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共情力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言 Preface
人們的情緒有著可以相通的本質,共情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一種強大力量,只是人們對此了解得太少。
當今社會,人們將注意力集中于外在的事物,卻忽略自身所具有的強大潛能,甚至把自己的情緒和生活搞得一團糟。我希望這本關于情緒和共情的書,可以幫助人們理清楚自己和周圍的人所面臨的情緒狀況,從而創造出讓彼此都舒適的和諧的關系。
共情,在中國臺灣地區等一些地方,也被稱為同理心。十多年前,我剛開始學習心理咨詢時,共情作為一種咨詢師的技巧進入我的生活,當時我們了解共情的重點更多的在于傾聽和溝通的技巧方面。但是經歷多年從事心理咨詢的相關工作后,我更深刻地發現,共情并不僅僅在于傾聽和溝通,更在于對整個人的調整。當我們使用共情的視角來看待世界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的心態更開放了,對事物的認知也相應有了轉變,共情是幫助我們不斷提高自我和促進成長的一種有效方法。因此,我非常高興能夠有機會以這本書來向大家解釋共情這種能力。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我們的生活節奏已經變得非常快,快到甚至沒有太多的時間來了解自己的情緒,我們甚至并不明白究竟什么是情緒,它們是怎么產生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的。
我們對于物質生活的欲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著,我們的情緒能量不斷被壓抑和累積起來,對于個人的標榜和愛恨的濃烈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狀態。情商以及各種處理情緒的能力和方法也逐漸被心理學家所提出,并得到整個社會的重視,但是同樣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整個社會中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的人正在不斷增加。因此,我也希望這本書中對于情緒的描述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解我們自身的狀況。
也許有的人開始尋找宗教上的依靠,也許有的人開始參加心靈上的修行,也許有的人求助于心理咨詢師,但是不論我們做的是怎樣的選擇,看上去是怎樣的與眾不同,真正的本質都是:我們需要去面對的是我們自身,以及自身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所以,共情的能力是一種急需去培養的能力,它不僅能夠幫助別人,而且能夠幫助我們自己,并且安全有效。
了解共情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什么是情緒。心理學上,認為情緒是一種我們自身對于外部環境的反應,包括依戀、恐懼、抑郁等,而根據情緒時間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又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主要的情緒狀態。
我們會關注心境,因為心境并不是對于某一事物的一時的反應,而是在一段時間內用同樣的態度體驗對待一切事物。當一段時間我們都處于某一種心境之下的時候,那么心境就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整個生活。
如果我們可以讓自己處于愉悅的心境之下,那么自然能提高行為的動力;而如果是處于焦慮或者抑郁的心境之下,則會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我們經常聽到“抑郁癥”,它已經是情緒心境障礙中一個被大家熟知的名詞了,這就是情緒對我們生活的巨大影響。
激情在情緒狀態中,指的是一種強烈的、爆發性的、為時較短的情緒狀態,比如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慘遭失敗后的絕望、親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極度悲哀、突如其來的危險所帶來的異常恐懼,等等。當激情的情緒狀態爆發時,我們常常無法招架,或悲傷到昏厥過去,或憤怒到傷害自己,或恐懼到不知所措,或爭吵到失去理智、口不擇言。事后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隨著情緒而波動,我們甚至會迷失自我,更別提試著去控制情緒了。
我們常常會把應激狀態和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聯系在一起,是指我們面對突發的創傷性事件時的反應,比如地震、車禍等遠超出我們接受范圍的狀況的反應。
對于自我的情緒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們才能漸漸產生一種理解。因為情緒的相通性,我們的理解可以從自己身上進而擴展到身邊的人,以至于陌生人的身上。當我們能夠略微理解其他人的時候,自然就會產生更包容和更寬容的情感。
情緒有其自身的力量,當我們漠視它時,這種力量就會被壓抑、抵抗,或者成為一種消耗,甚至可以成為一種身體疾病的征兆。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夠聽到關于心因性疾病的說法,包括腫瘤、癌癥、冠心病、高血壓、結石等疾病,都是目前已確認的心因性疾病。
如果,我們通過理解和共情,能夠將情緒的力量進行轉化,使其成為一種喜樂的源泉,進而影響和幫助別人,那么這種共情的能力必然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更多影響,也必然會有更多人可以獲益。讓更多的人掌握共情的力量,也是我寫這本書的一個小小的心愿。
整本書的內容從四個方面展開。在第一篇小故事中,我們會跟隨不同的故事情節理解情緒體驗,以及共情的不同應用場景。而在第二篇中,會用理解的方式去了解情緒產生的最根本原因,以及情緒是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在第三篇中,我們會一起分享共情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的,同樣給予想要學習使用這種能力的人一些方法和建議。第四篇會針對一些別有目的的共情提出一些抵御和防備的方法,這樣可以更好地避免情緒帶來的傷害,讓共情可以更好地守護我們的生活。