一次,即洪武二年春正月,“倭人入寇山東海濱郡縣,掠民男女而去。”《明太祖實錄》卷38,洪武二年春正月乙丑,第781頁。這不能不使我們對楊載出使前,明王朝所面臨的“倭寇”問題的嚴重性,及其出使日本的真正目的,略生疑惑。同年十月,朱元璋在給高麗國王的書諭中,也曾談到“倭寇”的侵擾問題:


近使者歸自王國,朕問王國政俗、城郭、甲兵、居室如何?使者言俗無城郭,雖有甲兵而侍衛不嚴,有居室而無聽政之所,王專好釋氏,去海濱五十里或三十里,民始有寧居者。朕詢其故,言嘗為倭奴所擾,果若是,深為王慮之……倭人出入海島十有余年,必知王之虛實,此亦不可不慮也。《明太祖實錄》卷46,洪武二年冬十月壬戌,第907頁。


這是在《明實錄》中首次出現“倭奴”這一極富憎蔑色彩的語匯。不過從文中記述來看,這一語匯頗有出自高麗君臣而為明朝使者轉述之嫌。不管怎樣,朱元璋在后面陳述自己意見時,并未沿用使臣口中的“倭奴”一詞,而是使用了“倭人”這一相對平和的語匯。從此來看,朱元璋對日本的看法,似乎并不如在楊載所攜詔書中表露的那樣痛憤與嚴苛。

楊載的出使并不順利,使臣至日本九州島便被殺5人,楊載、吳文華被拘三月后方放還。為達目的,洪武三年(1370)三月朱元璋再度派萊州同知趙秩攜詔書出使日本,楊載亦隨行前往。這份詔書稱:


蠢爾倭夷出沒海濱為寇,已嘗遣人往問,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擾我民。今中國奠安,猛將無用武之地,智士無所施其謀,二十年鏖戰精銳,飽食終日、投石超距。方將整飭巨舟,致罰于爾邦,俄聞被寇者來歸,始知前日之寇非王之意,乃命有司暫停造舟之役。嗚呼,朕為中國主,此皆天造地設,華夷之分。朕若效前王,恃甲兵之眾,謀士之多,遠涉江海以禍遠夷安靖之民,非上帝之所托,亦人事之不然。或乃外夷小邦,故逆天道,不自安分,時來寇擾,此必神人共怒,天理難容,征討之師,控弦以待。果能革心順命,共保承平,不亦美乎。嗚呼,欽若昊天,王道之常;撫順伐逆,古今彝憲。王其戒之,以延爾嗣。《明太祖實錄》卷50,洪武三年三月戊午,第988頁。


這份詔書雖與前次一樣,盡數“倭寇”之罪,語氣似乎更為嚴厲了,但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其間還是表現出了某些引人關注的變化:

首先,前份詔書中政治指代性很強的“倭兵”一語并未出現,而是替換成了指代性并不是很明晰的“倭夷”、“倭寇”。

其次,對于上次使臣被殺事件,朱元璋是十分明了的,但卻以“嘗遣人往問,久而不答”予以回避了,若如詔書中所云果真要問罪征伐,又怎會如此淡化處理?

第三,“俄聞被寇者來歸,始知前日之寇非王之意”的表述,實際上是將“倭寇”與“日本”區別看待了,并通過“疑王使之”的方式,對前次詔書中“倭寇”等同于“日本”的“錯誤”表述進行了解釋。

對于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實錄》中并無明言,倒是日本方面的相關記載,或可提供進一步解讀的思路。據《明國書并明使仲猷無逸尺牘》中所云:“故首命使適日本通好,舟至境內,遇賊殺,殺害來使,詔書毀溺。尋有島民逾海作寇,數犯邊鹵,多略子女,皇帝一欲通兩家之好,悉置之而不問,但令自禁之。”《明國書并明使仲猷無逸尺牘》,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6編第37冊,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年,第349—350頁。這里的“通兩家之好”,顯然是意欲將日本納入到以明王朝為核心的新東亞區域秩序體系當中。因而,兩份詔書中最沒有變化的部分,除卻對自身“為中國主”的正統性的宣示外,就是“天造地設”的“華夷之分”及對日本“不臣”行為的指斥了。事實上,朱元璋遣使四方宣諭的最終目的,從根本上說還是意圖重新建構起以中原為核心的封貢體制,通過萬國來朝局面的營造,宣示新朝統治的合法性與正統地位,正如他自己所云:“海外之地不內附之日久矣,蓋自中唐以來,五六百年于茲。然亦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臨,朕豈忍棄之,不使沾中州文明之化哉。”(明)龔敩:《鵝湖集》卷5《贈劉叔勉奉使西洋回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印本,第669頁。

由此來看,洪武初年明朝對日交涉的目標,雖不排除“禁倭”的目的所在,但最為核心的恐怕還是希望日本能夠稱臣入貢。因此,洪武二年對日交涉中“倭寇”問題的提出,及“倭寇”等同于“日本”的理念表述,應該是通過對日本施加壓力,敦促其來朝的一種手段與方式。在未能取得預期效果后,又迅速調整政策,將“倭寇”與“日本”區分開來,其目的也不外乎通過壓力的相對緩釋促使日本的盡快來朝。

趙秩的此次出使,收效頗豐,洪武四年(1371)十月日本南朝的懷良親王派僧人祖來等作為使臣,隨趙秩到達明廷,開啟了明朝與日本之間的官方往來。之后十年間,明朝官方意識領域中,基本是將“倭寇”與“日本”兩分看待的。直至洪武十三年(1380),情況發生轉變,這年十月朱元璋遣使詔諭日本,其云:


