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入門2:匪夷所思的心理學實驗(暢銷2版)
- 李娟娟
- 1783字
- 2019-10-11 17:59:37
老鼠能否抗拒嗎啡——成癮實驗
1960年,學者奧爾茲與米爾納通過研究發現,那些被關在籠子中的老鼠面對食物和嗎啡時會選擇后者,盡管它們十分饑餓,直到最后被餓得骨瘦如柴而死。這項實驗驗證了現實生活中那些因吸食毒品而導致食欲漸漸減退直到餓死的人的情況。心理學家亞歷山大認為,這種實驗結果根本不
可靠,因為實驗中的老鼠背部被剃光,直接插入導管,每天都生活在一個狹窄且臟亂的籠子里。亞歷山大表示:“如果每天都必須生活在那種糟糕的籠子里,我也會像老鼠一樣需要靠藥物來使自己保持振奮的狀態?!?/p>
亞歷山大認為,老鼠之所以會成癮,是為了逃避那種糟糕的生存環境。那么,如果生活在一個快樂舒適的環境中,它們是否還會出現成癮的生理反應呢?
亞歷山大和同事科姆斯、哈維達合力為老鼠建造了一個五六平方米大小的實驗基地,并取名為“樂園”。在樂園中,溫度適中且擺放了許多美味的松木刨花,各種玩具,還點綴了山丘、樹木、石頭等。
亞歷山大在這個樂園中放了兩種水,一種是摻有嗎啡的糖水(因為嗎啡本身具有苦味,為了保證老鼠對這些水有興趣,所以亞歷山大往里面摻入白糖),另一種是有霉味且渾濁的自來水。為了對比,亞歷山大還把一些老鼠放進那種狹窄且臟亂的籠子里喂養。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亞歷山大發現,生活在樂園中的老鼠很少去喝摻有嗎啡的糖水,因為它們不喜歡那種吸食嗎啡后呆滯茫然的感覺,盡管它們很喜歡喝甜水。相反,那些生活在籠子中的老鼠會頻繁且用力地飲用摻有嗎啡的糖水,在飲用過后沒多久,它們就有了頭暈目眩、眼神呆滯的反應,并且開始四肢無力地臥倒在地上,并不時會有小幅度的晃動。
后來,亞歷山大在樂園里摻有嗎啡的糖水中加入一種新的物質,這種物質可以稀釋水中嗎啡的藥力作用和糖水的甜度。他發現,樂園中的老鼠開始飲用這種水。
這項實驗證明,生活在舒適環境中的老鼠會主動避免接觸那些會影響自己群體性行為的物質。例如,老鼠都喜歡喝那些帶有甜味的水,但前提條件是,喝下這樣的水后不會讓自己精神恍惚。
亞歷山大通過這項實驗表明,如果人們生活在一個舒適愉快的環境中,是不需要嗎啡等物質刺激的。亞歷山大試圖讓樂園中的老鼠對嗎啡成癮,但是失敗了,因為那些老鼠對嗎啡根本沒有興趣。
亞歷山大還考慮到,如果一開始這些老鼠就已經染上毒癮呢?為了進一步研究,亞歷山大重新找來了一批老鼠,把其中一些放進籠子里,另一些放進樂園中,而且僅提供摻有嗎啡的水。過了一段時間,亞歷山大確定兩種情況下的老鼠全部染上了毒癮,然后開始給老鼠提供一些自來水,讓老鼠在自來水與摻有嗎啡的水中進行自主選擇。
亞歷山大發現,那些生活在籠子中的老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嗎啡水,而生活在樂園中的老鼠會出現戒斷毒癮的行為,它們會漸漸選擇自來水,進而擺脫嗎啡成癮的現象。實驗證明,人類并不是成癮性藥物的奴隸,成癮行為事實上受到自由意志的支配。
延伸閱讀
1960年至1970年,心理學家對人類的成癮行為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且很快開始進行實驗研究。實驗對象是動物,心理學家通過這些動物對嗎啡等毒品的反應推斷出人類成癮行為中的渴望、忍耐和戒斷等癥狀。
心理學家對動物的實驗讓人們覺得匪夷所思,如他們通過吹箭的方式把含有致幻迷藥的針筒注射到大象體內,或者直接利用導尿管把巴比妥酸注入貓的胃部。此后嚴格限制動物的活動,他們會把實驗對象綁在椅子上,進而觀察動物對這些藥物的成癮性反應。
1981年,亞歷山大、科姆斯、哈維達三人對這種傳統的成癮性實驗步驟產生了懷疑,決定對這些傳統的實驗假設發出挑戰。因為他們覺得,在實驗的過程中,把實驗對象束縛起來,如把一只猴子綁在椅子上倒立幾天,然后給實驗對象一個按鈕器,只要實驗對象一接觸到這個按鈕器,就會被注射成癮性藥物,從而消除束縛給自己帶來的痛苦,這種實驗是無法證明藥物使人上癮這個結論的。這些實驗只能證明,實驗對象是為了逃避束縛而染上成癮性藥物的。如果實驗對象在一個十分舒適的環境中生存,那么它是否還會染上成癮性藥物呢?
答案是否定的。當一個人遇到人生的低潮期,并且在此期間沾染上藥物,那么他就很難戒除這種成癮行為,戒除的過程相當痛苦且容易復發。一個人之所以會被毒品牽著鼻子走,是因為他生活在一個自己并不滿意的環境中,所以才依靠毒品來逃避現實。毒品之所以難以戒除,不是因為毒品的生理成癮,而是心理成癮,只有從心理上戒除對毒品的依賴,才能真正戒除成癮現象。這就是亞歷山大的老鼠實驗所告訴我們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