曩宋失馭,中土受殃,金元入至,二百余年,移風易俗,華夏腥膻,有志君子,孰不興憤。及元運將終,英雄鼎峙,聲教紛然。時朕控弦三十萬,礪刃以觀,未幾命大將軍律九伐之征,不逾五載,戡定中原。蠢爾東夷,君臣非道,四擾鄰邦,前年浮辭生釁,今年人來匪誠,問其所以,果然欲較勝負。於戲,渺居滄溟,罔知帝賜,傲慢不恭,縱民為非,將必自殃乎。《明太祖實錄》卷134,洪武十三年十二月丙戌,第2135—2136頁。


洪武十四年(1381)七月,在拒絕日本使僧如瑤的朝貢后,朱元璋又令禮部移書問責,其中又多次指斥日本“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環海為險,限山為固,妄自尊大,肆侮鄰邦,縱民為盜”,認為“日本君臣以滄海小國,詭詐不誠,縱民為盜,四寇鄰邦,為良民害”,“邇年以來,自夸強盛,縱民為盜,賊害鄰邦”《明太祖實錄》卷138,洪武十四年秋七月戊戌,第2174、2175、2177頁。

同洪武二年詔書比較,這里雖未全然將“倭寇”等同于“日本”,但從其中“君臣非道,四擾鄰邦”,及“縱民為非”、“縱民為盜”等語來看,顯然已非兩分的認識理念,而是將“倭寇”與“日本”又在一定程度上關聯在了一起。這種變化產生的原因,固然與“倭寇”的不靖有關,但從根本而言,還是朱元璋的對日交涉目標未能達成所致。

洪武三年之后,明朝與日本間雖建立了較為頻繁的官方往來,但這種交往更主要集中于朝貢貿易的經濟層面。而對朱元璋來說,最重要的目標追求并非經濟上的“貢”與“賜”,而是政治上的“封”與“受”,正如其授意禮部所作的問責書信中所云:“(日本)自漢歷魏、晉、(劉)宋、梁、隋、唐、宋之朝,皆遣使奉表貢方物、生口。當時帝王或授以職,或爵以王,或睦以親。由歸慕意誠,故報禮厚也。若叛服不常,構隙中國,則必受禍。”《明太祖實錄》卷138,洪武十四年秋七月戊戌,第2174頁。事實上,為實現“賜封”的目標,朱元璋一方面通過朝貢貿易懷柔遠人;另一方面,也曾多次采取“無表卻貢”的方式,向日本施加壓力,但收效甚微。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以“倭寇”問題為由,令中書省移書切責日本南朝懷良親王,但懷良親王的回表中多“詞語不誠”之處,引起朱元璋的不滿,再度下詔問責并以興兵伐罪相威脅《明太祖實錄》卷105,洪武九年夏四月甲申,第1755頁。。洪武十三年,懷良親王較之前更甚,連入貢所必需的表文都沒攜帶《明太祖實錄》卷131,洪武十三年五月己未,第2092頁。,終引朱元璋大怒,遣使嚴厲斥責,兩國關系惡化《明太祖實錄》卷134,洪武十三年十二月丙戌,第2136頁。。洪武十三年八月,日本北朝征夷將軍足利義滿派遣僧人明悟法助赴明,因其所持足利義滿的“奉丞相書,辭意倨慢”,朱元璋下令卻貢不納,予以拒絕《明太祖實錄》卷133,洪武十三年九月甲午,第2112頁。

至此,明朝與日本南、北兩方的交涉皆以“不臣中國”《明太祖實錄》卷68,洪武四年冬十月癸巳,第1281頁。而步履維艱,朱元璋的對日構想亦基本破滅。于是,“倭寇”在洪武時期的官方意識領域中,又與“日本”緊密關聯起來,在洪武十七年(1384)的《實錄》記載中,還首次出現了“倭賊”這一頗富感情色彩的稱呼《明太祖實錄》卷167,洪武十七年閏十月乙巳,第2558頁。文云:“浙江定海千戶所總旗王信等九人擒殺倭賊,并獲其器仗。事聞,上命擒殺賊者升職,獲器仗者賞之。”。就連于洪武十三年因密謀反叛而被誅殺的權相胡惟庸,也被賦予了“通倭”的罪名,“使指揮林賢下海招倭軍約期來會”《明太祖實錄》卷129,洪武十三年春正月甲午,第2046頁。,并被塑造成為了洪武時期明朝與日本國交斷絕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及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皇明祖訓》出臺,則通過所謂“不征”的方式,將日本排出東亞封貢體制之外,“日本國雖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不軌,故絕之”(明)朱元璋:《皇明祖訓·祖訓首章》,張德信、毛佩琦主編:《洪武御制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第390頁。

二、永樂—正德時期“倭寇”與“日本”兩分觀念的演變

“靖難之役”后,永樂皇帝朱棣奪嫡即位,也如乃父一樣,派遣使臣宣諭周邊諸國。而此時的日本隨著室町幕府的建立與南北朝對立局面的結束,出于自身利益需求,也重新展開了對明交涉。永樂元年(1403)九月,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派遣使臣從寧波入貢明朝《明太宗實錄》卷23,永樂元年九月己亥,第426頁。,不久又接受明朝“日本國王”的冊封,正式加入到以明朝為核心的東亞區域秩序體系當中。

之后,“倭寇”問題雖仍是明朝與日本交涉中的一個重點,但對“倭寇”騷擾的嚴重性,明廷卻給予了相應的淡化處理。在日本使臣入貢不久,鎮遠侯顧成就上言:“東南海道,雖倭寇時復出沒,然止一時剽掠,但令緣海濱衛嚴加提防,亦無足慮。”《明太宗實錄》卷23,永樂元年九月辛卯,第422頁。而從《實錄》中的一些相關記載來看,已非常明晰地將“倭寇”與“日本”區分開來了。如永樂三年(1405)十一月,“日本國王源道義(即足利義滿——筆者注),遣使源通賢等,奉表貢馬及方物,并獻所獲倭寇嘗為邊害者,上嘉之”《明太宗實錄》卷48,永樂三年十一月辛丑,第732頁。;永樂五年(1407)五月,“日本國王源道義,遣僧圭密等七十三人來朝貢方物,并獻所獲倭寇等”《明太宗實錄》卷67,永樂五年五月己卯,第941頁。;永樂六年(1408)五月,“日本國王源道義,遣僧圭密等百余人貢方物,并獻所獲海寇”《明太宗實錄》卷79,永樂六年五月癸丑,第1061頁。。這里作為日本代表的“日本國王”,顯然與后面的“倭寇”、“海寇”是毫無關聯的。

尤其引人關注的是,在永樂前期國家正式頒布的許多書諭詔敕中,似乎刻意回避了“倭寇”一詞,而更多地采用了“海寇”這一語匯。永樂二年(1404)夏六月,朱棣在頒發給捕倭總兵官清遠伯王友、副總兵都指揮僉事郭義等靖倭官員的敕書中云:


前以海寇為患,命爾等統兵巡捕,務在廓清。近大謝、桃渚、赤坎寨、胡家港諸處海寇登岸,殺掠軍民,爾等坐視不理,養寇害民,論法當誅。今姑記爾罪,即整飭將士,晝夜運謀,奮力剿除此寇,以贖前罪。然寇多譎詐,巧于窺伺,宜善為進止,務出萬全,庶副朕委任之重。《明太宗實錄》卷32,永樂二年夏六月乙未,第574頁。


永樂六年十二月,足利義滿去世后,朱棣在頒發給足利義持的敕諭中,也說:


往者海寇出沒,爾父恭獻王(指足利義滿——筆者注)能敬承朕命,發兵殄之。今海盜復作,王宜繼承父志,發兵捕戮,以光恭獻王之功。《明太宗實錄》卷86,永樂六年十二月庚子,第1147頁。


這里的“海寇”與“海盜”兩詞,與“倭寇”相較,在指向性上無疑要模糊了許多。事實上,早在永樂四年(1406)正月,朱棣在遣使赴日本褒譽足利義滿并冊封其國之山為“壽安鎮國之山”時,就不僅將“倭寇”替換為了“海寇”一詞,并對其與“日本”之關系進行了一番闡述:


遣使赍璽書褒諭日本國王源道義。先是,對馬、壹岐等島海寇劫掠居民,敕道義捕之。道義出師,獲渠魁以獻而盡殲其黨類,上嘉其勤誠,故有是命。仍賜道義白金千兩,織金及諸色彩幣二百匹,綺繡衣六十件,銀茶壺三,銀盆四及綺繡紗帳衾褥枕席器皿諸物,并海舟二艘。又封其國之山曰壽安鎮國之山,立碑其地,上親制文曰:朕惟麗天而長久者,日月之光華;麗地而長久者,山川之流峙;麗于兩間而永久者,賢人君子之令名也……惟爾日本國王源道義,上天綏靖,錫以賢智,世守茲土,冠于海東,允為守禮義之國。是故朝聘□□無闕也,慶謝之禮無闕也,是猶四方之所同也,至其恭敬栗栗如也,純誠懇懇如也,信義旦旦如也,畏天事上之意,愛身保國之心,揚善遏惡之念,始終無間。愈至而猶若未至,愈盡而猶若未盡,油油如也,源源如也。邇者對馬、壹岐暨諸小島,有盜潛伏,時出寇掠,爾源道義能(疑脫“奉”字——筆者注)朕命,咸殄滅之,屹為保障,誓心朝廷,海東之國,未有賢于日本者也。《明太宗實錄》卷50,永樂四年春正月己酉,第751—753頁。按,“朝聘□□無闕”處缺文,模糊不清,對比其他版本,疑為“職貢”二字。


從這份敕書中,我們不難看出,所謂“海寇”(實際上也就是從前所說的“倭寇”),主要是潛伏于對馬、壹岐及諸小島的一些不法盜賊,他們與“日本國王”并無任何關聯。相反,日本國王能敬承明朝敕令予以“殄滅”,知禮守義、恪守臣職、保障朝廷,因而堪為海外屬國之典范,“海東之國,未有賢于日本者也”。可見,隨著明朝與日本間“封貢體制”的確立,明朝的官方意識領域中基本形成了將“倭寇”與“日本”兩者分開的認知觀念,甚至通過在官方文書中頻繁使用“海寇”一詞,進一步弱化了對日本的潛在指向性。

永樂六年十二月,日本國王足利義滿去世,其子足利義持繼立為幕府將軍。最初,其尚秉持乃父的對明理念,不僅接受了明朝的冊封還多次遣使朝貢,并于永樂九年(1411)二月因“屢獲倭寇”受到朱棣的敕賜嘉獎《明太宗實錄》卷113,永樂九年二月甲寅,第1443頁。。但隨后在斯波義將等人的支持下,足利義持開始謀求自身的獨立性與對明朝“封貢體制”的脫離,斷絕了與明朝的朝貢往來。這種國交關系的轉變,不僅導致了“倭寇”騷擾的日漸猖獗,也對明朝官方的“日本觀”產生了一定影響。此后,《實錄》的相關記載中,“倭寇”一詞的出現頻次明顯增加,甚至在一些官方正式文書中也開始恢復使用這一語匯了。永樂十四年(1416)七月,朱棣在頒給兵部的上諭中就云:


國家置武衛御暴亂,非練習兵事、善撫士卒者不可任。比聞軍官日以酣飲為樂,因循茍且,不事操練,甚者刻削軍士,致其凍餒。近倭寇登岸,劫掠居民,瀕海軍倉惶無措,遂至失機。爾兵部同安遠侯柳升,精選指揮、千百戶練習戎政者,往任其事,仍須簡其不職者,悉送京師。《明太宗實錄》卷178,永樂十四年秋七月乙巳,第1940頁。


永樂十五年(1417)十月,捕倭將士擒獲“倭寇”數十人,其頭目數人皆為日本人,頓時在朝臣中引起了很大反響,“群臣言日本數年不修職貢,意為倭寇所阻,今賊首乃其國人,宜誅之以正其罪”《明太宗實錄》卷193,永樂十五年冬十月乙酉,第2035頁。。朱棣基于懷柔遠人的考慮,認為“遠夷威之以刑,不若懷之以德,姑宥其罪遣還”《明太宗實錄》卷193,永樂十五年冬十月乙酉,第2035頁。,并派遣刑部員外郎呂淵等出使日本,賜璽書勸諭,其文如下:


爾父道義,能敬天事大,恭修職貢,國人用安,盜賊不作。自爾嗣位,反父之行,朝貢不供,屢為邊患,豈事大之道。天生斯民,立之主宰,大邦小國,上下相維,無非欲遂民之生耳。爾居海東蕞爾之地,乃憑恃險阻,肆為桀驁,群臣屢請發兵問罪,朕以爾狗盜鼠竊,且念爾父之賢,不忍遽絕,曲垂寬貸,冀爾悔悟。比日本之人復寇海濱,邊將獲其為首者送京師,罪當棄市,朕念其人或爾所遣,未忍深究,姑宥其罪,遣使送還,爾惟迪父之行,深自克責,以圖自新。凡比年并海之民,被掠在日本者,悉送還京,不然爾罪益重,悔將無及。《明太宗實錄》卷193,永樂十五年冬十月乙酉,第2035—2036頁。


這份詔書仍從“倭寇”問題入手,指責足利義持的不修職貢。從其中“比日本之人復寇海濱”及“朕念其人或爾所遣”的表述來看,與之前“倭寇”與“日本”兩分的觀念略有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又將二者關聯在了一起。不過,明朝君臣為督促日本來朝,指斥威懾之余還是留有了較大的余地,朱棣以“或”字表達了猜測性的意見卻并未全然作實,而且也未使用“倭寇”一詞,只是含糊地稱為“盜賊”。之后,永樂十六年(1418)四月,足利義持遣使隨呂淵來朝,將日本不能“修職貢”的原因歸結為“倭寇旁午,遮遏海道,朝貢之使不能上達”,而“倭寇”只是日本境內一些“無賴逋逃之徒,實非臣之所知”,并表達了“許其朝貢如初”的意愿《明太宗實錄》卷199,永樂十六年夏四月乙巳,第2077頁。。這雖使明朝君臣的心理多少得到一絲寬慰,但真正意義上的朝貢關系的恢復,卻依舊停滯不前。

宣德三年(1428),足利義持去世,其弟足利義教幾經波折后嗣位征夷大將軍。為壟斷對明貿易,強化幕府權力,他繼承乃父足利義滿的政策,開始著手恢復與明朝的勘合貿易。宣德八年(1433)五月,足利義教派遣使臣道淵等“奉表貢馬,及鎧甲、盔刀等方物”《明宣宗實錄》卷102,宣德八年五月甲寅,第2277頁。。六月,宣宗皇帝派“鴻臚少卿潘賜、行人高遷、中官雷春等使日本國,賜其王源義教白金彩幣等物”《明宣宗實錄》卷103,宣德八年六月壬辰,第2298頁。。自此,明朝與日本的正常國交關系再度得以恢復,雖然“倭寇”騷擾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在官方意識理念中,基本是將二者區別看待的。

不過,隨著“倭寇”騷擾的日漸猖獗,尤其是日本使臣諸多暴行的頻發,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明朝官方日本觀的某些潛在變化。景泰五年(1454),日本使臣允澎來朝,就發生了“沿途則擾害軍民,毆打職官,在館則捶楚館夫”《明英宗實錄》卷238,廢帝郕戾王附錄第五十六,景泰五年二月乙巳,第5192頁。的暴行事件。尤其是成化四年(1468)十一月,日本使臣清啟來朝進貢,其手下麻答二郎在市場“買物使酒,手刃傷人”,最終致人死亡《明憲宗實錄》卷60,成化四年十一月壬午,第1231頁。。這次事件在明朝內部引起了極大震動,不久,浙江定海衛副千戶王鎧就上疏:


倭夷奸譎,時來剽掠海邊,見官軍追捕,乃陽為入貢,伺虛則掩襲邊境。往者大嵩嘗被其毒,近見使臣清啟入貢,臣恐使回,容有異謀,或為掩襲之計,乞敕鎮守總督、巡海等官,設策防御之。《明憲宗實錄》卷67,成化五年五月辛丑,第1347頁。


他以清啟事件為切入點,論述了“倭寇”陽為朝貢、陰行寇略的實質,而且使用了“倭夷”而非“倭寇”一詞,其潛在的意蘊顯然是將“倭寇”與“日本”關聯看待的。對于王鎧的上疏,兵部官員給予了積極認可,認為“邇者倭使清啟,凌轢館仆,殘殺市人,跡實桀驁。鎧言誠當,宜移文備倭、巡海等官,令督緣邊官軍,務振軍容,嚴斥堠以防其奸”。對此,成化皇帝本人也表示了贊同之意《明憲宗實錄》卷67,成化五年五月辛丑,第1347頁。。可見,在明朝官方意識理念中,對“倭寇”與“日本”的認知,已悄然發生了某些潛在轉化。

三、嘉靖“大倭寇”前后的官方日本觀

日本應仁之亂后,幕府對朝貢貿易的控制力度大幅削弱,一些實力雄厚的地方大名開始走向前臺。其中大內氏控制了從瀨戶內海到中國的海路,細川氏則控制了九州島南部赴明朝的海路。嘉靖二年(1523)六月,大內氏派謙道宗設(又作“謙導宗設”)任正史,持正德勘合赴明朝貢。與此同時,細川氏也派鸞岡瑞佐、宋素卿等,持弘治勘合到達寧波。市舶司檢驗時發現勘合有新舊之分,宗設與鸞岡產生孰真孰假的爭執。后宋素卿暗中行賄寧波市舶太監賴恩,不僅得以先進港驗貨,而且在安排宴飲席次時,又將鸞岡置于宗設之上。宗設憤憤不平,遂唆使手下攻殺鸞岡,隨后一路“縱火大掠,殺指揮劉錦、袁琎,蹂躪寧紹間,遂奪舡出海去”《明世宗實錄》卷28,嘉靖二年六月甲寅,第773頁。。這次“寧波爭貢”事件,對明朝與日本國交關系的演變,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事件發生不久,兵科給事中夏言便上疏要求罷黜市舶,對“倭夷應否通貢絕約事宜,乞下廷臣集議”《明世宗實錄》卷33,嘉靖二年十一月癸巳,第859頁。。嘉靖四年(1525)六月,嘉靖皇帝放還事件中被擒的妙賀等一部分日本使團成員,并令琉球國貢使鄭繩轉諭日本國王:


宋素卿等林等兇叛就戮,妙賀等無罪,以禮遣還。其元惡宗設及佐謀倡亂數人,亟捕系縛送中國,以聽天討,余并罔治。擄去人民,仍優恤送歸,否者,將閉絕貢路,徐議征討。《明世宗實錄》卷52,嘉靖四年六月己亥,第1303—1304頁。


嘉靖六年(1527)九月,嘉靖皇帝又接受浙江巡按御史楊彝的建議,對日本入貢要按照舊例嚴格管理,“入貢以十年為期,徒眾不得過百人,貢舡不得過三只,亦不許以兵仗自隨……今后遣使入貢,務遵定例,如違,定行阻回”《明世宗實錄》卷80,嘉靖六年九月丙戌,第1779頁。

這是明朝廷首次以主動強硬的姿態,對日本提出了“絕貢”的警告,并采取了一定必要措施,也表明明朝官方“日本觀”的漸趨惡化。不過,明廷此舉的目的并不是要像洪武時期那樣“絕而不與之交”,而是要求日本遵守“以小事大”規范和表現出“敬慎”的姿態,因而也并未將“絕貢”的警告與“倭寇”問題緊密關聯。從《實錄》中的相關記載來看,嘉靖二十八年(1549)之前,在記述與“日本”相關內容時,確實大量使用了“倭夷”一詞,但幾乎未見“倭寇”或“倭賊”這樣色彩較為濃厚的語匯。雖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六月的記載中,出現了“倭奴”一詞,但卻是轉述朝鮮國王李峘之語《明世宗實錄》卷321,嘉靖二十六年三月乙卯,第5693頁。原文:“朝鮮國王李峘……咨稱,福建人民故無泛海至本國者,頃自李王乞等始,以往日本市易,為風所漂,今又獲馮淑等前后共千人以上,皆夾帶軍器貨物。前此倭奴未有火炮,今頗有之,蓋此輩闌出之故,恐起兵端,貽患本國。”。事實上,在記述沿海地區發生的“倭寇”騷擾事件時,基本上還是沿用了以往的“海寇”、“海賊”或“海盜”等指向性并不明顯的稱呼。這說明在“大倭寇”爆發前,明代官方的日本觀雖發生了一定“趨惡”的潛在轉化,但尚未突破以往“倭寇”與“日本”兩分的基本認識框架。

嘉靖二十八年七月,余姚謝氏家族因隱匿汪直(又作“王直”)、徐海等走私海商財物,并以“吾將首汝于官”相威脅,“諸奸既恨且懼,乃糾合徒黨番客,夜劫謝氏,火其居,殺男女數人,大掠而去”。當地縣令倉促間以“倭賊入寇”上報,引發極大恐慌,震動朝野上下《明世宗實錄》卷350,嘉靖二十八年七月壬申,第350頁。。之后,明朝廷采取了激烈應對,嚴行海禁,并搗毀了“倭寇”巢穴雙嶼港,遂引起了“倭寇”的大規模爆發。余姚縣令所稱的“倭賊”,顯然是指日本人而言。但很快明朝官方便了解到了所謂“倭賊入寇”的實情,“雖以倭寇為名,其實真倭無幾”《明世宗實錄》卷350,嘉靖二十八年七月壬申,第350頁。

對于“大倭寇”的實像,嘉靖君臣可以說是完全明晰的,“是時海洋并岸諸島,多棲寇舟,有真倭阻風汛不獲歸者,有沿海奸民搶江南旋侯來歲倭至者……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明世宗實錄》卷403,嘉靖三十二年十月壬寅,第7061—7062頁。。據《實錄》所載,嘉靖三十三年(1554)六月,漕運侍郎鄭曉在奏疏中就指出:“倭寇類多中國人,其間有勇力智謀可用者,每苦資身無策,遂甘心從賊,為之向導。”《明世宗實錄》卷411,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庚辰,第7160頁。三十四年(1555)五月,南京湖廣道御史屠仲律上御倭五事,也明確表示:“夫海賊稱亂,起于緣海奸民通番互市,夷人十一,流人十二,寧紹十五,漳泉福人十九。雖概稱倭夷,其實多編戶之齊民也。”《明世宗實錄》卷422,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壬寅,第7310頁。因此,“大倭寇”的實質并非最初所傳聞的那樣,似為一種外族的入侵之舉,而更像自身內部的一種秩序紊亂,正如時人唐樞所云:“夫夷寇之為濱海患者,非倭夷敢自犯中華,乃中國自為寇也。”佚名:《夷寇倭患乃中國自為等情殘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乙編第8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799頁。其與同時的“北虜”之患,在性質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事實上,嘉靖三十四年九月,戶科左給事中楊允繩在上疏中就談到兩者的區別:“海寇為患,已及三載……至于根極弊源,則又有不專于外者。蓋海寇與邊患不同。北邊所患者,胡也。若海寇,則十九皆我中華之人,倭奴特所勾引驅率者耳。夫患在胡,則事重于外攘,患在中華之人,則事重于內修,此不易之理也。”《明世宗實錄》卷426,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庚子,第7367—7370頁。

因此,嘉靖中葉后,明朝雖頗為“倭患”所困、苦不堪言,但在官方意識領域中還未將“倭寇”與“日本”全然等同起來。從《實錄》中的記述來看,此時“倭寇”一詞常用來作為包含了中國人、日本人等在內的沿海劫掠群體的一種總稱。對于其中的“日本人”,多用“真倭”、“倭奴”或“倭夷”等加以區別。這在嘉靖三十三年八月,刑部主事郭仁的上疏及兵部的覆言中就多有體現:


郭仁以賊首王(汪)直挾倭奴亂海上,引祖宗諭三佛齊故事,請敕令朝鮮宣諭日本國。章下兵部覆言,宣諭乃國體所關,最宜慎重,蓋倭寇方得志,恣肆比之往年益為猖獗,恐未可以言語化誨懷服也。若猾夏之罪未懲,而綏以撫諭,非所以蓄威;糾引之黨未得,而責以斂戢,非所以崇體。矧今簡將練兵,皆有次第,待其畏威悔罪,然后皇上擴天地之仁,頒恩諭以容其更生,未為晚也。且祖宗時三佛齊止因阻絕商旅,非有倭奴匪茹之罪,朝鮮國近上表獻俘,心存敵愾,如復令其轉行宣諭,恐亦非其心矣,臣竊以為不便,上從部議。《明世宗實錄》卷413,嘉靖三十三年八月乙未,第7190—7191頁。


這里的“倭寇”顯然是包含了汪直等中國海寇,及其所挾之“日本人”(真倭),而“倭奴”則是專指“日本人”了。郭仁之所以建議令朝鮮轉諭日本國王協助禁倭,是基于“真倭”并非“日本國王”所遣的認識之上的。嘉靖三十五年(1556),趙文華再度請求令朝鮮轉諭,就很好地說明了這點:


侍郎趙文華獲降倭,知入寇海賊,俱系日本所屬野島小夷,為中國逋逃所引,其王未必知也。乞遣官敕朝鮮,令其傳諭日本國王,禁戢諸島。疏入,詔俱如議行。《明世宗實錄》卷433,嘉靖三十五年三月丙子,第7473頁。


雖然令朝鮮轉諭之舉,最終未能成行,但明朝還是派出了蔣洲、鄭舜功分別出使日本,尋求日本國王協助禁絕“倭寇”。

不過,嘉靖“大倭寇”的產生,還是對明朝官方“日本觀”的進一步惡化,產生了極大的催化作用。

首先,對于“真倭”問題,雖不認為是日本國王所使,但對其是否縱容放任,還是一直心懷疑慮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八月,南京給事中張承憲在所上《御倭方略》中,就要求“朝鮮貢使至日,賜敕令宣諭日本國王,數以縱惡寇邊之罪”《明世宗實錄》卷401,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壬寅,第7033頁。。嘉靖三十四年四月,胡宗憲請求遣使日本,“問以島夷入寇之狀”時,禮部答復道:


倭夷犯順,窮兇無過,今日茍輕容再貢,外損國體,請如宗憲議,遵例阻回。諭以貢有常期,必當遵守,仍當委曲開導,使之心服,不得任情直率,致拂夷心。至于彼國僻居窮海島夷,背其君長,借口為寇,沿海奸民,互相勾結。揆之理勢,請因其入貢,即令撫按衙門移諭日本國王:連年犯順,何人猖亂?令于半年之間,立法鈐制,號召還國,即見效順忠款,雖使貢期未及,亦必速為奏請。如或不能鈐服,則是陽為入貢,陰蓄異謀,仍禁遵例,徑自阻絕。上是其議。《明世宗實錄》卷421,嘉靖三十四年四月辛巳,第7298—7299頁。


可見,明朝雖承認島夷“背其君長,借口為寇”的事實,卻仍要求日本國王嚴厲禁絕,否則則視為“陽為入貢,陰蓄異謀”。這顯然是認為“倭寇”的不靖,與日本之間還是有著某些內在關聯的,這與前言成化年間王鎧上疏中的意思基本如出一轍。

其次,從《明實錄》的相關記述來看,除卻“倭寇”、“倭賊”外,極富憎蔑色彩的“倭奴”一詞的出現頻次也大幅增加,甚至在很多時候并非指“倭寇”,而是作為“日本”的一種代稱。這在嘉靖三十三年六月,漕運侍郎鄭曉的上疏中就多有體現:


聞洪武中,倭奴數寇東南傍海州縣,是時浙江一省既遣信國公湯和筑城,又遣魏國公徐輝祖、江陰侯吳高練兵,又遣都督商暠、楊文、劉德出戰,又遣都督于顯出海巡倭。此皆上公元侯、謀臣宿將,猶且遲之數年未得寧息。復遣南雄侯趙雄招撫沿海漁丁、島人、鹽徒、蛋戶,籍為水軍,至數萬人。又遣萊州府同知趙秩、禮部員外郎呂淵宣諭倭奴,迨至洪武二十五年之后,海事始靖。《明世宗實錄》卷411,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庚辰,第7162頁。


文中的“倭奴”顯然是隱指“日本”而言。

再次,在《明實錄》的記載中,尤其是在嘉靖三十四年之后,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將“倭寇”簡稱為“倭”的現象開始愈加頻繁地出現。之前朝臣在談及“倭寇”問題時,多少會有意識地針對不同對象,使用不同的語匯。但在嘉靖三十四年二月,胡宗憲上疏論諸臣功罪時,卻基本一概簡稱為“倭”,“勘上去年十一等月倭犯嘉湖諸臣功罪,言倭屯據柘林,突犯嘉善及嘉興,攻府城東北二門”《明世宗實錄》卷419,嘉靖三十四年二月辛巳,第7275頁。尤其是“倭屯據柘林”一語,在嘉靖三十三的記載中表述為“倭寇自嘉興還,屯柘林”,參見《明世宗實錄》卷413,嘉靖三十三年八月癸未,第7186頁。。之后,諸多官員的上疏中,也開始陸續將“倭寇犯某地”簡稱為“倭犯某地”。這種變化,看似只是一種名稱的簡略稱呼,但實質上卻容易引起對以往較明確區分的概念認知的混淆。從“倭寇”到“倭”,是否也隱含了明代官方語境中,日本認知的某些潛在轉化呢?

四、“壬辰之役”與“倭寇”等同于“日本”觀念的深化

嘉靖末年“平倭”之役的勝利,尤其是隆慶時期“海禁”的開通,以及日本豐臣秀吉“八幡船”禁令的推行,使騷擾中國沿海的倭寇問題漸趨緩和,但明朝與日本的國交關系依舊處于一種疏離的狀態。隆慶元年(1567)三月,隆慶皇帝在頒給禮部的敕諭中,表揚乃父嘉靖皇帝的功績:


朕聞自昔帝王履中興之運者,其德必崇,啟昌隆之祚者,其業必廣,所從來遠矣。至于闡述鴻休、敷揚駿烈、以流播無窮者,則后人事也。洪惟我皇考世宗肅皇帝,以至神至圣之資,纘二祖七宗之緒,明倫更制,振教敷仁,內殄奸欺,外平倭虜,盛德大業,照耀古今。真足以追二祖而超百王,宜有紀述,以備一代之制爾。《明穆宗實錄》卷6,隆慶元年三月甲申,第182—183頁。


其中的“外平倭虜”之語,似乎已有了某些將“倭寇”之患等同于“外侮”的意蘊,但是從根本而言,應該還未將其完全同“日本”等同起來。事實上,幾乎與此同時,隆慶皇帝還下令鑄造了“日本等國、云南四夷、車里宣慰使司等處信符金牌”《明穆宗實錄》卷6,隆慶元年三月丙子,第178頁。,對與日本國交關系的恢復,還是留有了一份期待與余地。

從《明實錄》的記述來看,在萬歷“壬辰之役”前,對此時仍騷擾沿海地區的盜賊勢力,基本不再以“倭寇”或“倭賊”等語匯簡單概之,而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區分。隆慶六年(1572)八月,刑科給事中李學一在上奏嶺海盜賊生發狀況時就云,“顧被禍有淺深,征剿亦有緩急。海、倭二寇,去來有時,山寇常在境內,為害最甚”《明神宗實錄》卷4,隆慶六年八月戊辰,第159頁。,這里已有了“倭寇”、“海寇”、“山寇”的明確區分。而同年十二月,兩廣提督殷正茂在上奏中則劃分得更為精細了:


嶺海兵機,議事者主剿黜撫,當事者則權宜于撫剿之間。今日之撫,視先年情勢迥異,隨時酌勢之機權,惟當事者得以通變……廣東則海賊、山賊、倭賊、番賊、狼賊、猺賊、里海賊,其種不一,非浙兵必不能沖鋒。《明神宗實錄》卷8,隆慶六年十二月癸丑,第277頁。


這里的“倭賊”并非一種泛稱,而是實指“真倭”而言。這從同月兵部論賞福建官兵擒斬“倭賊”功勞的記述中,也不難看出:


兵部覆福建擒斬倭賊功次,賞巡撫殷從儉銀二十兩、纻絲二表里,僉事喬懋敬等各賞銀十五兩。按先后凡獲賊大小船三只,生擒二十三人,獲級十六顆。真倭首十四級,生倭七名,奪回被擄七人,而倭賊十四級中,其三人則又被擄漁人黃聰等六人所力斬也。《明神宗實錄》卷8,隆慶六年十二月癸丑,第278頁。


就當時而言,這種區分只是基于多年相對深入認識基礎上的一種類別劃分,未必就是直指“日本”。不過,這種“倭寇”與“倭賊”含義的相對固定化,對“壬辰之役”后明代官方語境中“倭寇”與“日本”的全然對接,應該還是產生了一定影響。

萬歷二十年(1592)四月,完成日本統一的豐臣秀吉,悍然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豐臣秀吉的真正目的,并非僅為吞并朝鮮,而是要“率軍進入朝鮮,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為皇國之版圖”,并聲言要在“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日〕陸軍參謀本部編:《日本戦史·朝鮮役》,東京:偕行社,1924年,第11頁。。因此,面對豐臣秀吉的入侵,明朝政府顯然已不可能再局限于嘉靖“大倭寇”的視域,而不得不從國家與民族對立的角度,來思考如何應對這一危機了,兵部侍郎宋應昌就云:“關白(指豐臣秀吉)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為屬國也,朝鮮固,則東保薊、東,京師鞏于泰山矣。”(清)谷應泰等:《明史紀事本末》卷62《援朝鮮》,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968頁。于是,明朝基于“扶危字小”的倫理責任,很快出兵援朝,史稱“萬歷朝鮮之役”或“壬辰之役”(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

無論是朝鮮還是明朝的史書中,在描述這一事件時,也多沿用了以往的“倭寇”、“倭賊”、“倭奴”等稱呼。據不完全統計,在萬歷二十年五月之后的《明實錄》記載中,“倭寇”一詞出現了26次、“倭賊”20次,“倭奴”則達到了125次。其他尚有“倭”、“倭夷”、“倭人”等多種稱呼。不過,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無論使用怎樣的稱呼,其所指向的都是作為國家政權存在的“日本”。諸如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十二月的記載中就云:


直隸巡按黃紀賢奏言,頃因倭患孔棘,集議天津為京師門戶,登萊咽喉,外通旅順,內達淮陽,制御要害,此其吃緊。宜增設撫臣一員,專職防海……有事則首尾擊應,務收全功,上可易于責成,下不亂于指視。候倭平,各回原駐地方,亦便計也……

倭將清正從朝鮮遁歸,總督邢玠飛騎以報兵部,奏曰:自狡倭悖逆,殘我屬藩,營釜山之兔窟,肆三路之鴟張,致勤宵旰,東顧隱憂,兩次興師,七年勞費,茲仰仗皇上圣武英斷,一意盡剿……皇上字小之義有終,屬國效順之心益固矣。上聞而喜。邢玠又報,近者倭兵二萬余,舟以六七百計,糾釜山、泗川、巨濟、閑山各倭將,悉力西援行長。總兵陳璘即身先將士,鼓眾大戰,銃死大倭將石曼子,又生擒一部將,將其焚溺死者無算。雖水中不能割級,而猶斬獲三百余顆,功收全勝,妖氛已平,兵部覆奏。上曰:釜山悉收,倭寇蕩盡,朕念將士勞苦,宜加恩敘,該督撫等官便將功次確議,勘明馳奏,以慰軍心。《明神宗實錄》卷329,萬歷二十六年十二月丙寅,第6083、6085頁。


這里的“倭患”、“倭寇”、“倭”等語匯,顯然都是指“日本”而言。換言之,“倭寇”等語匯在這里基本成為了“日本”國家的一種代稱,尤其是“倭奴”一詞的大量使用及其與“日本”關聯性的強化,更體現出明代官方意識理念中“日本觀”的急劇惡化。于是,豐臣秀吉所發動的“壬辰之役”,極大促動了明代官方語境中“倭寇”等同于“日本”理念的進一步深化,并對后來中國人的日本認知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事實上,“壬辰之役”不僅對明代官方日本觀的轉變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對晚明士林及民間社會的日本認知與日本形象的轉換,產生了極大的促動,詳情參見吳大昕:《明日朝鮮戰爭與江南的倭寇記憶》,《史耘》2005年第11期。

由此看來,今天中國民眾的一般觀念中,多將歷史上的“倭寇”簡單等同于“日本”的看法,固然多有錯誤之處。但這一理念的形成,卻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與邏輯脈絡的。其中,除卻中國社會自身內部變化的影響外,歷史上日本的種種不智之舉與侵略行為,也極大地促成了中國民眾這一觀念的形成與深化。從這一角度來說,“倭寇”一詞本身,也自有其不可改易的歷史內涵所在19世紀以來,一些日本學者諸如賴山陽等,曾經主張用“和寇”來代替“倭寇”一詞。但正如田中健夫先生所批評的那樣:“使用這種新造名詞,反而有使倭寇實情含糊不清的危險”,應該“沿著他們因時因地而變化的足跡進行敘述”,參見〔日〕田中健夫著,楊翰球譯:《倭寇:海上歷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芒康县| 丰原市| 额尔古纳市| 启东市| 漳浦县| 玉田县| 金堂县| 正阳县| 云林县| 栾城县| 涡阳县| 东阳市| 沙田区| 新干县| 霍城县| 通许县| 咸丰县| 仲巴县| 双柏县| 古蔺县| 宝兴县| 辛集市| 晋中市| 临西县| 大埔县| 嵊泗县| 图片| 米易县| 武安市| 德州市| 都江堰市| 江北区| 奉贤区| 雷州市| 西昌市| 兴仁县| 郑州市| 株洲市| 萨嘎县| 周至县|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